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冶铸业的组织管理和祭祀礼仪优化建议

冶铸业的组织管理和祭祀礼仪优化建议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甲骨文、金文所见的材料也可以反映当时冶铸业组织管理的一些情况。殷墟铸铜生产中出现的祭祀和占卜现象,值得进一步讨论。

冶铸业的组织管理和祭祀礼仪优化建议

甲骨文金文所见的材料也可以反映当时冶铸业组织管理的一些情况。肖楠对甲骨文所见的“工”与“百工”进行了分析,认为卜辞中的“工”、“我工”、“多工”不是官而是工奴,他们受王室严密的控制,有右、左(或右、中、左)的编制。“百工”有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社会地位,属于特定的族,其身份虽为被统治者,但比奴隶要高些,可能是殷代社会的平民[177]

温少峰、袁庭栋则认为,“工”是隶属于商王的手工工匠,并引前人说法认为“司工”即为周代的“司空”一职[178],是总管手工业事务之官[179]。“多工”则是指司理手工业各具体事务的下级官吏。“百工”则应释为各种职业的手工业工匠,并认为卜辞中“百工”一词的出现,是殷代手工业相当繁盛的一种表现[180]

殷墟西区小型墓葬常出土青铜工具及砺石,发掘者认为这里可能是工匠葬地。从族徽、葬式看,墓区分属不同氏族,这表明他们生前就是族居的[181]。此外,苗圃北地遗址中有些小型墓葬随葬陶范,墓主人可能即是冶铸工匠[182]。吉德炜(David Keightly)讨论了商周时期的劳动力问题,他认为那时没有所谓“奴隶”和“自由民”的分别,所有的民众都需要承担被迫的劳动或者责任,当时根本不是奴隶社会[183]。唐际根通过对殷墟墓葬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指出,殷墟时期是一个以平民为主的社会,奴隶所占比例很低[184]。由此可见,对于冶铸工匠的身份以及冶铸业组织管理的层级构成,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殷墟卜辞有铸器时要用血祭和占卜的记载[185],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铸铜遗址中均发现了埋有动物祭祀坑,此外,还发现刻有数字卦的陶范、磨石等遗物。殷墟铸铜生产中出现的祭祀和占卜现象,值得进一步讨论。

综上所述,殷墟青铜礼器的技术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典型器物的铸造工艺、生产流程复原、合金成分配制、陶范的材料分析等方面已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殷墟青铜礼器的技术来源及某些器类制作技术的演进历程也已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对商周青铜器制作技术虽已有从整体上的论述,但对殷墟青铜礼器制作技术的专门论述尚欠充分,且使用的资料不够全面。

2.殷墟青铜礼器生产流程的各个技术环节尚不清晰和准确,有许多步骤和细节有待补充或细化。

3.由于资料的局限,对于典型器物铸造工艺的认识尚有不够准确之处。

4.对于殷墟青铜礼器制作工艺的技术来源和演进缺少系统深入地探讨,没有充分吸收考古学、艺术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殷墟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和相互影响重视不够。

5.对冶铸业生产、组织和管理欠缺深入的探讨。

诚然,这些问题之中,有些是目前难以解决的,比如4和5,只能在有限材料的基础上讨论和建立假说,尚难得出定论。

本书着重对殷墟青铜礼器制作技术作整体性的考察,从殷墟出土铜器中选取代表性的青铜器群和礼器(结合铸铜遗物),就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殷墟青铜礼器制造工艺的技术流程,包括造型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模、范、芯的制作;铸型的干燥、焙烧和装配;合金的熔化、浇注;以及铸后加工等。

2.典型器物的铸造工艺研究。在对殷墟出土青铜礼器进行汇总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墓葬,以鼎、斝、卣等典型器物为例,对分范形式、附件和主体的连接方式、浇注位置设计及辅助工艺等工艺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阐明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的特点及其在中国金属技术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

3.殷墟青铜礼器的合金配制。以化学分析数据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考察殷墟青铜礼器合金配制的特点,探寻先秦合金配制技术的发展道路。

4.殷墟青铜礼器冶铸工艺的技术来源。通过对晚商以前的重要遗址,特别是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冈以及黄陂盘龙城等所出的青铜器冶铸技术的研究,剖析殷墟青铜礼器冶铸工艺的技术来源及其演进。

