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瀛之刀: 陆上自卫队敬陪末座

东瀛之刀: 陆上自卫队敬陪末座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填补大量美军撤离后的治安和防务上的空缺,美国同意日本重建军备。警察预备队正在训练时的情景1954年7月,防卫厅正式成立,三大自卫队也同时成立。保安队自然也就改称陆上自卫队。日本陆上自卫队的阅兵式1956年12月和1958年6月,又先后成立了第9、10混成旅团。陆上自卫队各主要单位部署图在战略运用方面,陆自也是敬陪末座的角色。这种守门员角色的战略定位,也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陆自的老三地位。

东瀛之刀: 陆上自卫队敬陪末座

由于日本是个岛国,所以历来就重视海军,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陆军所主导的军部又犯下了累累罪行,所以战后重建的自卫队,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自然是首先考虑海自和空自,陆自的境遇长期以来就是永远的“小三”,尽管陆自的兵员规模是最大的,但依然无法摆脱被忽视被冷落的处境。

成立于1884年的旧日本帝国陆军,被认为是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罪魁祸首,战后被清算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里就有好几个陆军的将领,海军倒是一个没有。所以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陆军就似乎是一个被极度罪恶化的标签,即便是在美国允许日本重建军备之后,新组建的陆军部队都要极力割裂与旧日本陆军的种种联系,甚至当时有些做法已经到了非常极端的地步。比如在最初的警察预备队时期,就曾明确规定在旧陆军中军衔在少佐以上的一律不要,当时警察预备队主要的干部都是来自原来警察系统或是内务省的官员。不过军队到底也还是需要专业知识的,靠这些警察干部显然是远远不行的,最后也只好放宽了尺度,逐步解除旧军人进入警察预备队的限制。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大批驻日美军随即开赴朝鲜。为了填补大量美军撤离后的治安和防务上的空缺,美国同意日本重建军备。当时起的名字也是不伦不类,叫作“警察预备队”,主要就是考虑要和以前的旧日本陆军彻底划清界限。

名字叫警察预备队,似乎仅仅是类似于武装警察那样的治安部队,但实际上这支警察部队的编制,却是军味十足,完全是正规军队的样子。最初下设4个管区队,每个管区队下辖3个步兵联队(相当于步兵团)和1个炮兵联队(相当于炮兵团)。

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相当于步兵营)、1个炮兵中队(相当于炮兵连)、1个坦克中队(相当于坦克连)。每个步兵大队下辖4个步兵中队(相当于步兵连)。这样整个步兵联队就有12个步兵中队,全联队的步兵中队番号就不分大队,从1到12统一排序,第13中队则是联队重迫击炮中队(相当于重迫击炮连),第14中队就是联队坦克中队,共有坦克20辆。

每个炮兵联队下辖3个炮兵大队(相当于炮兵营)、1个高炮大队(相当于高炮营)、1个支援大队(相当于支援营)和1个后勤大队(相当于后勤营)。整个炮兵联队共装备48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55毫米榴弹炮。

朝鲜战争爆发,大批驻日美军开赴朝鲜,使日本出现巨大的防务空虚

但是由于受到日本不能组建军队的限制,日本人只好玩了个文字游戏,将步兵称为“普通科”,炮兵称为“特科”,高射炮称为“高射特科”,坦克则叫“特车”,工兵更为奇特叫“施设”。于是,步兵中队、步兵大队、步兵联队就相应改叫普通科中队、普通科大队和普通科联队,炮兵中队、炮兵大队、炮兵联队就叫特科中队、特科大队和特科联队,而坦克中队自然也就是特车中队了。这些个名字真是叫人一团雾水。

警察预备队,名义上是警察,实际上却军味十足

1952年10月,警察预备队改称保安队,人数也增加到了11万,可以说初具规模。同时组建了专门负责北方防御,也就是针对苏联可能进攻的北部方面队,下辖由第2管区队和新组建的第1炮兵旅团和第1工兵大队。

警察预备队正在训练时的情景

1954年7月,防卫厅正式成立,三大自卫队也同时成立。保安队自然也就改称陆上自卫队(简称陆自,下同)。陆自成立后,立即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先是将各管区队里原来步兵联队所属的特车中队(也就是坦克连)全部集中起来,组成特车大队(也就是坦克营),由管区队直接指挥。这样的动作等于是将原来分散的坦克部队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装甲突击力量。

接着就是新组建了第5、6管区队,同时又成立了第7、8混成旅团,所谓混成旅团就是由步兵联队、炮兵联队和工兵大队等混合编组的部队,负责地区的警备任务,相当于管区队的职能,就是规模稍微小了一点。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阅兵式

1956年12月和1958年6月,又先后成立了第9、10混成旅团。这样就形成了6个管区队和4个混成旅团总共10个战略性大单位。

从1955年到1960年,又陆续成立了西部、东北、东部和中部四个方面队,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五大方面队体制。

1962年,陆自又对第1至第6管区队、第7至第10混成旅团进行了整编,改编为10个师团。然后,又新组建了第11、12、13师团,形成了13师团的体制,这个体制也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陆自最基本的建制架构。至此,陆自的基本结构总算是稳定了下来。

从三大自卫队成立开始,陆自的兵员数量就是三大自卫队中最多的,但是光是人多没有用,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然是对海上力量和空中力量格外重视,从一开始,日本自卫队的建设原则就是海自和空自优先,这样一来陆自便很自然地成为千年老三,最明显的就是在经费方面,陆自永远都是排在最后,只能可怜巴巴地拿到被海自和空自瓜分之后的“残羹剩饭”。

经费不足的问题给陆自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另一方面武器装备的采购价格奇高,更是加剧了经费不足的困难。由于日本陆自规模并不大,武器对外出口又有诸多限制,所以武器采购数量始终形不成规模,这就势必导致采购价格居高不下,例如陆自目前的主力坦克90式的单价达到800万美元,几乎是美国最先进的M-1A2SEP主战坦克的两倍,而数量更少的87式自行高炮和99式自行榴弹炮的价格甚至比90式坦克还要高。所以囊中羞涩的陆自居然连步兵师团的机动车辆都无法实现全面装甲化,这和经济大国的地位实在不相称,也令陆自万分无奈。

陆上自卫队各主要单位部署图

在战略运用方面,陆自也是敬陪末座的角色。因为在日本整体的防卫战略中,首先就是海自和空自对来犯之敌进行拦截和反击,如果真是到了陆自上场的时候,毫无疑问,海自已经损失殆尽,空自也是折损过半元气大伤,陆自就等于要在基本没有海空支援的情况下,进行最后的抵抗,所以陆自的角色就是守门员,负责最后防线的守卫了。这种守门员角色的战略定位,也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陆自的老三地位。

87式自行高炮

除了经费、战略上的限制,陆自还要受到日本特有的地理条件和民风习俗的约束。先来看下日本的地理情况,在总面积约377880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中,山地面积就达到了28700平方千米,几乎占到了全部面积的76%。平原地区就只剩下可怜的24%,而且还是大多分布在河流的下流和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就是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面积约15770平方千米,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还有就是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和大阪、京都附近的畿内平原。但是就在这么几块狭小的平原上,却集中了全日本绝大部分的人口、工业和经济。简单总结日本的地理情况就是山多地少人多物薄,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样的地理情况首先就是没有战略纵深,其次就是大部队难以展开,特别是在现代化战争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大规模装甲部队更是难以展开。不过再仔细分析,虽然日本是个多山地的国家,但其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区却全部集中在几块狭小的平原上,对手可以完全置那些山地于不顾,而集中兵力甚至是集中装甲部队进攻这几块平原,加上战后日本大力兴建公路铁路,全国的交通情况非常发达,这也给入侵之敌在登陆之后的兵力调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所以从地理上来看,日本在防御态势方面还是相当不利的。

99式自行榴弹炮

另外一个极具日本特色的民风习俗就是“地域性”,正是因为日本陆地国土是被大片的山地分割成几块互不相连的平原,所以导致日本的地域特点非常明显,每个地区的民风习俗都截然不同,而每个地区内部的凝聚力又是非常的强,各个地区之间隔阂很严重甚至到了相互敌视的程度。所以旧日本陆军就采取了按地域征兵和组建部队的方法,陆自也沿用了这一方法。这种特定的地域性,可以说是在每个国家都会存在,但日本这种地域性的严重程度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

美国之所以会改变原先限制日本重新武装的政策,主要也是因为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希望日本能够担负起自己的国土安全,减轻美国在远东压力和负担。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认为这样模式很不错,于是继续支持日本发展军备,也可以为美国分担一些。

毋庸置疑,日本自卫队从建立之时起,最大的假想敌就是苏联,陆自的对手自然也就是苏联陆军在远东地区的部队了。和海自空自不同,面对苏联陆军,陆自几乎可以说是毫无优势可言。至少海自面对的苏联红海军在远东的舰队,当年除了那艘“明斯克”号航母外,总体实力并不太强,海自还能勉强应付。空自就更不用说了,F-15的性能是大大领先于苏联远东空军所装备的主力机型。所以,陆自所要面队的局面远比海自和空自要严峻

苏联陆军的铁甲洪流一直让日本提心吊胆

陆自队员在进行冬季作战训练

对于传统的陆军大国苏联来说,陆军自然是其武装部队中的核心力量,在苏联时代最顶峰的时期,其陆军总兵力达到了180万,装备有5.3万辆主战坦克、6万辆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4.8万门火炮,1600个战术导弹发射装置、4500架直升机,实力绝对令人震撼。当然,这么大的力量不可能全部压在日本方向,毕竟苏联的主要战略方向是在欧洲,在亚洲的远东地区,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一直保持了60个师的规模,约80万兵力。即便是这60个师,也主要是用来对付中国,真正用在日本方向也就是15个师左右。而且当时苏联陆军各师的战备情况分为三等:第一等是人员装备都是100%足额的战备师;第二等是人员75%装备足额的预备师;第三等是人员25%装备只有50%的后备师。而在针对日本的15个师中,战备师的数量并不多,主要还是预备师和后备师,不过到了战时,这些预备师后备师就很可能会迅速升级为齐装满员的战备师,再加上远东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地面作战的总兵力估计可以达到40万。

而同一时期的日本陆自也就13个师团,总兵力不过20万人,兵力对比几乎是在2:1的绝对劣势。在装备方面差距可能更大,苏联陆军就是以装甲洪流而闻名于世,就是在西欧的北约军队,也对苏联军队的强大装甲集群头痛不已,一再设想各种阻滞苏联装甲部队的方法,甚至出现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计划,北约军队尚且如此,更别说只有1个装甲师团的日本陆自了。所以,陆自的任务也就只能是尽可能阻击苏联军队,为美军增援赶来赢得时间,说到底也就是个炮灰的角色,估计很难看到最后胜利的曙光

冷战时期的日本陆上自卫队完全是炮灰的角色

虽然要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虽然很难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胜利,但是陆自还是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日本陆自的兵员总数从来也没有超过20万,要凭借这区区20万去抗击强大的苏军,质量取胜就成了陆自唯一的选择。而且在旧日本陆军时代,也一直有着精兵政策的传统。讲究兵员数量,重视骨干的培养,自然而然成为了陆自的建军思路。因此在陆自中,士官的比例相当高,这些士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骨干,甚至不少都已经接受过下级军官的培训,在战时扩军时只要补充新兵,就可以很快扩充部队,而且保证新扩充起来的部队依然还能保持比较高的战斗力,这也是陆自的一大特点。在平时,陆自各部队里的编制人数基本上都是不满员的,普遍都是只有80%左右,有的甚至更是只有50%,以至于在陆自还有着“团七连五”的说法,也就是团级单位满员率在70%,连级单位满员率更低,只有50%。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经费不足固然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战后日本青年普遍对军队都比较反感,很少有愿意参军的,这也是陆自人员始终不满的原因之一。

日本陆自的演习场景

另外,陆自也强调因地制宜,根据日本地形复杂的特点,结合各地区截然不同的地形环境,采取不同的编制,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复杂但又不失精巧的编制体系。

陆自非常强调精兵政策

最初陆自的编制是管区队和混成旅团,后来统一整编为13个师团,这样师团也就成了陆自的基本作战单位。在陆自的师团中,分为步兵师团、机械化师团和装甲师团三类,师团下辖作战联队,如步兵联队、炮兵联队,每个师团所属的作战联队数量也各不相同,从两个到四个都有,主要还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情况来决定。陆自除了师团的编制外,还有旅团、群等编制,而且这一类比师团规模低一级单位,种类就更加繁多,包括了炮兵、防空兵、空降兵等多个兵种。

先来介绍13个师团,其中只有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第7师团,这也是目前陆自唯一的一个机动师团。下辖3个特车联队(坦克团)、1个普通科联队(步兵团)、1个特科联队(炮兵团)、1个高射特科联队(高射炮团)、1个侦察队、1个飞行队、1个后方支援联队、1个通信大队、1个设施大队和1个化学防护队。其中的普通科联队也是陆自目前唯一的一个全部装备履带装甲车辆的普通科联队。

12个步兵师团分为甲类师团、乙类师团,而其中甲类师团又分为A、B、C三种类型,乙类师团又分为D、E两种类型,区区12个师团实际上就有五种类型,实在是够复杂的。

A类师团,共2个:第2、11师团,每个师团下辖3个普通科联队、1个特车联队(或1个机械化步兵联队)、1个特科联队、1个高射特科大队等部队,属于陆自中加强配置的师团。

B类师团,共5个:第1、3、4、6、8师团,每个师团下辖4个普通科联队、1个特科联队、1个高射特科大队、1个反坦克队等部队,属于陆自中最常规的主力师团,在各自的方面队都被作为主力来使用。

C类师团,只有第5师团,下辖3个普通科联队、1个特科联队、1个高射特科大队、1个反坦克队等部队,属于陆自中简略版的主力师团。

D类师团,只有第9师团,下辖3个普通科联队、1个特科联队、1个高射特科大队、1个反坦克队等部队,表面上看和C类师团一样,实际上C类师团的3个普通科联队也就是3个步兵团中,有1个是机械化步兵团,而D类师团的3个普通科联队都是摩托化步兵团,所以装备的装甲车辆要比C类师团少得多。

E类师团,共3个:第10、12、13师团,下辖3个普通科联队、1个特科联队、1个高射特科大队、1个反坦克队等部队,和D类师团基本一样,不同就在普通科联队所属的特车大队(也就是坦克营)的坦克装备数比D类师团少,只有30辆。

到了21世纪,鉴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陆自也重新调整编制,13个师团改为9个师团和6个旅团,其中4个师团缩编为旅团,还有2个则是从混成旅团扩编为旅团。

除了师团外,陆自还有混成旅团、空降团、防空群、工兵旅团、直升机旅团等各种不同编制,这些独立单位有的是独立兵种,有的是支援、辅助类部队,有的则是地方守备部队。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日本陆自长期以来时刻提心吊胆的对手猛然消失,自然可以长出了一口气,压在心头的大石头也落了地。但是日本自卫队的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和海自空自一样,陆自也开始从专守防卫向机动作战转变,从原来只管自己国土安全的防御型开始向出境作战的干涉型武装力量转变。这既是综合国力日渐下滑的美国对日本的要求,更是一心希望恢复正常国家的日本自己的愿望。

最起初的海外出兵都还是需要穿件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外衣,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国际维和活动合作法》为自卫队的海外出兵清除了法律障碍,放开手脚的自卫队就在当年7月派出了先遣队前往柬埔寨,9月600名陆自队员就前往柬埔寨执行维和行动。以这次海外维和行动为契机,日本自卫队在90年代开始频频向海外派兵,非常积极地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例如1993年莫桑比克、1994年卢旺达、1996年戈兰高地。

最初陆自海外出兵都要打着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旗号

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借着美国全球反恐的东风,日本也更加积极地追随美国介入海外出兵。

陆自海外出兵的情况越来越多

2003年,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倒台后,日本国会通过了旨在援助伊拉克重建的《伊拉克复兴支援特别措施法》。如此一来,日本自卫队就可以开始向“周边”地区以外派遣部队的先例。

2004年,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600名官兵进入伊拉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陆自首次进入海外一个战斗尚在继续的国家,表明自卫队已经完全摈弃了“自卫”的性质。但这样一来就和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不承认交战权”发生了抵触,也就是说自卫队进入仍在进行战争的地区,却不能参加战斗,这该如何是好?于是,绞尽脑汁的日本政府终于想出了一个名词“非战斗区域”,也就是说尽管战争还在继续,但是自卫队可以进入战场上的“非战斗区域”,这就可以回避了交战权的问题。但这再怎么说都是自欺欺人的说法,难道在战场上还会存在什么“非战斗区域”的安全地区吗?不管怎么样,日本毕竟是给自己找好了借口,以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兵海外,有没有联合国的维和幌子都已经不重要了。

陆自队员抵达科威特,随后将进入伊拉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陆自首次进入海外一个战斗尚在继续的国家

2010年7月,日本自卫队首个海外正式活动据点在东非吉布提设立,这个活动据点配有司令部办公楼、宿舍及巡逻机机库等设施,开设目的是为了在索马里海域开展打击海盗活动,日本自卫队租用了吉布提国际机场以北约12公顷的土地建造了该据点。

