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数学教师专业需求调研问卷的样本数据发现,系统、长期的培训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提高,但长期的培训学习与常规工作的叠加会构成教师学习的压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阻碍。如何通过有效的研训活动,让教师利用实际学习情境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便成了研训活动设计的立足点。
根据参训者的需求而产生的有效研训活动,能以点带面撬动新教师源源不断的内驱力。根据新教师教学技能的需求调查发现:对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时,有效掌控课堂进程,保证学生始终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掌握有效提问和追问的策略等,是新教师的教学关注重点。为有效及快速地提升新入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在培训中尝试设置情境案例参与式研训,从新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升的“关节点”设计案例研训活动,触发新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的深度融合行动,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研训目标,让研训活动持续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路径。
(一)课堂导入情境案例培训培养调控课堂节奏能力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新教师因没有设置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导致这个教学过程不连贯。课堂教学中,教师示范少,学生没机会展示,课堂上细节讲解不够,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状况不会随机应变等情况是实际面临的问题。利用低年段的解决问题、运算定律教学片段等素材设置情境案例培训,引导探讨解决问题、运算定律教学的方法,强化运算定律主题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对运算定律新授课、练习课教学的关注力,可促进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提升新入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教材处理能力、整体专业素养。
情境案例一:
1.直观运用具体情境问题的讨论
展示“运算定律”的教学例题课堂教学片段,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引出连减运算性质,提出任务要求:(1)你准备如何入手讲解连减运算性质?说说你的想法。(2)在你的预设中大部分学生先用哪种方法解决?大部分学生选择这种做法的原因?(3)就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来说,你认为在四年级下学期更提倡用哪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怎样的影响?
2.呈现学生的思维,引发对教材处理的思考
模拟展示学生不一样的方法,让受训者讲评并比较发现,呈现例题学生板演内容,让学生感受与自己不一样的其他方法,最终结果是一致的,证实连减运算性质的客观性。教师应及时追问:哪种方法简单?教师让学生比较带括号的算式的简便性,体会连减运算性质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的简便、数学的美;再让学生随机举例试试,看看这个规律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数学规律;最后板演a-b-c=a-(b+c),当然它的逆运算a-(b+c)=a-b-c也要呈现,让学生亲身经历运算过程得出结论,并能在以后的计算、解决问题中,熟练运用连减运算性质,灵活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学生思维的呈现,让新教师感受教材的处理与学生运算定律一样,要把自己参与研训活动的感悟灵活运用,才能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
3.回顾低年级教学片段,加深新教师“教学迁移”
抛出问题:在低年级渗透过连减运算性质的教学,你还有印象吗?对相关教学片段你又是怎样设计讲解的?预设大部分学生先用哪种方法解决?大部分学生选择这种做法的原因?就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来说,你提倡用哪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怎样的影响?连减运算性质的教学片段你又是怎样设计讲解的?还有哪个运算定律与连减运算性质类似?
