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标法研究五年发展展望

商标法研究五年发展展望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需要以对商标法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根基,对商标法的深入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加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应深化商标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其二,紧密联系实践,加强对商标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相信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企业商标意识的强化、学界研究力量的薪火相传,商标法的研究必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商标法研究五年发展展望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商标法在保护商标及其所代表的商誉方面尽管已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我国商标法也越来越显现出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由此,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需要以对商标法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根基,对商标法的深入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加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应深化商标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商标法的立法宗旨、商标法的基本价值、商标法的体系与结构、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商标权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协调等。通过相关研究的切实开展,从而真正使商标法基础理论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及商标权人、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利益。

其二,紧密联系实践,加强对商标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从2006年开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启动《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工作。与前两次修订不同,此次修订是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主动加以修订。因此,如何使得商标法的规定更加合理,更能契合我国的市场竞争秩序,成为聚焦的重点。结合近几年商标法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商标权的内涵、商标审查制度、商标的合理使用、商标退化、商标淡化、混淆与商标侵权、商标抢注和未注册商标的保护、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等具体问题凸显出来,这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当然,前文所提到的仅仅只是众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学界做出回应。相信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企业商标意识的强化、学界研究力量的薪火相传,商标法的研究必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注释】

[1]孟翔韬,厦门大学法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2]蒋志培:《专利商标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王莲峰:《商标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刘晓军:《热点难点案例判解:民事类 商标》,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胡开忠:《商标法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邓宏光:《商标法的理论基础:以商标显著性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文学:《商标使用与商标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王莲峰:《商业标识立法体系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邵兴权、顾金焰主编:《商标权的法律保护与运用》,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0]张朝栋:《中国驰名商标攻略: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1]程永顺:《商标与域名判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12]蒋剑鸣:《互联网域名与商标冲突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祝建军:《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的规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4]李小武:《商标反淡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5]彭学龙:《商标法基本范畴符号学分析》,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6]彭学龙:《商标反向混淆探微——以“‘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为切入点》,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7]赵林青:《对域名法律保护的思考》,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18]李明德:《中日驰名商标保护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5期。

[19]杜颖:《商标淡化理论及其应用》,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

[20]张玉敏:《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6期。

[21]何晓平:《论我国地理标志专门法保护制度》,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6期。

[22]彭学龙:《论“混淆可能性”——兼评〈商标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

[23]杜颖:《单一颜色商标注册问题研究——以美国法为中心的比较分析》,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1期。

[24]吕国强、李国泉:《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2009年第2期。

[25]杜颖:《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保护论纲》,载《法学家》2009年第3期。

[26]刘春田:《民法原则与商标立法》,载《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

[27]郝一丁:《论与域名相关的商标权利纠纷及其解决》,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期。

[28]邓宏光:《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1期。

[29]刘燕:《商标抢注行为浅析与防范》,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5期。

[30]周俊强:《我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原则、条件与基准》,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

[31]胡开忠:《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商标侵权中的责任》,载《法学》2011年第2期。

[32]余翔、张庆:《非传统商标保护的比较研究》,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2期。

[33]江涛:《〈商标法修订草案〉修改要点》,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11年第4期。

[34]王思峰:《透析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困境——兼论经济法的介入》,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5期。

[35]何炼红、何文桃:《声音商标注册保护的域外考察及启示》,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

[36]王莲峰:《商标合理使用规则的确立和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7期。

[37]江涛:《〈商标法修订草案〉修改要点》,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11年第4期。

[38]徐家力:《〈商标法〉的定位反思——兼谈我国〈商标法〉的第三次修订》,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39]邓宏光:《从公法到私法:我国〈商标法〉的应然转向——以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订为背景》,载《知识产权》2010年第5期。

[40]刘春田:《民法原则与商标立法》,载《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

[41]徐家力:《〈商标法〉的定位反思——兼谈我国〈商标法〉的第三次修订》,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商标法〉修订中的若干问题》,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42]邓宏光:《从商标法立法宗旨谈商标法立法完善》,载《知识产权》2005年第5期。

[43]冯晓青:《商标法之立法宗旨研究》,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44]邓宏光:《论商标法的价值定位——兼论我国〈商标法〉第1条的修改》,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6期。

[45]冯晓青、刘友华:《〈商标法〉第三次修改重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46]冯晓青:《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若干问题》,载《中华商标》2007年第4期。

[47]何炼红、何文桃:《声音商标注册保护的域外考察及启示》,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

[48]湛茜:《声音商标的可注册性分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49]杜颖:《单一颜色商标注册问题研究——以美国法为中心的比较分析》,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1期。

[50]姚小磊:《单一颜色商标的可注册性》,载《中华商标》2007年第11期。

[51]李钊:《商标申请注册中的恶意问题》,载《中华商标》2010年第11期。

[52]李阁霞:《商标抢注行为的法律分析——兼论〈商标法〉的修改》,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53]刘燕:《商标抢注行为浅析与防范》,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5期。

[54]冯晓青、刘友华:《〈商标法〉第三次修改重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55]汪泽:《相对理由审查取舍之辩》,载《中华商标》2007年第9期。

[56]文学:《论我国商标法相对理由审查制度的改革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57]关永宏、石宾:《论我国商标法中商标确权机制的合理重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58]汪泽:《商标异议制度重构》,载《中华商标》2007年第8期。

[59]史新章:《我国商标评审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和制度完善》,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5期。

[60]周云川、迟晓燕:《商标评审及后续诉讼当事人的确定及处理程序》,载《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12期。

