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两军争夺制胜条件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两军争夺制胜条件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4。3莫难于军争:于,比。军争,两军争夺制胜条件,即有利的态势和先机之利。举军而争利则不及2,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3。武经本“军争为危”作“众争为危”。此言若仅看到军争有利的一面而携带全部装备辎重去争夺,则必为装备辎重所累,行动迟缓,不能及时赶到预定地点。如果全军携带所有装备辎重去争利,就无法按时抵达预定地域;如果放下辎重装备去争利,辎重装备就会损失。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两军争夺制胜条件

【导读】

本篇主要论述在一般情况下夺取制胜条件的基本规律。其中心思想就是怎样趋利避害,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孙子十分重视对有利作战地位的争取,并从辩证思维的高度,论证了“军争”的有利面和不利面,主张要善于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强调做好对军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即察知“诸侯之谋”,得“山林、险阻、沮泽之形”与重“用乡导”。在争夺主动权的过程中,孙子要求指挥者坚持和运用“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原则,做到“悬权而动”。孙子还充分重视统一号令的意义,提倡军队进退攻守必须具备明确的标识和要求。为了确保战争主动权的掌握,孙子主张在军队行动过程中,贯彻“四治”的具体要求,其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主张,已成为著名的军事原则,为后人所重视和广泛运用。本篇结尾处,孙子归纳总结了八条“用兵之法”。这些原则,虽然带着一定时代的局限性,但从总体来看,大多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成为我国优秀兵学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核。

军争,指两军争利争胜,即敌我双方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有利的战地和战机。曹操注曰:“两军争胜。”李筌注曰:“争者,趋利也。虚实定乃可与人争利。”张预注:“以军争为名者,谓两军相对而争利也。先知彼我之虚实,然后能与人争胜,故次《虚实》。”以上各家注均符合孙子的本旨。汉简本此篇篇题列《实虚》之前,不确。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1,交和而舍2,莫难于军争3。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4。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5,后人发,先人至6,此知迂直之计者也7

【注释】

1合军聚众:合,聚集、集结,《诗·大雅·民劳》郑笺:“合,聚也。”此句意为征集民众,组织军队。梅尧臣注:“聚国之众,合以为军。”

2交和而舍:意谓两军剑拔弩张对垒而处。交,接、接触。《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和,和门,即军门。曹操注:“军门为和门。”交和,曹操注:“两军相对为交和。”舍,止、止宿。

3莫难于军争:于,比。军争,两军争夺制胜条件,即有利的态势和先机之利。

4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曲折、迂远。《史记·河渠书》:“北渡迂兮浚流难。”直,近便的直路。《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句张预注曰:“变迂曲为近直,转患害为便利。”甚是。

5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其”“之”均指敌人。迂,此处用作使动。前句就我而言,此句则就敌而言。军争时既要使己“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要善于使敌以直为迂,以利为患,而达到这一目的,在于以利引诱敌人,使其行迂趋患,陷入困境。

6后人发,先人至:比敌人后出动,却先抵达目的地。汉简本“至” 下有“也”字。

7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知,这里是掌握的意思。计,这里是方法、手段的意思。汉简本无“此”字。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直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与敌人抢先争取制胜条件更为困难的了。而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同时,要设法使敌人的近直之利变为迂远之患,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率先抵达所要争夺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1。举军而争利则不及2,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3。是故卷甲而趋4,日夜不处5,倍道兼行6,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7,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8;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9,其法半至10;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11。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12

【注释】

1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为,这里作“是”“有”解。《孟子·滕文公》:“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赵岐注:“为,有也。”此句言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梅尧臣注:“军争之事,有利也,有危也。”武经本“军争为危”作“众争为危”。

2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军,带着所有装备辎重行动。此言若仅看到军争有利的一面而携带全部装备辎重去争夺,则必为装备辎重所累,行动迟缓,不能及时赶到预定地点。梅尧臣注:“举军中所有而行则迟缓。”

3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梅尧臣注:“委军中所有而行则辎重弃。” 意谓如果丢下装备辎重轻兵捷进,则装备辎重将会受到损失。委,舍弃、丢弃。辎重,包括军用器械、粮秣、被服等。捐,弃、损失。

4卷甲而趋:卷,收、藏的意思。《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刘宝楠《正义》:“卷,收也。”

