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踪魏晋元代书法:启笛书法二十讲

追踪魏晋元代书法:启笛书法二十讲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追踪魏晋的元代书法元朝由崛起于漠北的蒙古游牧民族所建立,统治者为适应中原地区高度文明的封建社会,建立长期有效的统治,不得不采取汉法,接受以儒学为主的汉族思想文化。(元)赵孟《重江叠嶂图》元代前期的书法家情况比较复杂,有由辽入元者,如耶律楚材等;由金入元者,如刘秉忠、郝经、鲜于枢等;由宋入元者,如赵孟、邓文原等。

追踪魏晋元代书法:启笛书法二十讲

(十)追踪魏晋的元代书法

元朝由崛起于漠北的蒙古游牧民族所建立,统治者为适应中原地区高度文明的封建社会,建立长期有效的统治,不得不采取汉法,接受以儒学为主的汉族思想文化。成熟于宋代的理学作为新儒学,自赵复首传于北方后,儒士大夫姚枢、刘因、许衡、窦默、郝经等皆得闻以广其传,再经由他们的递相传授,理学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开来。从此,理学的地位日渐上升,上至公卿大夫,下至乡邑文士,无不以讲读、精研理学为尚。延祐二年(1315年),朝廷开科取士,理学最终定为国是,列为官学,成为元代的一种统治思想,其政治与社会影响超过了宋代,波及明清

(元)赵孟頫《重江叠嶂图》

元代前期的书法家情况比较复杂,有由辽入元者,如耶律楚材等;由金入元者,如刘秉忠、郝经、鲜于枢等;由宋入元者,如赵孟頫、邓文原等。他们皆自小接受理学教育,并与当时理学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或自身就是理学家(如刘秉忠、郝经等)。而著名的元代三大理学家刘因、许衡、吴澄等在书法创作及理论上也都颇有成就。书法家成分的复杂化带来了创作上的多样性。犹如此时南北理学有所冲突、交融一样,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也是处于南北书风交错、冲突、融合的时期,书坛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此时既有以元初三大书法家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为首的江南书法重二王的审美追求,也有北方以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为首的辽、金书坛学习颜、苏、米的遗风,同时南宋末期放纵恣肆书风虽已走上末路但在士林中仍有不少市场。

1.成吉思汗横扫欧亚  一代天骄射雕称雄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原名铁木真,其父是乞颜部落的首领,九岁时父亲被其他部落的人毒死,部族四散离去。铁木真被仇人追杀,后脱险。铁木真在重重困难和险境中长大,造就了他无比坚强和勇往直前品格。父亲的死在他的心里烙下深深的仇恨,成人后重新把旧部召集起来,训练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骑兵队伍。经过几年的征战,打败了蒙古草原上所有的部落,统一蒙古全境。公元1206年,蒙古各游牧部落在斡难河召开大会,铁木真被推为全蒙古的汗(皇帝),被称为“成吉思汗”(强大的皇帝)。

蒙古族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男子都会骑马、射箭、摔跤,部落中每年都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比赛,直至今天,风俗不变。蒙古人以羊牛肉奶制品为食粮,因此身材高大强壮。元朝之前,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平时骑马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战时每一个青壮年就是骑兵战士,作战十分迅猛,有时对一个久攻不下的城市或部落,一旦攻克往往大肆杀掠,男子多被杀死,妇女和财物掳掠一空。蒙古骑兵像狂风一样迅猛,来时铺天盖地,去时只留一片烟尘。成吉思汗就是靠这样一支骑兵队伍东征西讨,消灭了周围的西夏、金国,向西一直打到波兰、匈牙利一带,向北打到俄国的西伯利亚,向南势力到达波斯湾一带。公元1279年灭南宋,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像神话一样令世人震惊。毛泽东

成吉思汗画像

席在《沁园春·雪》词里称成吉思汗的武功“……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蒙古族典型的娱乐项目──赛马、摔跤、射箭(壁画、剪纸)

2.赵孟頫参禅悟道 魏公书空前绝后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第十一世孙,与南宋画家赵孟坚同宗同辈(都为“孟”字辈)。

赵孟頫画像

(元)赵孟頫《浴马图》

此卷画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数匹,马官数人。画中马的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浴马图》用笔简括,色彩单纯淡雅,力追唐风,是代表了赵孟頫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一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

赵孟頫是元代一位卓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也是古代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他以回归晋唐为目的,对于古帖无所不学,对“二王”下了很深的功夫。《元史》说他篆、隶、楷、行、草无所不精,尤以小楷见长,后人评他“纵横一万里,上下五百年”,在这一时空范围内无人企及,整个元朝的书坛都笼罩在赵孟頫的书风之下,一直影响到清朝中叶,其影响之长,范围之广历史少有。

赵孟頫行书《闲居赋》(局部)

