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审美困境研究及解决方案

高中语文审美困境研究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过于注重阅读结果,强调问题分析和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创造,缺乏对学生审美过程的引导,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总的来说,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

高中语文审美困境研究及解决方案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我国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目前仍有不少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忽略阅读教学的美感,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散文阅读教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感情表达及审美能力为目标,灌输式教学却片面强调文章的分析与理解,教师多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分片段解读文本,课堂气氛沉闷,忽略学生与散文精神的互动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流于表面,不能充分体会散文的美感。

(二)审美过程被忽略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阅读的过程亦即审美的过程,散文尤其注重对文学美的表达,而传统的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忽略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打击学生学习热情。另外,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过于注重阅读结果,强调问题分析和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创造,缺乏对学生审美过程的引导,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三)阅读评价指标单一

现阶段,我国施行的仍为应试教育体制,因此,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过分关注学生散文阅读分数,常常以标准答案作为判断依据,为学生散文阅读分析进行打分,对学生进行表面的评价。这样的单一评价方法使学生缺少散文学习兴趣,在分析时,学生思考方向会发生偏离,更多会考虑怎样作答才会离标准答案更近一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思维定式,过分注重答案,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不能达到预期要求。

我国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针对以上提到的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教师必须尽快调整教学策略,转变主导者角色,鼓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主要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分析学生心理认知需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指导教师教学方向的关键,更是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的关键,为突破散文阅读教学目前的审美困境,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需求,设立创新式教学目标。高中生正处在激情洋溢的青春期,好奇新事物的发展,不愿受传统制度的约束。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意识,灵活设置教学目标,另外,针对不同年级的散文阅读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分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阅读能力培养的初期,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大致的内涵,学习一些散文写作技巧,随着阅读教学的推进,逐渐要求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描写的真正意象,如果一开始就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作者意境的理解上,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不利于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重视散文阅读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包括多个教学层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散文阅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重视自由的课堂氛围,视阅读的过程而非阅读的结果,强调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审美价值。教师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发现散文中所蕴藏的美感,同时也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归纳散文美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www.xing528.com)

3.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丰富能力评价标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以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其学习目标,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将成绩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自然也就将成绩定位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如此一来,便将阅读视作考试技巧的学习,只重技术分析,忽略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考查,激励学生自发转变学习目标,主动参与散文阅读教学。针对某一散文,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考查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例如作家的内心活动分析、中心思想表达等,这些问题都能侧面反映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另外,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及时对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弥补劣势、发挥优势。

总的来说,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功能,注重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能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文学审美习惯,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审美标准的对立

1.审美输出的概念化促使审美内容对立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与单纯的散文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的可操作性对学生审美行为具有天然的破坏力。不过高中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揣摩文章精彩的词、句、段,入情入境,跟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人相应作答。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2.审美过程的变量缺失促使审美标准对立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从来不存在文学性的缺失,文学发展脉络一直贯穿于我国散文阅读教育的文本结构之中。但让人感到困惑的是,散文审美与历史常常出现脱离。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学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1~3个部分,背诵下来。教师讲故事:课文第一自然段。接着会发生什么呢?说说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你认为谁做得对?(猴子)小猴子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理解“迫不及待”。看:“一串”和“一串串”有什么不同?再读读这句话。(体会小猴子着急的心情)就在这时,小兔子来啦,他怎么说的?(体会兔子着急的心情)比一比,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读一读,有不同的感受吗?说一说。师引读: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这句话在文中是个什么句子?起什么作用?(板书:精妙绝伦宏伟瑰丽)。这大量的文物都去了哪里?想知道吗?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到这些情况,你此时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教师要对教材和学情都把握得很好,做到准确把握教材,领会主旨,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流畅,教师需要在以下教学环节上,颇具匠心。第一,在导入过程中,老师引入关于杏林子的资料,图文并茂的向大家介绍了这位台湾著名女作家,并配上了优美的音乐,使得学生很容易走近杏林子,了解了她的讹传其故事以后就会很容易喜欢并接受她的作品。这种导入方法很轻易把学生和作品拉近,非常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播,最后在感情升华阶段,学生写赞颂生命的抒情诗,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无不显示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意识。说老师的课精炼,除了因为她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因她的语言准确精练,指向性明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我们的课堂就活跃起来了,只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我们的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3.审美驱动的内在封闭促使审美秩序对立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倾向于通过教学目标来完成对学生个体审美方向的引导,但真实的审美阅读会产生诸多“类文本”,这些“类文本”如果与教学诉求不相吻合,则教师应该如何取舍?例如:老师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让教材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生活,走向了社会。老师还重点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敢于发言的能力,为孩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叶老先生把“怎么你把这包几何课木的书皮去掉了呢?”这个意思含糊的句子,改为“怎么你把几何课木的包书纸去掉了呢?总之,向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和多媒体资源,通过个人讲授、学生朗读、自主学习、幻灯片呈现相关资料、拓展训练等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丰富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情操,又享受了课堂。一个教师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高深的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