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启笛书法二十讲:把握规律,大胆创新

启笛书法二十讲:把握规律,大胆创新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把握规律大胆创新学书贵在知法通理,认识和理解艺术的本质和规律。确切地讲,没有艺术个性美的书写者是不能称其为书法家的。所以,单纯模仿古人的学习,是愚蠢的,大胆创新是发展书法艺术的宗旨。显然,他不是简单机械地去模仿古人,而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传统,大胆地进行革新创造。只要是艺术创造之需要,自己又认为可行的,则大胆地付诸实践。神宗王安石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通判杭州,徙湖州。

启笛书法二十讲:把握规律,大胆创新

(九)把握规律 大胆创新

学书贵在知法通理,认识和理解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回顾几千年来的书学史,实质上是一个美的发展史。无论哪个时代,何种书体,钟繇也好,何绍基也罢,都是在探求美、创造美和表现美。书法家借助一定的工具(汉字和笔墨),去表现自我的美的追求,不断地创造着美的典范,而美又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步趋于完善和丰富。因此,个性美应是书法作品的灵魂。确切地讲,没有艺术个性美的书写者是不能称其为书法家的。每个书家的作品,都代表了一种美的追求,是书家在特定条件下审美情趣的结晶。严格说来,靠模仿是无论如何达不到目的的。古人常有“乱真”之说,但“乱真”毕竟不是真。所以,单纯模仿古人的学习,是愚蠢的,大胆创新是发展书法艺术的宗旨。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看到别人,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新的艺术创造,要敢于突破一切束缚,甚至可以不择方法。

苏东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通其理,不迷其宗”。他曾写给他弟弟苏辙一首五言诗:

吾虽不善书 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 常谓不学可

他深通书学之“理”,可谓见解超人。显然,他不是简单机械地去模仿古人,而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传统,大胆地进行革新创造。只要是艺术创造之需要,自己又认为可行的,则大胆地付诸实践。苏东坡于他人之讥讽而不顾,大胆地变化执笔和改革书写工具(苏氏以类似今人执钢笔之方法捉管,并以鸡毫笔写字),提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理论。正因为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有超人的艺术见解和创新的胆略,所以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学习和创造是每个书家必经的两个过程。学习传统是“自我”的塑造过程,学得愈多、愈广,汲取的营养愈丰富,则积累愈深厚,“自我”就愈丰满、充实;革新创造则是“自我”的表现过程,艺术修养愈高,造诣愈深,表现出来的“自我”就愈有分量,愈有感染力。前者需要踏实和勤奋,后者需要胆略和勇气。若二者兼备,必定自成一家。这正是发展和光大我国书法艺术所需要的。(www.xing528.com)

现代和当代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也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值得借鉴。现将《学书箴言》(80字)列下,供参考:

正楷中锋,大字悬肘。就难避易,临帖有恒。结体运笔,着力所在。欲求变化,先务平正。熟能生巧,不离法度。推陈出新,植根继承。资固有别,学居首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书艺如此,凡事皆然。练字炼人,学无止境。

苏东坡跋《吏部陈公诗卷》(局部)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苏洵次子,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进士。神宗王安石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通判杭州,徙湖州。后贬谪黄州,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时召还,曾知登州、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宗又贬谪惠州、琼州,赦还,翌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文章奔放纵横,诗飘逸不群,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亦有名。著有《易传》《书传》《东坡志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