4.再设主题任务合作,探讨连除运算性质的教学深化认识
在“教学迁移”的基础上,再次设置探讨连除运算性质的教学任务,以问题驱动:①你认为教学本例题连除运算性质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教学设计和连减运算性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②如果让你开展教学,你会如何设计?请简单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或主要问题。
通过螺旋式上升的主题合作任务设置,了解新教师对连减运算性质教学的看法,强调新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而不是机械地背诵、运用。减法中“连减的性质”与除法中“连除的性质”的渗透和新授穿插在本研训活动内,这样便于新教师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新教师通过系统情境培训学习,对相关运算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有利于新教师设计比较完整、灵活的课堂教学。加深新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连减运算性质教学的看法,知道学段之间知识相互的联系,引发新教师对小学阶段的十二册数学教材研读的自主行动,并形成处理计算教学的策略。
(1)一年级下册教材就出现连减运算性质的渗透,强调每个阶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数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应用意识。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算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性。
(2)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问、追问的时机和方法,在肯定学生不一样的方法的同时,引导比较、发现多种算法之间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哪种方法简单,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学生用所学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计算教学可以借助直观几何,引导学生从意义理解探索运算性质的本质内涵,直观理解本质内涵。探究问题的设计要突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保证加深学生对扩展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二)操作情境案例引发合理使用教学方法的思考
新教师工作时间较短、教学经验尚浅,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行为特征等了解不深,在备课设计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只侧重于教学内容实施的学生操作活动形式的设计,缺乏对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的思考,如对于如何瞄准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操作活动和材料,抓住知识的本质引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缺乏深层思考,导致出现课堂中学生操作活动一哄而上、观察讨论草草收场的局面,难以保证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的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指导低年段学生开展操作活动的研修培训,引发新教师思考如何结合教学重点突破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开展低年段的操作活动,以点带面地形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策略指引,以此为契机,指导新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形成课堂管理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情境案例二:
1.连续任务驱动引发思考
研修活动中设置了以下三个循环上升的任务:
任务1:观看课例“克与千克”的前面猜想部分的引导,提出任务要求:用10分钟的时间设计后续的操作活动,并做提纲式的教学片段设计: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建立“千克”的概念,完成设计后用3~5分钟的时间与同伴交流。观看课例操作,关注教学焦点:如何有效指导低年段学生的操作活动。
任务2:课堂案例分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操作活动,分析讨论:课堂操作活动实施中存在的盲点。
任务3:为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例1教学设计操作活动的片段,巩固培训所得。(www.xing528.com)
环环相扣的三个任务目的是引发新教师的思考:前面通过课堂实录和案例分析,以低年段为例总结了课堂操作活动的实施策略,那么在其他年级的知识点教学中,若要我们开展操作活动时,我们应该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的训练设计相关的操作活动?
2.选择问题焦点讨论,把共识形成策略
新教师在情境模拟中讨论问题,更深化了对课堂操作活动有效实施的共识。
(1)操作要有适当的引导。教师对操作活动进行调控和原则性指导,能确保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效果。有序地组织学生的活动、有序进行观察,是课堂操作活动有效的第一要素。低年级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由于对文字的理解力不高、小组合作意识正在培养,活动中容易发生争抢的现象。课例中通过动画演示,给学生发出了具体的活动指引:分别在托盘上称出1千克或1千克左右的苹果、鸡蛋和盐,数数有几个,然后用袋子装好,装好后坐好举手示意,并提出“看哪个小组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的要求,为有效地观察、感知活动作好铺垫。
(2)操作要有思维的跟进。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克与千克”的课例中,在教师有计划地引导下,为建立1千克的量感,学生进行了两轮“看、掂、称、说”的操作活动。在第一轮操作活动中,学生在交流汇报时,通过报数的方式快速地收集了1千克的苹果、鸡蛋和盐的大约个数,从数量的不一样到大致的范围确定,感知不同物体的单个质量大小是不一样的,但1千克的同一种物体的数量是有一个值的范围的。从“1千克苹果有4~5个”到“1千克鸡蛋有14~15个”再到“1千克盐大约有4包”的信息汇集,教师通过语言进行引导:“怎么数量又不一样?原因在哪里?”“那基本上也是在……之间。”“终于有一个一样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大小”的直观感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1千克“表象”,也为下一步质量的合理估测建立好标准。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知识内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深刻理解和数学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操作要有合理的时空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考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在快速操作后就回答,貌似高效的背后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思考,导致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课例中第一轮建立表象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称1千克的活动用了3分多钟,掂1千克用了2分多钟,估称1千克的数学书用了1分多钟。从用时的安排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既要有明确的操作要求,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为不同学生的数学思考留有合理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确保操作的有效性,体现操作的价值。
