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课程标准的培智学校低年级段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

基于课程标准的培智学校低年级段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培智学校中,大多数学生都伴有运动、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障碍。这些是目前培智学校实施康复训练课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三)调整教学活动各要素是培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常用手段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认为无论学生是何种障碍类型、障碍程度如何、差异有多大,切实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是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的基础。

基于课程标准的培智学校低年级段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学生的高异质性是培智学校课程实施中的难点

调查表明,目前上海市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类型呈多样化,多重障碍学生逐渐增多。同时,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需要和政策文件要求为依据,课程内容以文化基础类为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实施政策文件要求的课程标准时存在较大困难。

由此可见,一方面,智力障碍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弱,认知能力低下,兴趣狭隘,学习积极性低,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也存在较大困难。教师很难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中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两门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更甚。另一方面,在教师实施集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虽然教师为克服困难做出了较大努力,集思广益,并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成效并不明显。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另外,部分存在较大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学生会对教师实施集体课堂教学产生干扰。因此,学生的障碍程度重、差异性大给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如何应对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是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二)康复训练课程在培智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各培智学校逐渐重视康复训练课程。在康复训练对象上,学生系统评估报告是大部分教师选择康复对象的首要依据。在康复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教师会尽量避开文化基础类课程的时间,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文化基础类课程。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课程应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功能障碍,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个别化康复训练方案。”这说明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是目前培智学校实施康复训练课程的基本理念。但调查结果也显示,教师在选择康复训练对象时通常都要兼顾教师、家长或学校等因素,康复训练课程实施与运行的主观性较强。在培智学校中,大多数学生都伴有运动、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障碍。那么,在学校已有的硬件和师资条件下,学生达到怎样的障碍程度才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优先进行哪方面的康复训练?何时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课程如何与一般性课程进行衔接?如何在一般性课程中有效渗透康复训练?这些是目前培智学校实施康复训练课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www.xing528.com)

(三)调整教学活动各要素是培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常用手段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认为无论学生是何种障碍类型、障碍程度如何、差异有多大,切实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是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为改变学生障碍程度不一,同一班级内学生能力差异过大的现状,不同学校采取了相似的措施。调查表明:分层教学、个别教学、主题式综合教学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分层教学在集体教学中能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但是也有教师表示学生差异过大,分层过多也易导致实际效果难以保证。

在主观题调查中,可以看出培智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育质量:①在学生编班上,按照学生能力高低分班;②在教学内容上,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情况安排课程内容,也有学校倡导“医教结合”,课程设置重康复训练;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走班教学或者主题式综合教学(如好朋友班级共同上主题课程);④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游戏教学、情境教学;⑤在教学人员配备上,搭配助教或保育员阿姨进班。这些举措强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通过各教学要素的调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以适应他们多元化的需求和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也是后续卢湾辅读学校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如何有效落实《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如何应对自然班教学的弊端?如何科学地开展康复训练课程?如何整合文化基础类课程和康复训练课程?如何高效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这些是目前培智教育教学中亟待改进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