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因素:幼儿亮亮的哮喘及家庭三代同堂的影响

家庭因素:幼儿亮亮的哮喘及家庭三代同堂的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亮亮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一起,因天生体质差,常犯哮喘,受到长辈细致的呵护和宠爱。老师在与亮亮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由于亮亮的身体以及祖孙三代同堂的原因,亮亮备受家人的宠爱,奶奶腿脚犯风湿,上楼都不方便,却得抱孙子上学,孩子打人、骂脏话也无所谓,班级亲子活动中孩子做些无理的行为,妈妈笑眯眯地看着,却毫不制止。

家庭因素:幼儿亮亮的哮喘及家庭三代同堂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幼儿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影响着幼儿的心理素质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完整家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里的幼儿,相比完整家庭的幼儿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会让他们在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使其形成多疑、孤僻、冷漠或神经质的性格,甚至出现变态心理反社会行为。

2.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彼此影响、彼此制约过程中营造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家庭氛围是家庭中笼罩着一定的心理氛围,它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它既是家庭成员对社会的态度的反映,也是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的反映。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等正向心理品质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易导致使幼儿形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纵、不讲礼貌等消极心理品质。因此,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水平。

3.教养态度与方式

交互作用理论的创立者伯恩说:“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王子或公主,后来在父母的亲吻中成了青蛙。”换言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这个阶段中,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教养态度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幼儿年龄小,思想和行为上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态度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会形成一种怎样的性格。可以说,父母的教养态度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一项父母对幼儿教养态度的研究表明,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学龄前幼儿的个性及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父母对幼儿坚持性的教养态度将决定幼儿不同的个性的形成。父母双方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会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反之,父母对儿童采取溺爱、娇纵、顺应的态度,儿童也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任性和执拗的性格特点。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越强,幼儿的坚持性越强,幼儿的坚持性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父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过分偏爱的幼儿,幼儿的适应性越差,反应强度越大,坚持性越差。

总之,父母采用积极向上、鼓励支持、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态度,对幼儿形成温和友善、意志坚强、情感丰富、爱生活、自信、积极向上、领导能力、积极性高、态度良好、情绪稳定、亲切、独立、担当、活泼、可爱、大方、开朗、深思熟虑、胸怀坦荡、团结协作等良好个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端正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也就无所谓良好的教养方法。

(2)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时运用的一系列方法,是在家庭生活中,围绕亲子关系展开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儿童期是人生的奠基期,是对孩子善良人格和诚实等优秀品质进行培养和造就的关键时期。家庭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不同,对孩子心理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专制型、溺爱型、宽容型、民主型四类。

专制型教养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管而不教、严而苛刻。这种教养方式压制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发表不同的看法,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有时甚至是粗暴的惩罚。孩子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内心会感到压抑,时间长了就会积累大量的负面情绪,养成抑郁、胆小、退缩、逃避或者反抗、执拗的性格,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少部分会变得冷酷、残忍、有暴力倾向,甚至有的孩子会出现虐待小动物、偷东西、说谎等不良行为。(www.xing528.com)

溺爱型教养方式是一种不良教养模式。长期的溺爱式教养会使得孩子养成极度懒惰的作风,生活不能自理,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求进取,不喜欢努力。在溺爱中长大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私、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服从、易冲动、对任何事缺乏动力。在心理发展上,这样的教育养方式影响孩子形成健全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和人格,心智不成熟,在生活中表现出任性、自私、为所欲为、好夸口、无责任感、无进取心等负面品质,以至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难以得到发展。

幼儿亮亮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一起,因天生体质差,常犯哮喘,受到长辈细致的呵护和宠爱。在班上,好凳子是亮亮坐的,画笔是亮亮拿的,排队是亮亮排第一的,一旦未达目的,亮亮就发脾气、捣乱、躺地板。老师在与亮亮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由于亮亮的身体以及祖孙三代同堂的原因,亮亮备受家人的宠爱,奶奶腿脚犯风湿,上楼都不方便,却得抱孙子上学,孩子打人、骂脏话也无所谓,班级亲子活动中孩子做些无理的行为,妈妈笑眯眯地看着,却毫不制止。

宽容型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与孩子各自享有独立的活动范围,孩子可以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尽管家长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

民主型教养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呈现出既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朋友的关系的特点。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鼓励孩子上进,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控制情绪和自律,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奖惩等比较恰当,经常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教育,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错误。总之,家长能理性地指导孩子的成长,对其缺点错误能适当地批评和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4.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

(1)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高的父母,一般会对子女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会用其自身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身体力行地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能够在学习方面给予孩子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同时,文化素质高的父母往往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更加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并且普遍注意个人言行对孩子起到的表率作用。家长的文化素质低下,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2)家长的道德素质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龄前是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家长要认识到这时的幼儿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家长平时注意言谈举止文雅大方,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反之,如果家长说话粗俗不堪,孩子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同样,如果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垃圾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而如果家长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总之,家长的道德素养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制约着孩子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关系着孩子的心灵健康,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关系到孩子将来做人和做事,以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3)家长的心理素质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可以说,父母对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制约着孩子的心理倾向和情感态度。另一方面,家长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儿童生活在与父母的心理神奇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中,他们可以快速地感知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并做出及时的反应。如果家长有心理障碍,就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

因此,如果家长性格坚强,遇到困难不退缩,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孩子就容易形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可以说,家长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是幼儿培养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必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