5日夜不处:处,可解作“止”“息”,可参见《说文》。此句言夜以继日,不得休息。

6倍道兼行:倍道,行程加倍。兼行,日夜不停地进军。

7则擒三将军:擒,俘虏、擒获。三将军,指上、中、下三军的主帅。此句意为若奔赴百里,一意争利,则三军的将领会成为敌之俘虏。

8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十一,即什一、十分之一。意谓士卒强壮者先到,疲弱者掉队,这种做法的结果,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能够到位。汉简本“而”作“以”。

9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言奔赴五十里而争利,则前军将领会受挫折。蹶,失败、损折。上将军,指前军、先头部队的统帅,贾林注:“上犹先也。”汉简本作“厥上将”。

10其法半至:通常的结果是部队只能有半数到位。汉简本作“法以半至”。

11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此言奔赴三十里以争利,则士卒也仅能有三分之二及时到位。

12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此句张预注曰:“无辎重则器用不供,无粮食则军饷不足,无委积则财货不充,皆亡覆之道。”甚是。委积,泛指物资储备。《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郑玄注:“少曰委,多曰积。”

【译文】

所以,争取制胜条件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携带所有装备辎重去争利,就无法按时抵达预定地域;如果放下辎重装备去争利,辎重装备就会损失。因此卷起铠甲轻装急进,昼夜不停,行程加倍连续行军,走上百里路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领就可能被敌所俘,健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是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位。走五十里路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会受挫折,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够到位。走上三十里路去争利,也仍然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到位。要知道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无法维持,没有物资储备就不能生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1;不知山林、险阻、沮泽2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3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4,以利动5,以分合为变6者也。故其疾如风7,其徐如林8,侵掠如火9,不动如山10,难知如阴11,动如雷震12。掠乡分众13,廓地分利14,悬权而动15。先知迂直之计者胜16,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

1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谋,图谋、谋划。豫,通“与”,参与。《左传·隐公元年》:“豫凶事,非礼也。”豫交,即结交诸侯。一说“豫”作“预”,亦通。此句言如不知诸侯列国的谋划、意图,则不宜与其结交。

2沮泽:指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礼记·王制》:“居民山川沮泽。” 孔颖达疏引何胤云:“沮泽,下湿地也。”

3乡导:即向导,熟悉当地情况的带路者。

4兵以诈立:立,成立,此处指成功、取胜,《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此句言用兵打仗当以诡诈多变取胜。

5以利动:言用兵打仗以利益大小或有无为行动准则。

6以分合为变:分,分散兵力;合,集中兵力。此句言用兵打仗应视不同情况而灵活处置兵力,或分散,或集中。张预注:“或分散其形,或合聚其势,皆因敌动静而为变化也。”

7其疾如风:意为行动迅捷,如飘风之疾。张预注:“其来疾暴,所向皆靡。”

8其徐如林:此言部队从容推进,行列整肃,犹似森然不乱之林木。徐,舒缓,《左传·昭公二十年》:“清浊大小,短长疾徐。”

9侵掠如火:攻击敌军恰似烈火之燎原,不可向迩,不可抵御。侵,越境进犯。掠,掠夺物资。侵掠,这里意为攻击敌军。

10不动如山:言屯兵防守有似山岳之不可撼动。杜牧注:“闭壁屹然不可摇动也。”甚是。

11难知如阴:言隐蔽真形,使敌莫测,有如阴云蔽日不辨辰象。李筌注:“其势不测如阴,不能睹万象。”

12动如雷震:张预注:“如迅雷忽击,不知所避。”

13掠乡分众:言分兵数路以掳掠敌国乡邑。陈皞注:“夫乡邑村落,固非一处,察其无备,分兵掠之。”掠,一说当作“指”。

14廓地分利:此言开土拓境,分兵占领扼守有利之地形。张预注:“开廓平易之地,必分兵守利,不使敌人得之。”廓,开拓、扩展。《荀子·修身》:“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15悬权而动:言权衡利弊得失而后采取行动。曹操注:“量敌而动也。”权,原义为秤锤,这里指衡量、权衡利害关系。《礼记·王制》郑玄注:“权,平也。”悬,汉简本作“县”,即“悬”之古字。

16先知迂直之计者胜:张预注:“凡与人争利,必先量道路之迂直,审察而后动,则无劳顿寒馁之患,而且进退迟速,不失其机,故胜也。”汉简本“计”作“道”。

【译文】

所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便不能得到地利。用兵打仗必须依靠诡诈多变才能成功,依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按照分散或集中兵力的原则来变换战术。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就像疾风骤起,行动舒缓时就像林木森然不乱,攻击敌人时像烈火燎原,实施防御时像山岳耸峙。隐蔽时如同阴天,冲锋时如同雷霆。掳掠敌方的乡邑,要分兵四处进行;扩展自己的领土,要分兵扼守要津。权衡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将帅就能取得胜利,这是争夺制胜条件的原则。

