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教学法研究:了解学生条件,合理施教

声乐教学法研究:了解学生条件,合理施教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声乐教师首先要了解你的教学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具备以上全部条件的确实不多,缺少一两个都会给教学带来不少麻烦和困难,老师得仔细分析研究,寻找对策,尽量弥补学生的条件不足部分。

声乐教学法研究:了解学生条件,合理施教

◎杨湘澄

(1937.9- )原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声乐教学是一门繁杂的科学,声乐教学的对象也各不相同,条件不同、声部不同、资质不同、学习态度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声乐教学接触的学科和领域比较广泛,涉及声乐发声的技巧训练、音乐风格及艺术表现,还有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音响学等。

关键词:声乐教学 科学发声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1-0052-05

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必须相互了解、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声乐教师首先要了解你的教学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一、对学生的了解

一个好的学生要具有才能和品德,这是指嗓音条件好、音色好、形象身材好、音乐听觉好,脑子灵活、悟性好,思想品德好、学习专注并能与老师配合,刻苦学习精神好,有远大理想。具备以上全部条件的确实不多,缺少一两个都会给教学带来不少麻烦和困难,老师得仔细分析研究,寻找对策,尽量弥补学生的条件不足部分。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声乐学生学习经历和声音现状的了解

开始教学生,要了解他们从几岁开始学习声乐,唱过什么程度的歌曲,音色音质如何?音域的宽窄如何?现在的发声状态如何?接受能力如何?有的学生入学前可能向很多老师学过,方法杂乱;有的学生为了迎接高考的专业考试,唱过不少难度较大的歌曲;有的学生在当地或学校小有名气,但方法较乱,甚至已给声带造成一些损坏或病变。这样的学生首先给他们讲明道理,使学生认识自己在发声上存在的毛病,勇于丢掉错误的唱法,从头学起,打好基础。有的学生条件好,接受能力强,嗓子方便,但不够努力,学得快忘得也快,学习不踏实刻苦;有的学生声音条件好,对自己歌唱水平估计过高,很有主见,在课下另搞一套,认为自己的方法正确,干扰老师的教学,老师在课堂上把他的毛病费了很大功夫改正过来,课下学生又按自己的想法去练,来回拉锯,进展缓慢,这种学生不易与老师配合,教起来会有较大困难;有一类学生条件一般,接受能力平平,但学习肯下功夫,与老师配合良好,虽学习进度较慢,但学一点,掌握一点,较踏实少反复,这种学生指导得当会有出息。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学生,就可具有针对性地做出不同类型的教学预案。

(二)对学生性格和心理追求的了解

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露,易与他人交流思想,老师较易了解掌握这样的学生的思想情况,有利于教与学的配合。有的学生内向寡言,自卑而无信心,这种学生与他从小的经历或家境有关。对这种学生要多关爱,多开导,多鼓励,克服自卑感,增强信心。有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盲目自大,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而冷静的评价,对这类学生要仔细分析哪些声音是正确的,哪些声音是错误的及其危害性,讲明道理,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保护其自信心

(三)对学生发展方向的设想和引导

有的学生学声乐就想当歌唱家,当名人,这种想法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想得简单了一些,当歌唱家绝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成功的,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理想落实到每天具体的行动中去,理想才会变成现实。有的学生想当一名中学音乐老师,这样的学生就要求他学得全面一些,知识面更广一些,课堂上可以多讲一些音乐教学法、声乐教学法,这样的教学就更具针对性,对今后的工作更具实用性。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打好中声区的基础

中声区就是c1—f2#f2),是指没有经过严格发声训练的歌者都可以较易唱出的自然声区。首先让学生在这段声区训练发声,声区确定之后,选择适当的母音进行训练,观察a、e、i、o、u五个母音中哪个母音学生唱得较好并松弛,有共鸣自然地发出,就选择这个母音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做到五个母音的统一。母音确定之后,选择发声练习,最好选择一些五度之内级进的音程来练习,这样的练习简单,易于掌握,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使中声区通顺、流畅、自然,在曲目上也要选择一些音域不宽、跳动不大、速度平缓的曲目。

