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市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研究结果

北京市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研究结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失独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很多是从失独之后如何对失独家庭在经济、生活照料及精神层面展开事后救助进行分析,缺乏对事前预防机制的思考,即如何进行风险规避及预防。本书在探讨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同时,提出不仅要关注失独之后的社会救助的完善,更要注意预防,建立失独家庭风险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31]蒲俐虹、王文涛:“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失独家庭’研究”,载《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7期。

北京市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研究结果

对失独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很多是从失独之后如何对失独家庭在经济、生活照料及精神层面展开事后救助进行分析,缺乏对事前预防机制的思考,即如何进行风险规避及预防。本书在探讨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同时,提出不仅要关注失独之后的社会救助的完善,更要注意预防,建立失独家庭风险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

【注释】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2]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载《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3]Shanas E.,“Social myth as Hypothesis:the Case of Family Relations of Old Peo⁃ple”,The Gerontologist,1979a,19a,19,pp.3-9.

[4]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5]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6]Lee GR,“Kinship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 Elderly: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Ageing and Society,Vol.1985,No.5.

[7]G.Becker,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i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8]R.Easterlin,Population,Labor Force,and Long Swings in Economic Growth,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8.

[9]G.DeJong,J.Fawcett,Motivations for Migration:an Assessment on a Valueexpectancy Model,Pergamon Press,1981.

[10]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的权益保障与风险规避问题”,载《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11]J.Caldwell,“The Mechanisms of Demographic Chang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Population Studies,Vol.1981,No.35(2).

[12]C.Cochairs,Ryutaro Hashimoto,Walter F Mondale,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Aging:A Report to World Leaders from the CSIS Commission on Global Aging,The CSIS Press,2002.

[13]柳玉芝、蔡文媚:“中国城市独生子女问题”,载《人口研究》1997年第2期。

[14]宋健:“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载《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15]陈自芳:“独生子女与父母供求关系经济学考察”,载《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3期。

[16]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载《社会工作》2007年第1期。

[17]乐章、陈璇、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第2期。

[18]王庆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基于上海市闵行区独生子女父母的调查”,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

[19]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载《南方人口》2002年第1期。

[20]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载《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21]王文娟、陈岱云:“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社会支持问题研究”,载《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22]王秀银、胡丽君、于增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龄独生子女意外伤亡”,载《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6期。

[23]洪娜:“独生子女不幸死亡家庭特征对完善计生工作的启示——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载《南方人口》2011年第1期。

[24]査波、李冬梅:“上海市郊区独生子女死亡情况调查”,载《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8期。

[25]王秀银、胡丽君、于增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龄独生子女意外伤亡”,载《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6期。

[26]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27]孔祥利:“风险社会视角下失独家庭的政策支持机制——实践困境及范式转换”,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28]洪娜:“独生子女不幸死亡家庭特征对完善计生工作的启示——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载《南方人口》2011年第1期。

[29]郭熙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30]高可:“宏观视域下的我国失独问题理论初探”,载《中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31]蒲俐虹、王文涛:“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失独家庭’研究”,载《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7期。

[32]刘波、袁喆:“失独家庭经济扶助政策困境及其矫正——基于广东省21个市计生特殊困难家庭扶助政策的分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33]穆光宗:“‘独生子女’风险论”,载《绿叶》2009年第8期。

[34]赵仲杰:“城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给其父母带来的困境及对策——以北京市宣武区调査数据为依据”,载《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5]吴石英、周剑:“独生子女死亡困境分析”,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6]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载《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37]周沛、周进萍:“独生子女风险及其保障研究”,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www.xing528.com)

[38]张必春、江立华:“丧失独生子女父母的三重困境及其扶助机制——以湖北省8市调查为例”,载《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5期。

[39]宋强玲:“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40]李博雅:“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载《中国外资》2013年第12期。

[41]朱艳敏:“失独者养老态势与困境摆脱”,载《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42]胡叠泉、邢启顺:“失独家庭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构”,载《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年第1期。

[43]金珑嘉:“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问题研究”,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44]王莲璀:“城市失独家庭养老及长期照料问题研究”,载《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第5期。

[45]董丽红:“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思考”,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6]王树新:“中国计划生育保险的发展与出路”,载《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3期。

[47]刘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与社会保障”,载《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6期。

[48]王景迁、方卫:“失独家庭社会救助现状与对策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49]吴士勇:“财政转移支付在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中的政策运用”,载《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第8期。

[50]宋强玲:“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51]吴峥嵘、刘太刚:“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中政府责任定位的逻辑与策略——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视角”,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52]赵灿:“社区照顾视角下失独父母养老问题研究——以河北省H市为例”,兰州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53]卫小将、何芸:“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载《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4]胡叠泉、邢启顺:“失独家庭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构”,载《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年第1期。

[55]宋强玲:“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56]金珑嘉:“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问题研究”,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57]周学馨、刘美华:“我国失独家庭养老体系中机构养老兜底保障作用研究——基于对全国709个失独者调研数据的分析”,载《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58]同春芬、吴楷楠:“论‘以房养老’对于失独家庭的适用性问题——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载《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59]周建国:“市场化养老模式研究——上海市亲和源老年社区个案及启示”,载《人口学刊》2010年第2期。

[60]张俊良、曾祥旭:“市场化与协同化目标约束下的养老模式创新——以市场人口学为分析视角”,载《人口学刊》2010年第3期。

[61]张瀚罡:“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探究——以‘新希望家园’为个案”,载《中国全科医学》2019年第S2期。

[62]李波:“失独家庭危机干预研究”,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63]杨晴:“失独空巢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以苏州为例”,苏州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64]赵灿:“社区照顾视角下失独父母养老问题研究——以河北省H市为例”,兰州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65]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载《社会工作》2012年第10期。

[66]张必春、陈伟东:“变迁与调适:失独父母家庭稳定性的维护逻辑——基于家庭动力学视角的思考”,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67]王宁、刘珍:“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互动与组织参与——基于情感能量视角的分析”,载《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第4期。

[68]孙颖、王亚群:“心理援助视野下‘失独家庭’的帮扶模式探究——以天津市和平区‘暖心家园’项目为例”,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69]汪新亮:“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载《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年第4期。

[70]史宇:“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载《农业经济》2018年第10期。

[71]孙晓曼:“‘失独’群体权益保障研究”,山东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72]王唯:“失去独生子女家庭权益保障研究”,山东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73]丁宁:“给付行政中心理援助制度的构建——基于失独家庭的人文关怀”,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74]王泽宁、王琼雯:“关于失独家庭法律扶助机制的思考”,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