5.尝试探讨一些与殷墟冶铸业相关的问题,包括工匠身份、组织管理和祭祀礼仪等,加深对于殷墟青铜冶铸业的整体性的了解。

【注释】

[1]本章的部分内容曾发表,参见刘煜:《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研究综论》,《华夏考古》2009年第1期。

[2]杨锡璋:《殷墟青铜器概论》,《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亶甲故城安阳西北五里,亶甲冢在城外西北隅洹水南岸。见〔宋〕吕大临:《考古图》卷一,《考古图·续考古图·考古图释文》,宋人著录金文丛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21页。

[4]叶作富:《四川铜梁张叔珮夫妇墓》,《文物》1989年第7期。

[5]如吴大瀓《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二册(1885年),端方《陶斋吉金录》(1908年)和《陶斋吉金续录》(1909年)等书,均收录有商周青铜器,绘图较前代著作准确,铭文摹写亦较为逼真,并于器物分类、定名方面多有创见。惟所记载的均是零星的发现,缺乏对出土地点、共出器物的关注,甚至有不少伪器。

[6]黄然伟:《殷周史料论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69-70页。

[7]如容庚《颂斋吉金图录》一册(1933年)和《续录》二册(1938年)、于省吾《双剑誃吉金图录》二卷(1934年)、商承祚的《十二家吉金录》二册(1935年)等。铜器著录的情况,详见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0-152页。

[8]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5-146页。

[9]关于日本出版的中国青铜器著录详情,参见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総覧一)》第二章第二節,东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版。

[10]部分见于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国立北平图书馆1946年版,书中的各国藏品照片都是袁同礼于1934年赴欧洲调查所得。

[11]详见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総覧一)》第二章第三節,东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版。李学勤:《海外访古记》(一)至(八),《文博》1986年第5期至1988年第1期。关于流散出去的详情,在梅原末治的《美洲博物馆里的中国古美术》、袁同礼的《我国艺术品流落欧美之情况》以及陈梦家的《我国青铜器是怎样到美国去的》中均有介绍。

[12]黄然伟:《殷周史料论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69-70页。

[13]W.Perceval Yetts,The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II.The Bronzes,Burlington Magazine 68(January-June,1936),pp.14-21.

[14]Bernard Karlgren,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s,BMFEA 8(1936),pp.9-156.BMFEA: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Stockholm.

[15]参见《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其中“二重证据法”见《古史新证》,最早刊于《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八、九、十号合刊“王静安先生专号”,1926年。对器物的考订见于《观堂集林》卷三,1915年。

[16]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1932年日本东京文求堂出版《两周金文辞大系》初版本,1934年至1935年增订为《图录》五册和《考释》三册,195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增订合印本。

[17]陈梦家:《中国铜器概述》,《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一集序,国立北平图书馆1946年版,第1-60页。

[18]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1001号大墓》(1962年),《侯家庄第1002号大墓》(1965年),《侯家庄第1217号大墓》(1968年),《侯家庄第1004号大墓》(1970年),《侯家庄第1500号大墓》(1974年),中研院史语所。

[19]李济、万家保:《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1964年),《殷虚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1966年),《殷虚出土青铜斝形器之研究》(1968年),《殷虚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1970年),《殷虚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容器之研究》(1972年),中研院史语所。

[20]全部出土青铜礼器的考古报告详见表5-1,此处不再赘述。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5]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W.Perceval Yetts,The George Eumorfopulas Collection,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and Korean Bronzes,Sculpture,Jades,Jewellery and Miscellaneous Objects.VolumeⅠ,Bronzes:Ritual and other Vessels,Weapons,Etc.London:Ernest Benn Ltd.,1929.

[28]B.L.Simpson,Development of the Metal Casting Industry,Chicago:American Foundrymen’s Association,1948,p.27.

[29]Maryon & Plenderleith,Fine Metal Work,Chapter 23 of Singer et al.,A History Of Technology,Vol.I,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pp.628.

[30]Leslie Aitchison,A History of Metals,Vol.Ⅰ,London:Macdonald and Evans,1960,p.161.

[31]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21页。

[32]李济:《殷虚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1933年,第239-240页。

[33]李济:《俯身葬》,《安阳发掘报告》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第476,480页;《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年,第36-38页;《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 锋刃器》,《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1949年,第35、59-60页。

[34]C.H.Carpenter,Preliminary Report on Chinese Bronzes,《安阳发掘报告》1933年第四期,第679页。

[35]刘屿霞:《殷代冶铜术之研究》,《安阳发掘报告》1933年第四期。

[36]Herrlee G.Creel,On the Origins of the Manufacture and Decoration of Bronze in the Shang Period,Monumenta Serica,1935,Vol.1,pp.39-69.