1. 防止急于求成的思想

一般歌唱者没有10年以上的功夫是出不来的,总体来说,成熟的歌唱家都在30多岁以后,可见不下一番苦功就想成名是不可能的,即使你被“捧”出名了,你也不可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垮下来。一定要教育学生不“投机取巧”,不“找窍门”,不“走捷径”,树立吃苦耐劳、“夏练三伏、冬练数九”、坚韧不拔、踏踏实实的学习精神。

2. 力戒“攀比”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去“攀比”,说“某某同学已经唱咏叹调了,唱大歌了,进步好快哟”! 言下之意,是希望老师布置大歌,唱咏叹调。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坚持原则,给学生讲清“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有的看似“慢”,从长远来看是“快”;有的现在看似“快”,从长远来看,不单是“慢”,很可能毁了你的嗓音,葬送你的声乐前程,“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中声区没有解决好,换声区没有解决好,就去唱大歌,唱咏叹调,可能一时痛快,得到一些“好评”,其实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大歌、咏叹调必然音域宽广,音程跳动大,情感表达强烈,演唱这样的曲目对于还没有打好中声区基础的学生,必然造成喊叫,呼吸上提,喉部紧张,全身僵硬,很可能破坏你前一阶段形成的良好歌唱状态,前功尽弃,这能说是“快”吗?对待这一问题应要有耐心而不着急,积极努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打好中声区基础进入换声区的练习,有了良好的中声区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扩展音域,逐步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你将会越唱越好。

(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在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1. “紧”

声音发紧,这是歌唱中的一大忌。首先要从思想上解除学生对歌唱的畏惧心理,增加其信心,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歌唱。第二步分析其声音紧在歌唱发声上的原因,是哪一部分肌肉紧,可能是喉部肌肉过分用力,歌唱时没有呼吸强有力的支持,呼吸与声音配合不好。第三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少采用闭口母音的练习,多采用开口母音的练习,如a、o母音,比较容易打开口腔,松弛喉部肌肉,在练声上多用一些下行的音阶练习,用“叹气”和“打哈欠”来启发学生放松口腔的肌肉,同时配合呼吸的运用,把歌唱建立在气息支持的基础上。在布置歌唱曲目时选择一些速度较慢,音程跳动不大,较为平稳徐缓的曲目,声音紧的毛病就会逐渐克服。

2. “飘”

声音发“飘”发“虚”、不结实,这是我们教学中常遇到的毛病,特别是女声中常有这种情况。这种声音传不远,表现力差,很难表现有气势、激情奔放的情绪。其原因,可能是学生追求“松”、“柔和”,追求“高位置”,把声音“吊起来”唱,不敢正确大胆用嗓,认为用“嗓”会造成声音发“白”无共鸣。如果是以上原因,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松弛、柔和,必须建立在呼吸支持的基础上,口腔保持在微笑或半打哈欠的状态在“掩盖”的位置上歌唱,才能获得柔和有位置有表现力的声音。声音发“飘”也可能是没有正确理解“声带”在发声中的重要作用,不敢用“嗓”。声带是我们歌唱中的重要发音体,声音就是因为气息冲击声带才发出声音,它在发音时要有一定的张力才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因此在歌唱时要积极正确用“嗓”,歌唱时整个身体要积极兴奋,加强呼吸对声音的支持,在“掩盖”的位置上歌唱,声音发“飘”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3. “撑”

