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管理模式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启示

综合管理模式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启示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项目制仍旧保留了两个行动主体,不符合严格的综合管理模式特征。此次调查中“其他”省市社工师的比例过低,几乎等于没有,严重缺乏矫正恢复性。综合管理模式下,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刑事司法、社会工作、犯罪心理学和犯罪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使一线人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矫正官。

综合管理模式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启示

我国既有的循证社区矫正探讨都没有触及“监管—恢复”二难困境,本研究认为这是循证社区矫正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美国半个多世纪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北美循证矫正发展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首先,慎重对待一线工作人员设立矫正警察的呼声。在《社区矫正法》立法征求意见过程中,基层社区矫正管理部门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草案)》[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草案)》]没有体现他们转警的意愿。这些呼声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如吴宗宪。[61]转警的呼声实际上表达了对监督模式的渴望,北美的众多循证矫正已经证明这是无效的管理模式。联合国刑事司法相关规则指出,社区矫正管理人员一般不由警察担任,因为警察代表了一种对抗性的力量,不利于矫正效果提升。[62]美国也没有设立社区矫正警察,他们会聘用一些退休警察,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仍需要警察的配合。[63]很多州允许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枪,但主要是为了自我保护(众所周知美国持枪合法)。一些司法辖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被赋予逮捕矫正对象的权力,被称为“治安官”(peace officers)而不是警察,但其逮捕权力被法律严格限制,实践中也较少采取此类强制措施。[64]而且,美国对于撤销也充满争议,因为违反社区矫正条件并不一定是非法的。[65]但是,社区矫正一线人员需要监管的权威[66],去有效影响矫正对象变化而不一定诉诸武力,以体现监管和恢复的综合管理特征。可以考虑引入中间级惩罚,包括每日报告、训练营、在家监禁和短期监禁等措施。[67]最终通过的《社区矫正法》也没有支持设立矫正警察,除了宽缓化的国际大趋势外,还由于即使设立矫正警察很多执法事务还是得求助公安系统。但还是需要正视社区矫正一线的呼声,他们呼声强烈的主要原因在于面临追责的压力很大。在《社区矫正法》尘埃落定之际,还应思考是否适当降低管理追责的涉及面和力度。其实在立法中,对工作人员惩罚的很多细节并未明确,可参见第61条: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便利索取、收受贿赂的;②不履行法定职责的;③体罚、虐待社区矫正对象,或者违反法律规定限制或者变相限制社区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的;④泄露社区矫正工作秘密或者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的;⑤对依法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打击报复的;⑥有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的。在以后进一步修订实施办法和各地细则之际,宜适度放松追责的力度。社区矫正一定程度的再犯是正常现象,西方国家社区矫正重新犯罪率远远高于我国。水至清则无鱼,如果将社区矫正再犯率降到普通社会的犯罪率水平,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称道的,因为这将极大压缩社区矫正适用范围,使更多服刑人员进入监狱进而导致更多更严重的再犯罪。放松追责,可以激发实务部门将更多的工作热情投入矫正恢复角色之中,增进职业的成就感,而不是畏于追责而战战兢兢。

