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史上最大的战列舰-越航越远

人类史上最大的战列舰-越航越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战列舰不断发展,成为海战的中坚与主力。但同时,战列舰在飞机、鱼雷时代需要航空母舰或其他舰只护卫、灵活性差等缺点也充分暴露。这种人类史上最大的战列舰,舰长263米,舰宽38.9米,满载排水量7.3万吨,吃水10.4米,航速27节,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有13层,全舰有1000多个舱室。全舰艇部用5层钢板防护,最厚处达410毫米,创造了战列舰装甲厚度的最厚纪录。

人类史上最大的战列舰-越航越远

战列舰是一种主要在远洋活动,装备有强大的舰炮武器、装甲防护与防雷舱的大型战斗舰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曾经是舰队的主力战舰,故此也称为主力舰或战斗舰。

战列舰名称起源于300年前的17世纪,当时,所有用于海战的船舶都是木质帆船,两舷开设着一个个舷门,在每一个舷门的门洞里布置一门火炮,带轮子的火炮直接放在甲板上,火炮甲板最多可达三层,共装火炮100门左右。当时,海战的战术是把战船前后排成一列,使各船的火炮都对准敌舰,依次向敌舰发动进攻。多次海战后,人们发现,只有那些吨位较大,防护能力较好、火炮进攻力强的战舰才能发挥较好的作战效果,才有可能坚持保持在战斗队列上,于是,人们便开始将这些吨位大、防护力好、火炮威力强的战船称之为“战列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战列舰不断发展,成为海战的中坚与主力。

成为主力舰之后的战列舰逐渐形成了如下特点:具有口径大、射程远的舰炮;具有防御一般武器的装甲防护和水下防护隔舱;能在恶劣条件下长时间在远洋机动作战;具有完善的观察通信设备。

19世纪中叶,蒸汽机螺旋桨开始在战列舰上应用,但由于人们对蒸汽机的功能不放心,所以,风帆仍未废除,而且仍以风帆作为船舶的主动力,蒸汽机只是在无风时或出入港口时使用。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木壳装甲舰“光荣”号在法国诞生了,次年,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也在英国下水,不过,它们同样保留着风帆,仍为机帆并用。

1873年,人类造舰史上最早将风帆从舰桅上去掉的纯粹的蒸汽机动力战列舰“蹂躏”号在英国诞生了,它标志着机器动力的最后胜利,标志着船舶史上新技术革命的来临,这艘铁甲舰首尾各装有一座双联装305毫米的火炮。1892年,英国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钢质装甲舰“君主”号战列舰,这艘战列舰满载排水量15585吨,航速达到创纪录的18节,该级舰干舷高,前后甲板各装有一座双联装343毫米炮塔炮,两舷还装有副炮。该舰一建成,立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很快就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并被公认为近代战列舰的鼻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一位名叫马汉的海军军官于1890年撰写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轰动了各海军强国,马汉在该书中宣扬了这样一个观点:谁取得了制海权,谁就能夺得世界霸权,而谁要取得制海权,就要拥有强大的海上武力,就要建造装有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海军强国开始了一场建造重型战舰的狂热竞赛。1906年,英国建造了新型战列舰“无畏”号,德国也不甘示弱,建造了排水量更大、装甲更厚、舰炮口径更大的战列舰。英国公开发表声明,你造一艘,我就造两艘,以此来对抗德国。与此同时,日、美及其他一些海军强国,也紧紧跟上了这场军备竞赛。这期间新建的装甲舰都加强了火炮数量,提高了防护能力,火炮数量由4门增加到10~12门,蒸汽往复机也为蒸汽涡轮机所代替,排水量增大到2万吨左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德双方酝酿已久的海上决战到来了,两国的战列舰在海上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海上厮杀。后来,由于鱼雷艇和水雷武器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战列舰的主战地位越来越不稳固,为了能保住战列舰的主导地位,一些军事专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设计和建造了吨位更大、炮口径更大、防护能力更强的战列舰,其主炮口径竟达406~457毫米,装甲厚度竟达381毫米,排水量达5万吨。如此庞大的舰艇,其航速仍然保持在30节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21年11月,英美日法意五国在华盛顿召开了海军裁军会议,会上签订了一份限制舰只总吨位的15年条约,条约专门对战列舰作了如下规定: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战列舰在其后的10多年间暂时出现了停滞发展的局面,可好景不长,到1934年,眼看条约行将到期时,各国均提前突破条约的限制而进行新舰的设计。

这一时期建造的战列舰是战列舰发展史上的顶峰,设计时更加重视了舰体的防御能力。当时,由于航空兵发展迅速,战列舰的副炮一般均取为高平两用炮,并加装了大量自动高射炮,同时,装甲的厚度一般改与主炮口径相同的尺寸,并注意了水下的防护,考虑在数枚鱼雷进水后仍能继续作战,当时的战列舰排水量有的竟超过6万吨,航速超过30节。1941年5月24日,英国和德国的新型战列舰摆开了争斗架式,战斗中,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激战中显示了惊人的生命力,战斗充分证明这一时期防御设计思想的正确性。但同时,战列舰在飞机、鱼雷时代需要航空母舰或其他舰只护卫、灵活性差等缺点也充分暴露。(www.xing528.com)

