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整体世界历史概观

20世纪整体世界历史概观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世界历史整体概观一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重大转折关头。这个变化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后果。十月革命表明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走在社会主义革命前列的,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落后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结束了欧洲统治世界的局面,历史活动舞台扩大到整个世界,使国际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20世纪整体世界历史概观

20世纪世界历史整体概观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重大转折关头。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确立了主导地位,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划分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大多数落后国家。这个变化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后果。一方面,人类社会从总体上已形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历史进入以整体发展为特征的新阶段,这个世界整体制约和规定各国历史的存在和发展,各国历史发展日益与世界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垄断对世界的统治,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日趋激烈,世界剧烈动荡,历史的发展把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上日程,即历史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提上日程。人类面临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

当时有无实现这个变革的力量呢?作为对国际社会基本矛盾的反应,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解决这个矛盾的物质力量。由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发展为世界无产者在国际范围的联合斗争,使科学社会主义开始由理论变为实践,由一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为多国社会主义实践,形成有完整政治纲领的、联合全世界无产者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又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广泛联合,形成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巨大威胁,并推动落后国家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如何开始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是由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革命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突破?在世界整体的条件下,哪个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不仅取决于该国国内社会矛盾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该国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总体联系中所处的地位。这就是说,在金融资本统治已成为世界体系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已是帝国主义整个链条在其薄弱环节的突破。这个薄弱环节可以是资本主义还未充分发展甚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未占主导地位的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落后国家,其历史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整体形成后,社会主义革命在哪里爆发和胜利,不取决于哪些国家经济水平最高、无产阶级占人口多数,而是看哪里是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地,哪里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第二,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特殊历史条件,使这些落后国家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可以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途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三,这些国家在长期斗争中造就了一支能够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政治大军。在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的指导下,俄国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缩短了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带动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十月革命表明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走在社会主义革命前列的,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落后国家。从此,由这些落后国家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条件下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

十月革命创造了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推动国家发展的道路,阻止了西方列强使世界大多数国家完全殖民地化的过程,推动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摆脱西方奴役的解放斗争,加速落后国家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大战中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而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给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机遇,印度、中国、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民族工业都有一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强,为开展民族解放运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准备了重要条件。十月革命后掀起了东西方革命高潮,这是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一次联合行动,是世界革命力量的联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结束了欧洲统治世界的局面,历史活动舞台扩大到整个世界,使国际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英、法、美、日等战胜国都竭力在世界占据有利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掠夺战败国,重新分割世界,对社会主义苏俄实行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对民族解放运动疯狂镇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表明西方列强(主要战胜国)按照战后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暂时调整了它们之间的各种矛盾,组成对付苏俄和各国反帝斗争的反革命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世界秩序,是国际资产阶级在共同反对苏俄和镇压各国革命的基础上又争夺又勾结的结果,是战前旧秩序在战后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重建,是英、法、美、日等列强共同统治世界的秩序。它建立在各种矛盾之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原有世界经济秩序,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放弃金本位制,英国逐渐失去世界金融的领导地位,不再拥有调节世界支付体系的手段,而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美国并未承担世界金融的领导。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元、英镑和法郎等储备货币占主要地位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开始出现,形成一种不受单一货币统治的货币体系。它被说成是恢复了金本位制度,实际上并不是1914年以前那种纯粹的金本位制度。除美国实行金本位制外,英、法两国实行金块本位制,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日本等30个国家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这削弱了的金本位制是很不稳定的。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终于全部瓦解。金汇兑本位制崩溃后,正常的国际货币秩序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各国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并展开“货币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削弱了各国经济的联系,缩小了世界贸易的范围,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使30年代经济大危机演变成特别严重的萧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无序状态,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缺乏稳定的经济基础,从而决定了建立在世界各种矛盾之上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迅速破产。

