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行为学:认知群体和任务型群体的关系及特点

组织行为学:认知群体和任务型群体的关系及特点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男一女结婚建立新的家庭,这是最小单位的群体。正式群体是一种工作群体或称为职能群体,如果进行细分还可以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命令型群体属于任务型群体,但是任务型群体并不一定属于命令型群体。因为命令型群体是组织结构规定,由某个领导和其直接负责的下级组成的。这种群体在组织中非常普遍,他们是围绕一定的任务目标而展开工作的,组成在一起的,也属于任务型群体。

组织行为学:认知群体和任务型群体的关系及特点

情景导入

大网络时代的2014年夏天,一个视频在YouTube 上走红。一位女员工在凌晨4 点半将自己加班的“惨状”上传至网络,大吐对公司的苦水,引来了1700万人次的点击。带来的反响之热烈始料未及,当事人还因此上了奥普拉脱口秀节目。可想而知,公司大为光火,声誉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与此同时,不知是否刻意为之,这位女员工的同事也在网上发布了一条自己在“欢乐”工作的视频,这个视频也获得了600万的点击,公司挽回了些许颜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司员工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在一夕之间毁了公司,也可以在一夕之间重建公司。

从任务情境中,你是怎样认识案例中的“萧何” 呢?案例中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告诫管理者什么?公司该如何面对?

基础知识

社会是个大平台,每个个体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小分子。组织作为个体实现和满足各种需要的小平台,组织中存在着各种群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将组织比作人体,群体就是器官和系统,个体就好比如细胞。

一、群体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有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例如一个高校、一个公司,某公司生产部,某网络公司的行政部等等。也有人认为: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例如业主委员会,“汽车共乘体”。总结各种观点,我们可以明确群体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图3-1

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由于一定的目的或者意义而存在,大家在这个群体中有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实现需要群体中有一定的分工或者各自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在群体活动中成员间有一定的互动,群体成员能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成员,具有一定的归属感,成员的行为在群体中会受到群体规范的制约和影响。一男一女结婚建立新的家庭,这是最小单位的群体。

二、群体的作用

释迦牟尼的弟子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不使一滴水干涸?”释迦牟尼回答说:“那就把这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去吧。”人是社会化的人,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群体介于个人和组织之间,因而它在组织中起着类似桥梁的作用。

(一)完成组织任务

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是群体的重要功能。组织存在的要素之一就是目标,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组织必须分工分配安排任务到各个群体,再到具体的个体去完成任务。而群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担着完成组织任务的重要作用。

(二)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成员

每个个体存在于组织中,从属于一定的群体,在一定的群体中工作生活,都有一定的心理需求,而这些心理需求在群体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满足。比如个体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免于寂寞孤独和恐惧;个体在群体中获得友情,得到关心和帮助,受人尊重和欢迎,得到认可和重视,建立和增强自信心等。个体在群体中互通信息,沟通与各方面的联系,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矛盾,促进成员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激励成员积极向上,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假如单从个体出发去改变一个个体的不良行为,往往效果不佳;但如果借助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从外在舆论、环境上去改造人的行为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资料链接

合作的力量

一位贤明的父亲和他7岁大的儿子整理后花园,他们遇到了一块埋在土中央的大石头。父亲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他要孩子自己将大石移开。孩子推了半天,石头仍然不动,他就聪明地在旁边挖了个洞,找来一根木头插进洞中,把另一块小石头垫在底下,使劲地往上撬,但大石头仍纹丝不动。显而易见,以他的力气是不足以搬动大石头的。孩子告诉父亲他搬不动,父亲在一旁看得很清楚,但仍冷冷地说你要尽全力。这一次,孩子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小脸都憋得通红,到后来将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压在木头上了,石头仍纹丝不动。孩子大口喘着气,颓然坐下来。父亲和蔼地走到他身边,问道:“你确定你真的用尽全力了吗?”孩子说当然用尽了。这时父亲温柔地拉起孩子的小手说:“不,儿子,你还没有用尽全力。我就在你旁边,可你没有向我求援。”

要想成功,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寻求成功者的帮助,并与对方齐心合力共同完成。完美的互援与合作永远不能被忽视。

三、群体的类型

组织中的群体是各种各样的,针对不同的群体,管理者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分类。

(一)按群体的结构和功能,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为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例如医院的一个科室,公司中的一个部门,工厂里的一个车间,,学校的一个系部,部队里的连、排等。这些群体是组织明文规定,有明确的组织地位,权责关系和职责范围。群体成员分工明确,每个成员的行为受到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制约规范,履行组织规定的职责和义务,行使组织赋予的权利。正式群体一旦形成比较稳定,成员对群体有较强的归属感。正式群体是一种工作群体或称为职能群体,如果进行细分还可以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命令型群体属于任务型群体,但是任务型群体并不一定属于命令型群体。因为命令型群体是组织结构规定,由某个领导和其直接负责的下级组成的。比如某企业中行政总监与其所属的行政助理,前台文员、档案员等组成的就是一个命令型群体。这种群体在组织中非常普遍,他们是围绕一定的任务目标而展开工作的,组成在一起的,也属于任务型群体。而任务型群体并不局限于原来的直接上下级的关系,可以是跨越部门的组成的工作群体。例如某公司准备到北京投资一新型项目工程,于是从公关部调出一名工作人员,财务部调出一名财务预算人员,研发部调出一名研发人员,市场部调出一名市场数据分析员组成一个新的任务群体,研究该新项目的投资方案。那么这个群体就是个任务型群体。但是它并不是命令型群体,因为其中各个成员间没有上下级的命令关系。