作为日本武装力量大规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陆自的转变要比海自和空自都要更困难,因为陆自长期以来都是作为最后防线的守卫者,现在要随着整个国策的转变,从以前单纯的“守土防卫”向更加复杂和困难的“主动防御”转变,这个转变的尺度无疑是最明显的。为此,陆自也从近年开始,以提高快速反应和战略机动力为核心,对编制、武器装备、兵力部署等各方面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大动作大改革,以使陆自能够真正担负起干涉周边事务和海外行动的“尖刀”重任。

日本陆上自卫队指挥机关是陆上幕僚监部,下辖北部方面队、东北方面队、东部方面队、中部方面队、西部方面队、中央即应集团和其他直属部队等单位,现有编制员额179430人,实际兵员约15万人,装备各型坦克约1000辆,装甲车约1000辆,大口径火炮约770门,各型飞机约460架。陆自战略思想以击退小规模进攻为主,如果面对大规模进攻,就退守要点直到美国或盟国部队到达,因此相对来说对于进攻性战斗力的需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在整个日本防卫中的地位比海自和空自都要低。战术上主要偏重低空防御、反坦克、反登陆、反空降以及岸际防卫。

日本陆上幕僚监部,位于东京都新宿区市古本村町5番。最高长官是陆上幕僚长,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陆军参谋长,是陆自的最高指挥官,直接领导陆上幕僚监部,并负责陆自的全部日常事务。陆上幕僚长的军衔是陆将,但和其他陆将三颗樱花星的军衔标记不同,是四颗樱花星,这就相当于美国陆军的四星上将了,而且全陆自也就陆上幕僚长一人是四颗樱花星,以彰显与其他陆将的不同。

陆上幕僚监部作为陆自的统帅机关,下设监理部、人事部、教育训练部、防卫部、装备部、运用支援和情报部、卫生部、监察官、法务官、警务管理官、开发官等机构,负责分别协助陆上幕僚长管理陆自的日常运作、作战、装备采购、后勤保障、训练、情报搜集、组织人事、法务、医务等方面工作。

陆上幕僚长旗

陆上幕僚长军衔肩章

在陆自中,方面队是负责某个战略方向防御任务的战略单位,相当于中国的军区。陆自总共有五大方面队,方面队的指挥机关是方面队总监部,相当于是方面队的司令部。

北部方面队负责日本北部整个北海道地区的防御,总监部设在北海道扎幌市扎幌驻屯地(陆自将基地都叫驻屯地)。在冷战时期,北部方面队是直接面向苏联的最前线,所以历来是陆自的发展重点,所属部队也是最多的,达到4个师团,共约5万人。在装备方面也总是优先配发最新型装备。冷战结束以后,这一威胁大大降低,所辖部队大幅减少,包括2个师团、2个旅团、1个混成旅团、1个航空队、1个特科团、1个高射特科团、1个通信群、1个后方支援队、1个施设队、1个情报队、1个补给处等部队,总兵力约3万人,装备坦克约300辆,火炮200门(辆)。

第7师团是日本陆自唯一的装甲师团

北部方面队主要作战部队有:

第7师团,成立于1962年,是以驻扎在北海道的第7混成旅团为基础扩建而成,成立之初的主要装备是190辆装甲车和60辆坦克,只能勉强算得上机械化师团,但后来却发展成陆自的“杀手锏”,绰号“虎子部队”,成为陆自唯一的装甲师团和机动打击师团,绝对是陆自的头号主力,编制兵员7100人,师团部设在千岁市东千岁驻屯地。下辖第71特车联队、第72特车联队、第73特车联队、第11普通科联队、第7特科联队、第7高射特科联队、第7后方支援联队、第7侦察队、第7飞行队、第7施设大队、第7通信大队、第7化学防护队等部队,其中3个战车联队和1个普通科联队是核心作战力量。每个特车联队下辖5个特车中队,装备坦克72辆,基本都是90式主战坦克;普通科联队下辖6个普通科中队,其中3个中队装备89式步兵战车,另外3个中队装备73式装甲车,但也正在逐步换装89式。总共装备装甲车辆108辆,而且全部都是履带式。第7特科联队装备的是40辆最先进的9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第7高射特科团下辖4个高射特科中队和2个防空导弹中队,装备32辆87式自行高炮和81式近程防空导弹。第7飞行队装备UH-60通用直升机、OH-6观察直升机共计15架。全师团装备坦克约290辆,装备车300余辆,155毫米自行榴弹炮40辆,35毫米自行高炮32辆,直升机15架。

陆自旭日旗,与当年旧日本陆军的旭日旗有所不同

第2师团,成立于1962年,是在第2管区队的基础上扩编而成,外号“北镇”师团,目前是陆自除了第7师团外唯一编制有特车联队的师团,属于加强配置的甲类A型师团,负责北海道海岸防御,编制兵员8100人,师团部位于旭川市旭川驻屯地。下辖第3普通科联队、第25普通科联队、第26普通科联队、第2特车联队、第2特科联队、第2高射特科大队、第2后方支援联队、第2侦察队、第2飞行队、第2施设大队、第2通信大队、第2化学防护队、第2反舟艇/反战车中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96式轮式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2特车联队的5个特车中队中除了1个中队装备最先进的10式主战坦克外,其他中队都是74式和90式坦克混合装备。第2特科联队的5个特科大队中2个大队装备9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3个大队装备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4大队是教导大队,负责为北部方面队训练炮手。第2高射特科大队的3个中队中,1个中队装备87式35毫米自行高炮,1个中队装备81式近程防空导弹,1个中队装备93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5旅团,成立于2004年,是由原来的第5师团缩编而来,属于沿岸配备旅团,负责北海道东部海岸防御,编制兵员3600人,旅团部位于带广市带广驻屯地。下辖第4普通科联队、第6普通科联队、第27普通科联队、第5特车大队、第5特科队、第5高射特科中队、第5后方支援队、第5侦察队、第5飞行队、第5施设队、第5通信队、第5化学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96式轮式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5特车大队装备90式坦克,第5特科队装备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第11旅团,成立于2007年,是由原来的第11师团缩编而来,属于沿岸配备旅团,负责北海道南部海岸防御,编制兵员3600人,旅团部位于北海道扎幌市真驹内驻屯地。下辖第10普通科联队、第18普通科联队、第28普通科联队、第11特车大队、第11特科队、第11高射特科中队、第11后方支援队、第11侦察队、第11飞行队、第11特殊武器防护队、第11施设队、第11通信中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96式轮式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11特车大队装备90式坦克,第11特科队装备9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陆自阅兵式上的坦克编队

北部方面混成旅团,成立于2011年,是北部方面队的基本教育部队,旅团部位于千岁市东千岁驻屯地,下辖第52普通科联队、第1陆曹教育队、第120教育大队、冬季教育战技队。除了作为北部方面队的教育部队外,还是北部方面队的一支即应(也就是快速反应)预备役部队,一旦有突发情况,就可以立即征召预备役人员,支援北部方面队的其他部队。

北部方面航空队,是北部方面队的航空部队,队部位于扎幌市丘珠驻屯地,下辖第1反坦克直升机队、北部方面直升机队、北部方面管制气象队、北部方面航空野外整备队和直属中队,主要装备AH-1S武装直升机、UH-60通用直升机、OH-6D侦察直升机、OH-1侦察直升机和LR-2联络机。

第1特科团,团部位于千岁市北千岁驻屯地,下辖第1特科群、第4特科群、第1岸舰导弹联队、第2岸舰导弹联队、第3岸舰导弹联队、第301观测中队和直属中队,其中第1特科群下辖4个特科大队,2个大队装备203毫米自行榴弹炮、2个大队装备M270火箭炮,第4特科群下辖3个特科大队,2个大队装备203毫米自行榴弹炮,1个大队装备M270火箭炮,3个岸舰导弹联队都是下辖4个中队,全部都是装备88式岸舰导弹。

第1高射特科团,团部位于千岁市东千岁驻屯地,下辖第1高射特科群、第4高射特科群、第101无人侦察机队和直属中队,是优先换装03式中程防空导弹的部队。

北部方面通信群,负责保障北部方面队内部以及与陆上幕僚监部和其他方面队的通信联络,群司令部位于扎幌市扎幌驻屯地,下辖第101系统通信大队、第101指挥所通信大队、第101中枢交换通信队和直属中队。

北部方面后方支援队,负责北部方面队直辖部队的后勤保障,队部位于惠庭市岛松驻屯地,下辖第101全般支援大队、第102全般支援大队、第103全般支援大队、第101特科直接支援大队、第101高射特科支援大队、第101施设直接支援大队、第101通信直接支援大队、第301反舟艇/反坦克直接支援大队、第305普通科直接支援中队、北部方面运输队。

北部方面施设队,负责北部方面队的工程作业,队部位于惠庭市南惠庭驻屯地,下辖第12施设群、第13施设队、第335施设中队、第336施设中队、第337施设中队、第342施设中队、第312施设器材中队、第105施设器材中队、第301坑道中队、第302水际障碍中队、第303自卸车辆中队。

东北方面队,负责日本东北地区的防御,总监部设在宫城县仙台市仙台驻屯地。所辖部队包括2个师团、1个混成旅团、1个航空队、1个特科队、1个高射特科群、1个通信群、1个后方支援队、1个施设团、1个指挥所训练支援队、1个情报处理队、1个补给处等部队,总兵力约2万人。

东北方面队主要作战部队有:

第6师团,成立于1962年,是以第6管区队为基础扩建而成,属于以轮式车辆为主要装备的轻型机械化师团,也是陆自的即应部队(也就是快速反应)部队,负责东北地区宫城、山形和福岛三县的守备防御。编制兵员7000人,师团部设在山形县东根市神町驻屯地,下辖第20普通科联队、第22普通科联队、第44普通科联队、第6特车大队、第6特科联队、第6高射特科大队、第6后方支援联队、第6侦察队、第6飞行队、第6通信大队、第6施设大队、第6特殊武器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6特车大队装备74式主战坦克,第6特科联队装备FH-70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第6高射特科大队装备81式和93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9师团,成立于1962年,是由原来的第9旅团扩编而来,和第6师团一样,属于以轮式车辆为主要装备的轻型机械化师团,也是陆自的即应部队,负责东北地区青森、岩手和秋田三县的守备防御。编制兵员7000人,师团部设在青森县青森市青森驻屯地,下辖第5普通科联队、第21普通科联队、第39普通科联队、第9特车大队、第9特科联队、第9高射特科大队、第9后方支援联队、第9侦察队、第9飞行队、第9通信大队、第9施设大队、第9特殊武器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9特车大队装备74式主战坦克,第9特科联队装备FH-70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第9高射特科大队装备81式和93式近程防空导弹。

东北方面混成旅团,成立于2006年,是东北方面队的基本教育部队,旅团部位于宫城县仙台市仙台驻屯地,下辖第38普通科联队、第2陆曹教育队、第119教育大队。除了作为东北方面队的教育部队外,还是东北方面队的一支即应预备役部队,一旦有突发情况,就可以立即征召预备役人员,支援东北方面队的其他部队。

东北方面航空队,是东北方面队的航空部队,队部位于仙台市霞目驻屯地,下辖第2反坦克直升机队、东北方面直升机队、东北方面管制气象队、东北方面航空野外整备队和直属中队,主要装备AH-1S武装直升机、UH-60通用直升机、OH-6D侦察直升机、OH-1侦察直升机。

东北方面特科队,队部位于宫城县仙台市仙台驻屯地,下辖第130特科大队、第4岸舰导弹联队、第304观测中队和直属中队,其中第130特科大队装备M270火箭炮,第4岸舰导弹联队装备88式岸舰导弹。

第5高射特科群,群司令部位于青森县八户市八户驻屯地,下辖第319高射特科中队、第320高射特科中队、第321高射特科中队、第322高射特科中队、第305高射搬送通信中队、第303无线电遥控靶机中队和直属中队。

东北方面通信群,负责保障东北方面队内部以及与陆上幕僚监部和其他方面队的通信联络,群司令部位于宫城县仙台市仙台驻屯地,下辖第103系统通信大队、第102指挥所通信大队、第301中枢交换通信队和直属中队。

东北方面后方支援队,负责东北方面队直辖部队的后勤保障,队部位于宫城县仙台市仙台驻屯地,下辖第108全般支援大队、第102特科直接支援大队、第303高射特科支援大队、第105施设直接支援大队、第303通信直接支援大队、第301普通科直接支援中队、东北方面运输队。

第2施设团,负责东北方面队的工程作业,团部位于宫城县柴田郡船冈驻屯地,下辖第10施设群、第11施设群、第104施设器材中队、第312自卸车辆中队。

东部方面队,负责日本关东地区、申信越地区和静冈地区的防御,总监部设在东京都练马区朝霞驻屯地。所辖部队包括1个师团、1个旅团、1个混成旅团、1个航空队、1个高射特科群、1个通信群、1个后方支援队、1个施设团、1个指挥所训练支援队、1个情报处理队、1个补给处等部队,总兵力约1万人。

东部方面队主要作战部队有:

第1师团,成立于1962年,是以第1管区队为基础扩建而成,属于以轮式车辆为主要装备的轻型机械化师团,负责日本首都圈(东京都、神奈川县、琦玉县、静冈县、山梨县、千叶县和茨城县)的守备防御。编制兵员6100人,师团部设在东京都练马区练马驻屯地,下辖第1普通科联队、第32普通科联队、第34普通科联队、第1特车大队、第1特科队、第1高射特科大队、第1后方支援联队、第1侦察队、第1飞行队、第1施设大队、第1通信大队、第1特殊武器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1特车大队装备74式和10式主战坦克,第1特科队装备FH-70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第1高射特科大队装备81式和93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12旅团,是由原来的第12师团缩编而来,属于陆自的即应机动化旅团,也是陆自唯一的空中机动旅团,负责群马、栃木、新潟、长野四县的守备防御。编制兵员4000人,旅团部设在群马县榛东村相马原驻屯地,下辖第2普通科联队、第13普通科联队、第30普通科联队、第12特科队、第12高射特科中队、第12后方支援队、第12侦察队、第12直升机队、第12对特车中队(也就是反坦克连)、第12通信中队、第12施设队、第12化学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4轮吉普车、4轮卡车和8轮卡车,第12特科队装备FH-70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第12高射特科大队装备81式和93式近程防空导弹,第12直升机队装备UH-60J中型直升机、CH-47J重型直升机共34架。

东部方面混成旅团,成立于2011年,是东部方面队的基本教育部队,旅团部位于神奈川县横须贺市武山驻屯地,下辖第31普通科联队、第3陆曹教育队、第117教育大队、第1机甲教育队(也就是装甲教育队)、女性自卫队教育队。除了作为东部方面队的教育部队外,还是东部方面队的一支即应预备役部队,一旦有突发情况,就可以立即征召预备役人员,支援东部方面队的其他部队。

东部方面航空队,是东部方面队的航空部队,队部位于东京都立川市立川驻屯地,下辖第4反坦克直升机队、东部方面直升机队、东部方面管制气象队、东部方面航空野外整备队和直属中队,主要装备AH-1S武装直升机、UH-1通用直升机、OH-6D侦察直升机、OH-1侦察直升机。

第2高射特科群,群司令部位于千叶县松户市松户驻屯地,下辖第334高射特科中队、第335高射特科中队、第336高射特科中队、第337高射特科中队、第302高射搬送通信中队和直属中队。

东部方面通信群,负责保障东部方面队内部以及与陆上幕僚监部和其他方面队的通信联络,群司令部位于东京都练马区朝霞驻屯地,下辖第105系统通信大队、第106指挥所通信大队、第304中枢交换通信队和直属中队。

东部方面后方支援队,负责东部方面队直辖部队的后勤保障,队部位于东京都练马区朝霞驻屯地,下辖第101全般支援大队、第104全般支援大队、第105全般支援大队、第301高射特科支援大队、第102施设直接支援大队、第301通信直接支援大队、第302普通科直接支援中队、第303普通科直接支援中队、东部方面运输队。

第1施设团,负责东部方面队的工程作业,团部位于茨城县古河市古河驻屯地,下辖第4施设群、第5施设群、第101施设器材中队、第301自卸车辆中队、第306施设队、第307施设队。

中部方面队,负责日本东海、北陆、近畿、中四国地区总共2府19县的防御,其守备范围几乎占日本国土总面积的30%,是五大方面队中守备范围最大的,总监部设在兵库县伊丹市伊丹驻屯地。所辖部队包括2个师团、2个旅团、1个混成旅团、1个航空队、1个高射特科群、1个通信群、1个后方支援队、1个施设团、1个指挥所训练支援队、1个情报处理队、1个补给处等部队,总兵力约3万人。

中部方面队主要作战部队有:

第3师团,成立于1962年,是以第3管区队为基础扩建而成,属于以轮式车辆为主要装备的轻型机械化师团,负责京都府、大阪府、滋贺县、兵库县、和歌山县和奈良县的守备防御。编制兵员7000人,师团部设在兵库县伊丹市千僧驻屯地,下辖第7普通科联队、第36普通科联队、第37普通科联队、第3特车大队、第3特科队、第3高射特科大队、第3后方支援联队、第3侦察队、第3飞行队、第3施设大队、第3通信大队、第3特殊武器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3特车大队装备74式主战坦克,第3特科队装备FH-70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第3高射特科大队装备93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10师团,是由原来的第10混成旅团扩编而来,2014年改编为即应师团(也就是快速反应师团),负责爱知、岐阜、三重、福井、石川和富山六县的守备防御。编制兵员7000人,师团部设在爱知县名古屋市守山驻屯地,下辖第14普通科联队、第33普通科联队、第35普通科联队、第10特车大队、第10特科联队、第10高射特科大队、第10后方支援队、第12侦察队、第10飞行队、第10通信大队、第10施设队、第10特殊武器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10特车大队装备74式主战坦克,第10特科联队装备FH-70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第10高射特科大队装备93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13旅团,1999年由原来的第13师团缩编而来,2008年改编为即应旅团,负责山口、广岛、冈山、岛根和鸟取五县的守备防御。编制兵员3700人,旅团部设在广岛县安芸郡海田市驻屯地,下辖第8普通科联队、第17普通科联队、第46普通科联队、第13特车大队、第13特科队、第13高射特科中队、第13后方支援队、第13侦察队、第13飞行队、第13通信中队、第13施设队、第13化学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13特车大队装备74式主战坦克,第13特科队装备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第13高射特科大队装备93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14旅团,2006年由原来的第2混成旅改编而来,也属于即应部队,负责四国地区德岛、香川、爱媛、高知四县的守备防御。编制兵员2800人,旅团部设在香川县善通寺市善通寺驻屯地,下辖第15普通科联队、第50普通科联队、第14特车大队、第14特科队、第14高射特科中队、第14后方支援队、第14侦察队、第14飞行队、第14通信中队、第14施设队、第14化学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14特车大队装备74式主战坦克,第14特科队装备FH-70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第14高射特科大队装备93式近程防空导弹。

中部方面混成旅团,成立于2008年,是中部方面队的基本教育部队,旅团部位于滋贺县大津市大津驻屯地,下辖第47普通科联队、第49普通科联队、第4陆曹教育队、第109教育大队、第110教育大队。除了作为中部方面队的教育部队外,还是中部方面队的一支即应预备役部队,一旦有突发情况,就可以立即征召预备役人员,支援中部方面队的其他部队。

中部方面航空队,是中部方面队的航空部队,队部位于大阪府八尾市八尾驻屯地,下辖第5反坦克直升机队、中部方面直升机队、中部方面管制气象队、中部方面航空野外整备队和直属中队,主要装备AH-1S武装直升机、UH-60通用直升机、OH-6D侦察直升机、OH-1侦察直升机和LR-2联络机。

第8高射特科群,群司令部位于兵库县小野市青野原驻屯地,下辖第338高射特科中队、第339高射特科中队、第340高射特科中队、第308高射搬送通信中队和直属中队。

中部方面通信群,负责保障中部方面队内部以及与陆上幕僚监部和其他方面队的通信联络,群司令部位于兵库县伊丹市伊丹驻屯地,下辖第104系统通信大队、第104指挥所通信大队、第303中枢交换通信队和直属中队。

中部方面后方支援队,负责中部方面队直辖部队的后勤保障,队部位于京都府京都市桂驻屯地,下辖第107全般支援大队、第303高射特科支援大队、第104施设直接支援大队、第303通信直接支援大队、第306普通科直接支援中队、第307普通科直接支援中队、中部方面运输队。

第4施设团,负责中部方面队的工程作业,团部位于宇治市大久保驻屯地,下辖第6施设群、第7施设群、第102施设器材中队、第307自卸车辆中队、第304施设队、第305施设队。

西部方面队,负责九州、冲绳地区的防御,总监部设在熊本县熊本市健军驻屯地。所辖部队包括2个师团、1个旅团、1个混成旅团、1个航空队、1个特科队、1个高射特科团、1个普通科联队、1个反舟艇/反坦克队、1个通信群、1个后方支援队、1个施设团、1个指挥所训练支援队、1个情报处理队、1个补给处等部队,总兵力约2万人。

西部方面队主要作战部队有:

第4师团,成立于1962年,是以第4管区队为基础扩建而成,属于以轮式车辆为主要装备的轻型机械化师团,也是陆自的即应师团,负责九州北部大分县、福冈县、佐贺县和长崎四县的守备防御,是陆自主要应对朝鲜半岛的部队,编制兵员7500人,师团部设在福冈县春日市福冈驻屯地,下辖第16普通科联队、第40普通科联队、第41普通科联队、对马警备队、第4特车大队、第4特科联队、第4高射特科大队、第4后方支援联队、第4侦察队、第4飞行队、第4施设大队、第4通信大队、第4特殊武器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和对马警备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4特车大队装备74式主战坦克,第4特科队装备FH-70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第4高射特科大队装备81式和93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8师团,成立于1962年,是以第8混成旅团扩编而成,属于以轮式车辆为主要装备的轻型机械化师团,也是陆自各师团中编制规模最大的师团,负责九州南部熊本县、宫崎县和鹿儿岛三县的守备防御。由于第8师团主要负责西南方向的防御,所以近年来重视程度逐年增长。编制兵员9000人,师团部设在熊本县熊本市北熊本驻屯地,下辖第12普通科联队、第24普通科联队、第42普通科联队、第43普通科联队、第8特车大队、第8特科队、第8高射特科大队、第8后方支援联队、第8侦察队、第8飞行队、第8施设大队、第8通信大队、第8化学防护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8特车大队装备74式主战坦克,第8特科队装备FH-70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第8高射特科大队装备93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15旅团,2010年由在冲绳的第1混成旅改编而来,属于陆自的离岛型旅团,负责冲绳地区的守备防御。编制兵员2100人,旅团部设在冲绳县那霸驻屯地,下辖第51普通科联队、第15高射特科联队、第15后方支援队、第15侦察队、第15直升机队、第15通信中队、第15施设队、第101不发弹(也就是哑弹)处理队等单位。普通科联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和高机动车,第15高射特科联队装备03式中程防空导弹。

西部方面普通科联队,成立于2002年,是西部方面队直属的普通科部队,一个联队能够直属于方面队,可见其在方面队中的重要地位,编制兵员660人,联队部在长崎县佐世保市相浦驻屯地,主要担负山地战和两栖战任务,装备AAV7A1两栖装甲车,显然很明确地说明这个联队是在向两栖部队方向转变。

西部方面混成旅团,成立于2013年,是西部方面队的基本教育部队,旅团部位于长崎县佐世保市相浦驻屯地,下辖第19普通科联队、第5陆曹教育队、第113教育大队、第116教育大队。除了作为西部方面队的教育部队外,还是西部方面队的一支即应预备役部队,一旦有突发情况,就可以立即征召预备役人员,支援西部方面队的其他部队。

第2高射特科团,团部位于福冈县饭冢市饭冢驻屯地,下辖第3高射特科群、第7高射特科群、第304无线电诱导机队和直属中队。是优先换装03式中程防空导弹的部队。

西部方面航空队,是西部方面队的航空部队,队部位于熊本县上益城郡高游原驻屯地,下辖第3反坦克直升机队、中部方面直升机队、中部方面管制气象队、中部方面航空野外整备队和直属中队,主要装备AH-1S武装直升机、AH-64J武装直升机、UH-60通用直升机、OH-6D侦察直升机、OH-1侦察直升机和LR-2联络机。

西部方面特科队,队部位于大分县田布市汤布院驻屯地,下辖第112特科大队、第132特科大队、第5岸舰导弹联队、第303观测中队和直属中队,其中第112、132特科大队装备M270火箭炮,第5岸舰导弹联队装备88式岸舰导弹。

西部方面通信群,负责保障西部方面队内部以及与陆上幕僚监部和其他方面队的通信联络,群司令部位于熊本县熊本市健军驻屯地,下辖第102系统通信大队、第103指挥所通信大队、第302中枢交换通信队和直属中队。

机降训练已经是陆自常规的训练科目

西部方面后方支援队,负责西部方面队直辖部队的后勤保障,队部位于京都府京都市桂驻屯地,下辖第106全般支援大队、第101特科直接支援队、第102高射特科支援大队、第103施设直接支援大队、第301通信直接支援大队、第304普通科直接支援中队、第302反舟艇/反坦克直接支援中队、第104不发弹处理队、西部方面运输队。

第1空挺团是日本陆自目前唯一的空降部队

第5施设团,负责西部方面队的工程作业,团部位于福冈县小郡市小郡驻屯地,下辖第2施设群、第9施设群、第103施设器材中队、第305自卸车辆中队、第303水际障碍队。

中央即应集团,成立于2007年,编制上属于陆自,但实际上却是由防卫大臣直接指挥的机动部队,编制兵员4500人,司令部设在神奈川县相模原市座间驻屯地,下辖第1空挺团(也就是空降团)、第1直升机团、中央即应联队、特殊作战群、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对特殊武器卫生队、国际活动教育队。

中央即应集团的主要作战部队有:

第1空挺团,成立于1958年,是陆自目前唯一的空降部队,被誉为陆自中最精锐的部队,编制兵员1900人,团部位于千叶县船桥市习志野驻屯地,下辖第1普通科大队、第2普通科大队、第3普通科大队、空挺特科大队、空挺后方支援队、通信中队、施设中队、空挺教育队。普通科大队主要装备轻型装甲车、高机动车、4轮吉普车、4轮卡车和8轮卡车,空挺特科大队主要装备MO-120-RT-61型120毫米迫击炮。

第1直升机团,成立于2008年,是中央即应集团的陆航部队,编制兵员900人,团部位于千叶县木更津市木更津驻屯地,下辖第1运输直升机群、特别运输直升机队、联络侦察飞行队、第1直升机野外整备队,主要装备CH-47J重型直升机、UH-60J通用直升机、OH-6D侦察直升机、EC-225LP要人运送直升机和LR-2联络机。

特殊作战群,成立于2008年,是陆自的第一支特种部队,也是承担反恐作战任务的部队,可以直接受防卫大臣调遣,编制兵员300人,群司令部位于千叶县船桥市习志野驻屯地,下辖第1中队、第2中队、第3中队、特殊作战教育和直属中队,主要装备为轻型装甲车和轻武器。

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成立于2008年,是陆自的核生化防护部队,编制兵员155人,队部位于埼玉县埼玉市大宫区大宫驻屯地,下辖第102特殊武器防护队、第103特殊武器防护队。

对特殊武器卫生队,成立于2008年,主要是负责救治受到核生化攻击的伤员,编制兵员70人,队部位于东京都练马区朝霞驻屯地,下辖第101对特殊武器治疗队、第102对特殊武器治疗队。

国际活动教育队,成立于2008年,主要负责对陆自海外维和任务的部队进行教育、训练和研究,编制兵员80人,队部位于静岗县御殿场市驹门驻屯地。

其他直属部队虽然名义是归陆自指挥,但实际上是由防卫大臣直接指挥,包括:

通信团(新宿区市谷驻屯地)

中央情报队(新宿区市谷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警务队(新宿区市谷驻屯地)

中央会计队(新宿区市谷驻屯地)

中央输送业务队(横滨市横滨驻屯地)

中央业务支援队(新宿区市谷驻屯地)

中央管制气象队(新宿区市谷驻屯地)

会计监查队(新宿区市谷驻屯地)

中央音乐队(练马区朝霞驻屯地)

陆自的培训学校包括:

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目黑区目黑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久留米市前川原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富士学校(骏东郡小山町富士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高射学校(千叶市若叶区下志津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航空学校(伊势市明野驻屯地)

霞浦学校(土浦市霞浦驻屯地)

宇都宫校(宇都宫市北宇都宫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施设学校(茨城县那珂市胜田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通信学校(横须贺市久里浜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武器学校(稻敷郡阿见町土浦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需品学校(松户市松户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输送学校(练马区朝霞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小平学校(小平市小平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卫生学校(世田谷区三宿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化学学校(埼玉市北区大宫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少年工科学校(横须贺市武山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研究本部(练马区朝霞驻屯地)

陆上自卫队补给统制本部(东京都北区十条驻屯地)

战后,日本先后开发了四代坦克。第一代61式坦克是在1955年开始设计研制,主要借鉴了美国的M47和M48坦克的设计思想,1962年开始装备部队,到1975年总共生产了560辆,主要就是为了对抗苏联的T-54坦克,所以主要技术指标都是紧盯着T-54,总体性能也确实可以和T-54一较高下,目前已经全部退役。

陆自现役的主战坦克目前主要是74式、90式和10式三种型号,其中74式是第二代,1964年开始研制,1974年定型,1975年开始装备,到1990年停产,总共生产了870辆。74式坦克除了火炮和所配用的脱壳穿甲弹是日本按照许可证授权生产外,其他部件全部都是日本自行研制生产。74式的特点是强调火力和机动化,对于防护性则是受到法国思想的影响,认为现代反坦克弹药的威力越来越大,光靠坦克自身的装甲来硬扛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主要把提高防护的重点放在了不被击中,所以比较注重机动性和外形的低矮,以减小被击中的概率。注重火力则是日本自卫队深知自己部队规模小,一旦要面对苏军入侵,必然是以寡敌众,所以必须以火力制胜,这样一来,就使得74式坦克反倒与苏联坦克有着异曲同工的现象。

日本陆自的坦克编队

90式是日本研制的第三代国产坦克,从1979年开始研制,1990年定型,1991年起装备部队。90式的性能非常优秀,在90年代的国际主战坦克评比中,基本上总是在前三之列。不过由于90式研制的时候还是冷战时期,而开始服役的时候,冷战却又结束了,所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这样一来,90式就有些显得不合时宜的味道了,所以最后只生产了341辆就全面停产了。

但是陆自现役的主力坦克74式坦克的性能显然已经落后了,所以陆自于2001年开始研制74式的后继型号,这就是第四代主战坦克的10式,2010年定型,2011年开始服役。由于日本自卫队近年来一直在削减整个坦克和装甲车辆的数量,所以10式的采购数量始终都停留在每年10辆左右,自然价格也就居高不下,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坦克。10式还是延续了日本国产坦克在外形上一贯的紧凑低矮的特点,同时借助日本发达的电子工业技术,其火控系统是世界比较先进的,反应迅速,命中率高,同时信息化程度也很高,完全可以满足未来信息化作战的需要。

74式坦克

在装甲车方面,日本自卫队向来比较重视,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单车研制,也就是根据不同需求研制单独的车型,而不是在一种装甲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形成车族,这种在研制和生产上都明显带有土豪色彩的做法,也只有日本才有。

90式主战坦克

在最重要的装甲人员输送车方面,日本先后研制了73式装甲车和89式步兵战车。73式主要是为了和74式主战坦克配合作战而研发的,到1988年总共生产了338辆,但目前大部分已经退役,只有少量还在服役。

10式主战坦克

20世纪80年代日本自卫队开始研制73式的后继型号,1989年定型,1990年开始服役。不过89式步兵战车遇到了和90式主战坦克同样的问题,问世之后就遇到了冷战结束的大变革,日本对装甲车辆的需求自然也就急剧下降,直接导致了89式的采购数量大幅减少,总共才68辆,这使89式的采购价格非常之高,甚至都超过了美国的M1A2主战坦克。

1977年日本防卫厅开始74式坦克后继型号的概念论证,1979年开始具体的研制工作,研制计划代号STC,这是“日本第三代国产坦克样车”的英文缩写,后来改称TK-X,也就是试验性的X型坦克。在整个坦克研制中,日本制钢所负责火炮研制,三菱重工负责车体、炮塔和发动机的研制。原计划1988年定型,但最后直到1990年才完成定型工作,所以称为90式。1991年,90式开始正式服役。至2009年总共生产341辆,初期单价高达11亿日元(约合1000万美元),后来造价逐渐下降最后一批的单价是8亿日元(约合780万美元)。90式坦克主要装备第7师团以及一些教学单位,如陆自武器学校、富士教导团坦克教导队和东部方面队混成旅团第1装甲教导队。

90式在研制时充分借鉴了当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坦克设计思想,在外形上就同时具备了苏联坦克布置紧凑、重量较低和德国“豹-2”坦克重视火力和机动的特点,成为融合了东西方特色的先进坦克,在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个主要性能上都比较出色,综合性能处于世界顶尖水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坦克排行榜上,一直都在前三之列。

90式的动力系统是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一体化的动力包,发动机是三菱重工自主研制的水冷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不仅动力强劲,最大输出功率达到1500马力,而且加速性相当出色,2-200米加速只需要20秒,相比之下“豹-2”为23.5秒,MIA1要29秒,都不如90式。而且带潜水装置,可以使90式具备涉渡2米水深的能力。传动装置也是三菱重工研制的带闭锁离合器的变矩式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通过电液控制来实现灵活的变速。行走装置则是基本延续了74式,悬挂装置也是沿用了74式的液气悬挂系统,不过只能调节前后高度。

90式主炮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授权日本制钢所生产的44倍口径120毫米滑膛炮,身管外装有防热护套,配备排烟器。可以使用JM33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JM12A1空心装药破甲弹,使用JM33穿甲弹时可以在2000米距离击穿460毫米均质装甲。采用自动装弹,所以90式车组成员只有3人,没有装弹手。90式的自动装弹机采用比较少见的带式供弹方式,弹舱设置在炮塔尾部,这样补充炮弹比较方便,安全性也更好。携带炮弹40发,其中18发在自动装弹机上,4发在炮塔里,18发在车体里。如果在自动装弹机里的18发炮弹打完后,不到车外把炮弹装入自动装弹机,就只能使用车体内的炮弹,那么就等于是人工装弹了。