《军政》1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2;视不相见,故为旌旗3。”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4。人既专一5,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6。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7

【注释】

1《军政》:上古兵书,已失传。王皙注:“古军书。”梅尧臣注:“军之旧典。”

2言不相闻,故为金鼓:为,设、置。金鼓,古代用来指挥军队进退的号令器具,擂鼓进兵,鸣金收兵。汉简本“金鼓”作“鼓金”。

3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旌旗,泛指旗帜。《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4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意谓金鼓旌旗之类,是用来齐一部卒视听、统一军队行动的。人,指士卒、军队。一,统一、齐一。《韩非子·五蠹》:“法莫如一而固。”古籍中多有以金鼓统一军队行动的记载,如《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汉简本“人”作“民”。

5人既专一:专一,一致、同一,谓士卒皆听号令服从指挥,能做到令行禁止。汉简本此句作“民暨已抟”。

6此用众之法也:用众,动用、驱使众人,即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法,法则、方法。

7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变,适应、调适。此句意为根据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情况来变换指挥信号,以适应士卒的视听需要。武经本“火鼓”作“金鼓”,汉简本作“鼓金”,且无“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八字。

【译文】

《军政》说:“作战中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看不到,所以设置旌旗。”这些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军队上下视听的。全军上下的行动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敢独自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火光、锣鼓,白昼作战多用旌旗,这都是为了适应士卒耳目视听的需要。(www.xing528.com)

故三军可夺气1,将军可夺心2。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3。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4,此治气者也5。以治待乱6,以静待哗7,此治心者也8。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9。无邀正正之旗10,勿击堂堂之陈11,此治变者也12

【注释】

1故三军可夺气:夺,此处作“失”解,《荀子·富国》:“罕兴力役,无夺民时,如是则国富矣。”气,指旺盛勇锐之士气。此句意谓三军旺盛勇锐之气可以挫伤使之衰竭。武经本无“故”字。

2将军可夺心:指将帅的意志和决心可以设法使之动摇。张预注:“心者,将之所主也。夫治乱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敌者,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故彼之心谋可以夺也。”

3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归,止息。《广雅》:“归,止息也。” 这里指士气衰竭。此句言士气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始时锐不可当,继而渐趋懈怠,最终完全衰竭。梅尧臣注:“朝,言其始也;昼,言其中也;暮,言其终也。”

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张预注曰:“善用兵者,当其锐盛则坚守以避之,待其惰归则出兵以击之。”

5此治气者也:意为此乃掌握运用士气变化的通常规律。张预注:“善治己之气以夺人之气者也。”

6以治待乱:以严整有序之己对付混乱不整之敌。贾林注:“以我之整治待敌之挠乱。”治,整治。待,对待、对付。《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

7以静待哗:言以沉着镇静之己对付轻躁喧动之敌。贾林注:“以我之清静,待敌之喧哗。”哗,鼓噪喧哗,指骚动不安。《尚书·费誓》:“公曰:‘嗟,人无哗,听命。’”

8此治心者也:此乃掌握利用军队将士心理的通常法则。张预注:“善治己之心以夺人之心者也。”

9此治力者也:此乃掌握运用军队战斗力的基本方法。张预注:“近以待远,佚以待劳,饱以待饥,诱以待来,重以待轻,此所谓善治己之力以困人之力者也。”

10无邀正正之旗:邀,遮阻、拦截、截击。《三国志·魏书·刘放传》:“帝欲邀讨之,朝议多以为不可。”正正,严整的样子。张预注:“谓形名齐整也。”此言勿发兵截击旗帜齐正、队伍整治之敌。汉简本“无”作“毋”,“邀”作“要”。

11勿击堂堂之陈:陈,同“阵”。堂堂,壮大。张预注:“行阵广大。”言不要去攻击阵容壮大、实力雄厚的敌人。

12此治变者也:言此乃掌握机动应变的一般方法。

【译文】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其士气;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扰乱其心志。军队刚投入战斗时士气饱满,过了一段时间,士气就逐渐懈怠,到了最后,士气就完全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击他们,这是掌握运用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军队人心的方法。用自己部队的接近战场来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安逸休整来对付奔走疲劳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粮饷充足来对付饥饿不堪的敌人,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不要去拦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要去进攻阵容壮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灵活机变的方法。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1,背丘勿逆2,佯北勿从3,锐卒勿攻4,饵兵勿食5,归师勿遏6,围师必阙7,穷寇勿迫8,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1高陵勿向:意为敌人如果占据了高地,我军就不要进攻。梅尧臣注:“敌处其高,不可仰击。”向,指仰攻,杜牧注:“向者,仰也。”

