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解经程式17

《经解入门》解经程式17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士子通经原期致用,不第沐稽古[五]之荣而已,故学者不可不致力于此,列此条目以为之的。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分别优劣,酌定赏罚。[13]见《诗经·芄兰》。[17]今按:天津古籍本无此篇。

《经解入门》解经程式17

一、国朝取士,文、诗、策论外,兼及经义[一],故国子监[二]南学[三]及州郡岁科[四]试经古诸场均有经解。士子通经原期致用,不第沐稽古[五]之荣而已,故学者不可不致力于此,列此条目以为之的。

一、经解与策不同,通体皆无抬头[六],其抬头者乃引“御纂”[七]、“钦定”[八]等书耳,然引此书且须三抬[九],以其皆先王所定故也。

一、遇避讳字皆不可用,倘古书既有其字,而亦不能不引,则将此字空一格,并写“敬避”二字,亦不犯禁。

一、场屋解经,国朝人所著各书收入《四库》者可以引用,用时亦只举其书名,不宜及其人之姓名,其未入《四库》而已现行者但称“或说”可也。

一、场屋中解题率在《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风檐[十]寸晷[十一],时有不及,不必求多,与其多作不善,不若少而精也。

一、场屋解经,与平时稍有各别。平时为日宽,题目少,故可细心博考,以求尽善。应试则时日仓猝,顿成数篇,其不能尽善可知。惟眉目最要清楚,先列诸家异说,后下己意。或驳去数说,而于中独宗一说而申发之,或贯通诸说,而以己意融会之,必须头绪了然,使阅者知为胸有把握便可。若自出新意,恐弄巧反拙。至或云有著作家之经解,有场屋中之经解,著作家则繁稽博考者,折衷一是,场屋则罗列诸说而已,此言实不足信。

【笺注】

[一]经义: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

[二]国子监:我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关。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三]南学:清代雍正九年(1731),将毗连国子监街南的官房作为学舍,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称为“南学”。《清史稿·职官志二》:“九年,建南学。”原注:“在学肄业者为南学,在外肄业赴学考试者为北学。”参阅《光绪会典事例》卷一○九八。

[四]岁科:清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

[五]稽古:考察古事。《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

[六]抬头:旧时书信、行文的一种格式。即涉及对方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另起一行书写,以表示尊敬。亦指书信、公文等行文抬头的地方。清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跳行》:“作书出格曰抬头。”

[七]御纂:谓皇帝诏命编纂。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叙》:“凡御纂群经,皆采汉、宋先儒之说,参考异同,务求至当,远绍千载之薪传,为万世不刊之巨典焉。”

[八]钦定:皇帝亲自裁定的。多用于书名。如《钦定四库全书》、《钦定渊鉴类函》等。

[九]三抬:另起一行书写,向上凸出三个字的位置。此外,还有“两抬”、“一抬”。

[十]风檐:指科举时代的考试场所。顾炎武《日知录·拟题》:“即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较之风檐结构难易迥殊。”赵翼《重赴鹿鸣宴》诗:“风檐弋获原非易,多少文心耗短檠。”

[十一]寸晷:犹寸阴。晷,日影。借指小段时间。

【注释】

[1]本训:训诂用语,谓字的本义。曾国藩《与朱仲我书》:“凡古今文字,何字不有虚实两用?如‘履’字以实用者为本训,而《羽猎赋》之‘履般首’则虚用矣。”

[2]杌陧:危殆,不安。

[3]程廷祚《大易择言》卷九:“说经者必宜以我从经,而无强经以就我也。”

[4]《周易注疏》卷七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者,王谓五也,臣谓二也。九五居于王位,而在难中。六二是五之臣,往应于五,履正居中,志匡王室,能涉蹇难,而往济蹇,故曰王臣蹇蹇也。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象曰终无尤者,处难以斯,岂有过尤也。”

[5]《周易注疏》卷十:“‘六四,有衣袽,终日戒。’注:‘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履得其正,而近不与三五相得。夫有隙之弃舟,而得济者,有衣袽也。’”《程氏易传》:“当作濡,谓渗漏也。舟有罅漏,则塞以衣袽。”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袽,败衣也。”

[6]某氏传:即《尚书》伪孔氏传,下同。

[7]《尚书注疏》卷二引王肃云:“能安远者,先能安近。知不然者,以牧在远方,故据远近之惇德者,令人君厚行德也。”

[8]马注:即马融注,见《史记》卷三十八所引。

[9]“某氏传”,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卷五引作“马传”。

[10]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一:“我今庶几欲有此人而用之。‘欲’上有‘敬’字。”(www.xing528.com)

[11]见《诗经·麟之趾》。

[12]终风:《汉语大词典》引毛传:“终日风为终风。”又曰:“《韩诗》以终风为西风。后多以指大风、暴风。”