辅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另外车组成员还配有89式折叠枪托的5.56毫米突击步枪。

火控系统是由双向稳定装置、激光测距仪、火控计算机、带热成像仪的车长独立观瞄镜和炮长独立观瞄镜组成,具备自动跟踪、行进间稳定射击的能力。当炮长或车长捕捉到目标,也就是目标图像进入到瞄准镜,只要按下跟踪开关,火炮就能自动跟踪然后开火。在目前国际上的现役坦克中,只有90式具有自动跟踪能力,据说可以达到在3000米距离首发命中一个汽油桶大小的目标,被称为是世界上一流的火控系统。

90式车体和炮塔都采用双层冷轧含钛高强度钢中间是蜂窝状陶瓷装甲的复合装甲,其他部位大都采用间隙装甲。炮塔正面是垂直面,主要是考虑到减小炮塔宽度比倾斜面正面防护性更好,而且倾斜面覆盖装甲的面积会更大,从而增加车重。而90式几乎对减小车重到了苛求的地步,凡是会增加车重的措施都不会采用。

基本技术数据

车全长:9.755米

车体长:7.5米

车宽:3.4米

车高:2.335米

战斗全重:50.2吨

最大公路时速:70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350千米

乘员:3人

主要武器:1门120毫米滑膛炮,备弹40发

辅助武器: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到20世纪90年代,74式已经明显落后,但是后续的90式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其设计理念还是冷战时期的老思想,并不是太适合新的形势。于是,2001年日本防卫厅决定开始研制新一代的TK-X,主承包商是三菱重工。2002年,完成第一辆样车。2010年定型,并正式命名为10式。2010年10月,刚刚定型的10式参加了在琦玉县朝霞基地举行的阅兵式。2012年,10式正式开始陆自服役。

根据2011年的《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从2011年到2015年计划采购68辆,并且通过了预算。但是2014年的《中期防卫整备计划》又削减了坦克和装甲车辆的数量,所以10式的采购数量下调到了44辆。2010年10式的采购单价为8.5亿日元(约合928万美元),不过随着采购数量的减少,单价还会提高,继续延续90式坦克世界最贵主战坦克的称号。

10式坦克还是继续90式坦克布置紧凑的特点,而且尺寸和重量都比90式还要小。这样就更便于进行战略机动,符合日本自卫队越来越多海外部署的要求。车体采用楔形结构,上部倾角更小。炮塔位于车体中部,正面是全新设计的模块化楔形装甲。和90式一样也是三人车组,车长位于炮塔内部右侧,炮长在炮塔内部左侧,炮塔两侧各有一个舱门供人员进出。驾驶员则在车体前部中央,从车体顶装甲上的舱口进出,出入时需要把炮塔转到一定角度。由于车体前部是阶梯状的,驾驶舱低于战斗舱,所以驾驶员在进出时不需要调高火炮高度。

动力系统采用四冲程可变喷嘴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1200马力,没有90式大,不过因为10式的尺寸和重量都比90式小,所以机动性不会比90式差,特别是在转弯和复杂地形的机动能力还将超过90式。

主炮是日本国产的44倍口径120毫米滑膛炮,这是在德国120毫米滑膛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膛压更大,所以可以发射增强型装药和强化型弹芯的新型弹药。火炮采用电渣重熔,身管自紧,内膛镀铬等先进技术。炮管有较厚的防热隔层,身管后部有同心抽气装置。由于膛压更大,所以穿甲能力比90式更强,使用JM33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以在2000米距离击穿548毫米均质装甲。

10式也是自动装弹,使用的自动装弹机是在90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可靠性有所提高,但是自动装弹机内的炮弹只有14发,比90式要少4发。总共携弹量是36发,其余在炮长座椅后面2发,车体内部6发,车体后部弹舱14发。

辅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不过12.7毫米高射机枪没有采用眼下流行的遥控方式,加上安装位置较高,射击时需要车长探出身体,安全性不是很高。

到目前为止,日本仍未公布10式火控系统的详细信息,但是从90式火控系统的先进程度,可以想象经过20年之后,10式的火控系统必然会更进一步。根据未经证实的消息,10式的火控系统是以数字化弹道计算机为核心,结合车长带热成像全向瞄准仪、炮长瞄准仪、横风传感器、车速耳轴传感器和弹药温度传感器,性能非常先进,可以将车速、目标距离、风速等数据显示在车长和炮长的彩色液晶大屏幕显示器上,射击诸元都是由弹道计算机自动计算,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首发命中率。

10式坦克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化程度高,根据日本媒体披露的10式坦克内部照片可以看到,车长和炮长都有彩色液晶大屏幕显示器和按键式操作面板,能够通过信息网络获得战场情报,实现坦克与坦克,坦克与上级单位的信息共享。

10式炮塔正面和侧面都安装有可拆卸的模块化装甲,装甲之间没有注入任何材料,属于间隔装甲。主装甲采用高强度钢和陶瓷的复合装甲,其中的陶瓷装甲还采用了纳米技术,重量更轻但防护性更强。不过10式的防护缺陷在悬挂系统,由于采用油液和氮气缓冲振动,一旦中弹很容易损坏,而且还容易起火,成为10式坦克的“阿喀琉斯之踵”。

基本技术数据

车全长:9.42米

车体长:7米

车宽:3.24米

车高:2.3米

战斗全重:44吨

最大公路时速:70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

乘员:3人

主要武器:1门120毫米滑膛炮,备弹36发

辅助武器: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89式步兵战车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需要,将装甲车从履带式转向轮式。根据这一大形势,除了日本随后开发的就是96式8X8轮式装甲车,用来替换履带式的73式,1992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1997年开始服役,目前已生产365辆。除了96式外,日本还开发了更加轻巧的4X4轻型装甲车,虽然2000年就已经定型,但却一直没有给予正式的型号名称,所以只能称之为轻型装甲车,目前这款装甲车采购数量已经达到了1800辆以上,成为日本自卫队装备数量最多的装甲车。

96装甲车

轻型装甲车

此外,为了提高反恐作战和两栖作战的新需要,日本还在2013年以后相继引进了“大毒蛇”防护机动车和AAV7A1两栖装甲车。

AV7A1两栖装甲车

在战斗辅助车辆方面,日本研制的各种辅助类的装甲车可谓名目繁多,11式装甲抢修车、99式弹药补给车、94式水际布雷车、92式装甲扫雷车、91式装甲架桥车、90式装甲抢修车、87式弹药补给车、87式侦察警戒车、82式指挥通信车、78式装甲抢修车、75式装甲工程车等,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1980年,日本防卫厅委托三菱重工开始研制步兵战车,这也是战后日本研制的第一种步兵战车,以取代老旧的60式和73式装甲车。当时防卫厅提出的要求是具备强大的火力、良好的机动性和防护力,能够伴随90式主战坦克行动,为主战坦克清除反坦克火力,打击敌方的装甲车辆,为己方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三菱重工1984年完成研制工作,1986年开始样车试验,1989年完成定型,因此被命名为89式步兵战车。不过日本自卫队的采购数量很少,总共才68辆。这主要因为当时冷战已经结束,日本对装甲车辆的需求大大降低了。但这样一来也就使89式步兵战车的价格非常昂贵,单价超过了6亿日元(约合586万美元)。89式步兵战车主要装备第7师团第11普通科联队、富士教导团普通科教导联队第1中队,还有少量装备了陆自的教学单位。

89式采用传统的动力前置布局,车体前部左侧为动力舱,右侧为驾驶舱,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载员舱在车体后部。车体、炮塔都。是焊接而成,车体前部和炮塔采用间隔装甲。车体倾斜式外形以便获取更好的防弹效果。

由于要求能够伴随90式主战坦克行动,所以对动力系统要求很高,一台带有涡轮增压的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600马力。行动装置每侧6个负重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

车体中部是双人炮塔,炮塔形状复杂,内部右侧是车长左侧是炮长,为方便人员进出,左右侧各有1扇舱门。车长有6具潜望镜,炮长有2具潜望镜,另外在炮塔上还有可以探测导弹来袭的激光报警装置,只要探测到有导弹来袭就可提醒车长立即进行规避。这一装置在日本装甲车辆上广泛采用。炮塔前部是1门瑞士厄利孔公司授权日本生产的90倍口径35毫米机关炮,该炮可发射榴弹、高爆燃烧弹、曳光弹和脱壳穿甲弹,备弹34发。在炮塔两侧各有1具日本国产的79式反舟艇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有效射程4000米,采用有线半自动指令制导。辅助武器是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车体后部的载员舱可以容纳6名士兵,而且配备6具潜望镜以供搭载的士兵使用。载员舱上有舱盖,必要时士兵可以从舱盖探出身子向外射击。载员舱两侧各有3个射击孔,搭载士兵也可以通过射击孔向外射击。载员舱尾部有两扇大门,可以使士兵比较方便地上下车。

89式的整体防护水平比较低,采用钢制防弹钢板,之所以没有采用当时世界上比较流行的铝合金钢板,是考虑到铝合金熔点低,担心在中弹后引起火灾。所以这样一来,车体重量就比采用铝合金有所增加,为此还牺牲了水上机动性。

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各国都对自己的步兵战车加强了装甲防护,比如美国的“布莱德利”步兵战车采用了重型装甲,英国的“武士”步兵战车采用了乔巴姆装甲,法国AMX-10P步兵战车采用了附加装甲。德国的“黄鼠狼”步兵战车甚至在增强了装甲后,重量从28.2吨增加到了33.5吨,足足增加了5吨。但是89式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改进,日本陆自之所以没有增强装甲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考虑到89式步兵战车数量太少,如果再专门定制附加装甲,费用一定很高,由于资金所限所以只好放弃。

基本技术数据

车全长:6.8米

车宽:3.2米

车高:2.5米

战斗全重:26.5吨

最大公路时速:70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400千米

乘员:3人

载员:7人

主要武器:1门35毫米机关炮,备弹34发

辅助武器:2具79式反舟艇反坦克导弹 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1992年,日本防卫厅委托小松制作所研制新型轮式装甲车。经过四年的研制和试验,于1996年定型,所以命名为96式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这款装甲车日本自卫队总共采购了365辆,算是采购数量比较多的装备。

96式轮式装甲车车体为全焊接单层钢制装甲结构,而不是比较常见的复合装甲。车轮为8X8,全部为驱动轮。车体前部左侧为动力舱,右侧为驾驶舱。动力舱里安装了一台水冷式四冲程柴油发动机,驾驶舱有一扇向后开的舱盖,舱门上有3具潜望镜,供车长使用。驾驶舱后面是车长使用的指挥塔,指挥塔有一扇向后开的舱盖,舱盖旁有6具潜望镜。指挥塔可以根据安装1挺12.7毫米机枪或是1具日本国产的40毫米榴弹发射器,机枪和榴弹发射器都可以在必要时拆卸下来作为载员的携行重装备使用。

车体后部为载员舱,可以容纳8名士兵,4人一排,面对面而坐,每两个位子为一组,舱内空间比较大,所以显得很是宽敞,在必要时可以挤下10名士兵。载员舱最前面的位子就在动力舱的左后方,面向前面,是载员中的步兵班班长专门位子,还专门设有一个安装防弹玻璃的小窗以供班长观察。载员舱两侧总共有5个固定式的观察窗,也都装有防弹玻璃,可以让载员很方便地观察车外情况。在载员舱的上面有4个向外打开的舱盖,可以让载员打开舱盖探出身子向外射击,并且在舱盖处设有机枪或无后坐力炮的支架,可以让载员在舱盖上架起机枪或无后坐力炮射击。载员舱后部是一扇能够放倒到地上的大门,放到地下后可以作为步兵上下车的踏板。

动力系统是一台水冷四冲程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300马力。这款三菱重工研制的发动机最大的特点是废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到车外,可以有效减弱废气的红外热特征和噪音。传动装置采用H型,分成两路分配给各个车轮。这种传动装置的优点就是两侧的传动轴都在乘员的座椅下面,大大降低了车高,同时可以增加内部空间。但是缺点是车体底部横截面呈现V字形结构,一旦触雷,无法有效减弱地雷爆炸的冲击波,防雷性能比较差。

轮胎采用径向钢丝子午线防弹轮胎,是在轮胎内侧嵌入金属硬芯,即便轮胎中弹漏气,金属硬芯也能够支撑车辆重量,虽然硬芯无法进行高速行驶,但是至少还可以行驶,不至于陷于无法动弹的被动地步。轮胎还有中央调压系统,可以根据路面情况调节轮胎压力,所以越野能力很强,并不比履带式车辆差多少。同时抗损性能也不错,一个轮胎损坏是根本不影响正常行驶的,两个轮胎损坏也能保证一定的行驶能力,足够维持到撤出危险地区。

96式轮式装甲车的操作非常简便,几乎和普通民用车辆一样,是采用方向盘来操纵的。驾驶员左侧是连接自动变速箱的变速杆,右侧是轮胎中央压力调节系统开关和在一个车轮打滑空转时防止其他车轮失去动力的差速锁。

96式的装甲防护也是比较薄弱的,正面装甲12毫米,侧面更薄只有8毫米,只能防御7.62毫米机枪子弹和炮弹破片,不要说是反坦克导弹或火箭筒,就是普通的炮弹直接命中都可以造成严重损坏。另外,车体前方有探测导弹来袭的激光报警装置,车尾两侧各有一组4具烟雾弹发射器。

基本技术数据

车全长:6.84米

车宽:2.48米

车高:1.85米

战斗全重:14.5吨

最大公路时速:100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500千米

乘员:2人

载员:8人

主要武器:可根据需要安装1挺12.7毫米机枪或是1具日本国产的40毫米榴弹发射器

2007年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陆上装备研究所根据自卫队的要求开始研制,2013年研制出第一辆样车,2015年定型,按照日本自卫队的惯例将会被命名为15式轮式机动战斗车,但直到现在还未正式命名。目前初步确定自卫队将采购99辆,从2016年起进入部队正式服役。

这款车辆在设计时就大量借鉴了10式主战坦克的技术,这样既缩短了研制的时间,也可以大大节约研制经费,而且先进性也得到了保证。

机动战斗车外形极为简练,车身低矮,既可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也能够有效降低重心,从而提高射击时的稳定性。总体结构还是采用传统的动力前置布局,车头采用的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楔形设计,面积较大,但倾斜角很小。动力舱在前部左侧,驾驶舱在前部右侧,由具备隔热、隔音、减振功能的隔板分开。车体两侧是垂直面设计,防护性能要比倾斜面逊色,但是却能扩大车体内部空间。在车体两侧除了第一个、第二个车轮之间有装甲防护外,其他各轮之间都没有装甲防护,这就导致悬挂装置几乎全部暴露在外,毫无防护可言。

动力系统是一台水冷四冲程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570马力,这在轮式战斗车中也是非常高的了,所以该车的机动性相当好。在战略机动方面,由于车身紧凑低矮,重量又轻,所以能够很轻松地通过运输机进行空运。

车体中部上方是一座结构紧凑的楔形炮塔,这是在10式坦克的炮塔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炮塔有3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和装填手,其中车长在炮塔左侧,炮长在右侧前部,装填手在右侧后部。炮塔中安装1门52倍口径的105毫米线膛炮,这是在74式主战坦克上的英国L7A1线膛炮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日本国产火炮,主要是降低了后坐力,炮管外有金属防热护套,炮管后方有抽烟装置。根据日本方面的报道,该车的炮弹是可以和74式主战坦克的线膛炮通用的,这也就是说是属于高膛压炮,尽管105毫米炮和现在比较主流的125毫米或120毫米炮相提并论,但是借助现在弹药领域的先进技术,威力也同样不可小觑。而且考虑到机动战斗车主要是对付敌方的步兵战车、两栖战车和轻型坦克,而不是主战坦克,所以这门主炮的威力也是能够满足需要了。辅助武器则是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观瞄系统和火控系统都是采用10式主战坦克的,所以也具备了相当先进的水平,同时也能和10式主战坦克进行很好的协同。

机动战斗车的防护性能平平,全焊接装甲车体和附加装甲只能在正面抵御20毫米机关炮的直接射击,而两侧车体的防护更弱,只能抵御12.7毫米机枪子弹。如果要加强防护力,势必增强装甲,那就会增加车重,从而影响到空运。

基本技术数据

车全长:8.45米

车宽:2.98米

车高:2.87米

战斗全重:26吨

最大公路时速:100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500千米

乘员:4人

主要武器:1门105毫米线膛炮

辅助武器: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从1996年开始,日本自卫队对装备的装甲车辆逐渐由履带式转向轮式,主要是为了便于进行空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土防卫,而是有了向海外投送兵力的野心。在轮式装甲车方面,除了8X8的重型装甲车外,还开始研制4X4的轻型装甲车。1998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和小松制作所联合开始研制,2000年就完成研制并定型,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命名,在防卫省的各种文件中都还是把这种装甲车称为轻型装甲车。