2背丘勿逆:此言敌人如果背倚丘陵险阻,我们就不要去正面进攻。背,倚托的意思,杜牧注:“背者,倚也。”逆,迎击。汉简本此句作“倍丘勿迎”。

3佯北勿从:言敌人若是伪装败退,我军就不要追击。张预注:“敌人奔北,必审真伪。”佯,伪装、假装。《荀子·非十二子》:“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北,败逃、败走。从,追随、跟随。汉简本“佯”作“详”,义同。

4锐卒勿攻:杜牧注:“避实也。”意谓敌人的精锐部队,我军不要去攻击。

5饵兵勿食:此谓敌人若以小利作饵引诱我们,则不要理睬他们。饵,诱饵,以利相诱。《汉书·贾谊传赞》:“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汉简本无此句。

6归师勿遏:此言对于正在退还本国的敌师,不要正面阻截他们。孟氏注:“人怀归心,必能死战,则不可止而击也。”遏,拦阻、阻截、截击。

7围师必阙:对敌进行包围作战,当留有缺口,避免使敌作困兽之斗。张预注:“围其三面,开其一角,示以生路,使不坚战。”阙,同“缺”,缺口。汉简本此句在“归师勿遏”句前,且“遏”作“谒”,“必阙”作“遗阙”。

8穷寇勿迫:谓对陷入绝境之敌,不要加以逼迫,以免其狗急跳墙、穷鼠啮狸,作垂死挣扎。穷,困厄。汉简本无此句。

【译文】

所以,用兵的基本原则是:敌人占领山地时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时不要正面去迎击,敌人假装败退时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去理睬,敌军退回本国时不要去拦截,包围敌人时一定要虚留缺口,敌人已陷入绝境时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一般法则。

【通论】

本篇主要论述在通常情况下夺取制胜条件的基本规律,中心思想是如何趋利避害,保证军队在开进和接敌运动过程中争取先机之利,立于不败之地。

与《九变篇》主要论述作战“变法”问题有所不同的是,《军争篇》集中讨论了军事行动中的“常法”问题。如军事后勤保障上的“常法”:“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作战指导上的常法:“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 发挥军队战斗力的常法:著名的“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等“四治”理论。统一号令和严格战场纪律的“常法”:“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以及用兵制胜的一般性“常法”,所谓的用兵八戒等等。由此可见,本篇所有文字都是围绕作战“常法”问题而层层递进、依次展开的,是探讨争夺先机之利的精彩篇章,在《孙子兵法》全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以下我们即就本篇一些重要军事观点作具体的分析:

(一)关于争夺先机之利问题的辩证认识。

孙子高度重视对有利作战地位的争取,认为这是掌握主动权,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同时他又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充分论证了“军争”的有利和不利,主张在军队开进过程中,要善于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考虑各种客观因素,通晓利弊关系,调动敌人,“后人发,先人至”,先敌占取有利战机,指出这样才算是“知迂直之计者”。为了确保军争的顺利成功,孙子强调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即了解“诸侯之谋”,察知“山林、险阻、沮泽”等地形条件,任用“乡导”,以及搞好“辎重”“粮食”“委积”等后勤保障等等。

对普通人来说,了解“军争”的有利面并非太困难的事情,然而能懂得“军争”的不利处,却为数寥寥。所以孙子在篇中着重指出了争夺先机之机不当而可能引起的后果,分别列举了“百里而争利”“五十里而争利”以及“三十里而争利”一味蛮干的危害。这表明孙子的论述,既照顾了全面,又突出了重点,强调了关键,是真正把握了用兵精髓。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率军大破秦师的阏与之战,可谓是历史上成功运用孙子“迂直之计”的光辉典范。在这次作战中,赵奢“以迂为直,以患为利”,避开强秦的兵锋,越过险阻,轻装急进,神速地抢占有利阵地北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夺得胜利,使秦国蒙受了一次战国以来少有的严重挫折。所以,此战后来也被作为“示缓而先据要地”取胜的成功战例,对孙子的“军争”理论作出了实战诠释。

