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叶叔华:杰出天文学家,探索科学之光

叶叔华:杰出天文学家,探索科学之光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叔华院士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文明平等的家庭气氛,对于叶叔华一生开朗大胆的性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极大。叶叔华聪明过人,大学的成绩样样出色。父亲到香港为叶叔华和她的男友在母校找了教书的工作。叶叔华解释说,绘地图要有经度和纬度,纬度可以通过看北极星来得到,而经度是相对的。改革后十几年来,中国地球动力学领域的进展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叶叔华参加了大量的天文观测、理论研究和科研组织领导工作。

叶叔华:杰出天文学家,探索科学之光

194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现任中国科学上海天文研究员。1981——1993年国际天文台联合会副主席。1988——1994年中国科学协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学术成就:

从事天体测量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50至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工作,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使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精度从1963年进入并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线电干涉网的建设。90年代,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关键项目研究。近年来,发起并担任“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的主席。

探索地球运动奥秘的人

叶叔华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女人。

她在天文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开拓和突破得到了世界天文界的盛赞。

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经担任两届国际天文联合执行委员会的副主席,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选举为外籍会员。

同时,她又是父母的爱女,幸福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文明是科学创造原动力

叶叔华出身于广东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曾经是基督教牧师,母亲是丝厂的工人。家庭不富裕但是十分和睦,父亲是个十分开明的人,和孩子们的关系就像是好朋友。叶叔华从小爱看书,喜爱文学。“我学习了科学就不再相信上帝了。”叶叔华说:“我相信支配宇宙的是科学的规律而不是有意志的神灵。”

叶叔华在香港读完了小学和初中,抗战期间,在粤北读完高中,大学的时候,本来想读文学专业,父亲认为还是读自然科学合适。后来叶叔华考到广州中山大学读天文专业。尽管献身了科学事业,但依然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俄国文学和英国文学。

叶叔华满怀亲情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开朗、胆大敢为,因为父母待我们十分民主,家庭很和睦。我的兄弟姐妹比较多,家庭气氛是文明、温暖的。

”我从小功课就很好,一直是全校最优的学生。后来学习天文,也是因为父亲希望我学自然科学。“文明的家庭气氛,从小就培养了叶叔华男女平等的思想。她说,”半个世纪前,我的父母就没有把女孩子打入另册。在我的家里,全家女孩不论是读书还是其它权力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从小没有觉得和男人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一直是在读书做学问,又不是干劳力活。

这种反封建的新思想,造就了叶叔华在后来的科学研究领域里大胆、自信的性格和巾帼不让须眉的信念。她说“我搞的国际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是一项很大型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要与许多国内外的男性同行们合作,我也不感到困难。”

叶叔华院士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她的身上,既有女性细致、通情达理、善于合作的一面,又有理解透彻、认识深刻、富有预见性的特点。

文明平等的家庭气氛,对于叶叔华一生开朗大胆的性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极大。

文明,只有文明,才是哺育一切科学文化巨匠的原动力。

从枯燥的数字中走向灿烂辉煌

叶叔华的科学生涯是从枯燥的阿拉伯数字开始的。

叶叔华聪明过人,大学的成绩样样出色。毕业后广州还没有解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父亲到香港为叶叔华和她的男友在母校找了教书的工作。当时生活安定,收入也不低。

很快,五星红旗插到了广州,全国解放了。两个年轻人立即放弃了比较优越的条件,在1951年回到大陆。当时国内生活艰苦,这两个献身科学的青年在舒适的生活与爱国的热情之间选择了后者。

对于这个问题,叶叔华平静又和缓和地说:“让年轻人理解我们这一代科学家,不是说几句话就能见效的,只有体会过什么是亡国奴滋味的人,才知道什么是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爱国热忱,才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在国内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棒打不走、棒打不散,才会明白科学没有祖国,但科学家有祖国。”

叶叔华回来后,经过一番周折被分到上海天文台的前身——当时叫徐家汇观象台。这是法国传教士开办的,1950年被新中国政府接管。这个天文台的工作条件相当差,工作也很简单。

和常人一样,满怀热情报效祖国的叶叔华才干了三天就烦了。那时,叶叔华在一个半地下室里工作,每天用收报机收全各国天文台的讯号和台里的天文钟做比较,为世界时间组织提供重要的数据。叶叔华觉得没有意思,因为她平常最讨厌数字,感到数字实在是太枯燥了,她在读书的时候绝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和枯燥的数字打交道。