资本主义世界困难重重之时,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苏联在粉碎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后,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而且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整体中,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实行封闭政策、不与资本主义世界交往、关起门来建设社会主义?还是实行开放政策,吸收外国一切有用的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苏联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世界而求得生存和发展,只能在与资本主义世界交往中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列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有过深刻论述,他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由武装干涉转变为经贸往来的原因时指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1]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稳定下来,形成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局面。列宁强调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交往。他说:“只要资本主义国家还照样存在,我们就必须同它们做生意。”[2]他要求尽快从国外购买恢复工业和实行电气化所需要的装备、原料、材料和机器,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工业。他说:“我们打算和资本主义国家交往。只要资本家帮助我们实现我国的电气化,我们不应当因为要给他们几亿公斤石油而惋惜。”[3]他认为,为了学习,可以向资本主义缴纳贡税。他说:“谁要学习,谁就得交学费。……是什么情况迫使我们这样做呢?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体系中……”[4]斯大林当时也是反对闭关锁国,主张与外国进行经济交往的。他说:“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如果它不用自己的原料换取西方国家的机器和装备,那就很难靠本身的力量组织运输业,发展工业并使城乡工业电气化。”[5]“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6]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迫切需要向国外输出资本和技术,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苏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大批骨干企业,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基础。在30年代后期和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继续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要企业,成为保证卫国战争胜利的重要物质条件。以上说明,苏联在成立初期,基本上实行了开放方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为适应以赶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苏联执行了压农业、挤轻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它使苏联在很短时期内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在打败德国法西斯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世界经济混乱和失衡的局面下,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的力量平衡,形成对各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迫使苏联、中国、美国、英国等几十个国家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联合起来,结成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终于打败了法西斯。这场世界范围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势力的生死较量,最终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胜利,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开辟了民族解放的道路,推动了人类社会和各国历史的进步。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浩劫,也给本国人民带来灾难,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破坏,使历史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倒退。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迎来世界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欧、亚一系列国家通过人民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打开了一个更大的缺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另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从亚洲开始崩溃,一大批殖民地附属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走上建设自己国家、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道路。这次以亚欧大陆为中心的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是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巨大冲击,大大缩小了帝国主义统治的范围,动摇了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西方国家竭力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阻止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美国狂妄地要领导世界,充当世界警察,采取各种办法实施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首先,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策划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结束30年代世界货币金融混乱的局面。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成立由美国操纵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以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为核心内容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至此,美国建立了它的世界经济霸权,扩大它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加强了实现全球战略的经济实力。

其次,实行“冷战”政策,孤立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在全世界反对共产主义,扫清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咨文里宣称,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都会危害美国的安全”,美国有责任“援助各国自由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制度”。这就是说,美国要在全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冷战”政策,是美国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军事上遏制、政治上对抗、经济上封锁、组织上包围和思想上渗透等,企图封闭社会主义国家,不让它与世界交往,在孤立中将其扼杀。

再次,美国利用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条约将西欧、日本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纳入其“遏制”共产主义和建立世界霸权的轨道。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势力渗入欧洲;它独占日本,控制韩国,接管了太平洋上许多战略要地和重要岛屿。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结成军事同盟。随后。美国同日本及其他一些亚太地区国家缔结双边或多边军事同盟条约,从而形成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西欧和日本在战后初期均极其衰弱,要仰仗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军事上也要依赖美国的保护,因此,不得不屈从于美国的控制,充当美国的小伙伴,在一个时期追随美国反共、反苏、反华。