尽管战列舰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雄风已不复存在,且显得黯然失色,但战列舰的拥有国并未停止战列舰的研制工作,日本就是其中的典型。还在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条约期限生效的时间里,日本就开始研制一种被后人称为“超级巨舰”的战列舰,并于1937年11月和1938年3月分别建造超级巨型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经过4年多时间的苦心建造,这两艘超级巨舰分别于1941年12月16日和1942年8月5日竣工并服役。这种人类史上最大的战列舰,舰长263米,舰宽38.9米,满载排水量7.3万吨,吃水10.4米,航速27节,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有13层,全舰有1000多个舱室。该舰还拥有6座世界上最大口径的主炮,口径竟达460毫米,每发炮弹重1.5吨,最大射程达41公里。除此之外,舰上还有各类副炮147门和6架水上飞机。全舰艇部用5层钢板防护,最厚处达410毫米,创造了战列舰装甲厚度的最厚纪录。当一枚鱼雷命中时,该舰不会影响战斗力,同一舷被两枚鱼雷命中后,仍能保持战斗力,简直是一座不沉的海上堡垒

可就是这两座浮动的海上堡垒,就是这两张几次海战均未舍得动用的“王牌”,却在第一次参战中就被飞机轻易击垮。那是1944年10月22日,日本海军准备用这两张“王牌”压住美登陆部队的编队。还在两舰远程突袭过程中,美海军航空母舰上的侦察机就发现了它们。不一会,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6次对两艘超级巨舰实施攻击。两艘巨舰活似两只活靶,被舰载飞机打得左躲右藏。最后,“武藏”号被20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与1023名舰员一起葬身海底;“大和”号虽侥幸带伤逃回本土,但后来又在次年4月6日的一次战斗中被12牧鱼雷和7枚炸弹击中而沉没。

“武藏”号和“大和”号的沉没,标志着巨舰大炮主宰海洋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至此,战列舰逐渐没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武器导弹性能日益增强,海军航空兵和轻型舰艇可以携带这些威力强大的武器,并能远距离使用,使得战列舰这样庞大而昂贵的军舰易于遭受攻击而又缺乏足够的防护能力。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都停止了对战列舰的建造,原有的战列舰也大都退出现役,部分被封存。

历史进入80年代后,美国海军的决策人士认为,如果将以大炮为主要武器的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战列舰仍将具有各类现代化军舰无可比拟的作战威力。他们认为,战列舰舰体庞大,能容纳大量的最新型作战武器,特别是“战斧”巡航导弹,它既能对付海上目标,又能进攻陆上基地,其反舰型射程250海里(约合460公里),对地型射程可达700海里(约合1300公里),而一般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攻击飞机的进攻射程也不过是400~500公里的目标,因此,“战斧”导弹与舰载飞机的作用已相近,甚或超过它。加之舰载导弹的垂直发射技术当时已经解决,可节约舰上的容积,同一发射装置还可发射反舰、防空、反潜等各类不同用途的导弹,拆除舰炮后的战列舰可布置400枚垂直发射的导弹,从而有着惊人的对空、对潜、对海、对地的攻击能力。同时,拆除主炮后的战列舰将有较宽裕的空余甲板,可搭载垂直起降飞机,从而使战列舰又获得轻型航空母舰的功能。为此,美国海军决定对“依阿华”级4艘战列舰进行改装。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1943年到1944年间建成的战列舰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代战列舰,共4艘。它的舱面上密密麻麻地布置有上百门火炮,其中口径最大的是三座三联装406毫米火炮,最厚处装甲厚达430毫米,舰长270.4米,宽33米,吃水11.6米,标准排水量4.5万吨,满载排水量为5.8万吨。“依阿华”级战列舰建成后,曾参加过支援太平洋诸多的登陆战。不过,在战斗中其均处于辅助地位,只有“密苏里”号战列舰成了名舰,因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是在其前甲板上进行的。美国入侵朝鲜的战争爆发后,该级战列舰曾对朝鲜沿海进行过炮击,但到1954年,均相继退役、封存。“依阿华”级战列舰的改装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腾出地方装设4座八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器、4座密集阵六管20炮、3架直升机,并更换新型号的雷达探测设备,改用现代化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增设电子战系统。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分别于1982年、1984年、1986年、1989年完成第一阶段改装并重新服役。第二阶段改装将结合大修进行,主要是拆除全部或部分主炮,撤去全部127毫米副炮,以装设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并在后甲板加装一层飞行甲板,下设机库,携带12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或直升机。一旦第二阶段改装全部完成,美国海军将以这4艘战列舰为主体组建“水面突击群”,用以协同航母编队或独立进行作战,并可用作指挥舰。据介绍,改装后的战列舰编制军官人数达65人,编制士兵人数达1445人,共计1510人。

尽管美国军界对战列舰的复活充满信心,但改用的战列舰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还发生过炮炸亡人的重大事故。其他国家的一些军事专家认为,重新复活战列舰实在是一种愚昧而不现实的举动。

不知是否应验了那些军事专家们的预测,这些重新启用的战列舰于1990、1992年相继退出了现役,再次被封存。最后一艘被封存的战列舰是那艘有名的“密苏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