其次,在全国社区矫正系统中设立矫正恢复功能的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人员中社工比例的提高能够明显地提升矫正效果,体现治本安全观理念。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管理体系主要以最初的北京模式为范本而设立的,监管属性比较突出,广泛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将体现综合管理模式特征。在当前的立法框架中,决策者基本上将社会工作是否参与社区矫正确定为由地方自主决定的项目制,如《社区矫正法》第40条第1款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公开择优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或者其他社会服务……”但是正如克罗卡斯所指出的,项目制不利于持久深入发挥综合管理模式的功效,应以招聘刑事司法和社工两大专业背景人员为主:一是项目制有一定的时间期限,不利于矫正社会工作者的经验积累和矫正专业水平的提升,难以持续性提升矫正效果。二是项目制追求创新性,但社区矫正领域不可能每次都具有创新性,该领域创新不如回归常态重要,除非能像上海模式那样常态化购买服务。三是项目制仍旧保留了两个行动主体,不符合严格的综合管理模式特征。四是广大中西部尤其是偏远地区难以寻找到合适的社会工作机构,无从购买项目。深圳模式的购买社工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制的前三个问题,但广大中西部地区在适用深圳模式时仍然面临社工机构和社工人才双缺乏的困境。此次调查中“其他”省市社工师的比例过低,几乎等于没有,严重缺乏矫正恢复性。因此,从全国一盘棋来看,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社区矫正管理系统中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具体可以通过招考/招聘社工专业背景人员和在职培训转岗实现,并以招考/招聘为主。我国香港地区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将社会工作同时作为社区矫正的一支主体性力量。因此,“在体制内嵌入专业社会工作,促进体制的演进是比较务实的社会管理创新思路。”[68]

最后,社区矫正综合管理模式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虽然数据证明社工比例的提高能够明显地提升矫正效果,然而不得不指出一线社工的矫正恢复专业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以进一步释放综合管理的作用。综合管理模式下,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刑事司法、社会工作、犯罪心理学和犯罪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使一线人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矫正官。在监督管理和法制教育方面需要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等方面的知识,帮教方面需要熟悉我国社会法领域的相关法规政策,认知和行为转化方面需要具备矫正社会工作和犯罪学方面的方法和知识。下一章将专门就矫正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1]Todd R.Clear,American Corrections in Brief,Boston:Cengage Learning,2017,pp.92-93.

[2]Klockars C.,“A Theory of Probation Supervision”,Journal of Criminal Law,Criminology,and Police Science,64(4),1972,pp.549-557.

[3]Klockars C.,“A Theory of Probation Supervision”,Journal of Criminal Law,Criminology,and Police Science,64(4),1972,pp.549-557.

[4]Klockars C.,“A Theory of Probation Supervision”,Journal of Criminal Law,Criminology,and Police Science,64(4),1972,pp.549-557.

[5]本书中“混合模式”等同于“综合管理模式”,“治疗模式”等同于“矫正恢复模式”,仅在不同文献中叫法不一。——作者注

[6]Klockars C.,“A Theory of Probation Supervision”,Journal of Criminal Law,Criminology,and Police Science,64(4),1972,pp.549-557.

[7]James Bonta and Andrews D.A.,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Sixth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7,pp.178-182.

[8]James Bonta and Andrews D.A.,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Sixth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7,pp.176-177.

[9]Taxman F.,Shepardson E.and Byrne J.,“Tools of the Trade:A Guide to Incorporating Science into Practice”,National Institute of Corrections,Maryland Division of Probation and Parole,2004.

[10]Paparozzi M.and Gendreau P.,“An Intensive Supervision Program That Worked:Service Delivery,Professional Orientation,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iveness”,The Prison Journal,85(4),2005,pp.445-466.

[11]Burrell W.,“APPA Caseload Standards for Probation and Parole”,available at http://www.appanet,org/ccheadlines/docs/Caseload_Standards_PP_0906,pdf,last visited on 2018-03-16.

[12]Gendreau P.,Goggin C.,Cullen F.and Andrews D.,“The Effects of Community Sanctions and Incarceration on Recidivism”,Forum on Correctional Research,12(2000),pp.10-13.

[13]Paparozzi M.and Gendreau P.,“An Intensive Supervision Program That Worked:Service Delivery,Professional Orientation,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iveness”,The Prison Journal,85(4),2005,pp.445-466.

[14]Burrell W.,“APPA Caseload Standards for Probation and Parole”,available at http://www.appanet,org/ccheadlines/docs/Caseload_Standards_pp4,pdf,last visited on 2018-03-16.

[15]Smith P.,Goggin C.and Gendreau P.,The Effects of Prison Sentences and Intermediate Sanctions in Recidivism:Age,Gender,and Race (Research Repont) ,Otiowd,Ontario:Solicitor General of Canada,Corrections Research Branch,2002.