[37]Orvar Karlbeck,Anyang Moulds,BMFEA7(1935),pp.39-60.

[38]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

[39]石璋如:《殷代的铸铜工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

[40]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

[41]李济:《如何研究中国青铜器——青铜器的六个方面》,《故宫季刊》1961年第1期。

[42]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但此书的撰写是在20世纪60年代。

[43]a.N.Barnard,Bronze Casting and Bronze Alloys in Ancient China,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14,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Monumenta Serica,1961.
b.N.Barnard,S.Tamotsu,Metallurgical Remains of Ancient China,Tokyo:Nichiosha,1975.
c.N.Barnard,Wrought Metal-Working Prior to Middle Shang(?)—A Problem in Archaeological and Art-historical Research Approaches,Early China 6,1981,pp.4-30.
d.N.Barnard & Cheung Kwong-yue,Studies in Chinese Archaeology,1980-82—Reports on visits to Mainland China,Taiwan and USA;Participation in Conferences in these Countries;and Some notes and impressions.文学社,香港,1983。
e.N.Barnard,A Characteristic Method of Joining Employed in Ancient China,Pre-print No.13,June,1985.

[44]N.Barnard,Bronze Casting Technology in the Peripheral‘Barbarian’Regions and the Meatllurgy of the Chung-yuan,The Bulletin of the Metal Museum,1987,No.12,pp.3-37;Some Preliminary Thought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Kuang-han Pit-burial Bronzes and Other Artifacts,Pre-print No.25,July,1988.

[45]Cyril Smith,‘Bronze Casting and Bronze Alloys in Ancient China’,by Noel Barnard,A Review.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4,1962-63,pp.284-286.

[46]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第93、110页。

[47]R.J.Gettens,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Vol.Ⅱ,Technical Studies,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69.

[48]万家保:《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连接方法——中西古代金属技术发展比较之二》,《大陆杂志》第六十四卷第六期,1982年。

[49]华觉明等:《妇好墓青铜器群铸造技术的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50]Robert W.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1]N.Barnard,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s:A Review Article.T'oung Pao,Vol.LXXVI,1990.

[52]陈芳妹:《小屯五座墓的青铜容器——从二里冈到典型殷墟风格的转变》,《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版,第182-232页。

[53]陈芳妹:《商周青铜簋形器研究——附论簋及其它粢盛器的关系》,《商周青铜粢盛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年版,第19-110页。

[54]陈芳妹:《商代青铜艺术的发展——工艺与身分》,《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序,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年版,第12-63页。

[55]万家保:《安阳出土青铜三足器的演变——先秦技术的个案考察之一》,《大陆杂志》第四十五卷第四期,1972年。

[56]万家保:《殷商青铜盔的金相学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专刊之六十,1970年。

[57]Wan Chia-pao,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asting of Bronze Ting-cauldrons from Anyang and Hui-hsien,In: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Scientific Methods of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and Southeast Asian Metal and Other Archaeological Artifacts,N.Barnard ed.,Melbourne: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1976,pp.17-46.

[58]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3-194页。

[59]于省吾:《司母戊鼎的铸造和年代问题》,《文物精华》第3集,1964年,第40页。

[60]杨根、丁家盈:《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技术的初步研究》,《文物》1959年第12期。

[61]冯富根等:《司母戊方鼎铸造工艺的再研究》,《考古》1981年第2期。

[62]万家保:《商代几件大青铜方鼎铸造方法的商榷——兼评〈司母戊鼎铸造工艺的再研究〉》,《大陆杂志》第六十三卷第四期,1988年。

[63]姚青芳:《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中国-意大利世界遗产保护技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10月。

[64]R.J.Gettens,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Vol.Ⅱ,Technical Studies,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69.pp.33-56.

[65]石璋如:《殷代的铸铜工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第108-109页。

[66]李济、万家保:《殷虚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中研院史语所1970年版。

[67]李济、万家保:《殷虚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容器之研究》,中研院史语所1972年版。

[68]N.Barnard & Wan Chia Bao,The Casting of Inscriptions in Chinese Bronzes—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ose with relieve guidelines,《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Vol.VI,1976.

