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原理与家庭疗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原理与家庭疗法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埃尔德最早只确定了生命历程视角的四个基本原理:①人类生活与历史时间的相互作用性;②生活的时间性;③生活的相互依存性;④选择时的个人能动性。在后来的研究中,埃尔德和沙纳汉又陆续提出两个补充性的原理;⑤生命历程轨迹的多样性;⑥风险和保护的发展性。如今盛行于社会工作领域的家庭疗法,遵循的就是这一治疗理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原理与家庭疗法

埃尔德(Elder,1994)最早只确定了生命历程视角的四个基本原理:①人类生活历史时间的相互作用性(interplay of human lives and historicaltime);②生活的时间性(timing of lives);③生活的相互依存性(linked or interdependent lives);④选择时的个人能动性(human agency in making choices)。在后来的研究中,埃尔德和沙纳汉(Elder,1998;Shanahan,2000)又陆续提出两个补充性的原理;⑤生命历程轨迹的多样性(diversity in life course trajectories);⑥风险和保护的发展性(developmental risks and protection)。其简要内涵如表1-1所示。

表1-1 生命历程视角的六大原理

1.人类生活与历史时间的相互作用性

人类生活与历史时间的相互作用性原理把人与某种历史力量联系起来,告诉我们人在哪一年出生、他属于哪一同龄群体。在一个变迁的社会中,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人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状况,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机会和所受到的社会限制也是不一样的。而当社会变化对一代又一代的同龄群体产生了不同影响时,生命轨迹的历史效应就会以同龄群体效应表现出来;而当社会变化对接连几代人的影响大致相同时,社会对生命轨迹的历史影响则会以周期效应(period effect)的形式呈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实例,如经济恐慌年代长大的一代有终身节俭的习惯(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2004:399),伴随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比前一代更多看电视、更少读报等(Peiser,2000)。

2.生活的时间性

“时间性”(timing)一词的本意指事物在某一时段内才有效、才有意义或有作用的特征。生活的时间性指的是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转变所发生的社会时间性(social timing),它首先是一种以年龄层级的概念来对一生中社会角色和事件进行组织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恰当的方式安排生命中各种变化的过程,另外,它还反映了个体生命历程和历史的位置(Elder,1998)。这一原理认为,某一生活事件在何时发生甚至比事件本身更具意义。社会性时间指的是角色的发生、延续和后果,以及相关的年龄期望和信念。例如,社会时间性规定了在某一有效的时间段之内(例如学龄期),个体可以有哪种穿着打扮,如果未到这一时期就进行这种打扮或过了这一时期仍然使用这一打扮,则往往会被认为不适合、甚至受到歧视。社会性时间指明了某些生活事件、某类社会角色应发生的恰当时期,是社会所普遍赞许的年龄规范,当然,它也可能受到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干扰。社会时间性还可用于规划多个生命轨迹之间的协调发展。例如在现代社会,年轻夫妇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往往将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时间推迟到30甚至35岁以后,而从生物学时间上讲,30多岁可能已经不是最佳的生育年龄,但社会却允许或支持个体进行这样的时间安排。

3.生活的相互依存性

人总是生活在由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等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正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被整合于社会之中,成为某一群体的成员而被接纳。人的一生中都在各种社会关系网中不断与他人进行互动,这些网络将个人与发生在更广阔的社会中的社会变化联系起来。每个人都要受到别人的影响,每一代人的生命历程都要受到上一代乃至上几代人生活轨迹的影响。个体在社会中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同时也能获得社会的支持。

