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会展业生态化发展成果

中国会展业生态化发展成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会展产业生态化”在中国会展业界相对比较陌生,但“产业生态化”一词早已不再新鲜。同时,我国会展业正经受“产业生态化”的历史性挑战。详细内容收录于笔者的文章《中国会展产业生态化蓄势待发》中。当下,国际会展业生态化趋势显著,中国会展业发展正受到国际环境因素的严峻挑战。德国有很多世界知名会展城市、会展中心和品牌展会。

中国会展业生态化发展成果

尽管“会展产业生态化”在中国会展业界相对比较陌生,但“产业生态化”一词早已不再新鲜。早在1988年,罗伯特·埃尔斯就提出了产业代谢理论。在中国,刘则渊于1994年最早运用“产业生态化”的概念。

十多年来,产业生态化已十分普遍,主要覆盖旅游产业、钢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海洋产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等多个领域,其中旅游产业、钢铁产业等的生态化相对更彻底[2]。从目前看,“产业生态化”是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协调性的重要途径,是有效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新的产业发展理念与模式,是产业发展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必然选择。相关产业之所以相对更早地开展生态化,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与资源、生态、自然、污染等的关联度相对较高,资源整合保护环境、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等要求更加迫切。

近二十年以来,业界和学界一直在大谈特谈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带着“朝阳产业”的光环以及作为现代新兴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会展业一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会展行业产业链长,辐射作用强,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高,对相关产业(如交通、旅游、物流、餐饮等)的经济拉动比可达1∶9,甚至高达1∶15。因此,国内多数大中城市都特别关注会展业。它也正在成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发展会展经济”“打造会展名城”等字眼频繁地冲击着公众视野,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都陆续提出建设“会展之都”的规划,在更大程度上凸显了会展经济发展的分量。于是,主要会展城市的各级政府都已开始加大统筹力度,对会展业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

同时,我国会展业正经受“产业生态化”的历史性挑战。在中国经济明显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可持续发展得到高度重视并被提上议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会展业从业者已逐渐意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多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更重视产业行为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稍加梳理,我们就能发现发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亟须认真面对并值得积极寻求对策。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并不能从单一角度看待,而应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研究。

例如,国内的会展场馆、会展中心建设在近几年再次迎来了一波新的建设高峰,深圳、济南、天津、西安、杭州等多个城市呈现出一番“方兴未艾”的建设热潮,为中国会展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场馆是诸多展会活动的发生地,是参展商与观众最终“成交”的主要场所。基于这样的认识,各地动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建设会展场馆,体现了各地对会展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但就在这一过程中,建多大的场馆,建设时是否使用环保材料,建好后如何使用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其中建设体量与使用频率的矛盾相对突出。近年来,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场馆的利用率参差不齐的现象异常突出,高的可达60%以上,低的不及10%。如此悬殊的展馆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产业规划缺乏科学的生态化规划意识及有效手段,从长远来看,此类建设无疑会带来城市建设的一些后遗症,日后难免会被业界等专业人士所诟病。当然,还有一些纯粹意义上的房地产公司大幅度介入各地会展中心建设,当下也已开始引起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如果其建设的核心在于圈地做房地产而不是会展中心,那后续会展场馆不出现问题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当下,前面这两种现象特别突出。尽管场馆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对离谱的场馆面积上的攀比却不适合成为发展的“时髦之举”。多个会展中心过分追求地标效应而未能在建设中充分体现能量循环等可持续发展特色,是当下会展场馆建设的软肋。早期的规划一旦不合理,后期想再做一些重要调整就会十分困难,这自然将给生态化发展留下很多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难题[3]。

再如,会展业的“过度搭建”问题也十分棘手。多个展会特别是特装搭建领域,呈现了展会发展的诸多“怪相”。基于直接的经济利益,大多数参展商不惜挥霍巨资过度追求展台的奢侈装修、大批量使用一次性木质材料等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显然他们主要是为了吸引大量观众,竭尽全力增强展台的奇炫效果,大有用“奢侈挥霍”吸引观众眼球之势。当然,此时的搭建商往往都投其所好,按照参展商的要求施工并赚取相对高的利润。在此类思维的支配下,我们会相对普遍地感知以下场景:在施工现场,污浊的空气、大量的粉尘、刺鼻的气味等;在展会现场,展示企业实力有余却不够低碳和环保、布展材料选取不合理导致现场观众闭眼掩鼻等,这些都表明行业在环保方面的生态性很难得到保证。换句话说,光、电、声污染在有效的展览时间内大量充斥,大量复合板与胶水等物品散发出多种刺鼻气味,严重地影响了观展人群的身心健康,拉低了展会经济的“颜值”,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会展业发展的一些“差评”。这难免就会带来多个层面大量的后遗症,包括大量的展览垃圾产生等,这给后续的垃圾处理与清运带来了巨大难度,也极大幅度地增加了场馆的成本支出。详细内容收录于笔者的文章《中国会展产业生态化蓄势待发》中(见图3-2)。(www.xing528.com)

图3-2 《中国会展产业生态化蓄势待发》[4]文章发表

由上可知,资源整合不彻底造成现场能源的严重浪费、节能材料低比例使用导致会展大垃圾场的产生等反映了会展业在资源整合与循环利用方面的“极不生态”。原先这仅仅是参展商的个人行为,但诸多参展商的个人行为集聚到一起就是展会整体效果及社会行为,也会延伸到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范畴。从社会与人类发展而言,这样的场景很糟糕。当然,会展业的生态化还包括其他方面,如会展人的生态意识、会展产业链的资源优化整合、会展信息的充分搜集与利用等,而这些至今都停留在相对传统的层面上。因而,从以上分析可知,会展业要想往更高层次发展,生态化发展就不可回避,传统的一些观念需尽早突破,并且要更好地加以优化。

当下,国际会展业生态化趋势显著,中国会展业发展正受到国际环境因素的严峻挑战。由于发展历史、展会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等原因,我国会展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首屈一指的德国就是我们借鉴的典范。德国有很多世界知名会展城市、会展中心和品牌展会。这既是多年发展的结果,也不能否认政府规划的因素。德国会展业在产业理念生态化及场馆规划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联邦政府是德国会展经济的助推器,但政府善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德国会展业主要遵循市场主导的管理模式,政府更多地在场馆建设、交通配套等方面支持会展业发展,而非直接插手会展中心的运营。AUMA(德国经济展览和博览委员会)几乎协调着德国展览业国内外所有展览活动。AUMA除了在信息传递、数据统计、咨询宣传等方面“大显身手”外,还在精确定位和尽力避免重复办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会展城市有序排列,会展中心市场化运作,品牌展会得到培育和建设,正是德国会展业生态化的体现。在展厅设计方面,德国也呈现出了明显的生态化优势。德国的生态化技术为产业生态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会展标准与产业评价体系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5]。因而,如果中国会展业在生态化方面没能明显进展,即便已成为会展大国,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会展强国。

综上所述,无论从国内会展业发展看,还是基于国际会展形势发展的层面,中国会展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应该是蓄势待发[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