这种现象常在男中低音声部的学生中发生。他们为了追求洪亮粗壮的声音,撑大喉咙,压低嗓音,全身用力歌唱,撑得脸红脖子粗,上气不接下气,非常吃力,自认为声音洪亮,但别人听起来声音很小,传不远,这样的演唱,长久下去会损伤声带,越唱声音越嘶哑,高音唱不上去,最终可能会毁掉歌唱前途。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教育家,美籍华人斯义桂教授来华讲学时,曾精辟地讲道:“歌唱就像你在银行里存钱一样,要用利息来唱,你的声音将永葆青春。如果用本钱来唱,唱完了,嗓子也没有了”(大意)。我的体会是,他是说歌唱要用正确的方法,用共鸣来唱,这样你会越唱越好。如果用嗓子(本钱)喊叫,嗓子唱坏了,歌唱的生命也就葬送了。有位著名声乐家也说过:“歌唱要用最少的力量获得最大的效果,也只有用最少的力量才能获得最大的效果”。这些名家告诫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你的嗓子,努力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洪亮的声音绝不是“撑”出来的,口腔也不是越大越好,我们常对学生说保持微笑口型“半打哈欠”,没有哪个会说“保持大笑口型”,可见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半打哈欠”和“微笑口型”是最自然、最放松的口型,最符合科学发声要求。如果声音观念对了,“撑”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多种方法和多种手段,建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1. 表扬法(www.xing528.com)

在声乐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严格要求和以表扬为主的教学法。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必须严谨,但严格不等于谩骂。据说过去有一位声乐老师,当学生唱得不好时非常生气,将琴谱丢出窗外,并骂学生“你的声音像猪叫”,学生无奈,只有哭着将琴谱捡回来恭恭敬敬放回琴架上,给学生思想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当然这节课就无法再上下去了。这是一个个别而特殊的例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总是喜欢鼓励表扬的,受到赞扬心情愉快,全身舒展,受到批评时,面部忧愁,身体僵硬,思维呆滞。学生有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肯定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及身体的积极性,在表扬的同时指出他的不足,这时学生对批评的意见也比较容易接受,使他认识自己的进步,充满学习信心,也清醒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知道努力方向,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重复法

有的老师给学生上课坐在琴上就开始练声,从低到高一遍一遍地练,歌曲也是一首接一首地唱下去,不提出什么要求,不指出什么问题,到点就下课。这样的教学,学生收益不大,实不可取。在某一阶段的教学中必定有一至二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或叫主要矛盾。学生做得不对时,不要轻易放过,要反复练习,多次练习,力求掌握要领。当然也要掌握好分寸,经过多次练习学生还是做不到时不要“揪住不放”,也可以缓一下,换一个练习,调节一下气氛,这节课未达到要求,下节课再练,原则要坚持,方法要灵活,经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一定会有进步的。

3. 对比法

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面对面的个别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演唱。有时学生会突然在某一个音、某一个乐句时唱得很正确、特别好,教师要敏锐地立即捕捉住这种好的声音,及时肯定,让学生说出唱出这个声音的自身感觉,并把感性的感觉及时总结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在课下练习时努力捕捉这个正确的感觉,力求巩固。反之,学生演唱时出现特别错误的声音也要立即“叫停”,可夸张地模仿学生错误的声音,造成强烈印象,使他知道这个声音是多么难听,并指出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具体方法。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正确与错误声音的分辨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 比喻法

比喻的方法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如呼吸的使用,像“抬重物”两肋的保持,像“大鹏展翅”;口腔打开,像“微笑”、“半打哈欠”;深呼吸,像“站在高山上喊对面的人”;声音的位置,像“穿针引线一样每个声音都要从针孔里穿出去”,等等。比喻的方法,学生易于理解、体会和掌握。因为这些比喻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生动而浅显的例子,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同时这些比喻又符合我们发声歌唱的某些技术要求。如“抬重物”就必须腰部用力,小腹紧收,这就符合我们要求用气时两肋保持扩展,小腹有一定紧张度给横膈膜以压力,促使气息有力地呼出。比喻的方法,有利于建立自然科学的发声状态。声乐教学中我们使用某些比喻是一种感性的语言,是感觉、意念。例如,我们启发学生气要吸得深,就说“气要吸到小腹”,其实气是不可能吸到小腹的。又如,启发学生掌握高位置的方法,就说“在头顶上唱”,其实头顶是大脑,大脑是实心的,不能振动的。又如我们常说“声音往上唱,气息往下走”,其实气息是不能下行的,只能从肺中呼出。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说这些比喻不对,这些比喻在实际的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只是这些比喻更抽象、感性一些。学生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就可能唱出正确的声音。教师要明白这些道理,在声乐教学中大胆使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科学的发声