叶叔华在枯燥的记录中慢慢理解了时间工作的意义。

当时全世界十几个天文台合作制定标准世界时,中国的工作精确度总是排在最后。叶叔华从中感到了自己肩负的重担,于是发奋工作。

叶叔华走上科学道路,是从记录枯燥的数字开始的。是这些没有生命的数字,使人们发现了天文科学的真谛,把献身于科学的人们带入灿烂辉煌的科学宫。

绘地图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叶叔华解释说,绘地图要有经度和纬度,纬度可以通过看北极星来得到,而经度是相对的。经度的度数和时间的差异相同,24小时为一周,也就是360度。世界上各个地区间的时间差就恰好是经度的差。怎样知道时间差呢?要知道当地的时间,要观测天上的星,还要知道当时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时间,两个一减就是时间差。为了这个目的,世界上所有从事时间工作的天文台都要观测,定自己的时间。全世界天文台合作观察,定出精确的时间。

改革打开了国际交流的大门。祖国的改革使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获得了好时机。

1978年,中国天文事业与国际接轨第一次成为现实,使叶叔华这位在国际天文学界早有名气的女学者有机会走出国门,第一次带团到法国去进行业务访问。从那以后,这位杰出的女性担任了上海天文台的台长,建立了新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www.xing528.com)

改革后十几年来,中国地球动力学领域的进展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叶叔华参加了大量的天文观测、理论研究和科研组织领导工作。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她主持建立了中国世界时服务系统;开拓崭新的学科——天文地球动力学;努力建立现代天文测量技术,为推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这位中国科学院女院士、国际天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令国际科学界刮目相看。

叶叔华在谈到改革为科学发展带来好机遇时,十分感慨地说:“我最大的感受是从前总是用强调自力更生来代替闭关自守,其实,在科学上要走得快一些,要借助外力,与国际合作。我当台长后与国际科学界进行过十多项合作,通过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在短时间内把本领域的水平提高很快,工作本身的进步又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重视,带动本国事业走得更快。改革前,很多研究必需的仪器都不能买,现在没有禁令了,中国科学院鼓励科学家出国讲学和交流,这带来的好处很多。”

现在,中国的地球自转研究在世界是居于前列的。叶叔华使用高新技术设备参加国际上地球自转联合观测,发展很快效果很好,这些设备还是国内的科学家们自己用手做出来的,居然做得相当好,使外国同行感到意外。其中人造卫星激光测距精度为世界先进水平。上海天文台还成为四种技术(经典技术、激光测月技术、激光测卫星技术、长基线技术)的全球资料处理中心。中国科学家出色的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誉。

中国的天文和地球动力学科学家研究队伍,是世界上最好的队伍之一。在亚洲就是超一流。中国参加国际资料处理中心,这个工作难度很高,要用大型计算机进行极为复杂的计算。在1988年,全世界没有一家研究所能同时进行几种不同技术的观测处理,而中国上海天文台可以做到。

目前,叶叔华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这个项目云集了130名科学工作者,他们利用跨学科的综合力量和各种现代新技术来监测地壳运动和地球整体运动。探索地球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为经济建设和灾害预测提供基础数据。这些中国科学家把天文地球动力学、天体测量、地质地震、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学科联合起来,用新技术进行的高水平研究工作,是世界一流的。

叶叔华认为:科学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现在人类对地震的研究还不成熟,只要世界上天文、地球科学家共同努力,我相信有一天,人类可以准确地预报地震。

百折不挠精神不倒

叶叔华的成功里蕴含着语言难以形容的艰难。

叶叔华不能忘记那过去的岁月。她说:那几十年,我们这样有海外关系的人尽管工作很努力,研究有成果,仍然是什么好事都很难挨得上边儿的,工作、研究、生活、交流都十分困难。1962年以后,天文台新任的党委书记才开始重视科研工作。后来,中国自己定的世界时,在大家的努力下,达到了世界第二名,在1965年变成了中国国家基准,在国际上名气也大了起来。

