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与苏联电影市场竞争:跨文化研究成果

英国与苏联电影市场竞争:跨文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英国电影事业起源于新闻片、纪录片相比,苏联的电影事业,是伴着社会革命风潮的变化,逐渐从私营转为国营的。与英国电影相比,苏联电影在技术上和艺术上往往是中国电影学习的榜样和楷模。[310]在与英国电影的市场博弈中,苏联电影显示了它独特的风格,虽然在放映数量上不能与美国电影一争高下,但却能与英国电影平分秋色。

英国与苏联电影市场竞争:跨文化研究成果

英国电影事业起源于新闻片、纪录片相比,苏联的电影事业,是伴着社会革命风潮的变化,逐渐从私营转为国营的。20世纪20年代,由于它的实验性特征和对电影本体的理论性思考,开始受到了世界电影界的密切关注。“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电影以‘一种新的意狄沃洛基的内容、新的外在形式、新的理论探讨’(爱森斯坦语),突然出现于世界的观众之前。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才发现自己的有力敌手。”[304]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已有像《亚洲风云》(原名:《成吉思汗的子孙》)之类的苏联电影输入中国,但后因政治原因,两国电影断绝了交往。直到1933年之后,苏联电影才重返中国市场,中国观众开始接触到了《生路》《夏伯阳》《金山》《克隆斯达海军》《无国游民》《今日的苏联》《雾海孤帆》《马戏班》《十三勇士》《列宁》这些影片。夏衍在《历史的回顾》一文中说:“那时候中国电影,简单的讲,理论上学苏联,技术上学美国。”[305]从来专以模仿好莱坞电影为能事的中国电影创作者,突然在苏联电影中发现了电影艺术的另一番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上海市场的沦陷,苏联电影也随之转战大后方重庆,像《雪中行军》《彼得一世》《血肉换自由》《夜莺曲》《活捉倭寇》《直捣帝巢》《忠勇巾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虹》等作品,在当时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且这一时期中苏电影文化界交往密切,1940年重庆曾组织过影剧界的专家王平陵、阳翰笙、郑伯奇、田汉、沈西苓、贺绿汀、司马森、贺孟斧等,就苏联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306]这些对苏联电影的讨论,大多是建立在与英美电影的比较中进行的。苏联电影不仅提高了中国观众对艺术的认识,而且也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转变,中国有觉悟的电影艺术家开始采用更加严肃的态度来正视现实。

抗日战争结束后,与英国电影相比,苏联电影在国际银幕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许多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像《宣誓》《伟大的转折点》《春》《纳西莫夫》《宝石花》《西伯利亚土地的故事》《俄罗斯问题》《斯大林格勒战役》《易北河会师》《巴甫洛夫》《米狄林》《森林之曲》等。这些影片在中国上映时,许多都配上了汉语发音,与当时中国市场上的英美配音影片形成了对抗之势。总体而言,与英国电影的史诗风格及诗意传统不同,这一时期中国市场上的苏联影片的类型,除了一部分卡通片和歌舞片之外,几乎全为“革命史”的故事片和传记片。“苏联影片与好莱坞影片迥异,并无性、惑、感‘三S’之特色(Sex、Sophistication、Sensation)。影片故事多为描写俄国历史之战争事迹、革命英雄之逸事、工业及农业之扩张现象、社会问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之勇敢状况等。”[307]战后苏联电影在上海市场中的数量与英国电影相差无几,但其内容、风格却与英国电影十分不同。

许多人认为,苏联电影是“粗线条”的,而且大多带有极其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赞美者誉为“教育”,反对者则斥为“宣传”。而事实上,除了这类影片之外,苏联电影也制作一些轻松娱乐、富于幻想的商业影片,《宝石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片曾获得1946年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色彩奖”(Best Color)。同年配上了国语对白,于11月6日在上海的巴黎金门大戏院同时开映,并冠以“本年度国际影展冠军,苏联影片一鸣惊人,国际首奖睥睨一切”[308]的广告语。不仅在宣传上和同日放映的好莱坞电影平分秋色,而且放映后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英美电影带去了不小的冲击。当时就有评论称:“这部巨片很辉煌地显示出俄罗斯色彩对美国色彩的优越性。把俄罗斯这部影片跟美国的影片《肖邦的生平》(即《一曲难忘》)比一比,就好像把碎瓷花瓶跟土瓦壶放在一块似的。”[309]今天看来,这部影片在故事、置景、光线、色彩等方面,与当时的美国电影相比毫不逊色。苏联电影中的俄罗斯风情和真实的自然风光,为习惯了英美虚假浮夸风格的上海观众带去了不一样的感受。由于该片深受观众喜爱,所以在上海一直不间断放映,甚至在1950年8月21日的《大公报》电影广告中,还可看到该片当日在沪东大戏院上映的信息。

战后上海市场中的苏联电影主要由亚洲影院公司发行,大多在杜美、光陆两家影院上映。与英国电影相比,苏联电影在技术上和艺术上往往是中国电影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有人指出:“苏联片就在技术方面也不知道超越了英美片多少倍。《春》《龙吟凤舞》,但说镜头吧,几乎每一个画面在构图上都有它艺术上的成就,更难得的是作为背景的远景也都层次分明。”[310]在与英国电影的市场博弈中,苏联电影显示了它独特的风格,虽然在放映数量上不能与美国电影一争高下,但却能与英国电影平分秋色。而这种潜力,随着新的人民政权的建立和美国电影被彻底清除后,陡然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迸发,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有益参考。

[304]席耐芳.苏联电影与世界大战[N].新华日报(重庆),1942-11-02.

[305]夏衍.历史的回顾[J].文艺研究,1979(4).(www.xing528.com)

[306]这些讨论文章集中刊载在1940年10月10日出刊的《中苏文化》第7卷第4期。

[307]冯忠荫.苏联之电影事业[J].河北省银行经济半月刊,1946,1(11).

[308]佚名.《宝石花》上映广告[N].申报,1946-11-06.

[309]佚名.国际简讯:赫尔辛基:苏联五彩电影“宝石花”巨片,在芬兰已连映一个月[C].新闻类编,1947(1563).

[310]凤子.漫谈苏联电影及其他[N].文艺报,1949-0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