[16]Petersilia J.and Turner S.,“Intensive Probation and Parole”,Crime and Justice,17(1993),pp.281-335.

[17]Nagin D.,“Criminal Deterrence Research at the Outset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rime and Justice,23(1998),pp.1-2.

[18]Jennifer L.Skeem,Sarah Manchak,“Back to the Future:From Klockars'Model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robation”,Joum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Vol.47(3),2008,pp.220-247.

[19]Morrisey and Meyer,“Extending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to Criminal Justice Settings”,available at http://gainscenter.samhsa.gov/text/ebp/AssertiveCommunityTreatment 5_2006.asp,last visited on 2018-03-17.

[20]Clark R.,Ricketts S.and Mc Hugo G.,“Legal System Involvement and Costs for Persons in Treatment for Severe Mental Illness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Psychiatric Services,50(1999),pp.641-647.

[21]James Bonta and Andrews D.A.,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Sixth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7,p.47.

[22]Aos S.,Miller M.and Drake E.,Evidence-based Adult Corrections Programs:What Works and What Does Not,Olympia:Washington Stat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2006,pp.163-178.

[23]Horvath A.and Greenberg L.,“Development of the Working Alliance Inventory”,in Greenberg L.and Pinsof W.eds.,The Psychotherapeutic Process:A Research Handbook,New York,NY:Guilford Press,1986,pp.529-556.

[24]Andrews D.,Bonta J.,Wormith S.,“The Recent Past and Near Future of Risk and/or Need Assessment”,Crime and Delinquency,52(1),2006,pp.7-27.

[25]Andrews D.,Bonta J.and Hoge R.,“Classification for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Rediscovering Psychology”,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7(1),1990,pp.19-52.

[26]Andrews D.and Bonta J.,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Cincinnati,OH:Anderson Publishing Company,1998,pp.76-88.

[27]Wolfe B.E.and Goldfried M.R.,“Research on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Recommendations and Conclusions from an NJMH Workshop”,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56(1988),pp.448-451.

[28]Jennifer L.Skeem,Sarah Manchak,“Back to the Future:From Klockars' Model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robation”,Joum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Vol.47(3),2008,pp.220-247.

[29]Skeem J.,Encandela J.and Eno Louden J.,“Perspectives on Probation and Mandate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in Specialized and Traditional Probation Departments”,Behavioral Sciences and the Law,21(4),2003,pp.429-458.

[30]Skeem J.and Petrila J.,“Problem-solving Supervision:Specialty Proba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Illness”,Court Review,40(2004),pp.8-15.

[31]Lidz C.,Hoge S.,Gardner W.,Bennett N.,Monahan J.,Mulvey E.and Roth L.,“Perceived Coercion in Mental Hospital Admission:Pressures and Process”,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52(1995),pp.1034-1039.

[32]Cullen F.and Gendreau P.,“Assessing Correctional Rehabilitation:Policy,Practice,and Prospects”,Criminal Justice,3(2000),pp.109-175.

[33]Paparozzi M.and Gendreau P.,“An Intensive Supervision Program That Worked:Service Delivery,Professional Orientation,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iveness”,The Prison Journal,85(4),2005,pp.445-466.(www.xing528.com)

[34]郭伟和:《社区矫正工作亟待创新的三个问题》,载《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第6期。

[35]郭伟和、梁愉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层探索——来自北京市大兴区社区矫正的专业化实验研究》,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6]近年的司法实践中,扬州、中山、台州和宁波等地社区矫正在引入社工/社工机构方面有所突破,广州和苏州在循证矫正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影响广泛的典型模式。

[37]这三种模式划分主要参考了郭伟和的分析框架,三个管理框架图在其基础上根据三地近年发展(尤其是2014年后)进行调整制定。参见郭伟和、梁愉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层探索——来自北京市大兴区社区矫正的专业化实验研究》,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8]熊贵彬:《后劳教时代社会工作融入下的社区矫正——北京调查与思考》,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年版,第234~235页。