社会工作特别关注家庭与个人的联系。家长的生活经历对他们抚养孩子的方式有着极其关键的影响,埃尔德通过对美国大萧条时期长大的孩子的多年追踪调查发现,由于他们的父母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存在更多的情绪抑郁和婚姻失调的风险,这种情况当然会连累他们的孩子,与其他时期长大的孩子相比,前者出现情绪抑郁、学业困难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高(埃尔德,2002)。反过来,子女的成长历程对父母的生命轨迹也有重要影响。比如,随着子女考入外地大学,有些家长可能会放弃原有的工作和生活,举家搬迁至子女学校所在的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而许多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往往与个人与家庭成员的不良互动模式有关。要从根本上改变存在于个体身上的问题,就必须把整个家庭都纳入到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范围,改变家庭中的不良互动模式和关系类型,解决问题背后产生的家庭根源。如今盛行于社会工作领域的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遵循的就是这一治疗理念。

4.选择时的个人能动性(www.xing528.com)

个人能动性原理告诉我们,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人在社会中所作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各具特点的个体和特定环境之间的互动造成不同的个体行为表现。人的能动作用和自我选择过程对于理解具体的生命历程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不同的人对大学入学专业的选择、对职业的选择、对婚姻对象、对生育时间的选择可能是千差万别的,这些不同的选择塑造了个人不同的生命路线,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对个人能动性的强调,被认为是生命历程视角的最重要贡献之一(Hareven,2000)。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增加案主的个人能动性,促使案主认识自己的潜能,对案主进行增权(empower),使之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当然,个人能动性总是会受到局限的,它不能从根本上脱离时代和文化的限制。

5.生命历程轨迹的多样性

传统的生命历程视角更多关注的是各个同龄群体之间的群体差异性,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同时强调同龄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性。事实上,由于出生时间、社会阶层、社会文化、性别以及个人心理特质的区别,同龄群体或非同龄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会拥有不尽相同的生命轨迹,产生不同的生活故事。这就构成了生命历程轨迹的多样性。

此外,像年龄规范之类的社会期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例如,对于合乎文化规范的结婚年龄,在古代社会和当今社会中,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李白的名篇《长干行》中那对“两小无猜”的夫妻,女方“十三为君妇”,若在当下的中国则无疑是未成年少男少女之间的“非法婚姻”,属于严重的年龄越轨!可见,社会对成年期的界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于处在同样生物年龄的两性,社会也会存在不同的年龄规范,例如老夫少妻相比老妻少夫,往往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容忍。因此,那些表面看来性质相同的行为,到了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个体身上,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进而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从总体上讲,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并鼓励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努力从案主本身的立场去切身体验案主的感受和需求。

6.风险与保护的发展性

风险与保护的发展性意指某一时期的转变和生活事件,会对此后的人生轨迹造成持续性的影响,即这种影响本身是不断“发展”并逐渐显现的,它既可能使个体此后容易遭受某种风险,也可能成为使个体免受伤害的保护性因素。这一原理类似社会学罗伯特·默顿(Robert K.Merton)提出的“累积优势”与“累积劣势”概念。默顿通过研究发现了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不平等现象,并指出,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能有高产出的学者,得到的认可就越多,这反过来可以促进他有更多的产出,这样就可以形成累积优势,而其他学者就会形成累积劣势,最终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类似的,出身于富裕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个体,相比于出身于贫困家庭、从小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个体,可能会更快地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能够维持更好的健康状态并有一个更舒适安逸的晚年。他们幼年和青少年时优裕的生活资源,能保证他们免受贫穷、疾病等风险因素的伤害,从而构成他们日后的生命过程的保护性因素,而在贫困家庭的个体,则可能遭受贫穷、疾病、失学、就业等方面的危机,妨碍他们拥有更好的生命历程。而社会工作的重要目的,一方面是要帮助这些个体在面对风险因素时能够进行合适的应对,增加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应当通过促成政府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等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减少社会不平等程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出身贫穷就一定不能取得成功,事实上,许多成功人物出身并非显赫、甚至十分卑微,但通过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一样可以做出非常伟大的成就。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前面所述的个人能动性原理和人生历程轨迹多样性原理。

罗伯特·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2003),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默顿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功能分析范式,并且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一种适用于解释有限现象的“中层理论”。此外,默顿确立了科学社会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构成“科学精神”的四大规则——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主要著作有《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