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程:综合性学习指南

初中语文新课程:综合性学习指南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1.实施原则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学习资源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个性发展与和谐发展相统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倡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培养其策划、组织的能力,让其理解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初中语文新课程:综合性学习指南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1.语文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一项内容,所以,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借助综合性学习这个平台,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母语的兴趣。组织学生围绕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将文学文化融入其中,如成语俗语、名言警句、诗词典故、朗诵、演讲、辩论、作文等。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2.综合性

顾名思义,综合性学习的显著特点就是综合性,体现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等层面。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既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综合,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标的综合;既是语文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是语文内容与自然、社会生活领域的综合;既是书本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又是接受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结合,是将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

3.实践性

实践性是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传统语文学习的另一显著特点。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既要阅读课内外的书籍,还要通过观察、访问、辩论、演讲、办报、上网等多种形式亲历语文实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资料,借助文字、照片、图画等展示学习成果,在实践中通过体验、参与逐步发现自我,认识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运用语文的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终身的学习和发展。

4.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较一般意义的语文教学有更大的开放性,在内容、时空、形式、资源、评价等方面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不受课堂的限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弹性地安排主题内容、时间和空间,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有用的资源,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活动方式不受预设框架的限制,根据活动主题和人员的不同而异。根据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予以多元化的评价。

5.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综合性学习突出地体现了学生自主性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共同讨论学习主题,自行设计学习方案,组织实施学习过程,合作展示学习成果,他们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出现,而是调动学生参与和帮助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实施原则

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学习资源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但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实施原则上表现出自己的要求。

(1)自主与合作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包括主题的设定、过程的安排、方案的设计、方法的确定、活动的主持、成果的呈现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有更大的空间施展才华,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掌握了方法,强化了主体意识。(www.xing528.com)

(2)个性发展与和谐发展相统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倡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一般情况下,学生较愿意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反之便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因为发展个性而片面发展,应以个性特长带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3)全员参与和因材施教相统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全员参与,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发挥的空间。教师要用多元智能理论观来考查学生,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能,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如善于组织的学生就让他参与策划;喜爱表演的学生就给他表现的机会;喜欢质疑的学生就让他多去探究;兴趣单一、参与意识弱、家庭条件差、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就让他先完成简单的任务,同时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2.活动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确定主题

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规定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也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学习环境等选择和确定主题,也可以选择课外的内容。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发展个性。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地进行探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方面的特点予以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在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前提下,要注意到选题的价值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启发思路,提供可借鉴的方法等。

(2)制订方案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较复杂,因此需要制订方案,增强探究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科学性,确保有效进行。一般来说,制订方案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放手的同时要对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给予相应的指导,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培养其策划、组织的能力,让其理解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可以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方案一般可包括:活动的主题、目标、内容、要求、对象、分工、时间、地点、过程、呈现方式等。方案不求全,但一定要目标明确,过程清楚,切实可行。

(3)开展活动

学生明确了活动的主题后,就要进入实践阶段,这是综合性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参观等获得丰富又积极的体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个性和特长。

学生可以在教师地指导下,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从多角度思考、分析活动的途径,讨论交流具体的措施,查阅、搜集、整理资料,实施执行具体方法。在此阶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参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应只追求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