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问题分析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实际查阅资料与调查过程中发现语文审美教育存在以下四个主要问题:(一)美育与德育混淆及重德育轻美育中国的审美教育自春秋战国时期就与道德教化、政治理想相伴而生。中国古代语文审美教育弱化人本身的地位,加强个人审美与国家政治之间的联系。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两者同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美育的落实程度却远低于德育。据调查表明,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语文审美教育对课余生活产生了作用。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问题分析

关于语文审美教育的参考文件数量较多,足见社会重视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查阅资料与调查过程中发现语文审美教育存在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一)美育与德育混淆及重德育轻美育

中国的审美教育自春秋战国时期就与道德教化、政治理想相伴而生。儒家的诗、乐教育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语文审美教育弱化人本身的地位,加强个人审美与国家政治之间的联系。久而久之,美育就成了德育的一种手段。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两者同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美育的落实程度却远低于德育。首先,德育有专门的课程,而大部分中学的美育课程仅依靠艺术类课程;其次,在职教师培训中有明确的德育课程,但相比之下审美能力培训次数较少;最后,教师与学生的道德状况有着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每学期都需要对道德发展进行评价,而审美教育却缺少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

同时在教育指导文件中,美育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总是带着德育的影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的指导思想明确写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德育当作美育目标和指导思想。同时文件规定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其判断正确的标准出于道德层面,而不是权威美学著作。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部分提出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教育成了形成思想道德的方法。

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教师的品德是考评的核心,并且出台过多种政策文件对师德规范促进。但教师的审美能力却极少单列为教师的基本评价标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评价标准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让道德因素占据了教师评价的半壁江山是不利于语文教师的长久发展的。因为遵照道德标准产生的是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也叫正常人格或常态人格,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健全人格是一种常态的现实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平均水平。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仅仅止步于正常人格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培养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也就成了现代教育的新风向标。培养创造性想象和思维不仅要按照客观规律进行,还涉及美感。苏联教育学家布洛夫曾说人不仅按照物质必然性,而且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所以,教师要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就应该对“美的规律”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解和分析体系。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所以,教师评价体系不能将道德标准无节制扩大,审美教育能力才应该是现代教师评价标准发展新方向。

(二)审美教育与目前教育模式的矛盾冲突

现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与人本身价值的重视,使得现代教育不断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现代教育环境产生的不只是素质教育,还有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一定社会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以考试成绩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教育学家与教师都对应试教育现象持批判态度,认为其是制约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但考试作为现行的、最为客观的评价方式一直是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本身并没有错误。大部分批判者针对的是过度追求成绩过程而导致教育内容局限化、教育方式的机械化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模式化等等问题。

1.审美教育与教育内容局限化之间的矛盾

应试教育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将文本的解读局限于考试大纲。而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学生的文学理解与运用能力有着明确的等级要求,且并不要求考核文学名著。阅读能力局限在考纲,间接促使了高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逐步弱化。同时由于试卷的篇幅限制,篇幅长的文章也逐步消失在学生的阅读范围之内。

语文教育内容的局限不仅是在文学经典上的审美局限,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局限。据调查表明,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语文审美教育对课余生活产生了作用。审美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课堂或者是学校之中,那么审美内化就无法落到实处,审美教育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语文教育主要是以教科书为依托,穿插文学阅读练习,以扩大学生与文学接触面。但这样的语文教育缺少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没有感受到对语文审美能力的需求,自然也不会在课余时间主动接受语文审美教育。高中学生的记忆以理解记忆为主,学生如果认识不到审美教育的必要性,自然对教师进行的审美教育缺少主动参与。长久如此,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将语文审美运用范围局限在课堂上,而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在对语文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中,教师都认为自己的课程中包含着审美教育因素。在谈及除了课程之外是否运用其他方式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们不约而同选择对时事新闻和畅销文学的交流讨论的方式。教师认为虽然这种教学活动进行次数不多,但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语文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在于教师没有明确告知学生审美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程度和理解能力很难理解教师的行为意图。他们认为课上的训练只是一种练习,与课后生活并没有联系。

