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及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及影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这种职业倦怠的状态,促使笔者思考教育教学的复杂性,思考教学质量本真的内涵。陈玉琨认为“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比只接到一份判定他们工作的等第报告更能使他们接受”。人的发展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依托于教师的发展而实现的。在分析了建平实验中学初创期“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的成绩与问题之后,下面一章将重点论述建平实验中学发展期“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的价值与成败。

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及影响

“绩效管理导向”的培训为建平实验中学打造了一个“规范、合格、敬业”的教师团队,这个高效率的团队靠着吃苦耐劳、竞争合作,在大大小小的考试和几次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把建平实验中学打造成了上海市一所基础教育的新锐学校,也试图把每个成员打造成一个在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战斗的“育分英雄”。

一段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刺激教师的培训动机,发掘教师的工作潜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然而,在教学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面前,这种培训模式的不足与弊端渐渐显露出来。

【案例1】

质量分析会遭遇的尴尬

(说明:此案例根据笔者亲眼目睹的事件整理而成,案例所记述的事件发生时间为2002年4月)

在一次期中考试后的质量分析会上,备课组长发言之后,一位教学成绩相对落后的教师进行自我分析,她首先分析了自己任教的两个班与平行班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然后,逐条说出自己今后的改进措施,说到一半,她变得哽咽了……当时的会议气氛有些凝固,主持会议的年级组长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位领导主动打破冷场尴尬的局面。她说:“我能体会刚才这位老师的心情,虽然考试不能完全衡量你的能力和努力,但是,分数毕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建平实验中学工作就是要有承受压力和抗挫折的能力,过去,我们看过一部片子,名字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建平实验中学也同样不相信眼泪,我们相信你……”

案例1中发生的一幕是笔者亲眼目睹的,这件事情之后,笔者经常有一些疑问在脑海中盘旋:为什么会是这样?是因为她的脆弱?如果排在最末位的是我呢?我是不是会比她更难过?如果不这样开质量分析会,老师还有现在这么大的压力和这么强烈的敬业精神么?后来,笔者试着和一些老师沟通,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状态。老师们普遍认为学校的管理、培训,尤其是质量分析会给他们带来了重压感,心里总是很焦虑,唯恐自己哪一次考不好而颜面无存,即便考得好的也有一种不安全感,担心哪一次有一点闪失,失去目前的优势。由于过于看重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放弃很多应该给学生的东西,更多的是把学生盯得牢一些,抓得紧一些。这样,和学生的冲突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自己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之中,变得越发暴躁、易怒,身心疲惫,力不从心,工作的内驱力越来越微弱,甚至厌倦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师这种职业倦怠的状态,促使笔者思考教育教学的复杂性,思考教学质量本真的内涵。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简单的几个数据,是不能还原师生共在的原初的教学情景,无法考虑到师生的情感、心理等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损失了很多的教育完整性,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无能为力。[8]用分数来判断评价教师的工作,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威胁或不安全的印象”(斯克里文)。以色列学者内伏(Nevo,D.)认为“一个表明评价‘判断性’的定义,也许会引起潜在的评价者的许多忧虑和评价对象的抵制”。[9]克龙巴赫(Cronbach,L.J.)曾严厉地把判断性的评价观称为是“为主人服务的奴仆”“专门雇来决定(判断)‘对’或‘错’的篮球裁判员”。在这样的质量观、评价观之上的校本培训无从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也难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平实验中学建校以来对教师的管理举措主要基于对教学质量的狭义理解,也就是以提高分数为导向,用分数来判断教师的工作业绩,“以分数论英雄”。这一阶段的教师培训带有强烈的绩效管理的倾向,虽然实现了预期的绩效目标,推动了学校的阶段性发展,却引发了教师的许多忧虑和内心深处的抵制情绪。陈玉琨认为“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比只接到一份判定他们工作的等第报告更能使他们接受”。[10]丰富的教育理论和鲜活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学质量的内涵不应该仅仅是分数,在分数质量的基础上还应有人的发展质量和教学过程质量。人的发展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依托于教师的发展而实现的。所以,教师的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1]一旦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势在必行

在分析了建平实验中学初创期“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的成绩与问题之后,下面一章将重点论述建平实验中学发展期“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的价值与成败。

【注释】

[1]郭景杨.现代学校管理变革[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3:19.(www.xing528.com)

[2]魏铁英.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与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李百艳.从质量监控走向质量自觉[J].基础教育,2009,(6):47.

[4]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主编.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5]余宪.以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45.

[6]埃德加·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朱明伟,罗丽萍,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123.

[7]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9.

[8]葛大汇.教育管理中评价的使用目的[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4).

[9]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5-346.

[10]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8.

[11]李百艳.从质量监控走向质量自觉[J].基础教育,2009,(6):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