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桂学研究:广西地域多民族性与学者自信心的建立

探索桂学研究:广西地域多民族性与学者自信心的建立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们正从事“桂学研究”,拟以此为例来进行探讨。就桂学而言,广西地域的多民族性决定了桂学研究的首要研究对象是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在这种进程中,独立的桂学研究意识是一步步显现的,创建独立的地方区域之学的观念是一点点强烈起来的,研究行为的自觉性也是一天天强化起来的。因此,桂学研究的追溯学术之源,成为桂学研究者自信心的基础,成为桂学研究学科化的起步。

探索桂学研究:广西地域多民族性与学者自信心的建立

胡大雷

所谓地域学,即以地域为核心的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系统知识学问、学说的总和。首先就应该确定地域,而各个地域,都是以中国的历史进程与空间范围为限定,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宏大背景的,这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的地域之学研究,就是讨论其总体问题与研究对象,讨论其基本构成,进而探讨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路径以及服务社会的方法。鉴于以上宗旨,地域学研究有几个基本问题必须明确,并且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贯彻实施。目前我们正从事“桂学研究”,拟以此为例来进行探讨。

其一,地域学研究以“人”为本。虽然说地域学研究首先就是确定地域,而落实到具体的研究,应该把各个地域的世居人口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从古代起,中华大地上居住人口的特点就是流动与稳定相结合。就流动性而言,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就稳定性而言,中国人“安土重迁”,流动往往并非出于自愿,一有机会就要安定下来。中华各地本地人与外来户、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是在这样的流动与稳定相结合中形成的。就桂学而言,广西地域的多民族性决定了桂学研究的首要研究对象是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具有独特鲜明的南方民族“南岭族群”特征,这是桂学的文化成长环境。要从民族学视角观察和分析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等广西世居民族,考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探讨跨域跨境民族文化关系,论证、阐释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如何成为桂学之魂、桂学精神的。作为多民族生活的地域,桂学的民族视角将使桂学研究变得更加丰富和实证,并丰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思想。

地域学研究以“人”为本,还应该把注意力多放在古代士人方面,这当然包括因各种各样原因或为宦,或贬谪来到本地域的外省籍士人,他们也是地域文化传统的创造者且更是阐释者,他们既是地域文化传统的主要传承者,引领着外地域某些先进文化的传入及与本地域文化的融合,更是能够把本地域文化介绍给外地域的传播者。就桂学而言,首先是广西古代士人的构成是怎么样的:既有遭贬谪而来的中原士人,又有本地士人;既有朝廷任命下的各级官员,又有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土司;既有世代读书人,又有各少数民族部落中的祭司、师公等文化人……这些广西古代士人在本土文化建设与发展中承担着重任。如广西的部分地域旧属交趾,汉武帝把全国设为十三刺史部,独交趾不称“州”,汉代末年,正是在士燮等广西士人的坚持努力下,交趾建州,古粤西之地升格了,国家在地域管理上对古粤西之地与其他地域实现了一视同仁,加快了越、汉一体化的进程。广西的文化建设,是在外省籍士人远赴粤西任职为宦者与少数民族“酋领”、本土士人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的。《广西通志》称广西士人“律己之廉、莅政之公、恤民之仁、体国之忠”的为宦风度,[1]广西古代士人对广西历史上重大事件如少数民族问题、护边安国的看法以及广西古代士人文学集团、流派如何领全国风气之先等,对我们来说都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其二,地域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徽学、藏学、蒙学、蜀学、湘学、楚学、岭南学、桂学等,都有以地域相称的意味,虽然各有内涵与重点,但必须述说的是区域性视角。各地域处于祖国各地,地貌、气候、物产等外在环境不一样,自然在文化上有诸多相异之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中华大地区域广阔,在地理上有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别,而文化上则有中心区或边缘区之别;而我们中华文化处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之中,各地域所处或中心区或边缘区之别在与世界文化的这种交流中,又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广西区域既有山区的相对闭塞,又有沿海的开放环境,这种特殊地理生态系统,对桂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往往是从以中原为中心的视角来进行的,但广西地域不缺乏对文化中心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如果从边缘外围的视角来看,广西地域也不缺乏对文化中心的竞争力及补充性,如此方能有效理解中心与边缘如何实现从文化的互动到文化的和谐。其次,交流上的国内与国外。广西虽远离文化中心但却是中华文化向外域传播的前沿;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但也从这条路使新思想、新文化传播进来。桂学研究须站在中国大陆的角度看待中华文化通过海路、边关传播进入东南亚,进入世界,也须从海上、从世界的角度,研究世界文化通过北部湾向我国的渗透、传播,独特的地域环境使桂学研究需要国际的视野。广西地域的各种特殊因素合力推进了桂学的诞生、构成、成长及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是桂学不同于其他地域之学的特性。作为远离中原而文化相对落后的广西,在面向东南亚时又是以中华文化强者的面貌出现,这就是桂学既相对闭塞又开放的特性。

