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文明史:神学到近代哲学的转变

西方文明史:神学到近代哲学的转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从神学向近代哲学的过渡“近代哲学”是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等人常用的概念,一般是指文艺复兴之后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西方哲学。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近代哲学就是以康德、费希特等人为结束的。我们这里沿用这一阶段划分,并且在论述近代哲学之前,简略介绍从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向欧洲近代哲学的过渡。笛卡儿是那些一切从头做起的人们中间的一个;近代的文化,近代哲学的思维,是从他开始的。

西方文明史:神学到近代哲学的转变

1.从神学向近代哲学的过渡

“近代哲学”是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等人常用的概念,一般是指文艺复兴之后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西方哲学。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近代哲学就是以康德、费希特等人为结束的。我们这里沿用这一阶段划分,并且在论述近代哲学之前,简略介绍从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向欧洲近代哲学的过渡。

欧洲中世纪一千年中,哲学成为神学的奴仆,此时的哲学已经不再是古希腊罗马时代意义上的哲学,而变成了所谓的“神学哲学”。“神学哲学”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它无法界定到底是神学还是哲学,因为哲学与神学虽然有联系,但毕竟是不同的两个学科。一方面由于约定俗成,神学哲学已经成为西方中世纪哲学的代名词,我们利用这一概念反而可以有利于说明其历史环境。另一方面,虽然神学与哲学可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同时也不妨碍各自成章,而我们对于基督教及其理论有独立篇章去论述,所以这里只是简单说明其主要构成,这样有利于对西方哲学历史链条的整体把握。

中世纪神学哲学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教父哲学,第二阶段是经院哲学,两个阶段的原则是基本一致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文主义哲学传统开始觉醒,自然科学工业生产的突飞猛进为认识世界的方式提供了新的角度,近代哲学由此而产生。西方近代哲学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的观念,与神学分道扬镳,以人类社会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无论内容与方法上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西方近代哲学的先驱者之一是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他的父亲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他本人历任政府要职。他曾向詹姆士一世献上自己的《增进科学论》,以后当上英国的掌玺大臣、大法官,加封为威鲁兰男爵。后因贪污罪下狱,出狱后生活悲惨,晚年以研究科学为乐趣。培根从现实与经验出发研究哲学,反对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开创了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从培根开始,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成为一种传统,也使英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培根代表的是一种科学观念对哲学的影响,他把所有的学术分为记忆的事物、想象的事物与理性的事物三大类。其次,他在《新工具》一书中宣扬一种新认识方法,批判三段论的认识方法,认为观察与实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培根极大地开拓了传统哲学的研究对象,他把一切社会生活的相关方面全都列入研究范围,甚至连长生术、炼金术等也列为哲学研究对象。

西方近代哲学的真正开创者是笛卡儿(1596—1650年),从笛卡儿开始,理性主义成为哲学的中心。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现在才真正讲到了新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是从笛卡儿开始的。从笛卡儿起,我们踏进了一种独立的哲学。这种哲学明白:它自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我意识是真理的主要环节。[哲学在它自己的土地上与哲理神学分了家,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把神学撇到完全另外的一边。]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到了自己的家园,可以像一个惊涛骇浪中长期漂泊之后的船夫一样,高呼“陆地”。笛卡儿是那些一切从头做起的人们中间的一个;近代的文化,近代哲学的思维,是从他开始的。

西方近代哲学流派众多,主要表达了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是理性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这是两种认识方式与观念的对立,正是在这种对立与抗辩之中,西方哲学不断前进。(www.xing528.com)

笛卡儿出身于法国都梭省的拉·爱伊的一个贵族家庭,18岁时来到巴黎,以后曾经参军退伍之后定居于荷兰,因为这时荷兰的学术氛围比法国要开明、自由得多。从1629年到1644年间,他潜心著述,发表了大量作品。在这期间,他与各种僧侣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瑞典女王克里斯汀娜闻听笛卡儿的声名,特意邀请他到皇宫中居住与讲学。女王以礼贤下士而著称,当时宫中聚集了欧洲众多学者。由于不能适应北欧严寒的天气,笛卡儿于1650年在斯德哥尔摩去世。

