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关系差异与语言应用:人际交往语言学

人际关系差异与语言应用:人际交往语言学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际关系差异“人际关系”一词自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后,被广泛重视和应用。所以说,人际关系与语言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纪晓岚在和乾隆皇帝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双方人际关系的认知十分清楚而且准确。从人际社会角色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是君臣关系。

人际关系差异与语言应用:人际交往语言学

(一)人际关系差异

“人际关系”一词自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后,被广泛重视和应用。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成分构成,并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凸显了交往主体心理上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程度。

从宽泛意义上说,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狭隘意义上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距离的远近。[27]我们取后者即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也就是人们彼此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这种心理关系其实就是交往双方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常常与满足自我以及交往对象各自需要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姚亚平认为,交往双方都满足了各自的需要,相互之间发生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示友好的情感;满足的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好;满足的程度越小,人际关系就越差。如果双方或某一方只是部分地满足需要,双方的人际关系也就会随之相应地疏远;如果相互间的交往阻碍了双方或某一方满足需要,那么人际关系就有可能出现敌对的情况。[28]

上文已经从角色关系角度分析了相互角色地位关系。这里则根据人际心理情感距离的远近再对人际关系作简单分级,即划分为很好(记作“A”)、比较好(记作“B”)、一般(记作“0”)、比较差(记作“C”)、很差(记作“D”)等五个层级。当然这种划分纯粹是个人之见,而且是为了论述方便,所以带有更多主观性。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同层级的人际关系存在,使得人际言语交往更加复杂化。

(二)人际关系状态对语言应用的影响

1.五级人际关系施言状态

这五个不同层级的人际关系从不同侧面制约了交往者的语言应用,因此交往双方必须对这五级人际关系进行充分的认知,并确定双方之间人际关系处在哪个层级,然后才能结合具体人际关系来决定如何运用语言、如何沟通与交流。

A级人际关系施言状态:处在该层级人际关系之中,交往双方心理距离最近,就类似于铁哥们儿、闺蜜。彼此之间无话不说,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秘密可言;话语的规范度最低,也不讲究说话方式;不分是什么场合,也不看是什么交往情境;礼貌度最低,更不考虑彼此心理上的接受程度。总之,说话处在完全自由状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B级人际关系施言状态:处在该层级人际关系之中,交往双方心理距离较近,就类似于好朋友、好同事、好同学、好邻居。彼此之间有更多共同话题,有话可说,谈得拢聊得来,但彼此有秘密不轻易和对方交流;说话注意语言规范,多数时候讲究说话方式;注重说话的场合和情境;话语和姿态有一定程度的礼貌性,会考虑对方的心理接受程度。总之,说话处在自由状态,但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0级人际关系施言状态:处在该层级人际关系之中,交往双方心理距离适中,不远不近,就类似于一般的朋友、同事、同学、邻居。彼此之间有共同话题,也有话可说,但彼此有更多秘密不会和对方交流;更多时候说话注意语言规范,而且更为讲究说话方式;更为注重说话的场合和情境;话语和姿态有更大程度的礼貌性,多数时候会考虑对方的心理接受程度。总之,说话还算处在相对宽松状态,但话语有更多的选择性,施言有更多的技巧性。

C级人际关系施言状态:处在该层级人际关系之中,交往双方心理距离较远,就类似于偶遇关系或若即若离关系,彼此存在矛盾和分歧。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共同话题较少,有话会说或者不说;彼此都提防着对方,交流机会非常少;特别注意语言规范,而且尤其讲究说话方式;非常讲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话语和姿态特别具有礼貌性,尤其会考虑对方的心理接受程度。总之,施言处在非正常状态,能不交流就不交流,能少说话就少说话,而且还极有可能会出现嘲讽挖苦等不良现象。

D级人际关系施言状态:处在该层级人际关系之中,交往双方心理距离最远,就类似于敌对状态,彼此之间矛盾很大积怨很深,基本上处在水火不容的状态。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无话可说,拒绝沟通与交流;彼此都仇视着对方,如果有交流,则更多时候是针尖对麦芒,相互抨击相互谩骂。总之,施言处在最坏状态。

2.正面导引

不同的人际关系制约着交往双方对语言的使用,包括话题主旨确定、施言策略选择、说话方式与手段运用等。所以说,人际关系与语言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不同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决定交往者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在采用何种口气和语势说话方面,是盛气凌人还是低声下气,是语速急促还是慢声细语,是幽默风趣还是严肃正规;在句式选择方面,是使用疑问句还是使用陈述句,是使用祈使句还是使用感叹句,是使用变式句还是使用常式句;在词语运用方面,是使用褒义词语还是使用贬义词语,是使用感情丰富的词语还是使用感情单一的词语,等等。弄明白人际关系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交往者采用什么语言策略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