其三,地域文化之学,或为偏重于地域文化中某一重要意义的,代表主干意味的学问、学术,或为地域文化中某一有着突出意义、做出特殊贡献的学问、学术。各种地域之学,都具有各自的重点,把握住这一点,是建立、建设好地域之学的关键。就桂学而言,当前桂学研究应该突出的重点是什么?从桂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来说,应该注意三大关系,即追溯学术之源与关注当前、放眼未来的结合;关注自身与注重处于改革开放地域前沿的对外影响的结合;建立、建设地域之学,为广西社会服务,为广西新文化建设服务。整体而言,追溯学术之源具有非常重要性,包括桂学研究涵盖建构怎么样的桂学学科体系、梳理桂学学术史、搜集整理桂学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勾画广西各民族人民与古代士人的生活与心理历程等。“桂学”概念提出得较晚,只是晚清时康有为在桂林讲学时撰《桂学答问》及《桂学答问·序》,[2]提到桂林的书院;以后又有称“桂学”为以桂林为中心地域的桂北之学。因此,桂学研究从纯粹实践性的研究进入带有一定理论色彩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历史较短。在这种进程中,独立的桂学研究意识是一步步显现的,创建独立的地方区域之学的观念是一点点强烈起来的,研究行为的自觉性也是一天天强化起来的。因此,桂学研究的追溯学术之源,成为桂学研究者自信心的基础,成为桂学研究学科化的起步。但是,地域学研究更要强调应用。就“桂学之用”而言,应探讨桂学文化资源如何从潜在的资源演变为发展的硬支撑问题。通过对桂学传统的梳理和理论总结,探讨新型模式的地域文化之学彰显以“学”为“用”的服务导向。依照中央关于“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精神,我们的桂学研究,要做到既在于“学”,选择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研究资源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更在于“用”,创造出“学”为“用”服务的新模式。我们这种以“学”为“用”服务的模式起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开发利用桂学特有的文化资源。二是保护文化多样性资源。三是挖掘、整理历史典籍文献材料。四是通过桂学研究,为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人文空间[3]

其四,关于建立、建设地域学的社会意义问题。这是地域学研究的宗旨与目标。一是通过地域学研究,传承该区域最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每个地域学都应该有区别于其他地域之学的特质,都应该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这一问题是整个地域学研究得以独立存在和成立的基础,如果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地域之学之名难立,地域之学之实也难存。就桂学而言,就是把这一问题列为“桂学之本”的原因所在。广西传统的人文精神是什么?民族精神是什么?这里包含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广西特定的地形地貌以及沿边靠海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融合,造就了什么样的广西民风?二是广西各少数民族具有怎样的心态与文化精神?三是广西传统的知识分子具有怎样的心态与文化精神?这三个问题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它们是桂学研究的灵魂,决定着本地域之学的研究深度。没有对这三个问题的深入回答,桂学之源的问题就得不到很好解决,从而动摇整个桂学研究的根基。它们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存在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搜集资料之难,即如何穷尽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材料?二是提炼之难,即如何通过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得出多数人认可的结论?广西是多民族地区,除汉族之外,还有壮族瑶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这是一个民族大家庭。虽然无论是唐宋还是元明清时期,广西境内的民族冲突从未间断,但到了近现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关系日趋和谐。我们区域最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就是和谐。桂学研究不但要传承和谐文化精神,更要防止破坏和谐的各种思潮的滋生与蔓延,这是桂学研究首先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二是通过桂学研究,确立桂学在中华文化发展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广西虽为多民族区域,但历史上很少有分割独立的倾向,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很强;广西的地缘条件又决定了广西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前沿,桂学研究将充分挖掘广西在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为今日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五,建立新型的地域之学。桂学建立、建设的是一种新型研究模式的地域文化之学。虽然说新型模式的地域文化之学是建立在地域特殊性上的,但地域学作为学科,既有一定方向的科学研究目标,又承担为社会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的重任,尤其在高校进行地域学的研究,更是如此。每一地域之学的研究,既在学科范畴内进行,又有为本学科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为本学科建设的创新性发展提供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地域学研究在学术思想理论的预期目标,就是创新“中国地域之学”的学术思想理论,建立起一种新的地域学研究范式,为“中国地域之学”增添新的内容。就桂学研究而言,桂学研究不仅在于自身的研究,还要在学科建设发展方面有着预期的目标,即建立新型的“中国地域之学”,推动广西的地域之学学科建设的发展。(www.xing528.com)