[13]见《诗经·芄兰》。

[14]《春秋公羊传序考证》:《唐志》惟载《春秋正义》三十六卷,孔颖达等撰,又杨士勋《穀梁传疏》十二卷,而《公羊疏》不言撰人,是以宋刻《十三经疏》,惟公羊不书撰疏名氏。历代相沿至今。今考《唐志》固不言撰疏人名氏,《宋志》则既以《公羊疏》三十卷与孔颖达《左传正义》、杨士勋《穀梁疏》并列矣。又云:徐彦《公羊疏》三十卷,不知同乎?异乎?抑共此一书特前后重见以传疑乎?马端临《文献通考》谓:《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而王应麟《小学绀珠》直谓《公羊疏》徐彦撰,倘即《宋史》所据乎?抑别有考也。

[15]清范家相《三家诗拾遗》卷一据《汉书》作“山冢卒崩”。

[16]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史记》卷一三○)

[17]今按:天津古籍本无此篇。

[5]《周易注疏》卷十:“‘六四,有衣袽,终日戒。’注:‘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履得其正,而近不与三五相得。夫有隙之弃舟,而得济者,有衣袽也。’”《程氏易传》:“当作濡,谓渗漏也。舟有罅漏,则塞以衣袽。”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袽,败衣也。”

p>

[十七]麴麸曰媒:见《周礼·媒氏》。明周祈《名义考》卷十二“麴糵”:“《说文》:‘麴,酒母也。’徐氏曰:‘麴,糵也,酒主于曲,故曰酒母。’《玉篇》:‘麴酒母。’孟康曰:‘媒酒酵糵麴也。’《周礼·媒人》注:‘齐人名麴麸曰媒。’《说文》、《玉篇》媒人注训麴已明,徐氏训麴并及糵,孟康所训俱失之。盖麴今麴饼糵今麦芽为饧者,故书注曰麴多则太苦,糵多则太甘,今人止用麴,不复用糵矣。然麴亦麦所成者,酒酵酒滓也,麴糵以酿酒,故酿成其罪者曰媒糵。”

[十八]疾为戚:见《周礼·考工氏》。

[十九]麇为獐:《周礼·考工记·画缋》:“山以章,水以龙。”郑玄注:“章读为獐,獐,山物也,在衣,齐人谓麇为獐;龙,水物,在衣。”陆德明《释文》:“麇,獐也。”今称獐子。

[十七]麴麸曰媒:见《周礼·媒氏》。明周祈《名义考》卷十二“麴糵”:“《说文》:‘麴,酒母也。’徐氏曰:‘麴,糵也,酒主于曲,故曰酒母。’《玉篇》:‘麴酒母。’孟康曰:‘媒酒酵糵麴也。’《周礼

[9]“某氏传”,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卷五引作“马传”。

训麴并及糵,孟康所训俱失之。盖麴今麴饼糵今麦芽为饧者,故书注曰麴多则太

[10]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一:“我今庶几欲有此人而用之。‘欲’上有‘敬’字。”

[十八]疾为戚:见《周礼·考工氏》。

[十九]麇为獐:《周礼·考工记·画缋》:“山以章,水以

[11]见《诗经·麟之趾》。

,齐人谓麇为獐;龙,水物,在衣。”陆德明《

[12]终风:《汉语大词典》引毛传:“终日风为终风。”又曰:“《韩诗》以终风为西风。后多以指大风、暴风。”

r_ebook=222,pagenumber_book=194" class="picture_character" s

[13]见《诗经·芄兰》。

20230513/339081/0cb6

[14]《春秋公羊传序考证》:《唐志》惟载《春秋正义》三十六卷,孔颖达等撰,又杨士勋《穀梁传疏》十二卷,而《公羊疏》不言撰人,是以宋刻《十三经疏》,惟公羊不书撰疏名氏。历代相沿至今。今考《唐志》固不言撰疏人名氏,《宋志》则既以《公羊疏》三十卷与孔颖达《左传正义》、杨士勋《穀梁疏》并列矣。又云:徐彦《公羊疏》三十卷,不知同乎?异乎?抑共此一书特前后重见以传疑乎?马端临《文献通考》谓:《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而王应麟《小学绀珠》直谓《公羊疏》徐彦撰,倘即《宋史》所据乎?抑别有考也。

堕:见《士虞礼》。

[二十五]题肩为击征:《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郑玄注:“征鸟,题肩也。齐人谓之击征,或名鹰。仲春化为鸠。”《渊鉴类函》卷四二二引《春秋考异邮》:“阴阳气贪,故题肩击。”题肩:鸟名。鹞鹰的一种。

[二十六]滑为瀡:见《礼记·内则》:“免、薧、滫、瀡以滑之。”瀡,使食物柔滑的佐料。

[二十七]相绞讦为掉磬:《礼记·内则》“舅姑若使介妇,毋敢敌耦于冢妇”郑玄注:“虽有勤劳,不敢掉磬。”陆德明《释文》:“《隐义》云:齐人以相绞讦为掉

[15]清范家相《三家诗拾遗》卷一据《汉书》作“山冢卒崩”。

[15]清范家相《三家诗拾遗》卷一据《汉书》作“山冢卒崩”。

[16]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史记》卷一三○)

2,pagenumber_book=194" class="picture_character" src="https://www.xing528.com/attached/image/20230513/339081/c1195c1d-be1f-4ae7-9069-32aea9adf773.jpg">氏》“湅丝以涚水沤其丝”郑玄注:

[17]今按:天津古籍本无此篇。

]椎为终葵:《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