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渤海国的繁荣与大钦茂的统治

渤海国的繁荣与大钦茂的统治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钦茂统治渤海国期间,偃武修文、广泛吸纳中原的先进文化,从而使渤海走上了富强繁荣之路,为“海东盛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开元礼》是渤海国效仿唐王朝建立典章制度的基础和指南。大钦茂还模仿唐制建立了以三省六部为基础的较为完备的渤海国中央统治机构。

渤海国的繁荣与大钦茂的统治

第四节 大钦茂的统治与渤海国的繁荣

开元二十五年(仁安十九年,公元737年),大武艺崩,其子大钦茂嗣位,改元大兴,是为文王。唐朝册封大钦茂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一作左金吾大将军)、忽汗州都督。大钦茂统治渤海国期间,偃武修文、广泛吸纳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渤海走上了富强繁荣之路,为“海东盛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钦茂统治时期的主要举措有:

一、全面学习和推广唐朝典章制度与文化

渤海派人到唐朝求取各种典籍,以期盛唐灿烂的文化能在渤海开花。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16]渤海遣使求写的《唐礼》即《大唐开元礼》,此外还有《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等典籍。汉字成为渤海国的通用文字。渤海人还派遣学员赴唐朝学习诗文写作。现今留传下来的渤海文大都是用骈体文写成,文句流畅,对仗工整。《大唐开元礼》是封建政治思想的大成之作,该著以皇帝为一切正朔的中心,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帝王行以绝对的服从之礼,祭祀、典礼、婚丧、外交等相关礼仪的规定一应俱全。《大唐开元礼》是渤海国效仿唐王朝建立典章制度的基础和指南。渤海王室以此为准绳,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官阶体制。

在《大唐开元礼》的基础上,大钦茂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专治管理体制以及品阶勋爵制度。大钦茂还模仿唐制建立了以三省六部为基础的较为完备的渤海国中央统治机构。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政堂省、中台省等,以及司宾寺、兵署寺等行政机构。大钦茂还不断加强军事机构的建设,除了大将军、将军、郎将、都尉等军官职位的设置外,大钦茂时期还建立了品阶勋爵制度,如献可大夫(相当于唐朝议大夫,第十一阶正五品下)、青绶大夫(相当于唐银青光禄大夫,第五阶从三品)等职位,另外还设有爵号,如开国公、开国男等等。

大钦茂时期,多次派遣侍子入唐,一方面充当质子,以示渤海对唐王朝的忠诚,同时又可以培养出渤海国中的亲唐派,进一步稳固渤海与中原王朝的亲密关系。充当质子的举动主要有开元二十七年(大兴三年,公元739年)二月丁未,渤海王大钦茂派遣其弟大勖朝贡于唐,唐玄宗授左武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赐紫袍金带及帛一百疋,留唐宿卫。天宝二年(大兴七年,公元743年)七月癸亥,渤海王大钦茂遣其弟蕃来朝,授左领军卫员外大将军,留宿卫”。唐德宗贞元七年(大兴五十五年,公元791年)八月,大钦茂派其王子大贞翰朝唐,请备宿卫。质子入唐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把渤海的各类方物、器具等带到唐王朝,促进了唐渤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

二、修缮和扩展朝唐贡道,加强与唐朝的友好合作关系

渤海一直在努力维系唐渤之间的藩属关系,自主修通了渤海与唐朝之间的“朝贡道”,使学员朝贡往来畅通无阻。据《新唐书》载,此渤海朝贡道的路线为“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九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17]结合上述记载,参见《吉林省志》卷43《文物志》的记述可知:目前,“朝贡道经过的地名和水名,经过多人研究和考证,基本清楚。登州,为山东蓬莱。唐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设治,管辖蓬莱。牟平、文登、黄县各地。登州是隋唐时期著名港口,通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航线皆始于此。大谢岛为长岛,是庙岛群岛南端一大岛,与蓬莱隔海相望。龟歆岛为砣矶岛,末岛为庙岛,乌湖岛为隍城岛。以上4岛为庙岛群岛的岛屿。乌湖海为渤海海峡。马石山为旅顺口的老铁山。都里镇在马石山东,当为旅顺老铁山之石岚子。青泥浦,在大连,旧名青泥洼。杏花浦,为新金县南的杏树屯。石人汪为庄河县城附近的石城岛。橐驼湾为鹿岛以北的海域。乌骨江为瑷河。泊汋口,即丹东市蒲石河口。丸都县城在吉林省集安,即丸都城。神州为吉林省临江,是渤海西京鸭渌府址所。显州在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为渤海中京显德府址所。渤海入唐的朝贡道,从渤海京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出发,溯马莲河南下,越过哈尔巴岭,进入嘎呀河谷。到延吉市北郊越过布尔哈通河,西南折向龙井镇附近,再向西到达中京显德府。从中京经过兴州(吉林安图县宝马城)和丰州(吉林省抚松县新安城),南下至神州。朝贡道的陆路到此结束,全程约500公里。从临江乘船沿鸭绿江顺流西下,经集安到泊汋口,出泊汋口30里,江面宽阔,换大船随江流入黄海。傍辽东半岛东海岸南行,在半岛东海岸的近海中,由西向东分布着一列海岛,有薪岛、小鹿岛、大鹿岛、石城岛、大长山岛等。几乎从鸭绿江口断断续续延伸到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附近。这些沿海小岛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海上走廊。这是渤海人入唐的水路航线,全程约300公里。从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老铁山继续南下,进入渤海水域。在渤海水域沿庙岛群岛南行。庙岛群岛各岛屿之间形成了老铁山、长山、庙岛等重要水道,为出入黄海、渤海的门户。老铁山水道成为渤海人入唐水路的必经之路。庙岛群岛40多个岛屿组成了一块从辽东半岛通往山东半岛的跳板。渤海人以庙岛群岛为航标,抵达登州,完成渤海海域长达170公里的航程。”[18]