笛卡儿是欧洲理性主义原则的确立者,如黑格尔所说,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大家都很熟悉的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所代表的正是笛卡儿的这一方向,即从思维开始研究一切的观念。从思维开始,对于笛卡儿来说,就是怀疑一切,抛开假设,从而达到真实的东西。他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但是,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征,这一观念影响了后世多数西方哲学家。他把人的心灵划分为两个部分:高级的部分是理性,低级的部分是情感,两者统一于心灵之中,从而统一于理性之中。笛卡儿说:因为在我们身上只有一个心灵,这个心灵并不包括任何部分的差别;这同一心灵既是感情的,也是理性的,它的一切欲望也都是一些意志。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笛卡儿形成了近代哲学的早期理论体系,他把物质与运动作为出发点,主张形体的本性是广泛,运动规律其实是对有形体的东西的自在本质的普遍认识。他考察了机械学、世界体系与天体运动等诸多领域。在精神哲学中,他研究了伦理学,但对于伦理学研究不深入。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只根据一知半解来评价笛卡儿。例如,笛卡儿并不像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把人作为一切事物的中心,相反,他认为有机体与动物其实如同机器一样。此外,他把永恒真理看成是天赋观念,这些观点对于以后的哲学家们有相当大的影响。

笛卡儿之后,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年)发展了唯物主义观念,认为自然界就是自身的原因,形成所谓“自因”说。实体是无限的存在,它就是自然界,它的属性是无限的,人类所知道的只有思维与广延而已。实体的暂时状态也就是个别的表现就是样态,是单个的事物。但是样态又必须受到实体的无限属性的限制,实体不变不动,样态有变化与运动。虽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斯宾诺莎毕竟不能超越唯心主义思想的局限,但他肯定实体的独立存在意义,将实体作为自因,对于神学哲学是一种批判。同时,他也批评了目的论与笛卡儿的意志自由学说,他主张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认识了必然,才可能获得自由。他否定超自然的上帝,把实体称为“上帝”。在认识论中,他主张唯理论,认为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推理,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他的主要著作有《略论神、人和人的幸福》、《笛卡儿的〈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与《理智改进论》等。

近代哲学在英国哲学家们中间发展出一个重要方向,霍布斯(1588—1679年)、洛克休谟(1711—1776年)等人形成了以经验主义为主的哲学流派,继承了培根等英国哲学家的传统。洛克主张思想与共相是存在于感性之中的,人类是从经验中获取真理的。他的方法是从经验的事物中提取出普遍来,但是对于经验的辩证却不能全面考察。思维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以知性仅仅是意识的,而不是思想性的。他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认为人类心灵原本是一块白板,以后才被经验所填充起来。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实际上笛卡儿的天赋观念常常遭到人们的误解。笛卡儿天赋论只是强调思维是潜在的,是未成为存在之前的性质。不幸的是,这种误解到处存在,特别是在深邃艰涩的西方哲学中,这种误解是难免的。霍布斯既是哲学家,也是杰出的政治学家,他的政治观念的意义在于真正从理论上颠覆了神学的统治,将人类自己的行为作为国家统治权力的根源。他认为社会构成是由于人人都有恐惧,互相之间的畏惧最终形成了公民社会,这当然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观念。另外,他还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原则不是建立在公正的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人人都有软弱性的基础之上。要维护社会的秩序,必须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服从普遍的意志。这种意志当然是理性的,并且要由法律来维护它。

与英国哲学家们相对立的是德国人莱布尼茨(1646—1716年),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与数学家,曾经提出过二进制。他反对洛克关于感知为一切知识之源的看法,这对于建立德国哲学的中心观念起了重要作用。他主张宇宙不是纯自然的,而是具有理智的,这是一种唯心论,与洛克和斯宾诺莎等人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以德国式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来研究哲学,与英法哲学完全不同。莱布尼茨认为世界不是复合的,而是由单子构成的。每一个单子对于其他单子来说都是独立的,没有关联的,没有两个东西是完全相同的。在主体知识方面,莱布尼茨有不小的贡献,他区分了意识的不同层次,并且提出无意识的概念。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时,首先提到了莱布尼茨的这一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