2.审美教育与教育方式机械化之间的矛盾

“机械主义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容器’,记忆在整个学习中占据着统治地位”[16]。在某些语文教师的思想误区中,想要让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教授给学生答题模式、套话,甚至将语文学科完全当成阅读理解或者是文言翻译课。这样的语文教育只是一门单纯记忆的学科,完全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其审美价值将不复存在。

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有记忆的成分,但这种记忆应当是有意义记忆或者是理解记忆。某些教师在教授课程中一味贪图效率或者成绩,认为掌握知识点学生就能够考出“好成绩”。其实不然,机械记忆“没有成为其思想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领域并没有因此而更为丰富和发展”。学生仅仅是记住了某些字符,并没有对其情感和思想产生影响,也就不具有教育意义。通过机械记忆而增长的知识只会使语文中的人文价值丧失殆尽。教师不能被远程教育或者是计算机教育取代的原因就在于除了单纯的记忆之外,还能够传达情感与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想象和思想精神。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减少对单纯记忆时间,并适当放开课堂让学生自由地思考与想象。这也就是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所提倡的“真正的教育”。

应试带来的教育方式机械化还体现在对“标准”的追求上。为了教育效率最大化,学校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有了不约而同地“标准教学”。许多教师在课前将课程设计具体到每一次问答,课堂上按部就班。这样的课堂看似完美高效,但却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在语文课上,教师需要不停地进行思考,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文课文中的人文审美因素。另一个标准则是体现在对问题的思考上。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客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对待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方式也有着个体差异性,审美倾向性也不相同。同样的课文,有的学生偏爱语言之美,而有的学生则更偏向整体的审美意境孔子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式,结合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现状,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既不是一本“参考书”也不是“百度”,语文教育也并单纯的答疑解惑。教师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的审美点上,并对其进行提问与挖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发挥语文审美教育独特的作用。

3.审美教育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同一化之间的矛盾(www.xing528.com)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同一化来自于模式化教育现象。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直言不讳地批评它“几乎没有机会进行任何社会分工,没有机会让每个儿童完成一点专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教育评价的同一化,折射出的是一种无差别的教育思想,其最终体现在考评方式的同一:全国的语文课程有着不同的教材版本但是最终面对的都是同一张考核试卷。把成千上万的儿童关在像兵营一样的大房子里,不考虑他们的体力、不同的生理需求以及智力差异,每天都在不加区别地、清一色地给所有的孩子配给四五种精神食粮。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是朝着同一目标努力,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就很难得到落实,更谈不上个性化教育。语文审美教育目标是学生抒发内心情感,需要尊重和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审美习惯,也需要语文教师悉心观察并辅以适当的个别教育。但这样的“同一”直接剥夺了教师与学生接触不同教育方式的机会。国家虽有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但同一化的考核标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策的效力。如果没有多样化的考评方式,语文审美教育就会变成教师自己的审美素养的个人展示,而不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教育理念。

面对同一的考评筛选制度,家长自然认为语文审美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大多家长让学生周末参加补习班,压缩学生的审美活动时间,但是家长不允许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家长要求学生在周末必须参加补习班、完成作业之后才能进行自己的休闲活动。这也就促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审美能力没有得到充足锻炼,审美经验极度缺乏的现状。

而在教师层面,同一的考评制度激化了审美教育所需要的大量工作与考评中轻视审美教育之间的矛盾。语文审美教育目前没有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同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教师需要花费大量心力。我们的教师们被迫,或自认为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会对你更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一方面,语文教师面临的不只是语文审美本身实施的困难,学生对于审美的自觉能动性也加大了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难度。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就要面对学生审美经验缺乏情况。而在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如果花费大量时间补充审美相关知识,让学生拥有完整的审美体验,就会影响占用教学时间,影响其他教学环节。语文审美教育具有如此的实施困难,但其在评价体系中却不占据重要地位。自然而然,语文审美就成了“空中楼阁”。

语文审美教育固然需要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但也需要更多的客观条件的支持,需要学生自觉在课下积累相对充足的审美经验,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有多元评价体系。