(二)关于“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作战指导原则。

为了夺取先机之利,孙子要求作战指导者在军队接敌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和贯彻“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 的指导原则,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有利可夺时,军队行动“其疾如风”;无利可夺时,军队行动“其徐如林”。一旦进攻,要像烈火燎原,无坚不摧;一旦防御,要像山岳耸峙,岿然不动。需要隐蔽时,要做到如同阴云蔽天,使敌人无从筹措;需要冲锋时,要做到如同雷霆突鸣,使敌猝不及防。一切“悬权而动”,唯求所向无敌,战胜强敌。孙子这一作战指导原则,文字不多,但内容精辟,它不但回答了夺取先机之利的条件和主要手段,而且也概括包举了孙子制胜之道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兵以诈立”,是说用兵的根本特征在于诡诈奇谲。不诡诈无以成功,宋襄公式的“仁义”只会导致“覆军杀将”,贻笑天下。短短四字,将军事斗争的属性揭示无遗,真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

所谓“以利动”,说的是从事战争当以利害关系为最高标准。有利则打,无利则止,一切以利益的大小为转移,这实际上反映了孙子的战争宗旨,是其新兴阶级功利主义立场在军事斗争原则上的具体体现。

所谓“以分合为变”,这指的是孙子制胜之道的重要手段。中心含义是灵活用兵,巧妙自如地变换战术,或分或合,“悬权而动”,掌握战场主动权。它是“兵以诈立”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孙子兵学注重灵活变化,讲求出奇制胜的精神风貌。

孙子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就是它从根本上划清了同《司马法》为代表的旧“军礼”的界限,正确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对于这一点,不少后人是洞若观火的。南宋郑友贤《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的一段话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说:“《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司马法》以正,不获意则权,孙武以分合为变。” 最为贴切地区分了两者不同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兵学不愧为迎合“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时代要求的杰出代表。

(三)关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基本主张。

为了夺取有利的作战地位,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孙子进而主张在军队行动过程中,贯彻“四治”的具体要求,即搞好全军上下“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各个环节,树立必胜的信念,激励士气,统一号令,灵活应变,捕捉战机,去夺取胜利。

所谓“治气”,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核心就是后发制人,实施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反攻为目的的攻势防御。所谓“治心”,就是“以治待乱,以静待哗”,即以己之严整对付敌之混乱,以己之镇静对付敌之轻躁。其实质是要求沉着冷静,从容对敌。所谓“治力”,就是“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其核心即是要求“先为不可胜”,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为争取先机之利创造条件。所谓“治变”,就是指“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其中心意思即不打无把握之仗,不同敌人拼消耗,而要同敌人斗智斗谋,以灵活机动取胜。孙子的“四治”理论,是对战争实践的理性总结,符合作战行动的内在规律,因此为后人所重视和广泛运用,其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主张,业已成为经典性的军事原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大显身手,屡试不爽。

在本篇的结尾处,孙子还归纳总结了八条“用兵之法”,即有名的“用兵八戒”。这些原则,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他中间某些提法在今天已显得陈腐过时,但在当时却不乏重要的价值,反映了当年孙子在探索真理时所能达到的高度,值得肯定。

【战例】

秦赵阏与之战

公元前269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围困阏与(今山西省和顺西)。赵王派大将赵奢率兵解围。赵奢巧妙地运用迂直之计,先用种种手段麻痹秦军,使秦军失去警惕,然后昼夜兼程,急行军抢占有利地形——北山,“后人发,先人至”,大败不可一世的秦军,解救了阏与之围。这是古代战争史上运用迂直之计取得胜利的成功战例,是《孙子兵法·军争篇》基本思想的重要史证。

战国中后期以来,秦国在不断胜利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齐国已经不是它的对手了,楚国也多次在战争中失败。战国后期还有力量和秦国进行较量的,只剩下了赵国。当时,赵惠文王在位,他任用蔺相如、廉颇、赵奢、乐毅等人,外拒强秦,内安百姓,使“民富而府库实”。赵国又不断攻占了齐、魏的土地,这段时间里,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成为秦国的主要对手。

公元前269年,秦国派遣中更胡阳率军进攻赵之阏与。赵王召集诸将研究战局,讨论是否派兵解围。大将廉颇和乐乘都认为,从赵国都城邯郸到阏与之间,路途遥远而地形险狭,难以取胜,所以不宜出兵。赵王又询问赵奢的意见,赵奢作出了不同的回答:道路远又狭窄,这就好像两只老鼠在洞里相斗,只要将帅勇敢有谋,就能取胜。赵王十分欣赏赵奢的识见和魄力,于是派他率领大军前去解围。