(4)操作要把握教学的契机。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课例中的操作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从建立“千克”概念的探究操作——“称、数、掂”,到1千克标准量建立后的感知活动——多少本数学书重1千克的“估、称、掂”,让学生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并感知1千克到利用标准量的估测活动,是一环扣一环的,从操作的结果产生困惑、思考,到引发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与内化,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在操作交流阶段,教师要立足于教学目标,紧紧抓住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操作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学生的认知,使操作活动落在实处。
3.反思教学,内化体验
通过3个常态课堂的情境活动参与,新教师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操作活动有了一定的思考。在总结时,有的新教师说:“对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通过情境模拟活动的参与就初步积累了具体的操作经验,少走一些弯路。”有的新教师说:“在对五年级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课堂中要求学生按指令动手折纸,然后展示折法,进行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觉得这样的操作能高效达到知识的生成。岂不知千人一面的操作只是流于形式,未能调动学生进行深层思考。以后的教学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动手验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储备,让学生采用折纸、画图等不同的方法来验证,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推导等,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培养学生几何直观、数形结合、计算及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有的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发出感悟,觉得通过多种材料的点数能丰富学生的具体表象、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却忽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过多材料的点数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进程。在本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只给学生提供小棒,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每人先数出1个十,再和小组内的小伙伴合作数出100,一起想想,怎样摆放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00根小棒?这样,学生就会有序地操作,并在合作摆放的过程中体会“十”与“百”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对于黄豆、糖果、幸运星等多种材料,教师可以在巩固练习时出示各种数量是100的物品,结合数感的培养,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让学生初步体会100件不同物体其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以后再设计低年级的操作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到有效操作。
新教师想要更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结合课堂操作活动的实施形成课堂管理规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小学数学课堂必备的教学管理能力之一。本次研修设计,主要阐述了课堂中操作活动教学实施策略,从教学目标的突破到学生的组织管理,教师需要就操作时机的选择、操作活动时空的把握、操作策略的选择、操作后的交流和内化等方面对操作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提高新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活动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此为契机,指导新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形成课堂管理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三)设置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终止情境案例,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根据新教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课堂教学注意力大多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关注重心放在教案的实施,对学生游离课堂(搞小动作、东张西望、和同桌说话等)的学习状态无暇顾及的现状,设置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终止情境案例。提供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模拟情境,新教师分小组讨论终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并进行现场展示,让新教师在具体的演示活动中,体会如何科学、有效地终止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掌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终止的教学策略与技巧,形成有效的课堂组织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情境案例三:
1.设置模拟课堂情境
在教师授课时,下面有小部分学生搞小动作、讲话、扮鬼脸等课堂问题行为。提出要求:如果换成你上课,你会怎样处理这些问题行为?用10分钟的时间小组内讨论终止问题行为的操作方式,并作提纲式的策略设计,再观看小组操作展示并讨论“处理方式是否可行”,讨论关注点为教学时间的占用、学习规范的形成及终止行为的有效性。
2.策略总结
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会尽量考虑少占用教学时间,策略和方法可以多样,但也有一定的规律遵循。
(1)眼神、肢体语言的使用(非语言线索)
为了不干扰其他同学,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运用眼神提醒、手势示意、向学生的同桌提问或走近学生以触摸的方式,无形中传递提示信息:我已经注意到你在干什么了,这样做不可以,快点停下来。
(2)口头提醒(语言线索)
当使用眼神或肢体语言无效时,教师则可以使用语言进行口头提醒,先不针对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而是通过表扬同桌或同小组的良好行为进行暗示、提醒。比如表扬A认真听课、不讲话,则是提醒A的同桌不要开小差或与周围同学讲话。若学生仍不改正,教师应直接点名指出其问题行为,作批评制止。
通过情境模拟活动,对新教师们小组的演示操作进行分析,指导新教师从声音到肢体语言的运用,提供终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指引,从而指导新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形成课堂管理风格,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实施有效教学。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习惯养成必须在学期初与学生严格制定各种纪律要求。从课前学习用品的准备、倾听别人的回答,到提问和回答的规范,应进行规范的制定并落实。教师在执行规范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当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要客观分析问题,耐心地与其分析错误,给予其一定的指引和时间予以改正。在进行规范训练时,教师要发挥表扬的正向引导作用,而亲切的笑容、口头表扬都能产生良好的强化作用。对于规则意识和自控力较差或故意违反纪律的学生,当他们违反纪律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予适度的批评,因为奖惩结合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有秩序的课堂。
情境案例参与式教师研训,研训者用实际行为去影响新教师的学习,从理性认知到感性的实际体验,顺其自然地把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演化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经历模拟实践、探讨摸索到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从基本理论到课堂实施实现有效过渡,形成教师们自己的行为指南,更是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