工作刚刚有了起色,文化大革命就来到了。极左的浪潮和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使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十分伤心,不少人也只是逍遥度日。从牛棚出来后,叶叔华也生气也悲哀,但是,仍然坚持研究,坚持从学术杂志上了解外国同行的进展,自己默默观察、研究、思索、工作着。叶叔华坚持去图书馆看书,国外有了什么新的东西、新成果出来,叶叔华心里都清楚。在文革的初期,叶叔华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性发觉天文地球动力学是天文学和地学交叉的学科,必然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迅速崛起,在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中国不重视,不迎头赶上,中国天文界的优势就会不复存在。叶叔华身体力行首先进行了这一新学科的开拓工作,使我国这一学科的研究没有落伍。

1978年,灾难性的文革总算结束了。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来过问天文领域的事,叶叔华就提出了研究和交流计划,很快融入了世界科学交流之中。

1978年,叶叔华担任了上海天文台台长。1980年,叶叔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8年到1994年叶叔华担任国际天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92年担任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想成佛就要吃素

叶叔华这一生,几乎和富贵无缘。叶叔华取得的成就,和她安贫乐道的信条有很大的关系。

叶叔华坦诚地说:“发展市场经济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青年科技人员有影响。对这个问题,我当台长时多次教育年轻人要安贫乐道。我常说过的一句话就是:要成佛就要吃素。”

叶叔华也很理解现代的年轻人,她说:“年轻人生活上的困难很大。几年前,过春节的时候,别的单位发很多鱼肉,我们台里只能发八个皮蛋,还是食堂的结余。大量的年轻人很困难,几乎全都出国了。现在的骨干都是中年,五十多岁的人。每年都要有新来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年轻人外流。和建筑金融保险、对外贸易领域相比,搞基础研究的年轻人生活得太苦了,中等的生活也保证不了,他们出国后,仍然在继续学习和研究,能与祖国经常交流也很好。”

叶叔华的母亲和几十位亲友都在美国,她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说的呢?

叶叔华平静地告诉我:我的根在中国,是棒打不散的。我们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在国际上有地位,是因为我们代表了中国。尽管如此,我也承认市场经济浪潮对基础研究的冲击是很大的。然而,科学家有祖国,我们还是要安贫乐道,把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进行下去。我作为一个担任国家攀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负责一个知识强度很大,多学科很多人一起做的项目,平均下来每个人的经费只有l万元。这个经费不要说做试验和研究工作了,连出差的费用也不够。

叶叔华承认国家经费不足是个事实,但是,事业还要想办法去做。一个人要成为对人类的文明有贡献的科学家,就要吃素,要耐得住寂寞。科学研究没有祖国,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她是个精神富翁

有人以为事业成功的女人,家庭大多数是不幸福的。事实并不如此。

叶叔华是一个幸福的人,她有成功的事业,也有幸福的家庭。丈夫程极泰教授是他的大学同学。两个人性格、爱好十分相近。

我问叶教授:“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与家庭没有矛盾吗?”“没有矛盾。”她肯定地回答。“丈夫对我很支持、很理解,他原来是武汉大学矿业工程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喜爱天文所以转学到广州来,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喜欢音乐,既喜欢唱歌又爱听音乐。现在老伴在上海交通大学当教授,除了工作之外,还在大学的合唱团唱男高音。”

叶叔华夫妇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到两鬓斑白的老伴侣,理解和默契一直伴随着他们,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他们每天在书房里各忙各的,饮食也比较简单。但是,两个人常常分别在自己的书房里同时哼起同一首歌,甚至有时是同一段落。这也许是亲爱者的脑电波在交流吧!紧张的工作之余,空闲时,夫妻二人就听听音乐、聊聊天,生活很充实也很温馨。

叶叔华夫妇有一个孩子,现在在美国教书,是学习人工智能的。他家有许多亲戚在美国,所以儿子学业完成后就留在美国。

母亲骄傲地说:“我们的这个孩子很懂事,是个好学孝顺的好孩子。从小在学习和成长问题上没有让父母操心,也没有给父母带来其他的负担。”“文革”中,这个独生子当了十年工人,是很艰苦的清砂工。艰苦的工作锻炼了他的意志。现在,儿子有时到上海来看望父母,他们夫妻有时去美国看儿子。

叶叔华没有什么巨额的家产、豪华的摆设和时髦的服装;没有用于度假的别墅和夏季避暑的游艇;他们夫妻几十年的生活被教授夫妇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和谐、简单、丰富。这是他们追求的无价之宝,也是天下许多人一生中穷尽其财而无法得到的无价之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