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的共生融合阶段:未来茶业发展趋势

茶的共生融合阶段:未来茶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共生融合”思潮的影响下,未来之茶必定集多元之大成,再度迎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茶作为“文明见证人”和“文化缔造者”必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僮约》便是他为家奴订立的一份契券,明确规定了奴仆必须从事的若干项劳役,以及奴仆受到的种种生活约束。

茶的共生融合阶段:未来茶业发展趋势

如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30亿人每天至少饮用一杯茶,这是因为茶同时具备文化健康、社交等多重功能。中国人对茶的认知,启蒙于蒙昧时期的神秘主义,从巫文化中沟通天地的祭品到唐宋时期文人雅士之伴侣、文学艺术之源头。工业革命以后,在茶叶全球化种植的背景下,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茶叶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茶叶对保持健康的诸多益处,主要是提神的功能,从而滋生了务实个人主义的新思潮。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在社会领域和相关产业得到广泛应用,社会劳动力逐步得以解放,人们将有更多时间用来与心灵对话、用来思考生存之外的主题,而茶则会以另一种角色,参与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对于茶的信仰或许只存在于极少地区,但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将成为文明高速发展时期的“警言”;每日与友人品茶的生活可能只属于少部分人,但忙于工作生活的人们也会在周末走进传统又现代的“茶馆”,体验泡茶、品茶,与友人聚的悠闲时光;更多时候,茶是一种受欢迎的日常饮品,易得、好喝、提神、益于健康,它是我们生活的忠实伴侣,即使千年过去,换了形态,茶从来都是最佳伙伴。

在“共生融合”思潮的影响下,未来之茶必定集多元之大成,再度迎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茶作为“文明见证人”和“文化缔造者”必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1) 出自《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2) 出自《伤寒杂病论》,“茶治便脓血甚效”。

(3) 西汉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此文为王褒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文章,记述了他在四川时亲身经历的事。《僮约》便是他为家奴订立的一份契券,明确规定了奴仆必须从事的若干项劳役,以及奴仆受到的种种生活约束。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茶叶作为商品交易的记载。

(4)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5)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6)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7)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8) 《题杼山癸亭得暮字》:“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

(9) 出自赵光义《缘识六十一首》之三十六,“争知道味却无言,时得茶香全胜酒”。

(10) 苏轼:《雨中过舒教授》。(www.xing528.com)

(11)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12) 苏轼:《水调歌头·咏茶》。

(13) 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茶戏,在茶汤上作画。见后文。

(14) 陶谷:《荈茗录》。

(15) 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16)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7) 范仲淹:《和章山民从事斗茶歌》。

(18)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19) 谢逸:《武林春·茶》。

(20) 1709年,Meissen首次烧制出白色瓷器,其洁白光润的特质被赋予“白色黄金”之名,从此享誉欧洲。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德国瓷器品牌,以其高雅设计、皇家气质、纯手工制作闻名遐迩。

(21) 一生中的仅有一次相会,提醒人们珍惜,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此一次的相会,付出全部心力。

(22) 冈仓天心:《茶之书》,谷意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