面对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严重挑战,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它们敢于对抗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侵略和暴力颠覆,并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就是例证。它们也不怕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渗透和制裁,一再打破西方的孤立和遏制。到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主义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3,陆地面积的1/4,工业产值的2/5,国民收入的1/3。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前相比,苏联、中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了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整个社会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由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孤立与遏制政策,紧紧地锁上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往的大门,由于斯大林在战后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使越来越不适应世界历史潮流的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及时加以改革,并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脱离本国国情照搬苏联模式。这些使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很长时间实行了脱离世界关门建设的方针,严重限制了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战后,从美国开始,并扩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个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技术的开发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与战前不同,不仅商品和货币流通过程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过程的国际化程度也显著加强,这明显表现为现代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和多国公司的大量出现。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彼此加强了资本渗透,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存关系愈来愈密切。这些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已发展到更高的程度。这场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迫切地要求对整个社会生产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调节,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的干预,对现有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高度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传统的国际分工即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原料食品生产国的分工,开始逐步被以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的国际分工所代替。国际分工的地域范围大为扩充,国际分工的部门和分支更加专门化和多样化,使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空前加强。这些变化使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国际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世界经济领域中的重大变化,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大为加强,世界各种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也随之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美国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利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大肆对外侵略扩张,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推行世界霸权政策。可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超过美国,1951—1973年,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6.4%、5.1%和5.4%,而美国同期只有3.6%,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步步缩小。与此同时,加拿大和北欧、大洋洲的一些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迅速崛起。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力量的相对削弱,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经济力量的迅速增强,伴随而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体系的瓦解,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由美国一个中心演变为美国、西欧和日本三个中心。从60年代起,美苏经济实力的差距也逐渐缩小,他们对世界霸权的争夺逐渐加剧,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达到了顶峰,给人类带来核战争的严重威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世界的角逐和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的全面对抗,不仅使两大阵营都四分五裂,而且促使各种力量进行新的组合。

影响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除了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支对立的力量外,还有一个由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所组成的第三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英、法、荷兰等老殖民主义国家,推动了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迫使英、法、荷等老殖民主义国家从亚、非、拉撤退。美国以同情殖民地解放的面目乘虚而入。在美国新殖民主义面目逐渐暴露后,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的苏联打着“天然同盟者”的旗号,与美国争夺对第三世界的控制。老殖民主义采取征服和吞并不发达国家的野蛮统治方法,美、苏改为采用扶植忠于自己的傀儡政府的手法来控制发展中国家,使后者保持名义上的独立。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摆脱老殖民主义的统治后,又被迫对新殖民主义进行斗争。

发展中国家利用联合国这个讲坛,反映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要求,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开展不结盟运动,在经济上组成77国集团,到70年代,它们开展了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在联合国和国际事务中成为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www.xing528.com)

在世界整体中,发展中国家是它的一部分,既受世界整体的制约,又会影响世界的整体发展。世界整体发展推动生产国际化向发展中国家扩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走在前面,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工业化已开始从少数发达国家向世界扩展,加快了一些国家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又处在重大变化之中。一场新科技革命开始兴起。它是一场增强、扩展、延伸人脑功能的智能革命。它的突出特点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和部门,改变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技术成果主要用于军事领域的状况,从而使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新科技革命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并酝酿着重大的突破。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日益显示它的重要作用,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中心。新科技革命导致了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各国经济都被卷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使各国经济得以加快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下,美、日和西欧几个中心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上处于相对均势,一些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些都在改变着世界力量的对比。在军事上,高技术的常规武器迅速发展,并通过各种渠道在全世界扩展,使弱国能得到高技术武器装备,缩小了强国与弱国之间武器装备水平的悬殊差距,引起世界性的国家实力相对均衡化。新技术革命通过提供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等技术手段,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促进了国际交流和联系,进一步缩短了各国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和平与发展日益明显地成为世界的主题。

在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面前,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难以为继,美苏对峙的两极政治格局和美国独霸世界的经济格局已无法照旧维持下去,美苏各自的国力与它们各自承担的全球性“义务”和追求的全球战略失去平衡。各国原有的经济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由封闭型、简单的国际分工型向开放型、复杂的国际分工型转变。上述各种矛盾推动各国陆续进行社会经济不同程度的改革调整,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世界性改革调整浪潮。

