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俗类谣谚的特色及其与唐代文体的关系

风俗类谣谚的特色及其与唐代文体的关系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俗类谣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民俗事象的亲身体验和提炼、总结。因此,民俗类谣谚因其内容的时代共性而能够跨越时空,继往开来,既接受和吸收前代谚语,又为后代所继续传承,历久弥新。这突出地表现在生产类谚语、社会伦理俗谚、信仰民俗等方面。其妻子言其死后亦可为水神,并于当晚即跳水而亡。一些谣谚就是基于情感而发,而民俗事象只是附属于其中。总之,研究民间谣谚,不能忽视其主观情感性。

风俗类谣谚的特色及其与唐代文体的关系

风俗类谣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民俗事象的亲身体验和提炼、总结。相比于其他谣谚,我们不应忽视其特点:

1.跨越时空性

民俗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因朝代的开始而开始,也不因其终结而终止。它继承了前代民众的经验和习性,往往是古俗与时风在相互融合中发展、变化。在传承上,风俗习惯往往依靠一种文化传统上的惯性长期占据着人们的头脑,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民俗类谣谚因其内容的时代共性而能够跨越时空,继往开来,既接受和吸收前代谚语,又为后代所继续传承,历久弥新。这突出地表现在生产类谚语、社会伦理俗谚、信仰民俗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唐人对前代古谚的继承。唐代当时流传的一些谣谚,有的是产生于往代,虽经历史洗涤,但至唐时,与时代风气和社会相融合,在当时仍然广泛流传。谣谚“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旁,好丑自彰”[80]就是产生于晋朝,刘伯玉的妻子,生性嫉妒,伯玉曾在其面前吟诵《洛神赋》,并言欲娶那样的美女。其妻子言其死后亦可为水神,并于当晚即跳水而亡。有妇人渡此津者,皆坏衣枉妆,然后敢济,否则妒妇之神发怒,风波暴发。妇人过那条河时,河的“态度”成了评价该妇人美丑的标准,遂有此谚。此谚在唐朝广为流传,唐高宗率嫔妃经过此地,曾因此而欲别道行之。实际,唐朝妇女之好妒者众多,此亦可见时风。

又如“千里井,不反唾”以及“借书一嗤,还书二嗤”都是产生于前代的古谚,唐时人们仍然流传甚广。诗人杜甫就经常在诗中引用前代古谚。

其次,唐代流传的谣谚,到今天依然脍炙人口。虽然时隔千年,我们今日读来,如同当代民谚。如王勃在其文中引谚“祸不入慎家之门”,今天我们强调预防事故、安全生产之时,此谚是常常被人提及的。又如孙光宪所引谚“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在当今社会仍是最常见的谚语之一!古今道德的评价有一种自古而来的传统文化之根基蕴含在里面,千年不变,唐人云“一年之计,树之以谷;十年之计,树之以木”。至苏轼作文,引古语为“一年之计,树之以谷;十年之计,树之以木。百年之计,树之以德”,而我们今天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理同出一辙。对人生的感受,这是人类历史中有着共性的东西,所以唐谚“人生百岁,七十者稀”正是由于脱源于古语“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论,到今天依然千古同音。人性之共性,跨越时空。

2.主观情感

我们认为历史谣谚是我们研究历史民俗的宝贵文献,因而要充分注意谣谚所反映的民俗事象,但是我们更要注重这些谣谚记载这些民俗时所蕴含的情感。因为它们不是单纯地对民俗事物、民俗现象的罗列和记载,而是自身生活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唐代民谚亦不例外。

一些谣谚就是基于情感而发,而民俗事象只是附属于其中。如民谚“千里相送,归于一别”道出的就是难分难舍的情谊。谚语“小舅小叔,相追相逐”和“卒客,无卒主人”则直接反映的是唐朝的人情风俗。又如“五月下峡,死而不吊”所反映出的是民众对五月涨水时节,船过三峡之危险的无奈和辛酸。

群众就是民俗事象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而民谚在记载一些习俗的同时,同时也记录下了群众对此风俗的感受和意见。反映斗鸡民俗的民谚:“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字里行间就渗透出人民群众对宫廷斗鸡之风的不满,才十三岁的贾昌,因在皇宫斗鸡受宠而暴富,导致民间效仿,一时间社会舆论认为“斗鸡走马”胜于读书正道,群众作谚嘲讽此股歪风。总之,研究民间谣谚,不能忽视其主观情感性。

唐代谣谚是唐代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广为流传的俗文学,其内容涉及唐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不可小视,本书仅探讨了其内容方面的一些特色,聊作抛砖引玉,深入的研究,还有待来者。

【注释】

[1]《毛诗正义》卷五,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

[2]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八五。

[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

[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

[5]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八九。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0页。

[7]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四〇,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10页。

[8]陶谷、李益民注释:《清异录》卷下,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9]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0页。

[10]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九。

[1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79页。

[12]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

[13]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页。

[1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八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

[15]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八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018页。

[16]张:《朝野佥载》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

[1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64页。

[18]张:《朝野佥载》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

[19]陈景沂:《全芳备祖集》后集卷二十五,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20]张:《朝野佥载》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21]刘昫等:《旧唐书》卷九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

[22]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13页。

[2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八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

[24]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二四,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574页。

[2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

[2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

[2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

[28]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四一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

[29]赵璘:《因话录》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3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

[3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

[32]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3]张:《朝野佥载》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34]王谠:《唐语林》卷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6页。

[3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四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www.xing528.com)

[36]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3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

[38]王谠:《唐语林》卷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77页。

[39]王谠:《唐语林》卷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77页。

[40]王定保:《唐摭言》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页。

[4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七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49页。

[42]王定保:《唐摭言》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页。

[43]张:《朝野佥载》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4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〇五,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6477-6478页。

[45]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3页。

[46]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页。

[47]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92年版。

[48]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九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487页。

[4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

[50]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5页。

[51]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十三,中华书局1966年版。

[5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

[5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

[5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〇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1页。

[55]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63页。

[5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

[5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

[58]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八九,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765页。

[59]刘昫等:《旧唐书》卷八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

[60]刘昫等:《朝野佥载》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

[61]刘昫等:《旧唐书》卷三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

[6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9页。

[6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27页。

[64]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八九,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767页。

[6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0页。

[6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9页。

[67]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八九,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766页。

[6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0页。

[6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0页。

[7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0页。

[7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1页。

[7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8页。

[7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9页。

[7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

[75]刘昫等:《旧唐书》卷七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

[7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

[77]《白氏长庆集》卷一二。

[7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四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10页。

[7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0-921页。

[80]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