日本陆上自卫队从2001年起开始采购,到2014年总采购数已经达到1703辆,再加上航空自卫队从2003年开始也采购了该车,到2014年总共采购119辆,这样整个自卫队的采购数量达到了1822辆,而且后续还会采购。这样的采购数量在日本自卫队中是非常大的,所以单价也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3500万日元(约合34万美元)一直降到2014年的3000万日元(约合29万美元)。

轻型装甲车基本是仿照法国VBL4X4装甲车,全车共有5个车门(左右各2个,后面1个),这样就能使载员很方便地上下车。车体顶部有一个大型的圆形舱门,两扇舱盖分别向两边打开,舱门前部有防护板,载员可以探出身来观察或射击,这时两扇打开的舱盖还可以当作防盾提供防护。

动力系统是一台水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60马力,自动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所以该车的机动性非常好。4轮全驱动,双V字框架结构,车底距地面比较高,所以通行性很好。不过和母版法国VBL4X4装甲车不同,没有水面浮渡能力。

轻型装甲车搭载能力最多只有4人,这和现在国际上一般将整个步兵班安排在一辆中型装甲车的思路不同,日本自卫队认为还不如将一个步兵班分散在几辆轻型装甲车上,这样更加灵活和敏捷,在反游击作战和反恐作战时更为合适。在具体作战中,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可以在车上通过车顶和舱口发挥武器火力,另一种是在主战坦克掩护下,搭载的步兵下车作战。所以,轻型装甲车没有固定的车载武器,主要是依靠搭载的步兵携带的武器。全车采用焊接装甲结构,防护能力很弱,只能抵御步枪子弹和炮弹破片。

基本技术数据

车全长:4.4米

车宽:2.04米

车高:1.85米

战斗全重:5.5吨

最大公路时速:100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500千米

乘员:1人

载员:4人

日本自卫队的支援火炮在身管炮方面目前主要现役的是:203毫米自行榴弹炮、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9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FH-70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

其中203毫米是口径最大的,这款自行榴弹炮其实就是从美国引进的M110A2型,炮身也还是由美国的FMC公司生产,只有炮架和底盘是由日本生产。M110A2型是1978年2月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A1型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了新型弹药,使发射榴弹时的最大射程增加到22.9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的最大射程达到29.1千米。同时在火炮身管上加装了双气室炮口制退器,这一点成为识别A2型和A1型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不过由于A2型的战斗全重增大到28.35吨,但动力装置未作改动,所以导致最大速度略有下降,为55千米/小时。应该说这款大口径自行榴弹炮的总体性能相当不错,在当今世界也都可以算是一流水平的,美军主要是用作军师级单位的直属炮兵装备,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出口其他国家,现在世界上还有巴林、希腊、伊朗、意大利、日本、约旦、摩洛哥、巴基斯坦、西班牙、中国台湾、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装备。日本总共采购了91辆,现在也都在服役。

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是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75年定型,但直到1978年才开始装备部队。到1985年总共生产了201辆,主要装备北部方面队各师团的特科联队(也就是炮兵团)。原计划到2012年全部退役,但由于替代的9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采购数量一直跟不上,所以75式还将继续服役到2016年才能全部退役。

9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日本从1985年开始研制,整个研制过程一波三折,所以直到1999年才定型,但是由于研制周期长,投入经费巨大,所以平摊到采购价格上,再加上采购数量不多,造成了价格非常之高,达到了9.6亿日元(约合938万美元),甚至都超过了日本最贵的90式主战坦克。目前总共采购数量为111辆,但因为日本自卫队一再缩编自行火炮的编制数量,即使75式全部退役的话,未来都不可能有99式的大量装备,估计也就在120辆左右。

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FH-70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是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从1968年开始联合研制的,1975年定型,1978年开始装备部队。在当时来说,这款火炮的性能相当先进,所以被日本选中来取代已经老旧的M1型155毫米榴弹炮和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从1983年起日本开始引进许可证授权生产,总共生产了492门,到2014年还有370门在服役。经过了40年,当时再先进的火炮都显然已经落伍了,所以日本自卫队已经开始研制新星155毫米牵引榴弹炮来替换,但是新的火炮截止到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来,所以已经相当老迈的FH-70式还得继续留在陆自发挥余热。

FH-70式牵引榴弹炮

日本自卫队对于火箭炮这种威力巨大的面积压制火炮,却一直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在战后长时间里都没有装备。直到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M270型火箭炮的出色表现,才让日本自卫队开始意识到火箭炮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所以这才从1992年到2004年通过引进许可证授权生产的方式,总共采购了99辆M270型火箭炮。

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M270火箭炮

相对于火箭炮来,日本自卫队对于迫击炮则是比较重视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旧日本陆军就曾大量装备过简化版的迫击炮——掷弹筒,并且在实战运用中有过非常出色的表现。不过战后重整军备之后的日本自卫队却没有自己研制任何型号的迫击炮,现在服役的迫击炮全部都是直接从国外进口或是取得许可证授权生产的。

日本自卫队的迫击炮口径非常简单,就是60毫米、81毫米和120毫米,其中60毫米迫击炮是奥地利的M6C-210型,可以单兵携行,很轻松地背在背上,非常轻便,很有以前日军掷弹筒的风格。这款迫击炮特别之处就在于不是采用最常见的迫击击发而是压发击发方式,射击时装弹瞄准之后,只需要按下击发手柄上的按纽就可以发射。日本自卫队装备的81毫米迫击炮是引进英国的L-16许可证授权生产,这是一款在世界上被广泛采用的迫击炮,总共有超过30个国家装备,性能也是比较出色的,是西方国家陆军的主流迫击炮。

120毫米迫击炮重量较大,所以日本自卫队采用的是牵引和自行方式,120毫米牵引迫击炮是引进法国的MO-120-RT-61型,总共采购了340门,是陆自普通科联队所属的重迫击炮中队的主力装备。120毫米自行迫击炮则是将MO-120-RT-61型装在装甲车底盘上,这款自行迫击炮在火力、机动和防护三者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由于迫击炮炮身太长,不仅在发射时要打开后门,就连正常行驶时都会有一段炮身露在车外,这就使其防护力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120毫米迫击炮

在高射炮方面,日本自卫队现役的就只有87式双联35毫米自行高射炮,这是日本在80年代开始研制,1987年定型,总共才装备了52辆,所以采购单价相当高,达到了16亿日元(约合1563万美元)。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瑞士厄利孔高射炮装到改装后的74式坦克底盘上,不过日本在火控系统方面确实下点本钱,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水平。但是高射炮数量如此之少,而且以后也没再继续研制或引进后续高射炮,说明日本自卫队在防空领域正逐步实现导弹化,高射炮将逐步完全退出。

87式双联35毫米自行高射炮

另外,日本自卫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无后坐力炮,其实就是火箭筒。这是由于日本自卫队曾经长期面对苏联的巨大威胁,所以非常注重反坦克能力,那么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自然就受到了相当的重视,特别是日本的地形无法投入大规模的坦克部队,要想对抗苏联的坦克洪流,就只能依靠步兵反坦克力量了,因此目前日本自卫队装备的火箭筒就达到了3000多具,远远超过了火炮的装备数量。其中瑞典卡尔·古斯塔夫M2型和M3型84毫米火箭筒就有2700具,这款火箭筒虽然没有苏联的RPG火箭筒那么有名,但是性能也确实不俗。

日本陆自装备的火箭筒有3000多具远远超过了火炮的装备数量

日本自卫队的导弹数量是相当之多的,陆自主要的导弹有三大类:岸舰导弹、防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说理了陆自的作战重点,即海岸防御、防空和反坦克。

这是日本自卫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美国引进的M110A2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炮身由美国FMS公司生产,炮架由日本制钢所生产,底盘由小松制作所生产,陆自总共采购了91辆,主要装备北部方面队的第1特科团和第4特科群、西部方面队西部方面特科队第112特科大队、陆自武器学校和富士教导团特科教导队第4中队。

这款203毫米自行榴弹炮没有炮塔,就是只有火炮和底盘两大部分组成,所以也被人戏称为“M110型203毫米自行炮架”。这样的结构,优点是结构简单,车身较轻,便于机动,但缺点是没有装甲防护,防护力太弱了。整个炮班编制13人,其中只有5人是在自行榴弹炮上,另外8人则要坐在87式弹药补给车上。

车体为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左侧,驾驶员配有3具潜望镜。车体后部为火炮,后部左侧为装弹机,后部下方有大型驻锄,在射击时放下,以吸收射击时的后坐力。

动力系统为一台水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405马力。传动装置是液压机械式双流传动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扭杆式悬挂装置,车体两侧各有5个橡胶双轮缘负重轮,主动轮在前,第五个负重轮兼做诱导轮,每个负重轮都有液压减震器,目的是在射击时保证稳定性。履带则是单销式销耳挂胶履带。

火炮是1门M2A2式25倍口径203毫米榴弹炮,采用断隔螺式炮闩,连击式击发机,可变液压气动式驻退机和气压式平衡机。炮管前端有双气室炮口制退器。火炮方向射界为±30度,高低射界为-2-+65度。火炮方向机为齿弧式,高低转轮转1周,火炮的俯仰角便改变5毫弧度;方向轮转1周,火炮的方位就改变5毫弧度。火炮的操纵靠液压动力,紧急时也可手动操纵。身管寿命为7500发,比起坦克炮来提高了10倍。这是由于坦克炮的强化程度较高,身管在射击时烧蚀会更加严重所致。

火炮的装填机由输弹机和装填机组成,液压动力操纵。输弹机有两个输弹臂,可以将放在车辆左侧或后方地面上的炮弹垂直吊起,送到装填滑轨上,然后炮弹沿滑轨滑至炮尾装填位置,装填机上的推弹杆再将炮弹推入炮膛,发射装药则由人工装填。最大射速为1.5发/分,持续发射速度为0.5发/分。

火控装置包括1具M115型间接瞄准具(放大倍率4×,视场为10度)和1具M116C型直接瞄准镜(放大倍率3×,视场为13度)。此外,还有高低瞄准象限仪和炮手象限仪。

弹药基数为72发高爆榴弹,但装在车上的只有2发,其余的70发都装在弹药补给车上。炮弹重量约100千克,最大射程为16.8千米。

203毫米自行榴弹炮没有炮塔,自然也没有三防能力,也没有两栖作战能力。

基本技术数据

车长:10.732米

车宽:3.15米

车高:3.145米

战斗全重:28.35吨

最大公路时速:55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500千米

这款自行火炮是由三菱重工和日本制钢所联合研制,其中三菱重工负责底盘,日本制钢所负责火炮和炮塔。从1985年开始研制,本来计划在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基础上进行改进,但是由于当时国际形势以及自行火炮的技术都有了很大变化,所以设计方案进行了几次大修改,这就导致了整个研制过程拖延日久,而且到1992年时计划拨付的50亿日元研究经费几乎已经全部用完,只好追加经费。到1994年才刚刚制造出样车,1998年完成各项试验,1999年定型,所以命名为99式自行榴弹炮。由于研制经费金额较大要平摊在采购价格中,所以造成单价相当昂贵,达到9.6亿日元(约合938万美元),甚至都超过了90式主战坦克的价格。导致价格如此之高的原因,还因为采购数量一降再降。这是由于日本陆自的自行火炮数量近年来都在持续削减,从2004年的700辆到2011年的400辆,再到2014年的300辆,目前99式的采购数量约为110辆,如果今后几年中75式不是大量退役的话,那么99式基本上就不会再采购了。

99式自动榴弹炮车体前部左侧是动力舱,右侧是驾驶舱,驾驶舱上部有一扇水平开启的舱门,旁边有3具潜望镜。动力舱上部则是散热器的百叶窗。车体中后部是战斗室。整个车体结构和日本的89式步兵战车非常相像,不过日本方面始终表示99式是全新设计的,只不过有些零部件可以和89式步兵战车通用而已。

车体和炮塔都是焊接结构,在舱门和一些盖板则采用了螺接结构。车体前部中间是炮管行军固定器,因为采用遥控自动方式,所以结构相当复杂,不过好处就是炮管的固定和解脱以及固定器的竖起和放倒都可以在车内遥控进行。更有特色的是在长距离行军时,为了防止炮管过长而妨碍行驶,还可以通过专门开关将炮管缩短。不过在炮管缩短的情况下,炮管行军固定器就不能使用自动控制,而必须手动操纵。

动力装置为一台直列6缸水冷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600马力,和89式步兵战车一样。不过,89式步兵战车的战斗全重只有26吨,要比99式自行榴弹炮轻多了,所以99式自行榴弹炮的单位功率很低,最大时速只有49.6千米,机动性比较差。行走系统每侧有7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第一、二、六、七负重轮装有液压减震器。悬挂装置为扭杆式,履带板为双销式,可加装橡胶垫块。

炮塔为全焊接结构,左前方为车长,在他后面是装填手,右前方是炮长。炮塔后部是自动装填机,所以使炮塔内部比较狭窄,但是炮塔内的电子装置布置却是井井有条。尽管有自动装填机,但还是在炮组编制中安排了装填手,以便在自动装填机故障时改由装填手人工进行,不至于出现因为自动装填机故障而无法正常作战。炮塔顶部有2个舱门,在两侧各有1个舱门,车尾有一扇可以左右开启的大门。另外,在炮塔后部的右侧有个对接站,可以与弹药补给车对接,进行炮弹的自动补给。

火炮是1门52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多孔式炮口制退器。火炮俯仰、炮塔旋转和炮弹的装填都是液压操纵,当然必要时也可以人工操纵。自动装弹机要比75式更先进,从炮弹到发射装药全部可以自动装填,而且可以在任何射角下装填。

火控系统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具有自动诊断和复原功能。尽管炮车上未装GPS系统,但车上装有惯性导航装置(INS),可以自动标定自身位置,并且可以和新型野战指挥系统(FADAC)共享信息。99式自行榴弹炮从进入阵地到发射第一发弹,只需要一分钟,非常适合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转移阵地的速度相当迅速。

99式自行榴弹炮配用的弹药尚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可以发射日本国产弹药外,也可以发射北约制式的155毫米弹药。发射装药是新研制的99式发射药。根据不同的射程要求,可以发射1-6个发射药包。这种全新的发射装药的最大特点是降低了火药燃气对炮管内膛的烧蚀,消焰性也很好,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炮管的寿命。(www.xing528.com)

发射普通榴弹的最大射程为30千米,发射底部增程排气弹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40千米。最大射速为每分钟6发,其弹药基数尚未公布。

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机枪,布置在炮塔顶部右侧的车长舱口前。

99式配有专门的99式弹药补给车,战斗全重33吨,乘员2人,车全长6.7米,全宽3.2米,全高3.1米。由于车体比99式自行榴弹炮短,每侧只有6个负重轮。动力装置为二冲程水冷增压柴油机,最大时速为40千米。车体前部为驾驶室,后面是动力舱,中后部为弹药舱。弹药舱的后部右侧装99式发射药,后部左侧是供弹机构。炮弹引信要在补充弹药前装定完毕。弹药补给车可装载155毫米炮弹90发。估计一个特科中队(也就是炮兵连)5辆自行榴弹炮,配备1辆99式弹药补给车。

基本技术数据

车长:11.3米

车宽:3.2米

车高:4.3米

战斗全重:40吨

最大公路时速:49.6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300千米

乘员:4人

日本一直对火箭炮没有多大兴趣,所以长期以来都没有装备火箭炮。直到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M270火箭炮的出色表现,才改变了日本自卫队对火箭炮的看法,并从1992年开始引进M270火箭炮,引进方式也是日本最常见的许可证授权生产,由石川岛播磨重工生产。陆自总共采购了99辆,主要装备北部方面队第1特科团第1特科群的第129、133特科大队、北部方面队第1特科团第4特科群的第131特科大队、东北方面队东北方面特科队第130特科大队、西部方面队西部方面特科队第132特科大队以及陆自武器学校和富士教导团特科教导队第5中队。

美国M270型227毫米12管火箭炮(多管火箭炮英文缩写为MLRS)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1983年开始装备美军,同年5月,根据和美国达成的协议,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都可以生产,从而成为北约的制式武器。除了上述国家,还装备了日本、韩国、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希腊、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国,总产量超过1000门。

M270采用模块化技术,机动性和防护性能好,火力密集且精度很高,尤其还具有可以发射陆军战术地对地导弹(ATACMS)的能力,被认为是西方国家最好的火箭炮。

动力系统为一台8缸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输出500马力。底盘采用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的底盘,机动性比较强。在防护方面,具有抵御步枪字弹和炮弹破片的能力,铝制间隔装甲,装备集体三防系统。

发射装置为12个298毫米口径的玻璃钢定向管,实际上是个方形的集发射和储存于一体的装甲箱体,中间由隔框一分为二,每边6枚火箭弹,火箭弹在这个箱体中贮存期可长达10年。弹箱上方有横梁,可以作为装填火箭弹的起吊支架。弹箱的俯仰由两个液压杆操纵,回旋则是由箱体下面的矩形活动底座来带动。M270自备起重再装填设备,单人即可操作,装填时间5分钟/12发,发射间隔4.5秒,可单发、连发或齐射。高低射界0-+60,方向射界左右各194度。转动速度5度/秒。仰俯速度0.9度/秒。从行军状态转到战斗状态需要5分钟,从战斗状态转为行军状态需要2分钟。