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的相对衰落和西欧、日本的崛起,使战后形成的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逐步让位于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共同主宰世界经济的格局。但是,美、日、西欧之间的相互矛盾并未减缓,而是愈演愈烈。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推动了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美、日和西欧三者的关系中,经济矛盾往往同政治矛盾交织在一起。美国与西欧、日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越来越有利于西欧和日本,平等的、协商合作的伙伴关系得以确立。为了在经济上同美、日抗衡,西欧决心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欧共体想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来复兴欧洲,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争取成为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政治角色。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模式没有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和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否定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混乱,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疯狂进行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引发了苏联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产生了深刻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企图进行改革,实行开放政策,来缓和国内矛盾,但他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开放政策变成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妥协投降,促使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与苏联相比,80年代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经济、政治矛盾和危机更为尖锐复杂。这时,美国及其西方盟国调整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其核心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终于取得效果。正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历史的深刻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要在世界的整体发展进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果。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封闭中日趋落后,停滞不前;二是在开放中放弃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也可能先是封闭,矛盾尖锐后,被迫开放,但在开放中屈服于内外压力,改变社会主义方向,最后走向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资产阶级欣喜若狂,认为共产主义失败,社会主义破灭。西方的政治家们对世界事务指手画脚,美国领导人最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叫做“领导世界”,自称是“世界领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今后的潮流是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美国必须履行世界领导的各种责任。”“美国担负起领导责任,我们就能使21世纪成为和平与自由的世纪。对美国来说,没有任何一项事业比这项事业更伟大的了。”[7]克林顿刚上台就声称“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世界。”这些表明,苏联解体后,美国要把整个世界纳入以它为领袖的西方资本主义体系,重新建立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当然,这只不过是美国领导人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痴心妄想。

苏联解体,使美苏争霸的冷战结束。但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更加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产生、确立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内剥削本国工人阶级对外剥削被压迫民族(今天就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对内对外的现代奴隶制,造就和养育着资本主义文明。离开了对内对外现代奴隶制这两个支柱的支撑,资本主义就将倒塌,不复存在。事实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尤其是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世界国家也没有按照西方国家的旨意,任其干预和宰割。一些小国几乎在无援的情况下同美国公开对峙。若干邻近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纷纷出现,形成对西方经济中心的离心力量。出于摆脱西方国家控制和追求本国发展的共同愿望,正使第三世界在社会主义苏联不复存在的新国际环境中重新走到一起,维护它们的共同利益和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在新的形势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同第三世界的矛盾斗争突出起来了。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矛盾即西西矛盾也在上升。美、日、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地处新科技革命的中心地带,其竞争突出表现在,大力投资于高技术的开发,发展新兴的高技术部门,国内产业结构开始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三者的国际竞争出现了参与并推进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欧共体加速走向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起步,东亚经济圈正在筹划中。美、日、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持续不平衡,已经并将继续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苏联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并未事事仰承美国鼻息,在一系列国际事务中都暴露了尖锐矛盾和分歧,它们之间的经济摩擦也明显地公开化。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已无可挽回。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就是依靠其他国家提供的经费打仗,其中沙特阿拉伯168亿美元,科威特160亿美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40亿美元,德国66亿美元,日本107亿美元,韩国3.85亿美元,总额超过了美国战争费用一揽子计划的426亿美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外国提供金钱供美国人打仗的战争,西方有人称美国兵为“新的雇佣兵”。

新科技革命必将推动生产进一步国际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也必将利用国际化拓展加强对外扩张,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不会缓和,还将进一步激化,加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从而推动世界反对国际垄断资本的力量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同人类社会发展本身的历史命运一样,从来不是平坦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列宁早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就指出:“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遇的运动,都有而且总会有各种偏离运动的一般型式和一般速度的情况。”[8]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可改变的发展大趋势,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只是脱离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支流,是反历史潮流而动的逆流。列宁当年说到欧洲可能后退几十年的时候说过:“这将是欧洲倒退几十年……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9]这个不幸言中的论断,包含着深刻透彻的历史辩证法。它告诉人们,世界范围内垄断资本与反垄断资本的斗争,将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的斗争不仅是复杂的,而且将是胜利与失败交织的过程。只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已被一百多年历史一再证明了的真理,反垄断资本的力量必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直到取得在全世界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胜利。

【注释】

[1]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页。

[2]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3]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4]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5]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7页。

[6]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8页。

[7]尼克松:《当今的世界形势——我们应当发挥什么作用》,美国《新选择》,1994年5月号。

[8]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9]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