非正式群体指非官方规定的群体,它是以成员的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感情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规定组织形式的群体。例如某集团公司下班后几名工作人员常常一起前往附近足球场踢球,一起娱乐一起吃饭。那么这几个人就是由于共同爱好足球,工作与生活方式相近,常相约一起玩,组成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在任何组织中都会存在,它可以存在于某正式群体中,也可以跨某两个正式群体之间。如果进行细分还可以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即群体成员由于基于某种利益目标而聚在一起所组成的群体。例如,一些员工为了加工资,而自发形成一个群体,商讨如何向组织管理者提出工资上调方案的对策,来实现他们的利益。

友谊型群体即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由于个人的性格、志向、兴趣爱好、生活背景或者理想信念等形似或相近而聚在一起所组成的群体。例如某微信群体。

非正式群体形成具有自发性、活动的自觉性、相互关系的自由性等特点。非正式群体对于组织的生产效率、工作满意等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和正式群体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资料链接

梅奥的霍桑实验之群体实验(银行电汇室研究)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

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资料来自百度文库)

(二)根据群体的规模,群体可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进行划分,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两种。大型群 体是指那些通过组织机构和目标,以间接的方式联系的群体。大型群体有人数多,分布广,成员间关系松散、接触少等的特征。比如国家、公司。小型群体则相对人数少,成员之间经常可以直接联系和接触。如一个科室、部门、家庭。

(三)根据群体的实际存在与否,群体可分为实属群体和假设群体

管理心理学中,假设群体是指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一种形式上的群体。它只是为研究问题的需要,人为地将人群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不同划分。比如这些人从没有自觉地聚集在一起,也没有直接交往,甚至根本就不认识,只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而已,如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年龄特征,职业特征,典型的社会心理特征等,由此可见,这些群体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创设的,故称之为假设群体。

实际群体则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其成员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行政机构中的科室等,都是实际群体。

四、群体的形成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怎样形成一个目标一致、个体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遵循共同规范的和谐的群体?因此,群体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按照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认为有五个阶段:

(一)形成期

它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为特点。当群体成员把自己视为群体的一分子思考问题时,这一阶段就结束了。

(二)震荡期

群体成员虽然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却抵制着群体对个体所施加的控制,进一步,存在由谁控制群体的问题上发生冲突。这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内部出现了比较明朗的领导层级,群体成员在发展方向上也达成了共识。

(三)规范期

群体进一步发展了密切的群内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内聚力。当群体结构比较稳定,群体成员也对那些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这阶段就结束了。

(四)执行期

此时群体的结构发挥着最大作用,并得到广泛认同,群体的主要精力从互相了解认识进入到了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上。

(五)解体期

存在于临时群体,解散阶段,人们不在关心工作业绩而是善后事宜。解散后的成员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又走到同一个群体中去,即使以后没有机会再合作,很多人保持着联系,解下的友谊会保留下去。

五、非正式群体概述(www.xing528.com)

(一)非正式群体含义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靠爱好或兴趣自然联系起来、自发产生,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结构,只是由于个人间的喜好、志趣,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其规范化程度低,成员间的交往方式随意、自由,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成文规定。如老乡群、同学群、同事群等都是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组织中的正式关系之外组成的关系较亲密的小群体一般也是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区别

(二)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人群集合体。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利益与风险。个体在交往中,如果价值观一致,会使双方的心理距离迅速缩短;如果价值观不一致,心理距离便越拉越长。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企业中的员工虽然都有各自的利益,但往往部分员工的利益会趋于一致。这些利益一致的员工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2、共同的兴趣爱好。人有各种兴趣爱好。正当的兴趣爱好,有助于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增长知识,促进身心平衡,提高休息质量。兴趣爱好的一致,会促进一些员工经常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

3、共同的经济与社会背景。这里的背景主要是指以往的学历、当前的处境、出身、家庭、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地域等等,特别是当前的处境尤为明显。一般而言,背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多,相互沟通比较容易,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4、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会使个体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类型

1、按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1)利益型。因其成员利益上的一致而形成,凝聚力最强,作用明显,是否是非正式群体也容易判定。

