首页 理论教育 唤醒教师专业意识,推动专业发展

唤醒教师专业意识,推动专业发展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是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是专门的学问。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民间音乐的二度创作中,会唤起哪些方面的专业意识呢?对民间音乐的结构,教师们也谈到其缺陷。在教师们采集的民间音乐作品中,民歌占大多数。

唤醒教师专业意识,推动专业发展

何谓专业?专业是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是专门的学问。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民间音乐的二度创作中,会唤起哪些方面的专业意识呢?

首先是深化生活理解力。

民间音乐植根于乡土,与现代青年一样,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求学时代离开家乡,接受的是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停留于十分肤浅的表层,特别是与产生民间音乐的民俗文化传统有隔膜。二度创作有利于教师深入生活,理解产生民间音乐的乡土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案例:习之学校的走进不一样的《牛牛灯》

在以前的农耕时代里,耕牛是农民家里的一个宝。那时候,农民十分爱惜耕牛,都盼望着自己家里能有一头耕牛,因此,很多农户家里把牛视为神,以求庇护自己家来年能丰收。

习之学校的教师通过对《牛牛灯》的二度创作,不仅了解了“牛牛灯”的来历,而且对“牛牛灯”的制作也有了了解。

案例:龙马潭胡市小学收集《一个小麻雀

这首歌有个来历,就是50年代的时候啊,国家出了灾害,有四种灾害:有老鼠啊!麻雀啊,蟑螂那些……麦子在青黄的时候,麻雀多得不得了,成群结队地来吃麦子,人们扎了稻草人都没有吓跑,有些拿了瓷盆也没有敲走,就怎么办呢?就拿起锣啊鼓啊这些,人们觉得单是敲锣没什么趣味,就仔细地观察这个麻雀,究竟是啥子样子,唱一遍就敲一道锣,敲到对面山头上去,就想到对面喊也喊不答应,听也听不到,就唱一遍歌,对面的听到了又敲来唱这边,就这样相互地敲就把麻雀吓跑了,这首歌就流传下来了。

这样,民歌《一个麻雀》产生和流传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叙永县教师深入苗族乡寨,了解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主要有飞歌、酒歌、游方歌(又叫马郎歌)、理俗歌、祭祀歌、儿歌等歌曲形式。苗族歌曲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其音乐既有刚毅、率直、粗犷、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又有柔情、委婉、细腻、深沉的一类。声乐有酒歌、情歌等。器乐有木鼓、铜鼓芦笙等”。

合江县先市中学的教师对福宝高腔山歌的特点和传唱进行了了解,他们写道:“福宝高腔山歌的歌词多用比兴手法,填入固定的曲牌歌唱,显得既丰富又真切,如《迎春花儿朵朵开》为打锣腔,《月亮出来照半坡》为唢呐腔;山歌的衬词多为虚词,多以开口音发声,独具特色,富有表现力,如《月亮出来照半坡》里的衬词‘呀不呀’‘咿呀咿不呀不呀’;《迎春花儿朵朵开》里的‘哐里哐扯喽’‘喽哩喽扯哐’;山歌曲调分为长调和短调。曲牌丰富多彩,有表现人物的,有表现器物的(如此次我县的参展作品《打锣腔》和《唢呐腔》),有表现宗教的,有表现动物的;福宝高腔山歌的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合’,领唱称‘抽腔’‘提腔’,合唱称‘帮腔’‘和腔’。具领唱技艺者称‘歌师’,和唱者为‘吼巴儿’,歌赛中获胜的领唱者誉‘歌王’。”“福宝高腔山歌无论田间演唱还是歌台赛歌,都有固定的歌俗、歌礼、歌规,如在有姑娘从田间路过时,不能唱内容粗俗的山歌;登台赛歌时要身穿布褂,腰系草绳,头戴翎帽、圈帽;赛歌开场腔多为《拜腔》,表示礼貌;赛歌结束,所有歌队在歌王的提腔下齐声唱和,表达团结,振奋人心。”

泸县一中田间老师创作《石工恋歌》,同样经历了对石工号子的流传和种类的了解过程。他写道:“在我的家乡奇峰镇,这里至今依然耸立着两个被称为是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华丰渡槽’和‘胜利渡槽’。”由渡槽想到石工,由此开始注意“勤劳的泸县石工开山凿石、修塘筑堰、架桥引水、与天抗旱的身影,他们撬石、抬石的号子,从未停歇过”,于是采访老石工,对石工不同时间段的号子进行深入思考,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具有故事性的按石工上工时间、工序演绎的作品结构。

其次是提高音乐鉴别力和鉴赏力。

音乐作品产生的全过程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等三个不同的环节。民间音乐作为一种素材性作品,需要采集。在采集过程中,音乐工作者所表现出的鉴别力和鉴赏力,决定了素材能否成为二度创作的源头活水。

鉴别力是一种对事物价值进行判断的能力,鉴赏力即审美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常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民间音乐的采风中,要能够发现民间音乐的内在美和客观存在的缺陷。有了这种鉴别力,才能在二度创作过程中扬弃。

在这方面,教师感触犹多。例如,江阳区习之学校在创编《赶猪调》时,“初看歌谱和歌词,再听完现场采风的录音后,整个气氛都沉重了,整个音乐组的人都认为该歌曲太没有美感了,不具备诙谐幽默的特点,旋律也不怎么好听”。合江县先市中学在收集福宝高腔山歌时感到山歌“由于它们原本是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后闲暇时口头传唱所成,没有经过专业的编曲,旋律起伏不大,略显平淡,显得不够流畅和优美”。