[69]冯富根等:《商代青铜器试铸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

[70]冯富根等:《殷墟出土商代青铜觚铸造工艺的复原研究》,《考古》1982年第4期。

[71]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

[72]刘煜、岳占伟:《殷墟陶范的材料和处理工艺的初步研究》,《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0-456页。后补充数据表格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编《科技考古》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236页。

[73]近重真澄:The Composition of Ancient Eastern Bronzes,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Vol.117,1920.

[74]李济:《殷虚青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庆祝蔡元培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1933年。

[75]C.H.Carpenter,Preliminary Report on Chinese Bronzes,《安阳发掘报告》第四册,1933年,第679页。

[76]刘屿霞:《殷代冶铜术之研究》,《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1933年,第681-696页。

[77]a.梅原末治:《支那銅利器の成分に關する考古學的考察》,梅原末治主编,《東亜考古學論攷》,星野书店,1944年,第79-118页。

[78]道野鶴松:a.《東洋古代金屬器の化學的研究(第一報)——支那古代純銅器之部(その一)(特に古代支那に於ける純銅器時代存在に對する確認に就いて)》,《日本化學會誌》第53巻7号,1932年。
b.《東洋古代金屬器の化學的研究(第二報)——支那古代青銅器之部(その一)》,《日本化學會誌》第53巻7号,1932年。
c.《東洋古代金屬器の化學的研究(第三報)——支那古代純銅器之部(その二),支那古代青銅器之部(その二)——古代支那に於ける青銅器の出現期と,純銅器,青銅器雨時代の轉換期に就て》,《日本化學會誌》第54巻4号,1933年。
d.《東洋古代金屬器の化學的研究(第四報)——支那古代純銅器之部(その三),支那古代靑銅器之部(その三)——古代支那に於ける靑銅器の出現期と,純銅器,靑銅器兩時代の轉換期に就て(追報)》,《日本化學會誌》第55巻1号,1934年。
e.《東洋古代金屬器の化學的研究(第八報)——支那古代純銅器之部(その四)——古代支那に於ける純銅器時代の存在性説(追報)》,《日本化學曾誌》第58巻2号,1937年。
f.《東洋古代金屬器の化學的研究(第九報)——支那古代純銅器之部(その五)支那古代青銅器之部(その七)——古代支那に於ける純銅器時代の存在性説と純銅器·青銅器兩時代の轉換期設に就て(追報)》,《日本化學曾誌》第58巻2号,1937年。
g.《古代支那に於ける純銅器時代存在に就いての確認(追報)附:古代支那に於ける純銅器青銅器雨時代の轉換期に就いて》,《人纇學雑誌》第48巻2号,1933年。

[79]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第七册。其中录有明义士收藏之商戈,录自1940年伦敦博物院9种殷周铜器之分析(分析者:A.A.Moss).

[80]梁树权、张赣南:《中国古铜的化学分析》,《中国化学会会志》第17卷第1期,1950年。

[81]杨根、丁家盈:《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技术的初步研究》,《文物》1959年第12期。

[82]N.Barnard,Bronze Casting and Bronze Alloys in Ancient China,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14,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Monumenta Serica,1961.

[83]R.J.Gettens,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Vol.Ⅱ,Technical Studies,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69.,pp.33-56.

[84]W.T.Chase,Bronze Casting in China:A Short Technical History,George Kuwayama ed.,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A Symposium.Los Angeles: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1976,pp.100-123.(www.xing528.com)

[85]周始民:《〈考工记〉六齐成分的研究》,《化学通报》1978年第3期。

[86]Pieter Mayers et al,Elemental Composition,Appendix 1,Robert W.Bagley ed.,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s,Vol.I,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pp.553-557.

[87]张世贤:《见微知著——陶瓷、青铜器的化学分析在若干历史研究上的应用》,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

[88]华觉明、王玉柱、朱迎善:《商周青铜合金配制和“六齐”论释》,《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第81卷,1985年。

[8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殷墟金属器物成分的测定报告(一)——妇好墓铜器测定》,《考古学集刊》第2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0]李敏生、黄素英、季连琪:《殷墟金属器物成分的测定报告(二)——殷墟西区铜器和铅器测定》,《考古学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1]季连琪:《河南安阳郭家庄160号墓出土铜器的成分分析研究》,《考古》1997年第2期。

[92]赵春燕:《安阳殷墟出土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与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93]赵春燕、岳占伟、徐广德:《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出土铜器的化学组成分析》,《文物》2008年第1期。