(2)信仰型。因其成员共同的信仰和观点而形成,凝聚力较强,但由于是思想上的结合,除与信仰、观点有关问题外,群体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3)目的型。因其成员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形成,这种目的的动机可能各不相同,一旦达到目的,群体也就可能解体。

(4)“需要互补”型。因其成员在某些方面,譬如品质、性格有相似、相近之处,“同类相求”,或虽不相同,但能互补。这样的非正式群体比较松散。

(5)“压力组合”型。因外驱力或压力作用而形成,如果外力消失或改变,群体本身也就可能发生变化。

(6)“家族亲朋”型。因其成员有家庭亲朋关系而形成,凝聚力强,内部相互帮助和对外自卫的作用明显。

(7)“娱乐”型。因兴趣爱好相同而形成,凝聚力不是很强,群体作用也不明显。

2、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积极型。对组织目标、正式群体的建设及成员成长起积极作用,如技术人员自发形成的攻关小组、技术能手小组等。

(2)消极型。对于组织目标、正式群体的建设及成员的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如有的非正式群体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之类。

(3)中间型。对于组织及正式群体,都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如业余诗词协会、篮球队等。

(4)破坏型。对组织目标和任务及正式群体的建设有明显的破坏、干扰作用,如有些非正式群体鼓励成员怠工、破坏工具、赌博、打架等等。

(四)非正式群体作用

非正式群体对组织能起积极作用,也能起消极作用。积极作用表现为: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更多的不同需要。除了正式群体能够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外,非正式群体也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如安全的需要、合群的需要、增强力量感、自我的确认需要等等。2、融洽员工的感情。非正式群体更多是在兴趣爱好相近,心理相容的基础上形成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感情更亲密更融洽。3、激励和培训员工。非正式群体让员工觉得更受尊重,更愿意付出。积极的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来讲,能加入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一种激励。4、保障员工的权益。非正式群体能给员工更多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及时的帮助。如苦恼时得到安慰,失败时得到鼓励,困难时得到帮助,共同维护自己的权益。与此同时,非正式群体也会起消极的作用:1、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群体倡导的理念与行为如果是与正式群体对立的话,那么它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是一种阻碍。2、削弱管理者权力。非正式群体内部一般都有自己的领导者,或者说影响力大的人,群体成员对自己推崇的领导者会更言听计从,这无形中会削弱正式群体中的领导者权力。3、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非正式群体有约定俗成的规范,有些规范代表着小群体的利益或立场,有时会极大束缚员工的发展。

(五)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正确地对待非正式团体,利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影响,是领导者的职责。

1.一分为二

非正式团体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人是有感情的,当正式团体和组织不能完全满足个人的需要时,必然有非正式团体的出现。对非正式团体的作用要—分为二,它有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关键是如何引导以及怎样处理领导与非正式团体的关系。引导得法它将是正式团体的必要补充和支持。

2.无害支持

非正式团体只要不是非法组织、流氓集团,不要采取取缔或限制的办法。疏导胜于防堵,防堵可能引起反抗或不满。只要不妨碍组织目标,不仅允许存在,而且一般不要伤害非正式团体的利益,总的原则就是无害支持。

3.为我所用

对非正式团体要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要团结非正式团体的领袖发挥其作用、采纳非正式团体的合理意见,允许参与,以便促使非正式团体改变态度。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相应措施。

思考与练习

1.把你的班级或所在的单位作为一个群体的分析对象,分析它的类型和发展阶段。看是否存在非正式群体,并查明其形成原因以及在班级或单位管理中起的作用。

2.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呢?用身边的实例说明。

3.群体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在组织管理中起什么作用?

4.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有什么区别?

5.个体的需求是怎样影响你加入某个群体的?

案例分析

搞“非组织活动”的“小集团”

调整工资的名单公布了。人力资源部的小李发现名单上没有自己,而根据校领导传达的“上级精神”自己是属于“提级”范围内的,为什么没有自己呢?心中很不平,忍不住说了出来。没想到,小李的牢骚引起了好几位同事的共鸣。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地都进了小李的办公室,平时只有小李一个人的办公室顿时热闹起来。大家议论纷纷,说领导不按政策办事,不公平。

消息传到领导耳朵里。第二天,在全校职工大会上,领导就“调资”工作做了讲话,最后“警告”没有调上的人“不要搞非组织活动”。

散会后,头一天发牢骚的几位员工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小李的办公室。他们说,“没调工资就够倒霉的了,怎么,还要把咱们打成反革命?这个理必须讲清楚”。议论中,大家一致同意要向上级反映情况。于是,讨论了给上级领导的意见书,确定了执笔人,并选出两名代表向上级反映意见。企业领导得知这些教师居然到上边去掀起轩然大波,局面混乱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最后,上级领导不得不出面解决,在几位员工纷纷调离之后,两位企业领导也调离该企业。

▶思考:

1、案例中的“小集团”是一个什么群体?是怎样形成的?

2、这种“小集团”在组织中起什么作用?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心得与体会

学完本任务后你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