新型的地域之学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学术思想理论的创新:一是从特殊性方面说,通过研究,强调新型的“中国地域之学”研究必须注重地域的特殊性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资源禀赋与发展模式差距比较大,徽学、藏学、湘学、楚学、岭南学等区域文化学科比较好地解决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差距与特色问题。但就我国西南地区的实际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自然环境而言,广西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域,历史文化与风俗民情与山地地貌有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独特文化系统、心理结构与思维观念,形成了桂学作为区域之学的学术特质;从区位所处地位而言,广西地处沿边、沿海的祖国南疆,历史上镇南关(睦南关)与当前南海领土争端以及东南亚各国国际关系都密切相关。广西区位的国际战略特殊地位,既具有守疆卫国的职责,又担负跨域交往及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由此构成桂学作为区域之学的学术特质;从地域文化上讲,既远离中心有边缘化的一面,又面向外域而肩负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任,其面向大海,又多有开放的机会而领风气之先,是当代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从民族地区特色而言,广西各民族文化形态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形成了民族杂居、通婚、同俗等民族和睦团结与跨文化交往的人文环境,也构成了历代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特殊行政管理制度体制形态以及现在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特殊形态。从地域居住各民族讲,如何走到了当代民族关系的和谐。桂学在学术思想理论上的这些特殊性,可以作为“中国地域之学”在西南地域的典型,是“中国地域之学”学术思想理论某一类型的代表。二是从普遍意义上说,通过桂学研究,强调新型的“中国地域之学”注重学理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建构桂学学术理论体系与理论模式,丰富完善学术共同体体制,并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知识谱系与理论结构;桂学的学理性的合法与合理以及结构地位,是建立在现代观念的学、源、本、魂、用(桂学之学、桂学之源、桂学之本、桂学之魂、桂学之用)构筑的整体框架上的,是以地方学术之源流及地方性学术成果的现代性为支撑的。本研究如此的整体框架与如此的成果,就是为适应广西地域的特殊性与广西当前发展的现实性而构筑的。三是通过桂学研究,在学术思想理论上凸显新型的“中国地域之学”研究如何注重应用,注重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注重合乎当前的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

因此,就学科发展的创新性而言,有如下要点:一是怎样形成“中国地域之学”研究有特色、有影响的流派,以推动地域之学的研究。桂学研究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具有两大目标:承袭传统与服务社会。依据广西地域的特殊性,我们希望通过桂学研究,制定出地域学研究总体框架的学、源、本、魂、用,以此来探索与培养地域文化学科发展中的学科范围、学科性质、学科规律等;通过桂学研究的总体框架下各个研究方向的分布及各主要内容的展开,探索与培养地域文化学科所跨学科新的分布;通过本研究总体框架下各个研究方向的展开,探索与培养地域文化学科新的研究程序、研究方法等。二是通过桂学研究,发掘、培育地域学学科新的重大问题,以期把本学科的重要问题深入细致地探索下去。三是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建立构成地域之学研究创新团队的模式,不仅要培育一批地域之学学术研究专家,而且要培养一大批扎根基层的研究人员,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研究立足于更深厚的基础之上。四是通过自身的工作为建设更高端的研究平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林富,黄佐.广西通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567.

[2]康有为.桂学答问·序[M]//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9-51.

[3]详见“第七节 新型地域之学与‘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