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研究:华语奇幻电影与想象力消费

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研究:华语奇幻电影与想象力消费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奇幻喜剧电影《捉妖记》超越《速度与激情7》的票房,登顶内地影史票房冠军,成为电影市场开放21年来首部获得票房之冠的国产电影。并且在年度票房总构成中,国产奇幻类电影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的奇幻类型电影不仅使得电影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传统文化焕发了崭新的生命活力,电影有效传播了中国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儒家精神等价值体系。

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研究:华语奇幻电影与想象力消费

1994年,第一部以分账形式引入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让国人开了眼界,对世界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摄:飞车、爆炸、枪战场面不断冲击着观众的视觉。21世纪之初的《魔戒》《哈利·波特》又突破了现实世界的逻辑体系与经验层面的知识体系,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一个超验的虚构世界再现得如此逼真,妖魔鬼怪、生死轮回、上天遁地、万物有灵变成可供娱乐的文化消费品。当代电影正在从叙事艺术向奇观艺术发展,特别是在商业电影中,视觉体验占有更大的比重,成为人们走进电影院的主要欲望。中国电影也必须跟上这次电影革命浪潮。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迈进中,文化产业的格局成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我们看到,从1994年分账大片制度开始实行,国内最高票房纪录就一直被海外大片所垄断。201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电影总票房的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却始终无法撼动占据最高票房位置的好莱坞电影。2012年2月18日,中美两国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国产影片的市场地位再次受到极大挑战。当时,有专家前瞻性地提出了“中国电影想象力的严重缺失,科幻电影、高智商电影,悬疑、惊悚、变态心理等题材或类型影片相应不发达”的问题,并建议在想象力电影上下功夫,利用“超验的更超验,经验的更经验,才有可能突围”[29]。2015年,奇幻喜剧电影《捉妖记》超越《速度与激情7》的票房,登顶内地影史票房冠军,成为电影市场开放21年来首部获得票房之冠的国产电影。此后,票房纪录一次次被更新,《美人鱼》《流浪地球》等票房爆款都具备幻想色彩。并且在年度票房总构成中,国产奇幻类电影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中国特色的奇幻类型电影不仅使得电影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传统文化焕发了崭新的生命活力,电影有效传播了中国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儒家精神等价值体系。“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典籍上、锁在深宫博物馆里,而是要进入文化传播场域,也不能过于无视观众和市场。”[30]从当年的《倩女幽魂》《青蛇》到今天的《画皮2》《寻龙诀》,魔幻电影导演擅长用人的世界与鬼妖的世界来影射善恶、是非之间的疏离,人性与魔性并不是简单的正负价值归类,侠义世界里因混合了妖魔世界而使得电影的奇观化进一步加强,也使得观众更能通过电影折射的现实反思当下。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简单的“奇幻”二字并不能拯救中国电影,这背后应该是一系列艰难的摸索学习之路。同样是奇幻作品的《阿修罗》、科幻作品《上海堡垒》、魔幻喜剧《神探蒲松龄》则相继铩羽而归,这些导演在注重投资、特技、喜剧效果、明星等工业元素的同时,恰恰缺少了对电影工业美学的真正理解。这些作品,一方面缺失了电影美学的重要支撑元素——叙事性,在故事讲述与人物设计上混乱无序,没有真正体会到奇幻与科幻所内含的逻辑自洽。《阿修罗》的人物造型食古不化,《上海堡垒》的故事漏洞百出,最后落得口碑、票房惨败的下场。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想象力,既缺少文学想象的故事底本逻辑,也缺少“呼应了青少年一代观众的思维特征”的电影语言创新。另一方面,“一种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并非仅指巨额的资金投入、高新的工业技术,更指电影生产过程中高度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一部电影需要经由无数工序共同来完成最终的制作。真正的电影工业化必须是逻辑化的,分工精细的,协同性良好的”[31]。《神探蒲松龄》利用了《捉妖记》的类型定位、《倩女幽魂》的故事核心、“聊斋IP”和“成龙大哥”的影响力,再加上春节黄金档期,投资了3.5亿,票房却只收得1.52亿。导演严嘉承认自己的控制力不够,预算方案不足,流程设计没有通盘考虑,发现“特效电影是有门槛的,学术门槛、审美门槛,以及忍耐门槛。它需要你强大的执行力[32]。所以,奇幻类电影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仍需要在工业与美学层面上下功夫。(www.xing528.com)

在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化过程中,除了视觉视域不断升级的技术手法以及严格的工业流程之外,还需要我们对奇幻世界的文化逻辑及价值准则予以正确的认识。在快速堆砌的视觉快餐背后,是其价值的隐忧与规则的缺憾。当下电影人需要以一种“体制内作者”的格局去处理传统文化元素的转化,在满足消费逻辑的同时展开文化批判,在表象狂欢的背后寻求理性思维的指导,既不可掉入“子不语乱力乱神”的窠臼,也不可重复“小白文”式的阅读快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开启一个互联网语境下的电影想象力消费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