《闲居赋》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体现赵氏书法艺术书卷气和富贵气。

赵孟頫不仅字写得好,画也称一绝,诗文俱佳,是文人书画作品钤印的首创者。对这样一位文人才子,当然会引起元朝统治者的注意。元世祖忽必烈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派侍御史(掌管监察的御史大夫的助手)程鉅夫到江南寻找隐居文古,得到20位学问超群的人,其中第一人就是赵孟頫。他是宋朝赵家王室的后裔,去仇敌政府任职不太愿意,但空有一身才华又无用武之地,被湮没废弃又不甘心,迫于元朝统治者的压力,公元1286年32岁的赵孟頫来到元朝首都——大都(北京),受到元世祖特别恩宠,任为集贤直学士(管理教育的大臣)。从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到宪宗,赵孟頫侍奉五代君主,恩宠有加,先后担任过翰林侍读学士(为皇帝讲书的官员)、翰林学士承旨(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员),这在元朝中央政府担任高官的汉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一直在皇帝身边担任机要,可见对他的宠信之深,恐怕连许多蒙古贵族也得不到的。正因如此遭到了蒙古王公大臣的嫉妒和猜忌,一些汉人更在背后斥他为“元奸”,为此赵孟頫思想苦闷精神压抑。为了寄托感情与夫人管道昇一起拜中峰和尚为师,信奉佛教,政事之余尽情书画,夫妻两人(赵孟頫夫人管道昇亦为元朝著名女书法家)切磋书艺,志同道合情深意笃。

管道昇行书《致中峰和尚尺牍》(局部)

晚年赵孟頫因健康缘故退归乡里养病,但元仁宗、英宗常常召他入京书写经文,来往于湖州至北京的往返之途。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19年)赵夫人管道昇因病逝于北京回湖州的途中。孤雁失群,赵孟頫悲痛之极, 1322年赵孟頫病逝。元英宗追封赵孟頫为“魏国公”,谥号“文敏”(古代皇帝对死去的王公大臣的荣誉封号,是一种时尚风气,对得到这种封号的家庭是一种无尚荣光)。

洛神赋》原为曹植所书,据传是曹植为纪念自己的嫂嫂甑洛(魏文帝曹丕的妻子,在争夺皇后位置的斗争中失败,被曹丕赐死)所写的一篇文赋,辞藻华丽,感情真挚。王献之曾将此文写成小楷名帖,流传到南宋只剩13行,南宋权相贾似道将其刻在碧玉版上,世称玉版十三行(本书前面已有介绍)。赵孟頫在十三行的基础上将其补齐,写得风神峻拔,风流飘逸,为后世推崇。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全图、局部图)

《洛神赋》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书,时赵氏46岁。用笔圆转流美,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赵孟頫绘画取法李唐和赵守,工笔、写意、重彩、水墨无所不能。他画法与书法一样主张要“尚古”,书画同源,曾为作诗一首:“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元)赵孟頫《幽篁戴胜图》

(元)管道昇《水竹图》

此画中写修竹两竿,奇石玲珑,新篁丛生。修竹高低有致,一作浓写,一作淡绘,墨色变化丰富,竹叶下笔略带藏锋,撇出先重后轻,叶尖笔锋突出,较为尖利。奇石略以淡墨勾绘,以皴笔点苔加以渲染,有清新湿润之感。画面疏秀空灵,韵味悠长。

小卡片

管道昇(1262—1319年),字仲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安徽干山乡)人,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册封魏国夫人。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元仁宗尝将赵孟頫、管道昇及赵雍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www.xing528.com)

(元)赵孟頫《水村图卷》

本幅自题:“大德六年十一月一日为钱德钧作,子昂。”下钤“赵氏子昂”朱文印记。另纸于卷后又自题:“后一月德钧持此图见示,则已装成轴矣。一时信手涂抹,乃过辱珍重如此,极令人惭愧。子昂题。”钤有“赵氏子昂”朱文印记、“松雪斋”朱文长方印记(大德六年为公元1302年,作者时年48岁)。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地区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3.鲜于伯机复古西湖  康里子山名重书坛

鲜于枢(公元1246—1302年)字伯机,祖籍渔阳(河北涿鹿)。曾在扬州为官,晚年居住杭州西湖之畔。

鲜于枢能诗,通音律,善作元曲,精书,随赵孟頫一起开启元代书法复古主义潮流。

鲜于枢画像

下图是鲜于枢以行书大字录写的杜甫五言《行次昭陵诗》。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内容大都与当时的朝政有关,此首诗亦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结体疏朗,笔势雄浑,与鲜于枢个人性情正相吻合。如柳贯所评:“公毅然美大夫,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挥毫结字,奇态横生,势有不可遏者。”笔墨淋漓酣畅,雄隽健拔,豪放纵逸,矩度严谨,是鲜于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鲜于枢《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

康里巎巎草书《述笔法卷》(局部)