[61]崔文俊:《商标确权司法审查的几个问题》,载《中华商标》2007年第1期。

[62]杨叶璇、臧宝清:《我国商标确权机制改革的分析与思考》,载《知识产权》2007年第2期。

[63]彭学龙:《寻求注册与使用在商标确权中的合理平衡》,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64]王迁:《论商标间接侵权》,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65]李菊丹:《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中的相关问题研讨会综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490页。

[66]邓宏光:《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1期。

[67]郝一丁:《以二元标准重构商标侵权判定方法》,载《法律与政治》2011年第12期。(www.xing528.com)

[68]彭学龙:《商标反向混淆探微——以“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为切入点》,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69]蒋志培:《定牌加工的法律风险》,载《中华商标》2008年第12期。

[70]张玉敏:《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纠纷的法律适用》,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4期。

[71]金春阳:《涉外承揽加工行为的商标侵权责任》,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3期。

[72]郑俊杰:《涉外定牌加工的商标问题研究》,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第1期。

[73]郝一丁:《论与域名相关的商标权利纠纷及其解决》,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期。

[74]魏丽丽:《域名权与商标权的冲突及预防制度构建》,载《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75]赵林青:《对域名法律保护的思考》,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76]周缘:《域名与商标之冲突》,载《中华商标》2011年第3期。

[77]胡开忠:《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商标侵权中的责任》,载《法学》2011年第2期。

[78]阮开欣:《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商标侵权责任的认定》,载《中华商标》2012年第2期。

[79]胡开忠:《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商标侵权中的责任》,载《法学》2011年第2期。

[80]邓宏光、周园:《网络商标侵权的新近发展》,载《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81]管育鹰:《驰名商标认定相关问题探讨》,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12期。

[82]袁杏桃:《我国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的重构》,载《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12期。

[83]史新章:《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程序机制》,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8期。

[84]韩笑:《再论商标异化》,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8期。

[85]张剑文:《驰名商标认定的异化与回归》,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86]贾小龙:《驰名商标的异化及治理》,载《山西政府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87]董葆霖:《驰名商标异化是对〈商标法〉公正原则的颠覆》,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8期。

[88]李菊丹:《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中的相关问题研讨会综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490页。

[89]贾小龙:《驰名商标的异化及治理》,载《山西政府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90]龚恒超:《驰名商标认定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治理》,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年2008第5期。

[91]蔡锻炼:《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主体资格亟待完善》,载《政法学刊》2009年第1期。

[92]李明德:《中日驰名商标保护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5期。

[93]吕国强、李国泉:《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2009年第2期。

[94]吕国强、李国泉:《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2009年第2期。

[95]周俊强:《我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原则、条件与基准》,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

[96]李明德:《中日驰名商标保护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5期。

[97]杜颖:《商标淡化理论及其应用》,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

[98]孙昊亮:《论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中的反淡化保护》,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

[99]邓宏光:《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应当缓行》,载《法学》2010年第2期。

[100]郑瑞琨、楚恒:《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立法探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9期。

[101]李明德:《中日驰名商标保护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5期。

[102]李明德:《中日驰名商标保护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5期。

[103]李菊丹:《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中的相关问题研讨会综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490页。

[104]张春艳:《解析与重构:未注册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载《兰州学刊》2008年第9期。

[105]王思峰:《透析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困境——兼论经济法的介入》,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5期。

[106]孔祥俊:《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9版,第28页。

[107]熊英:《论我国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兼论我国〈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08]李扬:《商标法中在先权利的知识产权法解释》,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109]郑华聪:《利益平衡下的未注册商标保护》,载《中华商标》2008年第10期。

[110]杜颖:《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保护论纲》,载《法学家》2009年第3期。

[111]杜颖:《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保护论纲》,载《法学家》2009年第3期。

[112]汪泽:《对“以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理解与适用》,载《中华商标》2007年第5期。

[113]冯晓青:《商标权的限制研究》,载《学海》2006年第4期。

[114]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5页。

[115]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116]李扬:《商标法中在先权利的知识产权法解释》,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117]徐磊:《对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的探讨》,载《中华商标》2011年第6期。

[118]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119]李扬:《商标法中在先权利的知识产权法解释》,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120]张玉敏:《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6期。

[121]何晓平:《论我国地理标志专门法保护制度》,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6期。

[122]张玉敏:《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6期。

[123]夏扬:《非传统商标注册的困惑与释解》,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24]余翔、张庆:《非传统商标保护的比较研究》,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2期。

[125]湛茜:《欧美非传统商标注册比较研究》,载《金陵法律评论》2010年春季卷。

[126]袁真富:《论商标退化及其法律规制》,载《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27]冯晓青、杨利华:《知识产权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5页。

[128]赖波军:《略论驰名商标的退化及法律保护》,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10期。

[129]袁真富:《论商标退化及其法律规制》,载《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30]汪张林:《论商标退化的法律规制》,载《江南论坛》2012年第1期。

[131]王玉:《“iPhone”花落谁家——由两巨头商标之争看商标退化》,载《中华商标》2007年第2期。

[132]袁真富:《商标退化研究——兼谈商标退化的立法建议》,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

[133]袁真富:《论商标退化及其法律规制》,载《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34]王光宗:《商标合理使用的法律问题研究》,载冯晓青主编:《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135]王莲峰:《商标合理使用规则的确立和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7期。

[136]邢昊然:《商标合理使用基础问题的反思》,载《中华商标》2011年第6期。

[137]詹爱岚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7页。

[138]潘晓宁:《比较广告中的商标合理使用问题研究》,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