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时期散文: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识和发展

中国新时期散文: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识和发展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桥的散文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意识,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所以,他的散文常常能够给人很多启迪,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社会生活,扩大人们的视野,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观察社会,把握世界的动态,与时俱进。董桥一方面接受不同文化观念形成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又能够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色,传统与现代融合,使他的散文具有特殊的魅力。

中国新时期散文: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识和发展

董桥的散文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意识,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所以,他的散文常常能够给人很多启迪,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社会生活,扩大人们的视野,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观察社会,把握世界的动态,与时俱进。

所谓现代意识,就是面向全球,不局限于一隅,不做浅井之蛙,关注国际动态,感悟人类生存与发展趋势。他在《这一代的事》里写了五个片断,高度形象化的概括了我们现代面临的五大问题:

首先是两代人之间沟通的问题,他写了一段对话:“父亲啜了一口茶说:‘到了台北赶紧先去看宋伯伯,知道吗?’‘知道了。’‘国家多难,生活更应朴素,专心向学。’‘是。’蛙声越来越闹,窗外又下起冷雨了。”作者没有写出两代人之间的不同,但是用“蛙声”、“冷雨”这样的外景描写可以表达出内心的不同。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他这样写道:“排骨饭加荷包蛋的晚餐和绿豆汤棺材板的宵夜都填不饱胃里萨特存在主义。沙冈的微笑浮荡在古都舞厅的华尔兹旋律之中,天一亮竟纷纷沉淀到《文星》杂志《文星》丛刊的豆浆碗里去了。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只能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十一点钟在女生宿舍门口说的再见才算卷起中国文化的半幅竹帘。”这些奇特的语言组合表现了现代校园里生活,也反映出学院教育的问题。

第三是信仰问题,其中这样一段很有意思:“西方文化的神髓是:In God we trust,the rest pay cash;在这样超然的思想背景下,西方人反共只为了求证一套哲学理论、亲共只为了挑剔一条政治公式,这里面没有一滴血的激情、一点泪的乡愁。”这就是我们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取何种态度的问题。

第四是香港问题,作者用达达主义宣言表述香港的现状,什么都没有,“只剩‘有人晕倒’的政府和‘有人请客’的新闻社。”

正是这种现代意识,决定了作者的散文写作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做一个有用的书生

董桥有一篇散文更是表达了一种现代意识,《听那立体的乡愁》对我们来讲“乡愁”这个词有着一种特殊的含义,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的精神遗产,但是在董桥这里,“乡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从法国罗兰·巴特的写作谈起,描述手写稿和打字机的不同感觉,联想到中国古代读书人的重书道,现在也慢慢被计算机取代了之后,这样写道:“机械文明用硬件部件镶起崭新的按钮文化;消费市场以精密的资讯系统撒开软件产品的发展网络;传播知识的途径和推广智慧的管道像蔓生的藤萝越缠越密越远;物质的实利主义给现代生活垫上青苔那么舒服的绿褥,可是,枕在这一床柔波上的梦,到底该是缤纷激光的幻象还是苍翠田园的倒影,却正是现代人无从自释的困惑。”这些描写给我们显示了现代的乡愁是对过去文化的一种思念,所以,乡愁就具有了全球意味。(www.xing528.com)

现代意识还体现在对各种思想的融合上,兼容各种文化观念,择善如流,这就代表了健康文化发展的方向。在《故国山水辩证法》中,董桥表述了这样的思想:“‘家园’和‘故国’的观念是传统道德家鼓吹爱国主义关键理念;可是,近代史学家从马克思到斯宾格勒都已经超越了这个理念而细心观察十九世纪以来的移民现象。约翰伯哲用感性之笔渲染丁香花的恋情之后,紧跟着用理性之笔探讨故园和移民的课题,终于认定背井离乡既象征绝望也暗示希望:都市罪案可能还没有故乡的贫穷荒谬;客死他乡可能还没有受自己同胞清算拷打可笑。”认同这种观念,只有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做到。

董桥一方面接受不同文化观念形成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又能够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色,传统与现代融合,使他的散文具有特殊的魅力。在《听那立体的乡愁》最后,他引用了金耀基的一段话:“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漂浮;有时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哪里了!”

从散文角度上看,董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主要表现在追求“意趣”、“性情”,他在《说品味》中说:“意”,不太容易言传,等于品味、癖好之微妙,总是蕴含一点“趣”的神韵,属于纯主观的爱恶,玄虚不可方物,如声色之醉人,几乎不能理喻。英文里说sensibility,说taste也一样,都算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即兴反应,毫无公式系统可套。SusanSontag在Noteson“Camp”里指出“趣味”无“体”(system)亦无“物”(proofs);“趣味”若竟能归为体系、附会实证,则“趣味”已非“趣味”,“趣味”凝固成“理念”(idea)矣。这正是袁宏道所谓“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这是对的。但是,袁中郎笑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说这些都是趣之皮毛,未免犯了知识势利的弊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一心追求高级文化之神情旨趣,恐怕变得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入理越深,去趣越远,终致身价太高而找不到市场出路。

董桥的散文理性意识很强,但是,他总是不着痕迹,不直接说理,而是用事、用典,寓理于其中,让人思考,领悟其趣。《中年是下午茶》最后一节,他这样写:“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是中年。《晋书》本传里记阮咸,说“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灿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大家晒出的衣服都那么漂亮,家贫没有多少衣服好晒得人,只好挂出了粗布短裤,算是不能免俗,姑且如此而已。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都在这个典故里了,无需说明。散文中的理一旦说白了,就没有了趣味,也就面目狰狞,令人生厌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散文的意趣,而这种意趣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自然形成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中,董桥写道:“家国多难之秋,一介书生固然应该以文章血汗乃至躯体报国。”平常的日子则宜读书不忘生活,大块肉大碗酒也可以饱出性灵来。所谓片时清畅,即享片时;半景幽雅,即娱半景;千万不必更起故待之心。荒寺空门四壁都画《西厢记》情节,和尚说是‘老僧从此悟禅’。问他从何处悟?他说:“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位老僧端的是悟道了。

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性情中人了,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禅悟,也讲性灵、性情,《西厢记》可以看做中国传统文人的典范,而董桥的散文里很多这样的意境,很有些明朝公安派小品的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