康里巎巎(1295—1345年)字子山,哈萨克族人。父亲东平王为元初名臣。康里子山幼年勤学,博览群书,及长为官,忠直清廉,深受元代皇帝器重,入中书政要,是一位重要的阁僚大臣。

康里的书风受赵孟頫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在书坛地位仅次赵孟頫,而且他的书风影响了明初的书法发展。

康里巎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书法家,笔画遒丽、转折圆劲,在书坛名重一时,士大夫萃于其门。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啻金玉。”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康有为推崇他“奇崛独出”。其代表作有《述笔法卷》《柳宗元梓人传》《十二月十二日帖》等。

4.水上居士倪云林富春画神黄公望

倪瓒(1301—1374年)字符镇,别号云林,出身江苏无锡世富人家。倪瓒幼时生活优裕,中年以后正逢元末朝政黑暗,百姓困苦,天灾不断,农民起义频发。倪瓒就分散家财,以船为家,游荡江湖二十余年,因此他的画多取材于水,风格鲜明。《水竹居图》描绘的是山麓水滨茅屋的生活场景,上有乾隆、文徵明等人的题跋。

倪瓒《水竹居图》

倪瓒《淡室诗轴》

《淡室诗轴》通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淡古神韵,无一俗尘。《淡室诗轴》单就技法而言,似乎不足称道。其结体十有八九是东倒西歪,不成体统的。用笔也多出锋尖梢,显得势竭力虚。但从审美的角度不计其细节,从整体观赏它时,却化腐朽为神奇。其笔法,虽然点画多不工,却瘦劲通神,行笔又悠然自得,使字态显得摇曳生动。其章法,虽然结字多不周,却行气贯通,时大时小、时长时扁,令整篇布局疏朗错落,琳琅满目。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文,江苏常熟人。他是继赵孟頫之后具有创新精神的山水画家,列元末“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倪赞、王蒙、吴镇)。元四家都曾经受赵孟頫的影响,承袭了赵孟頫“炎墨简淡”的风格,但黄云创造了浅绛山水的表现特点。

黄公望行楷书《跋赵孟頫临黄庭经》

黄公望《跋赵孟頫临黄庭经》是黄氏仅存的书迹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字体聚散得宜,开合分明,点画用笔,全出自晋唐。在吸收了赵字妍秀风韵的同时,又增加苍劲。在章法上,却反赵书的顾盼轻灵、精熟整饬的习气,字势多取左散斜式;结字时,撇、捺及主横画夸张而伸长。字间、行间既能互相穿插顾盼,又能顾及到大小变化和整体风貌,有端雅舒展、秀劲飘逸之感,格调清朗,观之爽心悦目。正如明人张丑对黄氏书法的评价: “如飞鸟依人,翩翩可喜。”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意境优美,笔墨洗练。后世认为《富春山居图》在画坛上的地位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书坛上的地位相当,是黄公望的得意之作。

5. 不言举进士的再官京师陈绎曾

陈绎曾生于前至元二十四年(1287—1351年),字伯敷,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国子助教。其学优识博,真、草、隶、篆,俱通习之,各得其法,是元代元统至正年间书法家,也是我国元代中后期的文学批评家和书法理论家,其《文说》《文筌》《翰林要诀》和《法书本象》等在有元一代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说来,翰林编修、国子助教一类的职官,当由进士出身的人担任,但也有例外。元代选官途径有:“一曰宿卫,二曰科举,三曰国学岁贡,四曰吏员出职,五曰荫叙,六曰荐举,七曰入粟补官。”由于元代科举开科次数少、录取人数少,这在科举史上是仅见的。据史载,元代实行科举的时间只有四十八年,其开科十六次,取士一千二百人。正因为如此,元代很多官员并非科举出身,其实,陈绎曾不是进士出身,他是被荐举走上仕途的。许有壬在《至正集·卷七十五·荐吴炳、陈绎曾》说:“江南陈绎曾,博学能文,怀抱材艺,挺身自拔乎流俗,立志尚友乎古人,放志山林,富贵浮云。但人既不自雳,恐后日或有遗贤,如于文翰之职内,不次征用,不惟虑其素蕴,抑亦可以砒砺流俗。”

陈绎曾的墨迹传世很少,此为其代表之作。陈绎曾的小楷取法魏晋,作品结体稳健,体态端庄质朴、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静春先生诗集后序》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风格清秀俊雅。此作用笔精劲细腻,笔到之处清雅飘逸。他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笔画繁者令其大,简者令其小,欹正疏密,方圆肥纤,一任自然。点画以圆笔为主,圆劲丰润,写得敦厚有力,恰似抛砖落石,使人不敢以虚妄之意拟之。同时,在沉着、含蓄的用笔之中,融合着一种“道和神明”的天性,点画顾盼生姿,笔断意连。在布局上,字距安排得比较疏松,拉开行间距离,使作品显得宽绰舒展,从而体现出见小为大、见密为疏的效果。

陈绎曾小楷《静春先生诗集后序》(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