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泰国傈僳族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综合研究与案例调查

泰国傈僳族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综合研究与案例调查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是对整个泰国傈僳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进行的综合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向横的方面扩展理论和方法,采用跨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

泰国傈僳族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综合研究与案例调查

第三节 研究方法

克莱德·M.伍兹认为,人类学家在研究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通常使用四种最基本的方法:历史复原法(笔者理解为历史文献研究法)、剖面分析法、研究—再研究方法和纵向研究法。[29]但具体到本书,由于泰国傈僳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这一题目自身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泰国政府关系的演变及对泰国的认同等诸多方面,而研究这类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仅仅运用一两种理论是不可能将所有的现象解释清楚的。所以,笔者采取了一种多种理论共同使用的办法,在哪一部分涉及哪类问题,适宜哪种理论,就用哪种理论。从整体上看,虽然文章中没有一个理论贯穿始终,也没有事先设计一个理论框架去套住所有的问题,但这一方法比较灵活,便于解释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果说有贯彻全文始终的研究方法的话,那就是宋蜀华先生所提倡的“纵横观”。这种方法既包括查找并阅读历史文献,进行纵向比较研究,也包括分析社会调查资料,与相邻的其他村寨的民族进行横向比较,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横向扩展。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因为,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就纵的方面而言,因为现实是历史发展的延续,历史是现实追述的源泉,所以,研究泰国傈僳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就必须对其发展历史有充分的了解,这就需要对其历史文献进行查询和研究,从泰国傈僳族,特别是班伦寨傈僳族的发展脉络透视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例如,在研究班伦寨傈僳族风俗习惯时,我们不能停留在共时性的、静态的描述上,而应该进行历时性的、动态的分析,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去研究。另外,班伦寨傈僳族过去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功能与今天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功能有什么不同,村民们与泰族及其泰国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都是笔者在调查中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笔者正是通过这种纵向的比较研究,也就是透视历史和现状的发展线索,来分析泰国班伦寨傈僳族社会文化的变迁问题。

就横的方面而言,一个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横向比较。例如,虽然笔者研究的对象是清迈府的班伦寨,但为了准确地把握其文化特点,笔者到过清莱、夜丰颂等府的其他傈僳族村寨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对比他们今天社会文化的异同。另外,在部分章节里,笔者还把班伦寨傈僳族的生活习俗与我国怒江地区傈僳族的生活习俗进行比较研究。正是通过这种横向比较的方法,去发现他们文化的变迁。虽然在较短时间的调查中要搞清楚所有问题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在研究中有了这一视角,就会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起来。

本书是对整个泰国傈僳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进行的综合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向横的方面扩展理论和方法,采用跨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在文中,笔者主要运用了历史学的文献研究法和民族学田野调查法这两种研究方法,但是要研究一个民族社会和文化变迁这样重大的问题,仅仅运用一两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综合运用了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既有对傈僳族文化现象的一般描述,也有对班伦寨傈僳族社会文化变迁、与泰族和泰国政府关系演变与宗教变迁的理论分析。

下面对主要的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两种研究法作简单阐述。

一、历史文献研究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30]任何研究,包括填补空白的研究都不可能是高高在上、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前人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而这些资料正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对于傈僳族的研究,不论国内外,前人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就国内来讲,主要有历朝历代的文献资料和近现代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文章。关于傈僳族直接的史籍记载,最早见于《蛮书》。明清以来,汉文史料对傈僳族的分布及其生活习俗的记载更详细、更清楚。民国年间,对傈僳族的研究主要有陶云逵和张征东两位先生,他们的著作分别是《碧罗雪山之栗粟族》和《傈僳族社会历史调查》,是对傈僳族进行民族学意义上研究的开始。(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关傈僳族研究的书籍、文章层出不穷,各种新观点不断涌现。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尤中先生在他的《云南民族史》一书中,把云南各个民族及其先民的社会文化及其经济形态从先秦一直到清代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笔者收集到了国内有关傈僳族研究的绝大多数资料。正是在收集和阅读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对傈僳族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有了大体的了解,于是完成了本书第一章的写作,其内容包括傈僳族族称探究、族源追述、历史演进与发展、傈僳族迁徙的原因探析、泰国傈僳族的由来及人口分布情况等。

国外傈僳族研究成果主要收集到了有关泰国傈僳族研究的文献。其中,又以保罗、蒂森特、噢多梅、凯思琳和约瑟夫等人的文章为主。蒂森特和噢多梅,特别是噢多梅的文章是了解泰国傈僳族生活习俗、社会活动的基础性读物。保罗的文章是本书的奠基之作,本书主要是通过对比四十多年前保罗在班伦寨的田野调查与今天班伦寨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从而得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十多年来泰国傈僳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结论。

二、田野调查研究法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31]

就像自然资源一样,历史文献资料也是无源之泉,再多的历史文献资料也会有枯竭的一天,而能够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资料源泉的就是那活生生的现实社会,这就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在西方民族学中,民族学实地调查被通称为人类学田野工作(Anthropological Field Work)。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写作的源泉,越来越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和重视。美国人类学家R.M.基辛说:“就许多方面而言,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建立通则的主要根据。”[32]在我国,以费孝通、林耀华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冒着出生入死的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在民族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也正是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脱颖而出,如费孝通的《盘村瑶族》,林耀华的《凉山夷家》等。

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一开始选取了《中缅泰三国傈僳族跨国境分布格局的形成及文化变迁研究》这一题目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但到图书馆和网上一查找,才知道有关缅甸傈僳族的文献记载凤毛麟角。为了完成论文,顺利毕业,笔者决定到缅甸对缅甸傈僳族社会文化进行实地调查,以期望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料,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实地调查以失败而告终。缅甸田野调查失败后,笔者又把目光转向了泰国傈僳族,初步把《泰国傈僳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研究——整体研究与个案调查》拟定为博士论文题目,并于2009年8月初到泰国清迈府班伦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田野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