赵王对赵奢的信任不是偶然的,赵奢在当时的赵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将领,声望和廉颇相去不远。他早年做过赵国的田税官,不畏权势,曾惩办过不守法令拒交租税的赵国贵族平原君家的管事九人。后来,他又曾主持整个国家的田赋管理工作,使赵国百姓富裕而国家府库充实,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国力。可见他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赵奢同时也是一位很好的将领,他领兵为将,能够做到和士卒同甘苦,治军严谨,军队战斗力很强。正是凭借着多方面优秀条件,赵奢才能临危受命,去同秦军决一死战。

赵奢带领军队出了邯郸城,往西刚走了三十里地,就下令停止前进,就地驻扎下来。同时还不断增修工事,以示长期驻守、无心去救阏与的意向。赵奢还下令全军:“有谁上书言与秦军战者斩!”

秦军进至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附近,多次大擂战鼓向赵军挑战,鼓声都震动了武安城内的屋瓦。这时,赵奢军中有一人要求迅速出兵去援救武安,赵奢立即下令斩杀该人。赵奢按兵不动二十八日,秦派奸细窜入赵军营中刺探虚实动静,赵奢优厚地款待了奸细,不加丝毫的防范,有意让他了解赵军坚守的情况。秦军奸细返回营寨后,将赵军坚壁不出的情况向秦将作了详细的汇报。秦将闻之大喜,说:赵奢的军队离开国都三十里就停止前进,而且还在继续增强防御工事,看来阏与这个地方是不会再属赵国所有了。遂对赵奢大军失去了戒备。

赵奢在放走秦军奸细之后,下令全军卷起铠甲,轻装急进,奔赴阏与。赵军避过正面的秦军,只用了两天一夜的工夫,就到达了离阏与仅五十里的地方。在那里赵奢修筑工事,并部署善于射箭的士兵把守,准备迎头痛击来犯的秦军。

当赵奢这边军营壁垒建成以后,秦军才得知消息,秦将赶忙率军队向阏与开进。这时赵军中有个名叫许历的军士,表示要向赵奢提出迎战秦军的建议,赵奢请他入帐细说,许历遂建议说:我军这次出敌不意地开到这里,秦军一定恼羞成怒,气势一定很凶猛;将军必须严整军阵,集中兵力把守阵地以等待秦军,不然就会失败。赵奢对许历的建议深表赞同。许历根据赵奢原先定下的军令,认为自己提出了关于作战的建议,应该被处死,于是请求伏法。但是,赵奢却说,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应该执行新的军令,而不必墨守旧令了。

秦军马不停蹄向赵军扑来,两军之间的厮杀迫在眉睫。这时许历再次向赵奢献计:“北山的位置十分重要,我们必须抢先占领,这个制高点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谁先占领谁就能处于有利的地位,否则就难免失败。”赵奢马上命令赵军一万人急速登上北山,抢先占据了这一险要地形。秦军迟到一步,见赵军已占领北山,就下令全力进攻,企图从赵军手中夺回北山。赵奢见秦军争山,便命令赵军居高临下勇猛冲杀。秦军由于是被动应战,所处地形又极为不利,结果被赵军打得大败,死伤惨重,被迫退兵。赵奢从而胜利地解了阏与之围。

赵奢大军凯旋返回邯郸后,赵王为了奖励赵奢的卓著军功,封他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位禄相等。赵王还任命许历担任国尉。

阏与之战使秦蒙受自战国以来少有的一次严重挫折。阏与之战后来也被称为“示缓而先据要地”取胜的成功战例。

赵奢在这场战争中,首先采取在离邯郸三十里处坚壁固守的做法,从而造成了秦将认为他不敢去救援阏与的错觉,达到了麻痹敌军的目的,为绕道急行、抢占有利地形创造了条件。这就如孙子《军争篇》中所说的:“兵以诈立。”为了确保己方作战意图的实现,赵奢严肃军令,诛杀违背军令随意要求开战的军士,这是孙子“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精神在治军中的反映。待秦军上当受骗后,赵奢又“以迂为直,以患为利”,避开敌人,越过险阻,轻装急进,神速地抢占有利阵地,做到了军队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的要求。最后,在正式交战之前,赵奢又能虚心听取部下的建议,首先占领险要难攻的北山阵地,完全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辉煌的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就在于赵奢真正理解了“迂直之计”的奥秘,并在实战中予以巧妙的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