火控系统由火控装置、遥控发射装置、定位定向系统、电子装置和火控面板组成。其能完成射击诸元计算、控制瞄准和射击、不间断确定炮车的位置和控制更换弹箱的任务,使M270具有很强的单车作战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将命令下达到班一级火力单位,指挥反应时间大为缩短,并可以通过战场信息网络共享目标信息。

弹药分为火箭弹和陆军战术导弹两种,火箭弹包括M26式双用途子母火箭弹、At-2反坦克雷火箭弹、M26A1增程火箭弹、制导火箭弹、灵巧战术火箭弹等,陆军战术导弹每辆车可以装2枚,也可以1枚战术导弹和6枚火箭弹混装。

火箭弹射程32千米(制导火箭弹最大可达到70千米)。

战术导弹Block-1型射程25-165千米,Block-1A型射程100-300千米,Block-2型射程35-140千米,Block-2A型射程100-300千米。

日本自卫队的M70火箭炮特科大队(也就是火箭炮营)由大队部、3个发射中队和1个直属中队组成,每个发射中队有9部发射车。

基本技术数据

车长:7.06米

车宽:2.972米

车高:2.617米

战斗全重:24.756吨

最大公路时速:64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480千米

乘员:3人

日本陆自目前现役的120毫米牵引迫击炮是1992年起从法国引进的MO-120-RT-61型,由丰和工业公司取得许可证授权生产,至2014年陆自总共采购340门,现在还在继续采购,但每年采购量就只有一两门了。这些MO-120-RT-61型主要装备陆自各普通科联队直属的重迫击炮中队(也就是步兵团的重迫击炮连)以及第1空挺团的空挺特科大队(也就是空降兵团的空降炮兵营)。

MO-120-RT-61型是法国汤姆逊-布朗德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70年代开始定型生产的炮口装填线膛迫击炮。除了法国之外,还有美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以色列、巴西、土耳其等多个国家也有装备。

虽然MO-120-RT-61型是迫击炮,但结构相当复杂,甚至在某些地方都快要接近身管火炮了。全炮由炮身、炮架和底座组成。炮身是锻造的,里面刻有40条右旋等齐膛线,可以赋予炮弹旋转的能力,从而使炮弹在飞行过程中都保持稳定。身管外面刻有螺纹,这样可以增加散热面积,还可以用来精确调整射角。在炮口处装有与车辆连接的牵引环。炮架分为摇架和下架。摇架由钢管连接两个轮子并带有扭杆式悬挂装置,方向机是全封闭的,以免杂物进入。高低机是手动转轮蜗杆,再带动蜗轮使摇臂绕着枢轴转动,而摇臂通过锁紧环与炮身连接,锁紧环沿着炮身滑动,来引起高低变化。下架置于车轴双轮运动体上。底座是个等腰三角形的钢板,三个角的顶端略微上翘,并有三条Y型板筋。

有迫击和拉火两种击发方式,该炮的缺点是结构比较复杂,而且不能直接瞄准,但总体性能还算比较先进。

日本陆自为M0-120-RT-61型迫击炮配备的牵引车是丰田汽车公司生产的4X4高机动车。

基本技术数据

炮身长:2.08米

全炮空重:582千克

战斗全重:565千克

方向射界:±14度

高低射界:30-85度

最大射速:20发/分

正常射速:6发/分

最大初速:240米/秒

最大射程:8140米(榴弹)

12850米(火箭弹)

炮班编制人数:4人(另有2人为牵引车乘员)

瑞典FFV军械公司根据军方的要求,在卡尔·古斯塔夫M2式和M2—550式84毫米火箭筒基础上进行全面改进而成,主要是大量采用轻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使火箭筒的质量由15千克下降到8.5千克;研制了FFV597式新型火箭增程尾翼稳定的超口径破甲弹,使破甲厚度达到了900毫米,几乎可以击毁20世纪90年代所有型号的主战坦克复合装甲;研制了M751式新型破甲弹,采用串联战斗部,可以在清除了附加的反应式装甲后,还能穿透500毫米厚的主装甲。M3火箭筒于1984年完成试验,并开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有很多国家都采购了这款火箭筒,就连一向对火箭筒没有多大兴趣的美国陆军也改变了初衷,采购了M3火箭筒。日本自卫队从2012年开始引进M3火箭筒,2012年采购8具,2013年采购17具,2014年采购24具,以后还将继续采购。

M3火箭筒保留了M2火箭筒的基本结构,仍由发射筒、文杜里喷管、肩托、前手柄、两脚架组件、瞄准具、背带以及发射机构、击发机构和保险装置等组成。前手柄位于发射筒的左下方,发射筒的后上方增加了一个携行提手,以便于携带。发射筒用带膛线的钢质内衬和缠绕在内衬上的碳素纤维环氧树酯复合材料制成,去掉了原护板组件。喷管为玻璃钢制品,其他外露部件如前手柄、发射和击发机构、瞄准具支座和瞄准具壳体、肩托以及两脚架等多为铝制件或塑料件。

瞄准装置采用新研制的光学瞄准镜,还可以配备红外夜视瞄准具,以便在夜间作战中使用。

M3火箭筒可以发射FFV597式超口径火箭增程破甲弹、FFV502式多用途弹、M751式串联战斗部破甲弹、FFV551式火箭增程破甲弹、FFV441B式杀伤弹、FFV469式发烟弹、FFV545式照明弹以及训练弹等。其中,FFV597式超口径火箭增程破甲弹由空心装药战斗部、引信、增程火箭发动机、尾翼组件和发射药筒等组成。其战斗部前有一个探杆,以便赋予最佳炸高。尾部有6片折叠尾翼,出筒口后展开,保证火箭弹稳定飞行。FFV502式多用途弹的特点是在空心装药主药柱外面,装有一个预制破片外套,并采用了瑞典AT-4反坦克武器的破甲后效技术。发射药筒有两个侧向撞击火帽,位置彼此相对,当攻击装甲战车时,可通过装填位置,选择碰炸,即延时爆炸或空炸方式。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84毫米

火箭筒长:1.13米

火箭筒重:8.5千克

两脚架重:0.9千克

最大射速:5发/分

1976年日本自卫队为了取代老旧的M42型40毫米自行高炮和M15A1半履带防空车,提出了研制新型自行高炮的计划,代号为AW-X计划,具体委托三菱机电、三菱重工和日本制钢所联合研制,三菱机电负责火炮、炮塔的驱动系统和火控系统,三菱重工负责车辆底盘,日本制钢所负责炮塔。最后火炮确定为瑞士厄利孔公司的KDA型90倍口径35毫米高炮。

最初计划采用现成的61式坦克底盘,但是日本制钢所研制的炮塔却比61式的炮塔要重得多,也大得多,这就无法装在61式坦克底盘上,所以只好改变计划,在74式坦克底盘上进行改装。

1983年研制出样车,1987年定型,所以命名为87式自行高炮。采购价格相当高,单价达到了16亿日元(约合1563万美元),由于价格太贵,所以自卫队采购数量不得不尽量压缩,所以总共只采购了52辆。主要装备第7师团第7高射特科联队、第2师团第2高射特科大队第3中队以及陆自武器学校和高射教导队。在2009年L90型双管35毫米牵引高射炮退役之后,87式自行高炮就成为日本陆自所装备的唯一一种高射炮,这说明日本自卫队的防空火力正在向全面导弹化过度,高射炮正在逐渐淘汰。

采用74式坦克底盘,两侧各5个负重轮,无托带轮。机动性和越野性都比较强。

两门高炮位于炮塔两侧,炮塔前部呈方形,位于车体中前部,炮塔后面依次是圆形跟踪雷达和长条形搜索雷达,而德国的双联35毫米“猎豹”自行高炮圆形跟踪雷达位于炮塔前部,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配用的瑞士KDA型35毫米高炮,炮身有纵向散热槽,炮口有炮口初速测量装置。采用双向弹链供弹,射速550发/分,高炮随炮塔转动可实现365度全向射击,俯仰角度-5-+80度,初速1390米/秒,对空射击最大射程12800米,有效射程4000米。一般只射击空中目标,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会射击地面目标。

火控系统由搜素雷达、跟踪雷达、激光测距仪、数字式计算机、光电跟踪仪等组成,搜索雷达在炮塔面支架最高处,跟踪雷达在搜索雷达的前面,位置也低一点,天线是个直径0.9米的圆盘。搜素雷达是水平偏振波束,跟踪雷达是垂直偏振波束,所以两者尽管距离很近,也不会相互干扰。光电跟踪仪和跟踪雷达并排,主要是在杂波干扰或电子干扰严重的情况下,来接替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进行目标搜索和跟踪工作。

87式自行高炮自动化程度很高,实现了跟踪、搜索、处理、射击、保障一体化,具备单车作战能力,火力反应速度快,对于2倍音速飞行的空中目标,从发现到开火仅仅需要4秒。炮塔内部塞满了各种设备,里面两名乘员车长和炮长位置非常局促,甚至连伸直腰都做不到。炮塔上方有可供人员出入的舱口,舱口前有固定式潜望镜,炮塔前部左右两侧各有一组烟雾发射器。

基本技术数据

车长:7.99米

车宽:3.18米

车高:4.4米(雷达起竖)

战斗全重:38吨

最大公路时速:53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300千米

日本是个岛国,所以自然就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单靠海自和空自显然难以有效地保卫这么漫长的海岸线,所以很自然就要依靠陆自装备岸舰导弹来加强防御了。日本自卫队的岸舰导弹主要有两个型号,即88式(SSM-1)和12式(SSM-2)。88式从1979年开始研制,直到1988年才定型,总的研制费用达205亿日元(约合2亿美元),采用机动发射方式,发射车平台为6X6卡车,总共采购了102辆六联装导弹发射车和相关配套的系统设备。

88式岸舰导弹

12式是日本自卫队从1997年开始研制,2012年定型,命名为12式。整个研制经费为134亿日元(约合1.35亿美元),和88式一样,采用机动发射方式,不过发射平台改为03式防空导弹所采用的8X8卡车,每连发射车也是六联装,至2014年总共采购了22辆。对于12式岸舰导弹,直到现在日本都没有披露过详细的技术数据,只知道具体尺寸、外形都基本和88式一样,可能在制导方式上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地形匹配技术。另外,海自也计划在12式的基础上开发舰对舰导弹,能够在军舰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用来取代目前军舰所使用的美制“鱼叉”和国产90式舰对舰导弹。

12式岸舰导弹

在现代化战争中,制空权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所以陆自对于这方面历来相当重视,近年来更是在防空方面逐步转向导弹化,因此防空导弹也就成为陆自的发展重点。目前,陆自的防空主要分为中程防空导弹和近程防空导弹两大类。在中程防空导弹方面,主要是霍克式和国产03式(SANM-4)两种,其中的霍克防空导弹是美国雷神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日本是从1964年开始引进,由三菱电机和东芝公司根据许可证进行授权生产,每年都会抽选出几枚送到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靶场进行试射,以保证质量。随着美国对霍克导弹的不断改进更新,日本也基本上同步跟随,目前也主要是改进1、2、3型,总共还有200辆三联发射车在服役。

03式中程防空导弹是日本从1996年开始研制,2003年定型,所以命名为03式,整个研制经费为1000亿日元(约合9.77亿美元),采用机动发射方式,发射平台是8X8重型卡车,每辆发射车上是六联发射箱,但实际发射时是采用先进的垂直发射方式。原计划是全面替换霍克式防空导弹,但由于日本财政困难,所以换装工作进展迟缓,直到现在都还有相当数量的霍克式导弹在服役。

03式中程防空导弹

93式防空导弹

近程防空导弹有81式(SAM-1)、93式(SAM-3)和11式,还有91式(SANM-2)和91式改(SAM-2B)便携式防空导弹,其中的93式是由东芝公司生产,1990年起研制,1993年定型,1994年装备部队,整个研制过程比较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复仇者式近程防空导弹,不过发射车底盘采用4丰田公司的X4高机动车,车上安装了2个四联装发射箱,里面是8枚91式便携式防空导弹,总共采购113辆。

11式的研制生产过程比较神秘,从1999年开始研制,但始终都不见任何相关报道,直到2011年的财政预算中才看到有采购11式近程防空导弹这一个项目,外界才知道有了这么一种导弹,对于具体的性能,更是罕有介绍,只知道是把发射车和火控系统都放在同一辆6X6卡车上,大大提高了单车的作战能力。

91式便携式防空导弹是日本防卫厅和东芝公司联合研制,用来替代美国的“毒刺”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红外成像制导的防空导弹,抗干扰性和威力都很强。从1991年到2005年采购了279枚91式,从2007年到2010年又采购了77枚91式改型导弹。

91式便携式防空导弹

由于冷战时期要对付苏联强大的装甲部队的考虑,所以日本自卫队一直都很重视反坦克作战,考虑到日本地形狭小,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坦克战,所以对于反坦克武器就是情有独钟了,那么反坦克导弹也就自然极受重视。目前日本自卫队装备的反坦克导弹种类繁多,有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AGM-114L“海尔法”反坦克导弹、79式反舟艇/反坦克导弹、87式反坦克导弹、96式多用途导弹、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中程多用途导弹等。

“陶式”反坦克导弹是AH-1S武装直升机的配套武器,只能机载发射,采用光学瞄准、红外自动跟踪、有线制导,圆柱形弹体,前后各有四片可控制折叠翼面,前面四片呈十字形,后面四片呈X字形,导弹从发射筒射出之后,折叠翼面就自动打开。AH-1S武装直升机挂载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筒有双联和四联两种,陆自装备约700枚。

AGM-114L“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则是AH-64DJ武装直升机的配套武器,也只能机载发射。作战时由直升机雷达搜索并确定目标,导弹上的毫米波导引头自动跟踪锁定目标,真正实现“发射后不管”,远比“陶式”先进。导弹尺寸也比“陶式”小,也是圆柱形弹体,前后各有四片可控制折叠翼面,都是呈X字形,战斗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串联聚能破甲弹或高爆榴弹,威力都比较大。陆自装备约80枚。

1957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部与川崎重工业公司合作,以世界上最早装备部队、最早实战使用的反坦克导弹——法国SS-10反坦克导弹为基础,开始研制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并于1964年研制成功,称为64式“轻马特”反坦克导弹(ATM-1),现在已基本淘汰。

79式反舟艇/反坦克导弹是1964年开始研制,1979年定型,命名为79式“重马特”反舟艇/坦克导弹(ATM-2)。1984年开始装备部队。陆自总共采购了240部发射器,既可以攻击坦克和装甲目标,也可以攻击小型舟艇,在陆自中更多地作为海岸防御武器来使用。在作战中发射管可以用三角架支撑,人工发射,也可以将发射管和三角架装在吉普车上,还可以用发射箱装在89式步兵战车上。基本结构以及发射原理都和“陶式”反坦克导弹相似。

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

87式反坦克导弹是1978年开始研制,1987年定型,命名为87式“中马特”反坦克导弹(ATM-3)。1988年开始装备部队。主要是装备普通科联队的反坦克分队,但具体采购数量不详。87式反坦克导弹最大的特点是重量大大减轻,单枚导弹仅重12千克,6枚导弹再加上全部配套设备,总共才140千克,只相当于79式的三分之一,极大方便了步兵的携带。还有就是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这样就可以使射手在发射导弹后迅速转移,由设在隐蔽处的激光照射器照射制导,大大提高了导弹发射人员的生存性。最常见的作战形式是由射手、激光照射手和弹药手三人组成的小组,一组通常就携带6枚导弹,具有很强的反坦克能力。

87式“中马特”反坦克导弹

96式多用途导弹是1986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1998年开始装备部队,是一种重型的反坦克导弹,陆自总共采购了37辆发射车以及相关配套设备。发射车采用丰田公司的4X4高机动车,车上是一座六联装发射箱。采用光纤/红外成像制导,目标信息都是通过光纤传送,所以抗干扰性很强。最大射程达到10千米以上,而且发射之后在整个飞行过程是不需要持续瞄准的,对于发射车的战场生存性也是很大的保障。

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是1993年开始研制,2001年定型,2003年开始装备部队,整个研制经费为105亿日元(约合1亿美元),陆自总共采购了1073枚,单价为2500万日元(约合24万美元)。陆自原先计划给每个普通科中队(也就是步兵连)的反坦克分队和无后坐力炮分队各配备1枚,后来又发现普通科小铳小队(也就是10人制的步枪班)和小铳分队(也就是8人制的步枪班)反坦克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又给每个普通科小铳小队和小铳分队也配备了1枚,这样才使01式的采购数量如此之多,也使之成为陆自步兵部队最重要和配备最广泛的反坦克武器。

中程多用途导弹是2000年开始研制,2009年定型,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命名。整个研制经费为120亿日元(约合1.17亿美元),主要是计划取代87式反坦克导弹。目前已经采购75套,但都装备教育单位,而没有在战斗部队中装备。之所以叫多用途导弹,是因为这款导弹除了能对付坦克和装甲目标外,还能对付混凝土工事、土木工事、钢筋水泥建筑和舟艇。采用车载发射,发射车是丰田公司的4X4高机动车,车上载六联装发射箱,特别是还在发射箱上集成了搜索用的毫米波雷达、热像器和激光照射装置,一辆发射车就可以执行单独的作战任务。另外,也可以在陆自的AH-1S武装直升机上使用,用来取代老旧的“陶式”反坦克导弹。

