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北新闻事业特点分析

中国西北新闻事业特点分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四,西北报业民族特色突出鲜明。其七,中共报刊在西北壮大成长,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积蓄了力量,规划了方略。其八,西北新闻事业并不发达,然而,西北却是产生重大新闻、成就著名记者的大舞台。

中国西北新闻事业特点分析

其一,周秦以来,陕西始终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了唐代,我国的古代报纸便在京都长安开始出现,西北地区成了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发祥之地。我国的近代报业是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影响而兴起,肇始于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的报业显得相对落后。西北各省的报业发展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显得很不平衡,陕西报业出现较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则相对滞后。宁夏、青海因建省很迟,报业显得更不发达。

其二,在西北五省中,宁夏、青海、新疆解放前几乎没有民办报刊,这与三地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在薄弱的民营经济基础上难以产生民营报刊。加之辛亥革命以后,这些地方在政治上屡屡出现地方军阀割据一方垄断党政军权,控制地方经济命脉的局面。民营经济步履维艰,宁夏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

陕西在西北五省中,经济发展较快,但较全国而言,与发达省份亦有差距。1933年陕西有纺织、造纸、制瓷、制革、酿酒手工业工厂339个,工人4 994人,平均每厂不过12人。1933-1937年是陕西现代机器工业萌芽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一批工厂。其中较大的有:大华纺织厂,1936年建,工人1 000多人,资本300万。中国机器打包公司,1936年建,工人3 000多人,资本50万,其余工厂资本均在几十万、十几万、几万之间。工业水平如此,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民办报刊生存必然受到限制。

其三,西北报业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契机和三次大的波折。辛亥革命以后,西北报业一度出现短暂的繁荣景象,西北结束了无报历史。可惜好景不长,辛亥革命成果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攫取,报业受摧残在所难免。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西北变成抗战大后方。当时,政治文化中心迁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都刺激了西北报业发展。然而,西北毕竟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国民党新闻控制,内战摧残,这次报业发展的成果也难巩固。新中国建立后,西北落后地区报业受到一定程度扶持,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政府派人资助发展。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就在组建中得到上海台支持,当时工作人员有2/3来自上海。新疆在自治区成立后,各主要县市都办起了报刊,且多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报刊。“文革”期间,西北报业与全国一样受到严重摧残。1978年改革开放后,西北报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其四,西北报业民族特色突出鲜明。西北有少数民族人口1 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宁夏、甘肃。这些地区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报刊或突出民族特色的报刊。新疆有用维文、哈文、蒙文、锡伯文、柯尔克孜文出版的报刊。青海也有藏文、蒙古文出版的报刊。宁夏和甘肃南部报刊回族穆斯林特色鲜明。

其五,在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影响报刊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第一,存在时间最长的报刊都是官报。1949年前,宁夏、青海、甘肃三地的报纸,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三省的《民国日报》,而这三省的《民国日报》都是国民党省党部所办。实际上,三省党部并无钱办报,纸张等物资来源、经费来源、消息来源主要是靠国民党中宣部,有了这个后台老板,这三张报纸才成为三省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地方党政机关也办过报刊,大多由于经济困难,难以维持较长时间。宁夏曾有《贺兰日报》(1942-1944),省政府创办,也只出版了两年时间就关门了。马步芳上台后,1936年恢复出版《青海日报》,至1938年也停办了。第二,报刊的开办和倒闭多是由于政治因素。1927年,清党后的冯玉祥创办了《甘肃日报》《国民日报》,后又将两报合并为《新陇日报》,1931年,“雷马事变”后,马文车将该报改名为《西北新闻日报》,后马文车兵败逃往天津,该报维持一段后停刊。朱绍良到甘主政,在该报基础上筹办《西北日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报刊随着主政军阀沉浮而开办、关门,这种情形在西北很普遍。第三,当局促进报业发展都是由于政治需要,民间办报也多缘于政治要求。陕西、甘肃、新疆最早的报刊是出于政治考虑创办的。1896年陕西《时务斋随录》,1898甘肃的《群报辑要》,1910年新疆《伊犁白话报》均是因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宣传需要创办的。陕西第一张民办报《广通报》也是为“评论时政、开启民智、宣传改良维新、废除八股旧习”而办。西北五省出现大量的官报是为政治服务自不待言。

其六,文化落后是西北报业难以发展的一个社会因素。新中国成立前,宁夏、青海没有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宁夏有过四所,青海建过八所,后都因经费等原因又停办了一些。临近1949年,数量又减少半数,文盲占全省人口90%以上。陕西、甘肃教育较宁、青两省较好些,但文盲占人口的比例也较高,能读懂报纸并订得起报纸的为数有限。所以,落后地区的报刊订户大多是党政机关或学校等公费订阅户。此外,只有极少数工商业者有能力订报买报。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读报几乎是一种奢侈行为,买报实在是力所不及。所以,时至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社驻宁夏分社仍采用古老的方式发布新闻,每有新闻则张贴于门口,供人阅览。

其七,中共报刊在西北壮大成长,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积蓄了力量,规划了方略。中共政权领导下的报刊诞生于江西瑞金(1931-1934),长征后,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较稳固的政权,发行了从《红色中华》《新中华报》到《解放日报》为主的大量报刊。至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中共的主要报刊在陕北出版了14年。在此期间,这些报刊探索了无产阶级的办报思想、新闻理论,并将其用于指导新闻工作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工作办法、办报经验和新闻观点,对以后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巨大影响。

其八,西北新闻事业并不发达,然而,西北却是产生重大新闻、成就著名记者的大舞台。西北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少数民族聚集,地域特点鲜明,然而信息闭塞,这里的新闻鲜为人知,它似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吸引着内地乃至世界各国记者。尤其是抗战爆发前,中共作为一支中国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西北立足,更吸引了海内外记者前来造访。在外国记者中,以采访西北闻名全世界的埃德加·斯诺,1936年在陕甘宁边区采访三个多月,写成了《西行漫记》。此书的出版,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西北和这里的一支抗日力量,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战场和中共的抗战主张,以及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和军队情况,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迎合了读者需要,此书成为畅销书,斯诺成为名记者及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上宾。(www.xing528.com)

早于斯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1935年7月开始了他的西北地区考察旅行,经川西,走陇东,越祁连山,沿河西走廊,绕贺兰山,跨内蒙草原,历经十个月,写出一批通讯报道,通过报纸发往全国。他记述了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沿革,描述了这里人民的苦难、军阀的残酷。出自他笔端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无不生动感人。这组通讯以其风格与内容的独特、新颖、深刻、丰富而风靡中国,范长江也一举成为名记者。

(本章撰稿人:姚福申、程旭兰)

【注释】

[1]陕西省报刊志编纂委员会:《本省几个历史时期出版的报刊统计数字》,《报刊史料》第八期,第15页。

[2]曾虚白:《中国新闻史》,台北政治大学研究所1977年版,第407页。

[3]王晓岚:《喉舌之战——抗战中的新闻对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共中央党校,1990年版,第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