[94]刘煜、何毓灵、徐广德:《殷墟花园庄54号墓出土青铜器的成分分析与研究》,《新时代的考古学——纪念王仲舒先生八十诞辰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7-1036页。

[95]a.郭沫若:《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01页。
b.翦伯赞:《中国史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207页。
c.梅原末治:《東亜考古學論攷》,星野书店1944年版。
d.関野雄:《中国青銅器文化の一性格—青銅の素材価値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学》第2輯,1951年。

[96]闻广:《中国古代青铜与锡矿》,《地质评论》卷26,第4、5期,1980年;《中原找锡论》,《中国地质》1983年第1期。

[97]天野元之助:《殷代産業に関する若干の問题》,《東方学報》第23冊,1953年。

[98]石璋如:《殷代的铸铜工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

[99]华觉明、卢本珊:《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早期开发和中国青铜文明》,《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00]张昌平:《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7期。

[101]金正耀:《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2]金正耀等:《中国两河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联系——以出土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结果为考察中心》,《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5-433页。

[103]田建花:《郑州地区出土二里岗期铜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二里岗”与“二里冈”指的是同一处遗址,本书正文使用“二里冈”,但注释均按引用文献的用法。

[104]金正耀:《铅同位素示踪方法应用于考古研究的进展》,《地球学报》2003年第6期。

[105]彭子成等:《铅同位素比值法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考古》1985年第11期。

[106]相关资料尚未发表,曾有幸看到出土现场,200多块铅锭叠放在一个坑内,目前研究在进行之中。

[107]刘建宇:《陕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108]Cyril Smith,Art,Technology,and Science,Technology and Culture,1970,Vol.11,No.4,p.493.

[109]Max Loehr,The Bronze Styles of the Anyang Period,ACASA7(1953),pp.42-53.ACASA: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110]万家保:《铸造技术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的若干影响》,《中研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上册,1981年,第105-118页。

[111]Alexander Soper,Early,Middle and late Shang:A note.Artibus Asiae,Vol.28,1966.

[112]万家保:《由殷墟发掘所见的商代青铜工业》,《大陆杂志》第五十八卷第五期,1979年。

[113]Robert W.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pp17-24.

[114]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年。

[115]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年第4期。

[116]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117]杨锡璋、杨宝成:《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和组合》,《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79-102页。

[118]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8页。

[119]岳洪斌:《殷墟青铜容器分期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120]刘煜:《殷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技术演进》,《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3-631页。

[121]唐际根:《殷墟一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3年第10期。

[122]陈芳妹:《小屯五座墓的青铜容器——从二里冈到典型殷墟风格的转变》,《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版,第181-232页。

[123]孟宪武:《安阳三家庄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考古》1985年12期;《安阳三家庄、董王度村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及其年代推定》,《考古》1991年第10期。

[124]Robert W.Bagley,Shang Archaeology,M.Loewe and E.L.Shaughnessy(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24-231.

[125]张昌平等:《二里冈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范型技术的发展》,《考古》2010年第8期。

[126]张光直:《殷墟5号墓与殷墟考古上的盘庚、小辛、小乙问题》,《文物》1989年第9期。

[127]a.《河南安阳新发现商代城址》,《光明日报》2000年1月8日。
b.唐际根:《从百年甲骨到新发现的商城——安阳洹北商城发现记》,《文物天地》2000年第4期。

[128]a.唐际根、徐广德:《洹北花园庄遗址与盘庚迁殷问题》,《中国文物报》1999年4月14日。
b.杨锡璋、徐广德、高炜:《盘庚迁殷地点蠡测》,《中原文物》2000年第1期。

[129]文雨:《洹北花园庄遗址与河亶甲居相》,《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25日。

[130]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1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391页。

[132]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8页。

[133]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

[134]a.杨锡璋,杨宝成:《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b.刘一曼:《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5年第4期。
c.陈芳妹:《商代青铜艺术的发展——工艺与身分》,《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年版,第46页。

[135]刘煜:《殷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技术演进》,《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3-631页。

[136]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0—2001年安阳市孝民屯东南地殷代铸铜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
b.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铸铜遗址2003~2004年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1期。

[137]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138]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和分区系统》,《华夏考古》1990年第2期。

[139]徐良高:《文化因素定性分析与商代“青铜礼器文化圈”研究》,《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40]N.Barnard,S.Tamotsu,Metallurgical Remains of Ancient China,Tokyo:Nichiosha,1975.