1979年由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开始研制,最早称SSM1-型。三菱重工为主承包商,负责系统研制,日产汽车负责火箭助推器,日本航空电子公司负责制导系统,大金公司负责战斗部。1988年定型并命名,整个研制经费为205亿日元(约合2亿美元)。1989年起装备部队。至2000年,日本自卫队总共采购102辆88式六联装发射车及其配套的系统设备。

88式岸舰导弹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弹体中部四片前缘后掠大三角形稳定翼,弹体后部四片前缘后掠小三角形控制舵面,都是X形布置。弹体头部是半圆形整流罩,弹体内部从前到后依次分为导引头舱、控制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制导方式中段采用惯性制导加雷达高度修正,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制导。

采用74式6X6卡车为发射车,每辆车上是六联装发射筒。作战时由指挥车发出命令,搜索雷达发现目标后通过数据中转车传送到指挥车,再由指挥车计算出射击诸元,再传送到发射车,整个发射准备过程需要45分钟。

88式岸舰导弹以联队为基本作战单位,下辖联队部、联队直属中队、4个发射中队和1个支援队,主要装备指挥车1辆、搜索雷达车12辆、数据中转车12辆、火控车4辆、发射车12辆,弹药补给车12辆、野战维修车1辆、救护车1辆。其中每个发射中队装备发射车3辆、弹药补给车3辆。

基本技术数据

弹长:5米

弹径:0.35米

弹重:660千克

战斗部重:225千克

射程:150-200千米

最大飞行速度:1150千米/小时(约0.94倍音速)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在考虑霍克中程防空导弹的后继型号,但是对于是引进还是自行研制,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95年才最终确定自行研制,1996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正式和三菱电机公司开始研制,2002年完成各项试验,2003年定型,故此命名为03式防空导弹。陆自本来计划用03式防空导弹全面替换8个高射特科群(相当于防空营,每个特科群下辖4个高射特科中队)装备的霍克防空导弹。但是由于进入21世纪后,日本财政情况一直不佳,防卫费用连年削减,所以03式导弹的换装工作进展非常缓慢,至2014年总共采购了15个中队,实际服役的才只有12个中队,还不到总换装数的40%,主要换装的是东京湾、兵库县和冲绳县三个最重要的战略方向。

每个高射特科群的03式导弹采购费用约用470亿日元(约合4.6亿美元),比起同等规模的爱国者导弹的采购费用大约要少400亿日元(约合4亿美元),即便如此,沉重的预算压力还是让日本自卫队在采购03式导弹时举步维艰。为了缓解财政方面的困难,日本自卫队从2009年开始对03式导弹进行了改进,以压缩成本,同时提高应对低空巡航导弹和高速空对地导弹的能力,强化作战指挥体系,使之能够与空自的自动警戒管制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提高作战效能。改进型的03式导弹将从2016年开始服役。

03式导弹由作战指挥系统、发射系统、雷达系统、火控系统、通信系统、运输装填系统组成,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头部有四片可活动的气动控制翼,尾部是四片控制舵面类似于爱国者导弹。动力系统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具备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所以机动性能非常出色。战斗部配有近炸和触发引信,制导方式采用中段惯性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和红外成像复合制导,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不仅可以在恶劣天气和电子干扰的情况下作战,还能准确拦截带诱饵的弹道导弹。在全方位多目标攻击方面,甚至超过了爱国者防空导弹。

采用垂直发射,可以360度全向攻击,发射车采用73式8X8重型卡车,车上是六联装发射箱。整个03式导弹的火力单元是4辆发射车、1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1个指挥控制中心和1个火控站组成,所有的配套设备都可以装在和发射车一样的73式8X8卡车上。

基本技术数据

弹长:4.9米

弹径:0.32米

弹重:570千克

战斗部重:73千克

射程:25-50千米

最大射高:10000米

最大飞行速度:2.5倍音速

其由日本东芝公司于1990年开始研制,1993年定型并命名,1994年起装备部队。日本自卫队从1993年到2008年总共采购了113辆。

93式基本上就是仿制美国的“复仇者”防空导弹,不过把导弹载车改为了丰田公司的4X4高机动车。车上3名乘员(车长、驾驶员兼对空观察员和射手),驾驶舱里有电台和显控系统,车尾是发射塔,发射塔的正上方是观瞄系统,由摄象机、热像器、激光测距器和敌我识别器组成,观瞄系统左右各装一个四联装发射箱,里面是91式便携式防空导弹。

作战时先接收师团防空指挥系统发来的目标信息和命令,然后车长操作观瞄系统搜索目标,确定目标后由射手发射导弹。可以在车内操作,也可以下车后在远距离通过连接电缆进行遥控发射,以提高战场生存性。

基本技术数据

车长:4.9米

车宽:2.1米

发动机:1台柴油发动机,功率150马力

这是日本防卫厅和东芝公司联合研制的,1979年开始研制,1991年定型并命名,1992年起装备部队。日本自卫队总共采购了279具。这是日本第一代国产便携式防空导弹。2002年东芝公司又在91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2007年定型,称为91式改型防空导弹。日本自卫队总共采购了77具。

外形犹如细棍,头部为卵圆形,鸭式布局,弹体前部有四片活动翼面,后部是四片控制翼面。弹体内部从前到依次是导引头舱、制导舱、战斗部舱、发动机舱和火箭助推器。

采用发射和储存为一体的发射筒,集成有瞄准具、发射机构、电池和敌我识别天线。采用红外和电视双重制导模式,提高了抗红外干扰能力。91式改型则是红外成像制导,具备了夜间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抗红外干扰和全向攻击能力。

基本技术数据

弹长:1.43米

弹径:0.08米

弹重:17千克

战斗部重:9千克

射程:5千米

最大射高:1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1.9倍音速

其是日本陆上自卫队从1978年开始研制,川崎重工为主承包商,三菱汽车也参与了研制。1987年定型命名为87式“中马特”反坦克导弹(也叫ATM-3),1988年起装备部队。具体采购数量不详。目前已成为日本陆上自卫队反坦克导弹的主力。该型导弹属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系统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在导弹发射后需要不断地用激光照射目标,飞行中的导弹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自动跟踪直至命中目标。所以在发射过程中很容易暴露自身,也不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

基本技术数据

弹长:1米

弹径:0.11米

弹重:12千克

战斗部重:7千克

射程:2千米

破甲厚度:600毫米

日本陆上自卫队研究本部于1992年开始研制,川崎重工为主承包商,2001年定型命名为01式“轻马特”反坦克导弹(也叫ATM-5),整个研制经费为105亿日元(约合1亿美元)。2003年起装备部队。日本自卫队总共采购了1073枚,单价2500日元(约合24.4万美元)。

外形为圆柱形,头部为卵圆形,弹体中部有四片X形布置的活动翼面,尾部有四片十字形布置的控制翼面。采用先进的红外成像制导,导引头采用波长8-14毫米的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传感器,不仅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而且还有可靠性高、发射准备时间短、维护简单等优点。

发射筒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前后盖是用高强度泡沫塑料,所以整体重量很轻,非常便于携带。作战时采用肩扛式发射,先取下前后盖,利用目标探测系统搜索目标,一旦发现立即按下锁定快门,接着发射。导弹发射出去,射手就可离开发射阵地,或者转移隐蔽或者攻击下一个目剌标。

战斗部配有空心装药战斗部、温压弹、穿墙排障弹等多种战斗部,可以根据实际作战需要灵活选用。

由于01式反坦克导弹相当简便,所以不占用专门编制,战术使用极其灵活。日本自卫队为了提高01式反坦克导弹的机动性,还为其配备了4X4轻装甲车。

基本技术数据

发射筒全长:0.97米

弹长:0.86米

弹径:0.14米

系统全重:17.5千克

弹重:11.4千克

战斗部重:5千克

射程:2500米

日本自卫队对于直升机也是非常重视,现役直升机型号众多,种类齐全,性能都比较先进,数量也不少,所以陆自的直升机部队实力还是相当强的。目前现役的直升机主要有:AH-1S“眼镜蛇”武装直升机73架、AH-64DJP“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11架、UH-60JA“黑鹰”通用直升机40架、CH-47JA“支奴干”运输直升机55架、OH-6D“印弟安种小马”侦察直升机84架、OH-1“忍者”侦察直升机38架、EC-225LP“超级美洲狮”要人运送直升机3架和TH-480B教练直升机30架,总共334架。这样的陆航直升机规模就是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属于比较前列的。

AH-1S“眼镜蛇”武装直升机从1980年开始引进,由富士重工根据许可证授权生产,从1981年到1998年总共生产了90架,2000年全部进入陆自服役,目前在役的还有73架。AH-1S型是在早期AH-1G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主要是换装了马力更大的发动机、增加了一台发电机、采用新的火控系统等,装备1门三管20毫米机炮,可以携带火箭巢或者最多8枚“陶式”反坦克导弹。

AH-1S“眼镜蛇”

AH-64DJP“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2001年开始引进,由富士重工根据许可证授权生产,最初计划采购62架,但由于价格太贵,单价在2012年就达到了52亿日元(约合5078万美元),甚至超过了F-15战斗机的价格,最后削减到13架,这让富士重工叫苦不迭,这么点采购量连收回投资生产线的成本都不够,最后闹上法庭才挽回一点损失。经过这一番折腾,AH-64的计划就被严重拖后,目前也只交付了11架。这11架全部装备了西部方面队的西部方面航空队所属的第3反坦克直升机队。该直升机队驻扎在佐贺县神崎郡目达原驻屯地,很显然是为了应对西南方面的潜在威胁。AH-64的性能相当出色,是当今西方国家最顶尖的武装直升机,装备1门30毫米机炮,两侧短翼下共有4个外挂架,可以携带火箭巢或者最多16枚AGM-114L“海尔法”反坦克导弹,还可以携带AIM-92“毒刺”近程空对空导弹进行空战。

AH-64D“阿帕奇”

UH-60JA“黑鹰”通用直升机是日本自卫队1988年决定引进的,由三菱重工根据许可证进行授权生产,陆自从1995年开始采购,总共采购40架,单价37亿日元(约合3614万美元)。UH-60JA“黑鹰”直升机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10吨级通用直升机中的佼佼者,总体性能相当出色,日本三大自卫队都有采购,陆自和海自、空自的略有不同,主要是陆自的UH-60JA“黑鹰”基本不担负搜救任务,因此没有装备搜救设备,同时考虑到会经常在战场上比较具有威胁的地区活动,所以在排气口安装了红外抑制器以减小红外特征,从而减小被发现和攻击的概率。

UH-60JA“黑鹰”

CH-47JA“支奴干”

CH-47JA“支奴干”运输直升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引进的,由川崎重工根据许可证授权生产,陆自总共采购了55架。CH-47JA“支奴干”是重型运输直升机,最大载重可以达到10吨,运载能力非常强。陆自装备的CH-47JA“支奴干”将前视红外系统和飞行员夜视系统作为必装设备,大大增强了夜间飞行能力。近年来陆自也对CH-47J“支奴干”进行改装,加装了“增强型区域防护和生存力”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还计划换装发动机以及加装机枪以提高自卫能力。

OH-6D“印弟安种小马”

OH-6D“印弟安种小马”侦察直升机是1979年开始引进,由川崎重工根据许可证授权生产,陆自总共采购了193架,现正在被OH-1所取代,但由于OH-1的产量很小,所以换装过程非常缓慢,至今OH-6D还有84架在服役。OH-6D是由美国休斯直升机公司(现已并入波音公司)研制,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布局,机身外形呈雨滴状,机头座舱采用并列双座,整个舱盖都是透明的防弹玻璃,视野非常好。机尾部有舱门。机组成员2人,最多为4人。除了执行侦察任务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加装机枪和自动榴弹发射器,执行对地攻击。

OH-1“忍者”

OH-1“忍者”侦察直升机是目前陆自装备的直升机中唯一由日本自行研制生产的,1993年开始研制,由川崎重工为主承包商,1996年首架原型机试飞,2000年开始量产,到2014年总共采购了38架(其中4架原型机)。由于采购数量太少,所以单机价格相当高,2008年时达到25亿日元(约合2442万美元)。OH-1外形流畅,具有比较好的隐身性,机身大量采用碳纤维增强塑料以减轻重量,机身两侧的短翼各有2个外挂架,可以挂载空对空导弹,必要时可以进行空战。2002年日本自卫队还对1架OH-1进行了改装,使得该机的火控、通信、情报、侦察和指挥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但却只进行了这一架的改装,后续扩展到其他同型号直升机上。

3架EC-225LP“超级美洲狮”要人运送直升机是2003年陆自向欧洲直升机公司购买的,用以替换原来的AS-332L“超级美洲豹”要人运送直升机,主要用于承担运送日本皇室成员、首相以及来访的外国政要的任务。

TH-480B教练直升机是美国恩斯特龙公司专门在TH-480直升机的基础上为日本陆自改进研制的,2010年起交付,至2013年30架已经全部交付。为单旋翼带尾桨的传统布局。教练机布局为3副座椅,前排是教练员与学员的座椅并排布置,后排是第二观察学员的座位。

1977年和1978年日本自卫队分别从美国引进了1架AH-1S进行测试,最终于1980年决定批量引进。由富士重工根据许可证进行授权生产,从1981年到1998年总共采购了90架,并在2000年前全部装备部队,目前还有73架在服役。

AH-1S是在世界上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AH-1G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单旋翼,流线型机身,串列式机舱,机身两侧有短翼,以便挂载武器。和AH-1G相比,AH-1S做了多项改进,换装了功率更强的发动机,增加了一台发电机,改进了仪表板布局,改用更先进的火控系统,驾驶舱盖从原来的弧形改为平板式等,进一步提高了作战性能。

基本技术数据

机全长:17.44米

机身长:13.59米

机高:4.12米

旋翼直径:13.41米

旋翼桨叶数:2叶

尾桨桨叶数:2叶

两侧短翼翼展:3.15米

空重:3076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4536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277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228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3960米

航程:456千米

爬升率:8.2米/秒

乘员:2人

武备:1门三管20毫米机炮 火箭巢或8枚“陶”式反坦克导弹

2000年,日本自卫队对AH-1S的后续机型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AH-64D,二是AH-1Z,最后经过比较和论证,最终决定采用AH-64D。在日本自卫队的正式文件中,这一机型是叫AH-64DJP,但通常都简称为AH-64D。

2006年起由富士重工根据许可证进行授权生产,最初自卫队的采购计划是62架,但到了2008年整个采购计划一下子就削减到了13架,这样一来富士重工就连购买生产线的成本都收不回来,经过和防卫省反复交涉无果,富士重工只好对簿公堂,走法律程序,最终经过协商,防卫省给了一些补偿才算平息了事情。但这样一来AH-64D的生产进度自然就受到了影响,总共13架要到2016年才能全部交付,而且单价高达52亿日元(约合5078万美元),简直就是天价了。

AH-64D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布局,为了提高旋翼的高速性能,采用后掠桨叶。机身是传统的半硬壳结构,有垂尾和水平尾翼,前部是纵列式座舱,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后座比前座高48厘米,所以两人都有很好的视野,而且驾驶员位置更靠近机身中部,更能体会直升机的飞行姿态变化,有利于驾驶。

在提高生存性方面,AH-64D也是煞费苦心,首先是座舱有装甲防护,可以抵御23毫米炮弹。旋翼桨叶采用玻璃钢增强设计,即使是被12.7毫米机枪击中都不会造成结构性损坏。机身也是强化结构设计,可以保证在被23毫米炮弹击中后还能坚持飞行30分钟。两台发动机都有装甲保护,而且分隔在机身两侧,距离比较远,不可能被同时击中,即使一台被击中另外一台还可以继续工作,保证飞行安全。

基本技术数据

机全长:17.76米

机身长:14米

机高:3.84米(至长弓雷达顶部为4.72米)

旋翼直径:14.63米

旋翼桨叶数:4叶

尾桨桨叶数:4叶

两侧短翼翼展:5.23米

空重:5452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0107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293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265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6400米

航程:480千米

爬升率:12.7米/秒

乘员:2人

武备:1门30毫米机炮(备弹1200发)火箭巢或16枚16枚AGM-114L“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或AIM-92“毒刺”近程空对空导弹

1988年,日本防卫厅决定引进UH-60,在HH-60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就是UH-60J,也就是UH-60的简略日本版。由三菱重工根据许可证进行授权生产,从1991年起开始生产,1992年装备部队。总共采购185架,其中陆自从1995年到2013年总共采购了40架。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布局,机身扁平,也是传统的半硬壳结构,特别具有抗坠毁性设计,在直升机坠毁之后,保证乘客有85%的生存概率。平尾面积较大,而且可以改变迎角,这样可以提高悬停性能。陆自的UH-60J基本不担负搜救任务,所以没有装备搜救设备,同时考虑到会经常在战场上比较具有威胁的地区活动,所以在排气口安装了红外抑制器以减小红外特征,从而减小被发现和攻击的概率。

