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器:古代葬礼中的神秘之物

明器:古代葬礼中的神秘之物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对鬼魂的崇拜到祈求人生平安再到行为操守,可以这么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无不倾其所能,对明器孜孜以求。此种缩小化的特殊的从葬品,为现实景物的模拟,称“明器”,又称“盟器”“冥器”“鬼器”。考古证明,从新石器时代始,历代墓葬中都有明器出现。做成人或家畜鸟兽形状的明器,又称“俑”,有陶俑、木俑、石俑、铜俑之分。此种明器不是埋于地下,而是下葬后在地面上烧掉,以此表示已被死者带走了。

明器:古代葬礼中的神秘之物

出于迷信和幻想,古时的中国人相信灵魂是不死的,对待逝者有如对待生者。由此所产生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影响深远。所反映出的世相,渗透到方方面面,仅从丧葬一事上,就能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墓主人生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死后仍希望享有同样的待遇,甚至盼望比生前过得还要丰足,而丰足的标准就是拥有更多更好的随葬品。这种现象在汉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之后,这种迷信习尚与孝亲之道沾上了边,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尽到了慈孝之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先祖的润泽和庇护。由对鬼魂的崇拜到祈求人生平安再到行为操守,可以这么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无不倾其所能,对明器孜孜以求。这种思想,即使到了科学昌明的近代,也难以根除。

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陪葬风气就已形成。进入奴隶社会,开始有了等级的划分,从葬物除日常生活用品外,有些奴隶主还残忍地用活人来殉葬,梦想着在阴间地府还能够继续役使他生前所役使的人。这种灭绝人性的杀殉,到了商代竟然形成了一种制度,《墨子·节葬下》:“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后遭到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反对,至公元前384年,才下达了废止以活人殉葬的法令。《史记·秦本纪》载:“献公元年,止从死。”代之以陶俑,即用泥依照人的形象塑造、复入窑烧制出的陶质品。此种物品,也叫“偶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陶兵马俑(军队的象征物)或许是这一时期践行的一个样板(此阶段,仍不排除有人殉的残余思想存在,如秦始皇死后,胡亥下令后宫非有子者皆从死)。以陶俑、陶马作为真人和真马的替身,多多少少还带有一点人情味,但还是很劳民伤财的。试想一下,如秦始皇兵马俑这般庞大的阵容,所烧造的器物一个个像真人和真马一样大小,有些地方还需拼接组装,要求严丝合缝,这要花费多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事烧造这些器物的工匠不知有多少人为之付出宝贵的生命。相比较而言,用一些缩制品(只具某物的外形而无实际用途的微制品)来替代,则易操办和节俭得多。此种缩小化的特殊的从葬品,为现实景物的模拟,称“明器”,又称“盟器”“冥器”“鬼器”。

考古证明,从新石器时代始,历代墓葬中都有明器出现。《礼记·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草做的精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用来制作明器的原材料有陶、瓷、金、银、铜、铁、铅、竹、木、石等,有的加彩绘或涂金漆。所模仿的物象,有礼器、工具、兵器以及车、船、井、仓、猪圈、房屋庭院等,还有人和各种家畜鸟兽。做成人或家畜鸟兽形状的明器,又称“俑”,有陶俑、木俑、石俑、铜俑之分。汉代使用的明器最为可观,可谓集天地之精华,浓缩了人生百味。如其仿制的鸡埘,边上不忘带上鸡桀(栖鸡的木架);仿制的陶井,辘轳架上缠绕的绳索和悬吊的取水陶罐,穿插有致,富有动感;仿制的陶灶,周边摆放的锅碗瓢盆,样样具备,充满生活气息,如嫌单个制作太麻烦,就把一些炊具干脆都雕刻或堆塑在灶台上,让人一目了然。仿制的猪、马、牛、羊、狗、鸡,有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名“六畜”,寓意“六畜兴旺”。有的俑上还带有铭文,如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一批铜俑,上刻有“牵马奴一人”“御奴一人”“将车奴一人、从婢一人”等字样,给每一俑都安排一份工作,持证上岗,各负其责。还有的就像舞台演出一样,让它们在某一场景中成组出现,如“农田劳作俑”“饲养俑”“食物加工俑”“乐舞百戏俑”“武卫兵士俑”等。