[141]李学勤:《非中原地区青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1988年第5期。

[142]陈芳妹:《商代青铜艺术“区域风格”之探索——研究课题与方法之省思》,《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五卷第四期,1998年,第1页。

[143]Virginia Kane,The Independent Bronze Industries in the South of China Contemporary with the Shang & Western Zhou Dynasties,Archives of Asian Art,XXVII,1974-5,pp.77-107.

[144]高至喜:《商文化不过长江辩》,《求索》1981年第2期;《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湖南考古辑刊》1984年第2期。

[145]俞伟超:《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发展背景的新思考》,《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146]Robert W.Bagley,The Appearance and Growth of Regional Bronze-using Cultures,Wen Fong ed.,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New York: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80;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pp.32-36.

[147]Jessica Rawson(罗森):《商代中国南方地区和河南的联系》,《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8]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冈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1-134页。

[149]张昌平:《盘龙城商代青铜容器的初步考察》,《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150]R.Bagley,P’an-Lung-Ch’eng:A Shang City in Hupei.Artibus Asiae,Vol.39,1977.

[151]胡家喜等:《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探讨》,《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598页。

[152]a.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3年第6期。
b.王开、陈建立、朔知:《安徽省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出土冶铸遗物的相关问题》,《考古》2013年第7期。
c.《阜南县台家寺遗址又获重大考古发现》,2017年1月20日,安青网。

[153]苏荣誉:《安阳殷墟青铜技术渊源的商代南方因素——以铸铆结构为案例的初步探讨兼及泉屋博古馆所藏凤柱斝的年代和属性》,《泉屋透赏——泉屋博古馆藏青铜器透射扫描解析》,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52-386页。

[154]孟宪武、李贵昌、李阳:《殷墟都城遗址中国家掌控下的手工业作坊》,《殷都学刊》2014年第4期。

[155]高去寻遗稿,杜正胜、李永迪整理:《大司空村第二次发掘报告》,中研院史语所2008年版。

[15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1期。

[1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页。

[158]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虚建筑遗存》,中研院史语所1959年版,第330页。

[159]石璋如:《殷虚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田野考古报告》1947年第2期,第1-80页。

[1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161]李永迪,Anyang Foundry:Archaeological Remains,Cast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Organization.A thesis for Ph.D to Harvard University,2003,pp.123-128.

[162]岳占伟、刘煜:《殷墟铸铜遗址综述》,《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374页。

[163]何毓灵:《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发现铸铜制骨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国文物报》2016年12月19日。

[164]李永迪:《殷墟小屯东北地铸铜遗址再探讨》,《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研究发表概要集》11号,中研院史语所2017年8月,第12-13页。

[165]陈志达:《殷墟陶范及其相关的问题》,《考古》1986年第3期。

[166]周到、刘东亚:《1957年秋安阳高楼庄殷代遗址发掘》,《考古》1963年第4期。

[1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0-2001年安阳孝民屯东南地殷代铸铜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

[169]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铸铜遗址2003~2004年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1期。

[170]岳占伟、刘煜:《殷墟铸铜遗址综述》,《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374页。

[171]岳占伟、刘煜:《殷墟铸铜遗址综述》,《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374页。

[172]Ursula Martius Franklin,The Beginning of Metallurgy in China:A Comparative Approach.Kuwayama ed.,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A Symposium.Los Angeles: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1976,pp.94-99.

[173]李永迪,Anyang Foundry:Archaeological Remains,Cast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Organization.A thesis for Ph.D to Harvard University,2003.

[174]何毓灵:《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发现铸铜制骨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国文物报》2016年12月21日。

[175]孔德铭:《河南安阳辛店发现商代晚期大型聚落和大型铸铜遗址》,《中国文物报》2017年8月11日。

[176]新华社:《河南安阳殷墟新发现商代晚期大型铸铜遗址》,新浪新闻2018年1月26日。

[177]肖楠:《试论卜辞中的“工”与“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

[178]胡厚宣:《甲骨续存》上编序,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第11页。

[179]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3页。

[180]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349-353页。

[18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8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83]David Keightly,Public Work in Ancient China-A Study of Forced Labor in the Shang and Western Chou,A thesis for Ph.D.to Columbia University,1969.

[184]唐际根,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Late Shang China-A Mortuary Perspective,A thesis for Ph.D.to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2004.

[185]燕耘:《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考古》197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