(一)呼吸

呼吸是声乐发声诸多元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呼吸错误。因此把呼吸作为歌唱的基础、动力,加以特别地强调是很有必要的。有的人认为呼吸很重要就机械地去练呼吸的控制,甚至睡在床上把砖头压在肚子上练横膈膜的力量,企图增强呼吸的控制力,结果越练越僵,越练越唱不出来。如何才能把呼吸控制好呢?首先要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呼吸,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肌肉松弛、舒展,气息就容易吸得下去,吸得较深;也可用生活中常见易懂的比喻来启发学生,如“闻花香”、“站在高山喊对面山上的人”来启发学生。呼与吸,首先是吸气,吸对了呼吸就对了一半,如果吸错了,吸到胸的上部,呼吸就全错了。因为吸到胸的上部是无法控制的,胸的上部有心、肺这些重要器官,锁骨、肋骨形成一个固定的腔体起到保护心肺的作用,它是不能伸缩和控制的。气息必须吸到肺的底部、在腰的四周,其次,因为24根肋骨中最下方的左右各两根肋骨没有连接在锁骨上,是可以伸缩的,可以储存较多的气息,同时它是可以控制和操纵的。如何才能做到将气息吸到正确的部位?首先身体在积极放松的状态,垂直的方向由上至下,同时两肋要积极的配合向左右水平的方向拉开,像手风琴的风箱拉开,气自然就进到风箱里了。我们吸气时拉开两肋,气就能较自然的吸到肺的底部,腰的四周。气吸到位了,怎么控制呢?两肋必须保持吸气的状态,小腹微收、下沉。呼吸的原理就像一个倒着的“打气筒”。横膈膜就像打气筒的“活塞”,小腹就像连接在“活塞”上的铁柱,小腹收缩压迫内脏,给横膈膜施加压力,使气息慢慢均匀地呼出,这也是我国传统戏曲上常说的“丹田之气”。20世纪80年代听意大利声乐大师基诺·贝基讲学,他说:“我在演歌剧之前是不练声的,只躺在钢琴凳上,两脚抬起做腹部运动,只要感到腹部有力,能用上力量,今晚的演出我就有把握了。”可见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

(二)喉头稳定

喉头的稳定能在歌唱时充分发挥声带的功能,让歌唱者打开“通道”,增大共鸣腔体,增强共鸣。为追求喉头稳定,有的人采用强制手段压喉头,使喉头保持在较低的位置,这样的方法容易造成喉部肌肉的紧张,演唱时脸红脖子粗,声音笨重,缺少灵活性,声音发直、发硬,演唱歌曲不自如、不流畅,影响对歌曲的表现。正确的方法应是喉头保持在吸气的状态或“半打哈欠”的状态,同时下颌放松、放下、向后,会厌向上充分抬起,使口腔保持相对稳定的空间。有的老师特别强调喉头稳定,学生入学,从一年级开始首先就解决这个问题,练声时采用一些级进的音阶,用不同的母音交替练习,在母音变化的情况下,声音位置不变,喉头保持稳定,这样,给今后的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的老师把喉头的稳定,放在整个歌唱的训练中逐步解决,强调从呼吸入手使学生正确地运用呼吸方法,唱一些短小而缓慢的歌曲,从感情出发,全身心地投入歌唱,有了呼吸的支持,喉头就易保持稳定,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喉头的稳定问题,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气、声”结合