三、审时度势,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原属黑水联盟的拂涅与铁利二部,自开元二十九年(大兴五年,公元741年)后不再朝贡唐王朝,而自天宝五年(大兴十年,公元746年)起,铁利部随同渤海国的使团出访日本,据此推测在大钦茂统治初期拂涅与铁利二部可能归附于渤海。大钦茂还特别注意结交睦邻。他多次派员东聘日本。大钦茂时期渤海出访日本的使团规模大,次数多,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宝历六年(大兴四十三年,公元779年),共有350余渤海人及铁利人一道访日。(www.xing528.com)

大钦茂在位56年中,共派遣唐使49次,密切了渤海与唐的往来。但是,在对唐王朝的态度上,大钦茂并非一成不变。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从此再无心经略东北,非但不复谋求与黑水靺鞨联合牵制渤海的扩张,甚至放弃了对黑水的羁縻政策;自然,对渤海与黑水之间关系的推移也失去兴趣,黑水靺鞨在唐对周边部族的节度使押领、镇抚体制中消失,当是这种变化的反映。至此,黑水与唐王朝夹击渤海的策划,连表面上的形式都不存在了。

但是,上述发生在唐王朝的这一系列变故,在渤海,可能直到公元762年被划归淄青平卢节度使押领之后才有所了解;不过,渤海还是对安史之乱和黑水的新动向做出了反应。例如,乱中,平卢军节度使曾派人到渤海动员其出兵共击安禄山,大钦茂怀疑其中有诈,非但委婉地拒绝了派兵增援,而且扣留了来使。大钦茂还借战乱之由中断了朝贡,还利用唐王朝在东北政治机构南撤之机,逐渐侵占了辽东地区。同时又与日本频通声息,并向浿水(今大同江)流域推进,迫使新罗不得不在浿水置戍防守。

四、三次迁都,设置五京

为了达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渤海国在大钦茂统治期间曾经三迁国都。第一次发生在“天宝中”,此次迁都是从“旧都”迁至“显州”。依据《新唐书·地理志》中引用《道里记》的记载,“天宝中”,渤海国是以显州作为都城的。渤海国初期都城在“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历经高王大祚荣、武王大武艺、文王大钦茂早期。直至大钦茂迁都之前,渤海以“旧国”为政治中心已达半个世纪。“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为公元742年—公元756年,因此,“天宝中”当为大钦茂即位之初,也就是说,在大钦茂继位之后,将渤海国的都城从“旧都”迁到“显州”,学界多认为中京显德府址显州(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古城)。学界也有人认为显州为都的时间在“天宝中”(公元747—751年)。迁都显州的时间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大钦茂嗣位以前,二是他嗣位初年。并据宋人曾公亮看法,显州在天宝以前即已作为渤海王都,推定从旧国迁都全显州最晚亦应在武王之世。

第二次迁都发生在“天宝末年”,此次迁都是从“显州”迁至“上京”。钦茂嗣位十余年后迁都上京,统治地区扩大到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也就是在《新唐书·渤海传》中所记载的,天宝末年,大钦茂将都城迁徙到上京,定都于忽汗河之东,距离“旧国”有300里,也就是在今黑龙江省宁安东京城附近。由于“天宝末”相当于公元755年前后,与“天宝中”在时间上相近,因此,这次迁都很有可能是从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古城)迁到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东京城)的。这次迁都上京,历来多被看作是大钦茂远避唐朝战祸的权宜之计,但是从渤海与黑水靺鞨的紧张状态等情况看,恐怕还与渤海国的北方防御和领土拓展有关。

第三次迁都发生在大钦茂改元宝历后,此次迁都是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东京城)迁到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根据渤海贞惠公主墓志中的记载,文王大钦茂所使用的年号除“大兴”外,还曾改为“宝历”。另据渤海贞孝公主墓志,推算大钦茂改元“宝历”应当发生在代宗大历九年(大兴三十八年,公元774年)。而大钦茂将都城从“上京龙泉府”迁到“东京龙原府”是发生在改元“宝历”之后。在《新唐书·渤海传》中记载了“贞元时,东南徙东京”。“贞元”为唐德宗年号,时间相当于公元785年—公元805年。由于文王大钦茂卒于贞元九年(大兴五十六年,公元793年),所以大钦茂第三次迁都应当发生在贞元元年—贞元九年之间(公元785—公元793年)。

渤海文王大钦茂统治时期,渤海始设有“五京”。所谓“五京”,指的是“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渌府”、“南京南海府”。渤海五京并不是同时全部建成的,而是随渤海王国的发展壮大逐步建置的,大体在文王大钦茂统治后期全部建成。据《续日本纪》载,文王宝历七年(公元780年)已有“南海府”之出现,但不见西京的记载。

便利的交通和集群式的城市群落使渤海国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几大贸易区和人口集聚地。商业的发展和频繁的海外交流带动了渤海国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昌盛。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宝应元年(大兴二十六年,公元762年),唐代宗晋封大钦茂为国王,加授检校太尉,累拜司空、太尉,渤海国也由渤海郡国升为渤海王国。唐王朝册封“渤海国王”之称就是始于此时。大钦茂又自加尊号为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大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