[39]熊贵彬:《后劳教时代社会工作融入下的社区矫正——北京调查与思考》,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年版,第234~254、270~271页。

[40]黄洁钟馨:《北京司法局将深化六项社区矫正创新工作》,载http://legal.people.com.cn/n/2015/0814/c188502-2746289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2月12日。

[41]安德鲁斯和邦德认为对低风险的矫正对象实施严厉监管,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是反效果,参见 James Bonta and Andrews D.A.,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Sixth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7,p.180.

[42]张文举:《社区矫正制度“上海模式”现状评析》,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43]《社区矫正“上海方案”何以让对象不再重新犯罪?》,载http://gov.eastday.com/renda/tyzt/shsfxz/n32486/n32508/u1ai6187489_K6384.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2月13日。

[44]张文举:《社区矫正制度“上海模式”现状评析》,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45]彭善民:《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46]郭伟和、梁愉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层探索——来自北京市大兴区社区矫正的专业化实验研究》,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47]费梅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基层政社关系研究》,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48]张文举:《社区矫正制度“上海模式”现状评析》,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49]Enshen Li,“The Rhetoric and Practice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in China”,Asian Criminology,12(2017),pp.143-162.

[50]程建新、刘军强、王军:《人口流动、居住模式与地区间犯罪率差异》,载《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3期。

[51]James Bonta and Andrews D.A.,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Sixth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7,pp.246-252.

[52]《社区矫正“上海方案”何以让对象不再重新犯罪?》,载http://www.cclycs.com/z481108.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0月13日。

[53]这呼应了张荆和但未丽等的主张——将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上移至区县司法系统。参见张荆:《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特色与问题点分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但未丽:《社区矫正的“北京模式”与“上海模式”比较分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54]中国司法行政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司法行政年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82~994页。

[55]《司法部:社区服刑人员突破70万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处于0.2%左右的较低水平》,载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15/c1001-2902405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7月15日。

[56]《北京社区矫正人员年均重新违法犯罪率低于0.16%》,载http://news.sina.com.cn/o/2013-07-18/224527708431.shtm 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7月18日。

[57]根据2016年全国总人口13.83亿和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中的“给予刑事处罚”人数1 199 603人计算,参见《2016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载http://gongbao.court.gov.cn/Details/faccf2e3c1216069f9c87cd2dc535d.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0日。

[58]《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15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8小时。”第16条:“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8小时。”

[59]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形式主义被描绘为“小心翼翼做事的那些受到恐吓的雇员、坐在办公桌后面的热心遵从的公务人员的”,使用制度性手段获得最低限度成功即可,不希望获得更多东西,因为可能会招致最低限度成功的丧失。参见Robert K.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Toward the Codific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Glence,IL:Free Press,1968,pp.201-204.

[60]鲁兰:《中国特色社区矫正模式的探索路径》,载https://mp.weixin.qq.com/s/qVEJr9bcOu_uQZLRidi3lQ,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16日。

[61]吴宗宪:《社区矫正机构应设立矫正警察》,载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17-04/19/content_711470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9月2日。

[62]2018年8月21日,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王平在北京市朝阳区社区矫正会议上的发言。

[63]Todd R.Clear,American Corrections in Brief,Boston:Cengage Learning,2017,pp.92,127-132,267,324.

[64]Todd R.Clear,American Corrections in Brief,Boston:Cengage Learning,2017,p.122.

[65]Cecelia Klingele,“Rethinking the Use of Community Supervision”,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103(No.4),2013,pp.55-69.

[66]Todd R.Clear,American Corrections in Brief,Boston:Cengage Learning,2017,p.122.

[67]Todd R.Clear,American Corrections in Brief,Boston:Cengage Learning,2017,pp.94-105.

[68]郭伟和、梁愉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层探索——来自北京市大兴区社区矫正的专业化实验研究》,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