气、声结合是声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常发现有的同学呼吸控制还好,但气声脱节,不能获得良好的声音。有的同学声带功能很好,但没有气息的支持,同样不能获得圆润而优美的声音。对声带闭合功能的理解,在声乐界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流派。一种是强调声带周边的肌肉力量的训练,也叫歌唱发声机能的训练,使它们在发声时帮助声带的闭合,发出响亮的声音。另一种看法是声带的闭合是强有力的气流通过声门,使之闭合。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拿两张薄薄的纸,中间留出一个较小的空间,用力向两纸中间吹气,两张纸就会很快的靠拢,这和我们声带闭合的原理是一样的。这种观点的老师强调呼吸是声带闭合的主要动力,强调呼吸的控制和喉部肌肉的放松,这对歌唱发声的训练也是大有好处的。两种方法有其侧重点,也可两者相结合,因人而异,灵活运用。用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的声音叫“基音”,很微弱,必须把这个声音引向共鸣腔体里,使之引起振动,扩大和美化声音。这个腔体在喉咽腔、鼻咽腔、后咽壁,在这个腔体里引起振动,增加共鸣,你的声音会既圆润又响亮、又放松。为使声音由中声区逐步过渡到高声区,以头声为主,获得充分的头腔共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获得。

四、克服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差异

(一)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表象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特别是初学者,老师认为正确的声音,学生认为“这个声音太小”,“我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学生认为好的“洪亮”的声音,老师认为是错误的,是“喉音”。由于这种差异的产生,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还能按老师的要求去练习,课下就另搞一套,照他自己的想法,按自己对声音的判断去练习,结果越练声音越不对,教学进度停滞不前。

(二)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差异产生的原因

声乐学习者与其他器乐学习者的最大区别是:学习器乐者,他所学习和操纵的乐器是制造好、调试好了的,学习者只是去操纵、演奏它,两者是相互独立的。而学习声乐者本身就是“乐器”。我们的肺部、横膈膜、声带、共鸣腔体、大脑等,构成一部完整的乐器,也可以说学习声乐的过程就是“制造”和“调整”这部乐器的过程。声乐学习者本身就是乐器,同时又是操纵这个“乐器”的人,二者是“合二为一”的。我们靠什么来操纵和调整这部“乐器”呢?是靠耳朵来判断声音的好坏,然后把信息传送给大脑,大脑发出指令,指挥各个器官去操纵这个“乐器”。由于五官相通,又比较靠近,如果我们发出一个捏紧脖子的声音,就会通过“内耳”直接振动耳鼓膜,自己听起来很“响亮”,也可以说给大脑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这种声音自己听起来很响亮,但别人听起来不响亮,传不远,不悦耳,不圆润,不符合声乐发声的要求。如果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出一个高位置、有呼吸支持、口腔打开放松的声音,老师说这个声音很正确,初学者可能会说“这个声音不响亮,我听不见”。因为这声音(声波)已经传出去了,如果是在舞台上演唱,这个声音(声波)传出去碰见硬物再反射回来,振动耳鼓膜,自己听起来并不响亮,但观众听起来是响亮的,它已经穿过乐队,让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听见。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清楚我们学习声乐的特殊性及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的差异性,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提高学生对正确与错误的声音的分辨能力。对于从事声乐演唱,把声乐演唱作为终身的事业的歌者,克服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的差异性,逐步地把主观听觉和客观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使自己的演唱始终建立在正确科学的发声状态下,使自己的歌唱永葆青春,这将是一个艰巨而长久的任务。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学习,毕业时唱得相当不错,但毕业之后,越唱越差,甚至毁了嗓子,不能再演唱。这是由于结业之后离开了老师的指导,自己又没有继续解决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的差异问题。不断校正自己的声音,使之完美和正确,做到“艺无止境”、“声无止境”才能永葆艺术青春,歌唱青春。

参考文献:

[1]卢齐厄. 马南. 歌唱艺术手册[M]. 汪啟璋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李晋玮,李晋瑗.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华南出版社,2003.

[3]林俊卿. 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丽丽. 雷曼. 怎样歌唱[M]. 程淑安译.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5]那查连科. 歌唱艺术[M]. 汪啟璋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6]田玉斌. 谈美声歌唱艺术[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7]詹姆斯·弗兰契斯·库克. 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M]. 章枚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8]藩菽.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9]柏西·布克. 音乐家心理学[M]. 金士铭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原载《音乐探索》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