传说清代纪晓岚乾隆皇帝南行,有一天走得口干舌燥,路见一棵梨树。纪晓岚摘下一个梨子,亟不可待地自己吃了起来,乾隆颇为不满。为了说服皇帝不责怪自己,纪晓岚随即巧妙地解释说:“梨表离也。臣奉命伴驾,不敢让梨。”乾隆听罢又说:“那咱们分吃了也好呀!”纪晓岚说:“哪敢与君分梨(离)呀!”乾隆终于没有怪罪于他。

又走了一程,见有一颗柿子树。纪晓岚这次赶紧挑了一个熟的摘下来,切成两半和乾隆分而食之,并向乾隆解释说:“柿表事也。臣伴君行,有事(柿)共参(餐)嘛!”(《古代幽默故事大全》)

纪晓岚在和乾隆皇帝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双方人际关系的认知十分清楚而且准确。从人际社会角色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是君臣关系。正因为是君臣关系,所以纪晓岚独自吃梨、与乾隆分吃柿子都是对皇帝不恭的事情,也不能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而乱说话。从人际心理关系来看,他们之间心理距离很近,可以说是无话不谈,纪晓岚深得乾隆皇帝的信赖,所以纪晓岚独自吃梨、与乾隆分吃柿子虽有违君臣之礼,但完全可以凭借着与皇帝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免于罪责。该例中,纪晓岚为了达到免于斥责与降罪的目的,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条件,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采用了恰当的表达方式向乾隆皇帝解释了自己的行为。纪晓岚才敢于在语言上利用了“梨”与“离”“柿”与“事”的谐音关系,巧妙地把主观心理愿望与现实物理世界君臣关系打通,从而给出了合情合理的理由。与其说纪晓岚是在解释那样做的理由,倒不如说纪晓岚是在向皇帝表明自己那样做是为了与皇帝永不分离,是为了常伴皇帝左右为皇帝分担忧愁。这样的解释实际上是在向皇帝表达忠心,也满足了乾隆皇帝的基本心理需求。乾隆皇帝听得心花怒放笑逐颜开,谅解了纪晓岚,最终没有责怪或者降罪于他。如果他们之间仅仅停留在君臣关系这个层面上,而在心理关系上一般,那么纪晓岚就不敢和皇帝这么说话,皇帝也不会听他这么解释。纪晓岚这么和乾隆皇帝说话,就是双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起着正面的导引作用。

3.负面影响

我们在《修辞语义:描写与阐释》一书中认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实际上就是要综合相关因素对以上这些关系好坏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要作出一个有理有据的评估,弄清楚交往对象之间、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人际距离的远近及其远近的程度。要学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系统和认知规则来感知交往者之间处在何种关系状态: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相互愉悦,还是相互厌恶;是相互信赖,还是相互猜疑;是宽松和谐,还是紧张冷淡。对人际关系认知的失调,就是无视这些状况的存在而把它们置于同一个关系层面,没有看到这些关系之间存在的差异,所以在表达时不能作出适度的反应,不能提供话语建构和解构的具体策略,不能对言语计划作出适宜的调整,从而造成交往故障,降低了交往活动的成功率。[29]

【注释】

[1]姚亚平.人际关系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35-37.

[2]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322-326.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98-200.

[4]姚亚平.人际关系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36.

[5]姚亚平.人际关系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37.(www.xing528.com)

[6]高玉祥,王仁欣,刘玉玲.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4.

[7]高玉祥,王仁欣,刘玉玲.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3.

[8]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37.

[9]胡范铸.幽默语言、谎言、法律语言、机构形象修辞、实验修辞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新言语行为分析”的思考.中国修辞(2015)[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1-10.

[10]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85.

[1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99.

[12]孟建安.口语交际教学新思维[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103-104.

[13]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67.

[14]黎运汉.公关语言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123.

[15]潘肖珏,卞权.公关语言艺术(第三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39.

[16]孟建安.汉语修辞转化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17]高玉祥,王仁欣,刘玉玲.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6.

[18]孟建安.修辞语义:描写与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86.

[19]王德春,陈汝东.话语角色认知的修辞价值[J].广州: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17-22.

[20]孟建安.修辞语义:描写与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63-64.

[21]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99.

[22]陈晓荣.虚拟世界的哲学蕴含[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19-22.

[23]孟建安.修辞语义:描写与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62.

[24]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23.

[25]孟建安.修辞语义:描写与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72.

[26]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63.

[27]孟建安.修辞语义:描写与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87.

[28]姚亚平.人际关系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22.

[29]孟建安.修辞语义:描写与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