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方法与策略

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方法与策略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总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首先需要将其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但“五育”之间并非互不相干,也不是单纯的并行排列次序,而是相互之间有制约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方法与策略

(一)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

总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首先需要将其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依据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具体培养任务,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1992年)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对我国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

小学的培养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

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普通初中的培养目标: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爱好

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www.xing528.com)

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

(二)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正确处理好“五育”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人的素质的不同方面,因此“五育”各自相对独立,各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对人的发展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五育”之间并非互不相干,也不是单纯的并行排列次序,而是相互之间有制约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其中,德育是灵魂,起导向、统帅作用,保证教育的大方向;智育是核心,为其他各育的开展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不可或缺。因此,“五育”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如果把它们的关系处理得当,则可使它们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如果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干扰和抵消,甚至两败俱伤。教育工作者在坚持“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既要树立整体观点,防止偏颇,杜绝偏废,发挥“五育”的整体功能,又要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的发展时常出现的不平衡情况,重点抓好某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综合地设计“五育”实施的过程,提高教育的实效。

2.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关系

贯彻实施教育目的应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结合统一起来。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首先,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形成的基本条件,要使自由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其次,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人要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就必须使自己的素质达到一定的全面性,尤其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更不能缺失。第三,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素质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个性发展,就是全面发展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人;人的个性的发展又表现为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相伴和一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没有量的规定,不是“面面俱到”和无所不能。全面发展也不是指平均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律化,更不是指所有个人的发展都必须遵从一个相同的模式。这就需要在进行教育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之,如果用一个公式、一种模式去教育所有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一样的要求,不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

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规范办学行为,切实把国家的教育目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二是要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三是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正确导向。四是中小学本身应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和健身娱乐的时间;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