【图256】汉代陶马

1998年山东高密市柴沟镇逄戈庄村东部、顷王冢西侧曾出土一批武卫兵士俑,内有马匹和车辆,兵士身佩剑,或骑在马背之上,或立地而站,庄严威武。图256为其中的一匹陶马,通高50厘米,通长60厘米,现藏高密市博物馆。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最能迷惑人心,按“半两”钱币、“郢”金板形制所仿制的泥钱和泥金板,有模有样,表达了对财富的渴求。最有意思的是依照土地买卖契约所拟的买地券,上书虚拟的价值和证人。此种供死者执掌的契约,材质分瓦制、石制、铅制、铁制等。仿佛拿了这样的一份契约,在阴间就可以落下户口了。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记载:“古人卜葬,必先作买地券,或镌刻于瓦石,或书作铁券,盖俗例如此。又必高估其值,多至千百万,又必以天地日月为证,殊为可笑。然此风自汉晋时已有之。”更有甚者,光占有一份“房地产”还不行,还要强行霸占已死的人。山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徐胜买地铅券,内书有“田中若有尸死,男即为奴,女即为婢,皆当徐胜给使”的文字,其至死不懈的占有欲,表露无遗。山东高密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套明代铅制明器,所仿制的生活用品有衣架、脸盆架、圈椅(残,可修复)、案、油灯、烛台、酒壶、簋形罐、提梁壶、杯、盘、碟、勺等,另外还有几枚元宝(图257)。这些物品都是按照当时现实生活所流行的样子仿做的,具有时代特点。一位死者在阴间有了户口,有了权势,再拥有一套这样的用具,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无衣食之忧了。这种做法很是滑稽可笑,但对沉湎于丧亲悲痛中的人来说,算是一种告慰和解脱。

【图257】明代铅制明器(www.xing528.com)

【图258】民国时期印制“信”的线版

除了以上诸种明器,民间还有一种用纸做的明器,名“纸扎”,亦名“彩扎”“纸货”“纸草”“礼火”。其以秫秸秆、苇秆、竹篾等扎为框架,有人物、建筑物、家禽家畜、车船舟楫、龙凤花鸟等轮廓式样,以彩纸封糊,再以各种颜料涂抹点画。此种明器不是埋于地下,而是下葬后在地面上烧掉,以此表示已被死者带走了。其在北宋时就已出现,后广为流行。这些纸扎的物品有许多讲究,如过去在高密一地,就有不同的要求。在西南乡,要求的是为男性死者扎制马、为女性死者扎制牛。发送牛时,还要念叨四句话,即“大黄牛车后拴,跟着逝者上西天,地里的农活不用你干,把逝者恶水喝个干”。而在东北乡则无此区别,给男、女死者扎制的一律是马。当地有一句老呱(老话)“娘的马,闺女扎”,指的是扎马所需的钱,要由闺女出。这个习俗说出来挺有意思,它与情感有关,认为闺女贴心,扎的马老实,骑着自在、安稳。与马一同扎制的还有个牵马童,要首先给他起上个名字,认为这样与亡灵相伴赶路才走不丢。纸马纸人朝西南方向摆放,据当地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西南边迁移而来的。面向西南方,表示送亡灵回老家的意思。发送之前,要有人来念马票,马票上的文字为手书,文曰:“兹得某省某县某乡某村某某某花银钱买到宝马一匹,随带马童一名,以供父、母亲某某某享用,任何强神恶鬼不得争夺,立此马票为据。吾奉。某年某月某日疏。”念完,与纸马纸人一同烧掉。

【图259】民国时期印制纸钱的线版

扎制纸扎的匠人遍布城乡各地,他们一专多能,兼涉扎制风筝和绘制泥塑。尤其是绘制泥人的头脸,是他们最为拿手的把戏,俗称“抓头子”“抓脸”。再有一种是年画刻版艺人所刻的一些用于印刷祭奠用品的印版,内有“信”,即发往阴间的路引,有人戏称之为“通行证”(图258);有纸钱(冥钱),上仿刻民国时期纸币的图案,并雕刻有“冥国银行”“西方通用”的字样(图259),或刻一些铜钱的图案,直接往纸上打印。另有一些石刻壁画,似乎也可以划入明器之列,如汉代墓室的刻有图景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现如今有很多的实物已失传,如服饰、仪仗兵器、乐器、劳动工具等,而各类明器却能提供其本来的状貌,为历史存照,用以追索补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