(三)语文教师在语文审美教育实践过程中困难调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含高中教学的学校13818所,普通高中语文教师267642人。而同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3710461人,在校师生比例约为13.1,而高中语文学科的师生比为1∶88。大部分情况下一名高中语文教书需要教授两个班级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平均一名语文教师实际需要教学比例远超统计数据。

高中语文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生人数众多,教师难以针对每一位学生实施个性化审美教育。第二个问题来自新任职教师。新任职教师是指新加入工作,其年龄一般为24岁,占全国高中阶段教师比例约为3%。新任职语文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却缺乏审美教育经验。他们不了解学生审美习惯,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审美的教学环节。但新任教师在认识和熟悉班级花费了主要精力,分配到教学上的精力少了,更不用说审美教育。语文审美教育对于新任教师的挑战还来自于学校不让新任教师参与高三教学的个别现象。没有经历过完整的高中教学,新任教师无法系统融合高中知识点,导致其难以明确现阶段班级学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需求。同时,新任教师不熟悉学生的思维与学习习惯,造成依赖教参完成设计教学的现象。总而言之,花费在教学上的精力少加之没有教学经验是影响新任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原因。

不只是新任教师在审美教育上存在问题,在一线长期工作的教师们在审美教育上也有阻碍。相比新任教师存在审美教学经验上的困难,资历深的教师则是普遍存在着审美疲劳甚至教学疲劳。不可否认,老教师对于高中知识的掌握已经烂熟于心,并且对学情分析也有自己的一套高效办法。老教师经历过时间的沉淀,基本拥有高超的教学水平。但也正是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如果教师不求思辨,就容易进入教学惯性。所谓“教学惯性”是指教学活动一经发生,在长期的实践中便会形成某些“传统”和“模式”,这种“传统”和“模式”会对以后的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甚至成为一种恒定的作用力,推动教学活动继续运行。教学惯性带来的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与解读方式。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改变对课文审美内涵的解读方式,更不用说个性化审美。学校的专任教师是一种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职业。教师,特别是长期从事本行业的人,需要突破常规束缚,发现新的教学观念。

(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具有审美创新意识

现阶段人们对于考试成绩,特别是高考的重视程度已经超出了对教育本身的关注,超出对人自身的关注。希望考上大学的愿望并不奇怪,但种种现象反映出的对学生成绩的过度关注超乎想象:每次两会期间都会有关于高考改革的提案议案;高考前各个施工点或者临近道路需要停工或者限制通行;高考期间甚至要出动警方来维持和保障考生等等。相对于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学生的精神情感状态却很少得到足够的重视:高考前后学生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亲人逝世却隐瞒考生的现象。将考试分数作为考查学生12年的成果,是现阶段最公平的考评方式。但是学生的精神情感状态却缺乏一个测量制度。社会各界过度关注高考,考试成绩成了本位,学生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容易导致个体的自我定位失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在情感发展方面的标准是人际关系,诸如爱情、友情以及对考试焦虑等基本情感情绪。在实施建议上也是专门针对心理健康课程或者活动提出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建立的重要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了如何培养“正常”的、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状态,即个人独立素养养成的建议。但是审美能力,其作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纲要中却没有涉及。

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也很少关注到自己的审美需求。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高中学生对审美意识都有自我培养的倾向。但在提高语文审美能力上,学生的意识就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低,没有产生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高中生的生理特征。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渴望自我的独立。大多数的学生认同语文教师能对其审美产生影响,但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高中生的自我审美教育能力还不完善,但由于年龄特点,不希望教师过多地参与私生活,这也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造成了阻力。

综上所述,当代语文审美教育需建立起完善的实施和反馈体系,同时也要认清审美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美感,更多是对人精神上的改善与升华。我国审美教育发展历史的特殊性与当代社会对高效率的过分追求,造成现代语文审美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带来的不是学生文学能力的迅速提升,而是学生在由于过快吸收知识而导致精神的空虚状态。所以,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认识到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任务不是高考,而是应该学生情感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