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书籍的社会反映

中国古代历史书籍的社会反映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史书作者,在撰写史书时不仅记述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而且很注意通过史书的编写,及时反映社会风情和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的历史和社会提供许多直观的感性知识。这一做法,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同时也与陈寿所担任过的官职有很大关系。魏收在撰写《魏书》时,特创立了《释老志》,实现了编修历史要记载反映社会客观现实的历史学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历史书籍的社会反映

中国古代的史书作者,在撰写史书时不仅记述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而且很注意通过史书的编写,及时反映社会风情和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的历史和社会提供许多直观的感性知识。《史记》、《汉书》也有表现,而比较典型的首推范晔的《后汉书》。此书通过《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类传,反映出东汉一代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众所周知,东汉社会政治上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最高统治权,随着外戚、宦官之间的剧烈斗争,皇帝随立随废,简直成了他们手中的傀儡。党锢事件的发生,正是这一斗争的延续和结果。东汉统治集团就是在这种相互倾轧中一天天腐烂下去的。范晔在《宦者列传序》中,即分析了宦官得宠的原因,又指责了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作威作福的罪行:“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作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由于宦官势力自中央一直延伸到地方,在政治上影响极大,因此《宦者列传序》中又进一步揭露说:“败国蠹政之事,不可殚书。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穷栖,寇剧缘间,摇乱区夏。虽忠良怀愤,时或奋发,而言出祸从,旋见孥戮。因复大考钩党(指兴党锢之狱),转相诬染。凡称善士,莫不离被灾毒。”清代史家王鸣盛对此序十分称赞:“党锢传首总叙,说两汉风俗之变,上下四百年间,了如指掌,下之风俗,成于上之好尚,此可为百世之龟镜。蔚宗言之切至如此,读之能激发人。”[20]在东汉社会中还有一批沽名钓誉的人物——“逸民”,他们放着官不做而愿意过隐居生活,东汉统治者对他们却非常重视,礼遇甚厚。政府请他们出来做官,他们却推辞不就。他们越是不出山,政府则越要征聘;越征聘,他们就越不出山,如此反复,自然就更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政府也从中得到好处。范晔在《逸民列传》中揭露这是东汉君主们所玩弄的政治手段,是为了通过那些戏剧性的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而天下归心”的目的。以上这些,都反映了东汉一代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色。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品题人物的风气,陈寿在《三国志》中有很多记载和反映,如记乔玄称曹操是命世之才,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等等。而陈寿本人对三国人物亦作了各种名目的品题,如说刘备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奇才,等等。这一做法,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同时也与陈寿所担任过的官职有很大关系。他曾长期任职巴西郡中正,这是一种“定门胄,品藻人物”的官。这种品藻人物虽然并无多大历史价值,但毕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社会风尚。又如魏晋以来,佛教盛行,上自帝王,下至民间,都有极大影响,它已经不单是宗教问题,而是个现实的政治问题了,同样对学术思想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佛教、道教虽于汉代已经流传,但影响不大,因而史书尚未有记载。到了魏晋,已经成全社会的问题。魏收在撰写《魏书》时,特创立了《释老志》,实现了编修历史要记载反映社会客观现实的历史学家应尽的社会责任。该志内容叙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发展情况,对于那些影响较大的高僧名字也一一都有记录。还特别介绍了太和八年(484)北魏孝文帝开凿龙门石窟的情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志通过对佛道在北魏时期盛行的叙述,揭示了由于寺院和僧尼数量的激增而出现的“寺夺居民,三分且一”这一严重的社会现象,这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寺院经济和阶级关系无疑是很有用的重要资料。僧、道虽然都是出家之人,实际上也脱离不了社会政治。南北朝时期佛道的流行及两教之间斗争的始末,世俗地主和寺院地主之间的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在寺院地主残酷压榨下的惨痛遭遇,在《释老志》中基本得到反映。至于六朝时期的清谈之风,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社会现象,而清谈的主题皆为老、庄,实际上是对两汉经学统治的一种反动。这一社会现象,在《晋书》和有关六朝史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众所周知,宋代产生的理学,也称道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明清两代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思想基础。《宋史》的编纂者特地创立了《道学传》,并置于《儒林传》之前,而对那些道学家还立了专传,详细叙述他们的生平及其思想,这自然也就反映了宋代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特色,为后人研究理学的产生及渊源创造了条件。

总之,中国历史学家向来就有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许多历史学家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历史进行研究和总结,直接或间接地满足反映时代的要求,这种反映有的是在纪传史体之内增设类传、专传加以解决,有的则是另外创立史体,因而数千年来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通过各式各样的史学著作得以保存下来。尤其是许多杂史、野史,它们虽然没有什么史体可以规范,却保存了其他史书不曾记载的宝贵史料,对于研究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个社会现象、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也是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中一个特有的现象。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时,眼睛千万不能只是盯着正规史书,而忽略了这个特有的史书群体。(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