对民间音乐的结构,教师们也谈到其缺陷。如古蔺县二小教师在谈到古蔺苗族山歌《画眉叫》时指出:“苗族人民常用芦笙边歌边舞,很累,随意性较强,原谱很复杂,有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二二拍,四五拍等。”合江县先市中学的老师则意识到福宝山歌“其演唱形式虽分‘帮腔’‘和腔’,但歌曲正词演唱完毕才演唱衬词,正词和衬词的演唱顺序安排得不够科学合理,致使其歌唱形式缺乏趣味性,不利于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民歌的积极性”。(www.xing528.com)

第三是提升音乐表现力,丰富艺术创造力。

教师们发现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办法。音乐作品的核心是曲调,因此各地中小学音乐教师们的二度创作都首先把曲调的结构完善、旋律起伏、节拍调整作为创作的重点。

二度创作是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改变原作品的基调和风格,强调音乐真实性和创造性的协调统一,是保持作品真实性基础上的再创造。在教师们采集的民间音乐作品中,民歌占大多数。因此教师们对民间音乐的二度创作集中在民歌上,而二度创作又集中以下在三方面:

(1)完善结构。民歌一般结构短小,多为对比并置型的四句体结构,这就要求二度创作时要按原旋律的优美性、旋律相似性、调性,进行有目的的挑选、调整、糅合、发展、变化,从而创作出具有原民歌风味又明显比原始作品优美动听的二度创作作品。如江阳区《赶猪调》原调是D羽调,二段体结构,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牛牛灯》采风回来时只有四句简短的旋律,泸县薅秧歌歌词以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式为主,一首歌大都为四句。如何改编创作?教师们发挥聪明才智,显示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如江阳区《牛牛灯》原谱只有四句:

教师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运用一些伴奏和声,让曲子丰富起来,增加了偏现代风格的伴奏,使音乐带有流行音乐的风格,“让听众能够融入音乐中来,让老调子能够散发一点新意”。经过创编,全曲结构成为:开始部分可以运用山歌的形式来演唱,自由、高亢的演唱让歌曲更加有起伏。在歌曲的第二部分运用了常用的节奏来唱这首作品,没有改变歌曲的任何旋律,让这首作品的民族特点得到最好的保存。在第三部分加入二声部的演唱,让歌曲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同时显得不那么枯燥乏味,加入二声部让歌曲充满活力,更加流动、有趣。

(2)丰富音程。原始状态的民歌缺乏调式交替和转换,如何丰富音程并拓宽音域,增加音乐(歌曲)的线条感和歌唱性,增强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想象空间,丰富旋律织体,提高张力、表现力,提升浑厚度和丰满度,克服旋律薄弱的缺陷,在保留原有曲目的调式、句法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扩充意境纵深,丰富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这些都是二度创作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广大音乐教师也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

如龙马潭区《一只小麻雀》“作品风格为五声调式,共12个乐句,节奏简单,旋律简洁”。在创编过程中,龙马潭的教师根据小学生声音的音域特征,把调号为降B调,最高音为D2,最低音为D,把它扩充为一首完整的作品,在间奏部分,他们加入了锣鼓乐。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强歌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更符合歌曲产生的背景,表现人们敲锣打鼓驱赶麻雀的过程。

再如合江县先市中学的教师根据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音域较窄、演唱歌曲时一般不超过小字二组d2的特征,将《迎春花儿朵朵开》从C调定为降B调。针对中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在作品的旋律上,加入了帮唱和衬词,使原作品更为活泼有趣,比较一下:

《迎春花儿朵朵开》原始稿:

二度创作稿:

创编稿相对原始稿变化更丰富,音色更柔和,与月夜的景色更相符。

(3)扩充乐段。民间音乐的原始素材一般缺乏乐段扩充,民歌大多短小,以七言四句居多,对唱结构大多为“男唱—女和—男唱—女和”,同一旋律反复出现,以歌词变化来表现歌曲发展,旋律没有任何变化,给人线条单一、平直、朴素甚至粗陋的感觉。歌曲听起来像是拖长腔调的念白,全靠衬词的拖带才给人以歌的感觉。因此,创编时应扩充曲式结构,变平直为曲折,变单薄为丰富,改变结构单薄的状况,具备起唱、转折、发展,高潮、尾声,从而具备完整的曲式结构,综合运用引子、间奏、结尾的装饰性元素,丰富其内容与结构,增强音乐吸引力

如江阳区梓潼路小学创编《赶猪调》对篇幅的扩充,“歌曲太过简短,为了让结构丰富完整,我设计加入引子、重复三次主题,第一部分为快板部分,第二声部主要以填充长音、渲染热闹气氛,增加诙谐幽默的特点;第二部分为慢板部分,第二声部主要以和声为主,突出歌曲的二声部特性,并增强歌曲的艺术魅力;第三部分为急板,加快速度重复第一部分,在热闹与欢腾中结束歌曲,结尾强收,增强终止性;还有一点是为了增强表演性,加入朗诵、吆喝的点缀”。

古蔺山歌《画眉叫》原作品是女声独唱曲,虽然很动听,但是有点单调。古蔺二小的音乐教师把它改编成了有引子、有尾声的二声部合唱曲。这样这首古蔺苗族民歌表现得更丰富,更有意境。尤其是引子与尾声,前后呼应,有齐唱和轮唱,丰富了演唱形式,有和声的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性

龙马潭区胡市小学创编《一个麻雀》时,在歌曲前面创编一段引子部分,用自由宽广的散板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淳朴自然的美丽风光:

慢板结束后锣鼓响起,节奏入,歌曲情绪转换为有趣,速度为中速,表现人们对贪吃的小麻雀又爱又恨的感情。在歌曲二度创作完成后,他们又进行了录制,和原始素材比较,创作后的歌曲节奏有慢有快,情绪风趣幽默,加入了锣鼓乐更能渲染歌曲气氛,把民间歌曲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