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与《学》、《经》的关系研究

《经解入门》与《学》、《经》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有《义门读书记》、《义门先生集》、《困学纪闻补笺》。著有《周易述》、《金石三例》、《雅雨堂诗》等,刻有《雅雨堂丛书》。著有《孟子解谊》、《小尔雅校证》、《补经义考》、《勤有堂文集》。著有《南涧文集》、《岭南诗集》。著有《经典释文补条例》、《汉书地理志校本》、《国语发正》、《清尊集》。

《经解入门》与《学》、《经》的关系研究

【原文】

校勘者何?校其异同,勘其谬误。此例开于七十子,子夏知“三豕”为“己亥”之讹,即校勘之类。而两汉经师特重此学。成帝时,刘向典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义略同,唯京氏为异。向又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张霸《百两篇》,刘向校之,非是,后遂黜其书。恭王于孔壁得《古文尚书》,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为隶古写之,增多二十五篇,又伏生误合五篇,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

先后郑氏亦精校勘之学,如《礼》注司农读“匪颁”之“颁”为“班布”之“班”,康成读“利”为“上思利民”之“利”,“嫔贡”之“嫔”,郑云故书作“宾”,“七事”之“七”,郑云故书为“小”之属皆是。盖以读书而不知校勘,则书之真伪、义之同异、文之脱误均无由见,故先儒必以校勘为要。

【辨伪】此段抄自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注解传述人》:

汉成帝时,刘向典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义略同,唯京氏为异。向又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汉书·儒林传》云:《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传》、《书序》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刘向校之,非是,后遂黜其书。《古文尚书》者,孔壁之所藏也,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之,并《礼》、《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为隶古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又伏生误合五篇,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

【原文】

而国朝以校勘名家者:惠氏栋、何氏焯、卢氏见曾、全氏祖望、卢氏文弨、钱氏大昕、李氏文藻、戴氏震、王氏念孙、张氏敦仁、丁氏杰、孙氏星衍、阮氏元、顾氏广圻、赵氏怀玉、鲍氏廷博、袁氏廷梼、吴氏骞诸儒。其最精者则称戴、卢、丁、顾四人。所校勘各书,俱属善本,是正文字,皆有依据,读其书,可以知其功之所存。学者明乎此,则读书自不敢不细心矣。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书目答问·校勘之学家》:

诸家校刻[书],并是善本,是正文字,皆可依据。戴、卢、丁、顾为最。

何焯[1]、惠栋、卢见曾[2](雅雨,德州)、全祖望、沈炳震[3]、沈廷芳[4](椒园,仁和)、谢墉、姚范(姜坞,桐城)、卢文弨、钱大昕、钱东垣[5]、彭元瑞[6]、李文藻[7](南涧,益都)、周永年[8](书仓,历城)、戴震、王念孙、张敦仁、丁杰、赵怀玉(味辛,阳湖)、鲍廷博(以文,歙县)、黄丕烈(荛圃,吴县)、孙星衍、秦恩复(敦夫,江都)、阮元、顾广圻、袁廷梼(寿阶,吴县)、吴骞(兔床,海宁)、陈鳣(仲鱼,海宁)、钱泰吉[9](警石,嘉兴)、曾钊[10](冕士,南海)、汪远孙[11](小米,仁和)

【本篇结论】

《有校勘之学》篇前半部分材料抄自《经典释文序录》,后半部分材料窃自《书目答问》。本节观点鲜明,尤当注意。“校勘者何?校其异同,勘其谬误。”这是对校勘的最佳释义。“盖以读书而不知校勘,则书之真伪、义之同异、文之脱误均无由见,故先儒必以校勘为要。”对校勘重要性之认识,亦深得个中三昧。非老于此道,决不能下此断语。(www.xing528.com)

【注释】

[1]何焯(1661—1722),字屺瞻,晚号茶仙学者,称义门先生,江苏长洲人。著有《义门读书记》、《义门先生集》、《困学纪闻补笺》。事迹见《清史稿·文苑传》。全祖望为撰《翰林院编修赠学士长洲何公墓志铭》。

[2]卢见曾(1690—1765),字抱孙,号雅雨,山东德州人。曾任两淮盐运使。著有《周易述》、《金石三例》、《雅雨堂诗》等,刻有《雅雨堂丛书》。

[3]沈炳震(1679—1737),字寅驭,号东甫,浙江归安人。著《新旧唐书合钞》、《二十一史四谱》、《九经辨字渎蒙》、《历代世系纪年编》、《唐诗金粉》、《增默斋诗集》。事迹见全祖望《沈东甫墓志铭》。

[4]沈廷芳(1702—1772),字畹叔,号椒园,仁和人。乾隆丙辰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著有《十三经注疏正字》、《隐拙斋集》、《续经义考》。

[5]钱东垣,字既勤,号亦轩,大昭子,江苏嘉定人。嘉庆三年举人。著有《孟子解谊》、《小尔雅校证》、《补经义考》、《勤有堂文集》。

[6]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号芸楣,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著《恩余堂经进稿》、《恩余堂辑稿》、《石经考文提要》、《新五代史补注》、《宋四六文选》卷、《宋四六诗话》。

[7]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号南涧,山东益都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著有《南涧文集》、《岭南诗集》。《潜研堂集》文集卷四十三有《李南涧墓志铭》。

[8]周永年(1730—1791),字书昌,山东历城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与晋涵同征修《四库全书》,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9]钱泰吉(1791—1863),字辅宜,号警石,又号甘泉乡人,浙江嘉兴人。著有《海昌备志》、《曝书杂记》、《可读书斋校书谱》、《甘泉乡人文稿》。

[10]曾钊(1821—1854),字敏修,号冕士,广东南海人。道光五年拔贡生,官合浦县教谕,调钦州学正。著有《周易虞氏义笺》、《虞书命羲和章解》、《周礼注疏小笺》、《春秋国都爵姓续考》、《诗说》、《诗毛郑异同辨》、《毛诗经文定本小序》、《考异》、《音读》、《虞书命羲和章解》、《论语述解》、《读书杂志》、《面城楼集》。

[11]汪远孙(1794—1836),字久也,号小米,浙江仁和人。著有《经典释文补条例》、《汉书地理志校本》、《国语发正》、《清尊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