基本技术数据

机全长:19.76米

机身宽:2.36米

机高:5.13米

最大起飞重量:9980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265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235千米/小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陆自和空自都选择了CH-47来作为重型的运输直升机,是在CH-47D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称为CH-47J也就是CH-47的日本版。由川崎重工根据许可证进行授权生产。陆自采购了55架。采用独特的双旋翼纵列式结构,没有了一般直升机的尾桨。两副纵列反向旋转的3片桨叶旋翼,前低后高配置,后旋翼塔较高,径向尺寸较大,起到垂尾作用,其根部对称配置2台发动机。机身为正方形截面半硬壳式结构。驾驶舱、机舱、后半机身和旋翼塔基本上为金属结构。机身后部有货运跳板和舱门。采用不可收放的4轮式起落架,2个前起落架均为双轮。2个后起落架为单轮。驾驶舱内可坐2名驾驶员,有2套驾驶系统。另有一副折叠座椅供机长或指挥员使用。主机舱内可以乘坐33-5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是24副担架和2名医护人员。如果是运送物资的话,负载重量12100千克,最典型的装载是一个7人炮组外加30发炮弹的155毫米榴弹炮。机身还有3个外部吊钩,中间吊钩的最大载荷是11793千克,前后吊钩各可以载荷7711千克。

基本技术数据

机全长:30.18米

机身长:15.54米

机身宽:3.78米

机高:5.68米

最大起飞重量:22680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315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265千米/小时

这是日本自卫队现役直升机中唯一的国产机型,1993年开始研制,由川崎重工为主承包商,富士重工和三菱重工参与研制。1996年首飞,2000年开始量产。日本防卫厅总共采购了34架(不含4架原型机)。

机身狭长,发动机舱位于两侧,纵列式双人座舱,机身两侧还有短翼。为了减轻重量并增强机体强度,OH-1广泛地使用复合材料。带滑撬的OH-10H-1的机体宽度只有1米,正面投影面积很小,能降低被敌方目视察觉的机会。OH-1的前座为驾驶员,后座为副驾驶兼观测员,后座座椅比前座高出40厘米,视野良好。

旋翼采用先进的无绞接、无轴承四叶片复合材料旋翼系统。尾翼是嵌在尾梁内的蜗窗式导管风扇设计,所以飞行阻力较小,运转噪音较低,在低空飞行或起降时比较不容易受到外物损伤,而且在地面运转时对人员的危险性也较低,但是消耗功率大而且结构较为复杂,维护不易。动力系统为两台涡轮轴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827轴马力。

另外,0H-1的航电系统比较先进,采用整合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座舱界面也极为先进,前后座均设置两具由横川电气制造的大型彩色液晶多功能平面显示器,用来显示各种导航、飞行信息。前座驾驶员还有一具岛津公司生产的抬头显示器,用于显示飞行资讯以及武器状态;而后座副驾驶兼观测员则有一个控制瞄准仪的操作界面。前后驾驶舱各设有一套完整的手不离杆总距杆及周期变距操纵杆,使得飞行员在执行许多常用机能时双手不必离开操纵杆,大幅减轻了操作负荷。

虽然0H-1没有任何固定武装,但机身两侧有短翼,每个短翼有两个挂载点,可以在必要时挂载武器。名义上只是纯粹的侦察直升机,目前只可以加装日本自制的双联装91式空对空导弹用以自卫,这主要是考虑到政治上敏感性,真要加装攻击系统和武器也是很容易的。

基本技术数据:

机全长:12米

机身宽:1米

机局:3.8米

旋翼直径:11.5米

旋翼桨叶数:4叶

空重:25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4000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29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222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4480米

航程:350千米

爬升率:8.5米/秒

乘员:2人

日本陆自的武器系统很有特色,与海自空自基本从美国引进不同,比较注重自主开发,即使需要向国外采购也不是局限在美国一家。这主要是和日本认为一旦发生战争,陆自将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持作战的战略构思密切相关的。在轻武器方面,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陆自目前现役装备的手枪,最主要的是瑞士SIG公司的P220手枪。这是一款口径9毫米的手枪,性能比较可靠,威力也适中,在经过比对之后被陆自选中,成为陆自装备量最大的主流手枪。

作为步兵最主要的轻武器突击步枪,目前陆自装备的64式和89式两款都是日本自主研发的,其中64式是1957年开始研制,1964年定型,1966年开始量产并装备部队,到1985年已累计生产超过25万支,平均单价87万日元(约合8500美元)。1989年开始逐步被89式突击步枪所取代,虽然目前还有超过20万支64式仍在自卫队中装备,但实际上已经不大使用了。

陆自现在主要装备的还是89式突击步枪,这是日本丰和工业公司经过多年对小口径步枪的研究之后于1989年研制成功并定型,从1989年到2014年总共生产了超过13万支,已经全面装备了陆自各作战部队,实际上已经全面替代了64式突击步枪。89式的结构和工艺都要比64式大大简化,所以生产速度更快,成本也更低,平均单价只有30万日元(约合2900美元)。总体性能只能算是平平,在使用中还暴露出快慢机柄旋转角度太大,导致反应太慢、可靠性差,经常出现卡壳现象等问题。延续日本一贯注重白刃战的传统,89式也不例外地配发了刺刀,这种刺刀同时也是多功能的,还带有锯刃、钢丝钳的作用,刀鞘底部带有开瓶器和开罐器。

P220手枪

陆自的狙击步枪是根据美国对外有偿军事援助计划,从2002年开始采购美国雷明顿公司的M24狙击步枪,这也是世界上比较主流的狙击步枪,总体性能还是比较出色的。陆自的采购总数到达了1290支,配备给各普通科联队的狙击班和担负狙击任务的步枪手。

陆自的卡宾枪主要用来装备中央即应联队下的特殊作战群,也就是日本自卫队的特种部队。采用的卡宾枪也是当今世界特种部队所常见的美国柯尔特公司的M4卡宾枪,而且陆自采购的M4还要求带有消声器和M203A2榴弹发射器,更加能够适用于特种作战。

89式突击步枪

89式突击步枪

陆自目前装备的冲锋枪主要有三种:美国的M3Al型11.43毫米冲锋枪、日本国产的9毫米冲锋枪和德国MP7型4.6毫米冲锋枪。其中美国的M3A1型11.43毫米冲锋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生产,也就是著名的“黄油枪”,已经可以算是老古董级的武器了,陆自主要将其装备坦克乘员、炮兵,作为这些人员的自卫武器。日本自主研发的9毫米冲锋枪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以色列乌兹冲锋枪的基础上研制的,准备用来替换美国的M3A1型,但是这款9毫米冲锋枪没有枪托,控制连发射击时的枪口跳动主要靠前握把,因此枪口跳动还是很难得到控制,所以连发射击的精度很差。陆自对这款冲锋枪很不满意,所以最终只采购了266支,这样一来就使单价达到了40万日元(约合3900美元),高得令人咋舌。这266支最后装备了第1空挺团、第12旅团和西部方面普通科联队的军官。在自主研发的冲锋枪基本失败后,陆自转而采购了德国的MP7冲锋枪。MP7冲锋枪是90年代后期德国研制的个人防卫武器,2000年被德军选为制式装备,此后在国家轻武器市场上可谓大红大紫,已经先后出口到17个国家,销售量相当惊人。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MP7的性能确实非同一般。

M4卡宾枪

日本国产9毫米冲锋枪

MP7冲锋枪

米尼米机枪

陆自目前的机枪主要有62式7.62毫米通用机枪、米尼米5.56毫米机枪、车载74式7.62毫米机枪和M2HB12.7毫米机枪。其中62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是日本在战后自主研发的,1962年定型,在当时来说性能还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单价太高,达到200万日元(约合1.95万美元),几乎是M60机枪的三倍。随着时间的推移,62式也逐渐落伍,目前已基本被米尼米机枪所替代,只是在二线部队还有少量装备。20世纪90年代初期陆自选中米尼米机枪来替换62式,从1993年到2013年,由住友重工根据许可证进行授权生产,总共生产了4844挺,除了装备陆自外,还有少量装备了空自和海自,作为直升机和驱逐舰上的搭载武器。应该说,米尼米机枪的总体性能也是比较先进的,在西方国家也算是比较主流的机枪,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使用比较常见的弹链和弹链箱供弹外,还能用M15步枪的弹匣供弹。74式车载机枪是在62式基础上研制的,专门用在装甲车上的并列机枪,当然在必要时也可以拆卸下来架在三角架上作为地面武器使用。M2HB机枪则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的,距离今天已经快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名副其实的骨灰级老古董,但是性能还是很不错,所以陆自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由住友重工根据许可证进行授权生产,主要是作为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防空武器。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自卫队计划用新的9毫米手枪来取代已经老旧的美制M1911型手枪,当时有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最后经过对比评定,陆自选中了瑞士SIG公司的P220型手枪,随即从瑞士取得许可证,由新中央工业公司授权生产,1982年开始装备部队,主要是配备给陆自各级军官、坦克和装甲车辆的车长、炮兵人员和宪兵。另外,海自和空自也有采购,主要配备给基地警卫人员。最初的采购单价为10万日元(约合980美元),到2010年涨到20万日元(约合1955美元),再到2012年更是达到22万日元(约合2150美元),这个价格也是大大高于P220的普通市场价。

P220有许多创新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化了约翰·勃朗宁发明的延迟后坐闭锁方式,只用套筒的抛壳口直接与弹膛的外部的闭锁块配合来进行闭锁,而不需要专门在枪管上增加闭锁凸耳,在套筒内铣出闭锁沟槽来配合。当击发后,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座,弹膛下方的凸耳沿着底把上的开/闭锁凸笋顶面后移,经过约3毫米的自由行程后,凸耳内的开锁斜面与开/闭锁凸笋的斜面相互作用,迫使枪管尾部下降离开套筒而开锁。当枪管尾端被底把上的凸起所阻而停止后座时,套筒继续后座,完成抽壳、抛壳、压倒击锤等动作。然后套筒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再次复进,推弹入膛,进而带动枪管向前。在枪管凸耳内的闭锁斜面和底把中的开/闭锁凸笋共同作用下,枪管尾部上抬卡入套筒内壁的闭锁槽中,实现闭锁。闭锁后,套筒和枪管再向前走完3毫米自由行程便复进到位。在P220问世以后,这种简单的手枪闭锁方式就开始非常流行,有很多手枪都采用了这种闭锁方式。

P220采用单/双动击发机构。当击锤在前方位置时,可使用双动击发,扳机拉力为4.5千克,扳机行程为13毫米;当击锤在待发位置时,为单动击发,扳机拉力为1.7千克,扳机行程4毫米。

双动击发时,扣压扳机后,扳机连杆向前运动,击锤则向后回转至待发位置。扳机连杆运动到快要使阻铁上抬脱离击锤待发缺口的瞬间,又带动弹簧保险杆向上旋转至击针的下方,推出击针保险卡锁。于是,当击锤打击击针时,击针便能自由向前。单动击发时,扳机连杆在使阻铁上抬解脱击锤之前,也要带动保险杆旋转,使击针保险卡锁解脱击针。由此可以看出,除非扳机连杆运动到足以使击针保险卡锁解脱的程度,否则击针就始终被保险卡锁锁住。因此,不管击锤处于前方或后方,都可以安全携带,不会出现因击针惯性作用而“走火”的问题。

由于P220的保险机构非常可靠,所以干脆取消了手动保险装置,只使用一个待击解脱柄,这种设计虽然不是SIG-SAUER的首创,但在P220之前很少有过。当射手将实弹匣插入握把,拉套筒到后方并放回,推弹入膛。如不立即射击,应压下套筒左侧、扳机上方偏后的击锤解脱杆,使阻铁上抬脱离击锤,击锤在簧力作用下向前回转,其保险卡槽随之又被阻铁所卡入。此时,击锤位于前方,但与击针还相隔一段距离,可安全携带。该枪的击针在通常情况下是被锁住的,即便手枪不慎落地,也不会“走火”。而当射手遇到突发情况时,随时可以拔出手枪以双动方式发射第一发子弹,而不会因为需要先打开保险而延误战机。

P220有空仓挂机柄,当弹匣内的枪弹打完之后,托弹板就顶起底把左侧的空仓挂机卡笋,使之卡入套筒的缺口,将套筒阻于后方位置。插入实弹匣后,用手压下空仓挂机,或将套筒稍向后拉并放回,都能使套筒复进成待发状态。

P220还有专门的分解旋柄,取下弹匣,检查膛内及进弹口是否确实无弹。向后拉套筒,直到其上的缺口对正底把上的分解旋柄,转动旋柄,自底把前方取下套筒组件,从套筒组件中分解出枪管和复进簧。

底把为铝合金件,表面进行了哑黑色阳极化抛光处理,铝制底把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少见的设计,可以减轻手枪的重量。套筒是在一块钢板上冲压成一个上盖的形状,再通过电焊把整个枪口部接上,经回火后钻孔,再用机器做深加工。击锤、板机和弹匣扣均为铸件,而分解旋柄、待击解脱柄和空仓挂机柄均为冲压钢件,枪管是用优质钢材冷锻生产。握把侧片是塑料,复进簧则是缠绕钢丝制成。枪机体用一根钢销固定在套筒尾部。所有的钢制零件表面均作哑黑色氧化或磷酸盐处理,由于防锈处理比较简单,因此平时要很注意维护,以免生锈,这实际上几乎成了SIG-SAUER系列手枪的通病。

P220在更换套筒和枪管后,可以发射不同口径的枪弹,包括。45ACP手枪弹。32ACP(7.62×22毫米)以及。38Super(柯尔特高级自动手枪弹)等。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9毫米

枪全长:206毫米

枪管长:112毫米

全枪宽:35.5毫米

全枪高:142毫米

空枪重:750克

全枪重:830克(含弹匣)

初速:345米/秒

瞄准基线长:160毫米

弹匣容量:9发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首次使用了M16型5.56毫米小口径突击步枪,随即引起了世界突击步枪小口径化的浪潮。日本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美国引进了AR-18型步枪(也就是M16的前身AR-15型的简化版),由丰和工业公司按照许可证授权生产。通过对AR-18的引进生产,使丰和工业公司对小口径步枪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研究。

1977年在吃透了AR-18步枪的技术之后,开始独立研制新型5.56毫米步枪。1978年丰和工业公司研制出了第一支小口径步枪HR-10型样枪,尽管这款步枪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重量过大、精度不足,但是该枪一些基本结构却一直延续下来,并在日后的89式突击步枪上得到了继承。

20世纪70年代,丰和工业公司又接连研制出HR-11、HR-12和HR-13等型号样枪,其中在HR-12基础上改进而成的HR-15型在日本自卫队中进行了试验型装备,并根据在试验性装备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改进,这就是HR-16型步枪。1989年HR-16正式定型,命名为“89式5.56毫米小铳”,也就是89式步枪,同时仿制出北约制式的SS109型5.56X45毫米子弹,命名为89式556毫米普通弹。

由于受到武器出口的限制,89式步枪只能提供给日本自卫队以及警察使用,无法出口,所以导致了89式的生产数量一直都不大,在1989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也就3000支左右。但是在2005年以后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为了完成装备全部作战部队的需要,当年的采购数量高达2万支。但2009年却因为上一年已经完成了装备,所以没有采购。2010年到2012年又是一个小高潮,每年的采购量都在1万支左右。2013年和2014年的采购量又有所下降,但都在6700支左右。这样从1989年到2014年采购总数达到了133700支,其中已经装备部队的超过了13万支。

89式突击步枪主要有两种型号,一种是固定式枪托,另一种是折叠式枪托(也被叫作89式伞兵型)。折叠式枪托的型号数量比较少,只装备了第1空挺团和90式坦克乘员。

和64式相比,89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后坐力大大降低。这是因为采用了小口径和高效制退器的缘故,另外还大量采用树脂零件来降低重量,所以重量也远比64式轻巧。同时也注意到了人机工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都是按照日本人的平均身材来设计。

89式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其活塞和活塞筒系统设计很独特,气体膨胀室较长。活塞前部直径小,后部直径大,位于活塞筒中央。当火药气体进入活塞筒后,在膨胀室膨胀,推活塞带动枪机框以低后坐运动。这样能避免火药气体污染枪机,提高其动作可靠性和零部件的寿命。

该枪有和比利时FNFNC5.56毫米步枪相似的气体调节器。长时间射击后,导气孔积碳太多,会造成枪机无足够能量退壳,但调大气体调节器钮,可使枪机自动循环不致中断。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机头上有7个闭锁突笋,闭锁在枪管节套中。有两根枪机复进簧。机匣用钢板冲压而成,钢制拉机柄焊接在枪机上。快慢机有4个位置:保险、单发、连发和3发点射。可卸式3发点射装置安排在扳机后部,是单独的部件,不与单发、连发的基本扳机机构连为一体。防尘盖也有所创新,可前后移动,不射击时向前推上,射击时在枪机拉柄后退过程中向后推开。配有高效枪口制退器和两脚架。两脚架不用时可以卸下,也可以折叠起来。瞄准装置采用机械瞄准具,方柱形准星可调整归零,觇孔式照门可调风偏。

弹药是仿制北约的制式5.56X45毫米SS109子弹,弹匣有20发和30发两种,弹匣接口与M16的北约标准一致,所以可以通用M16的弹匣。不过使用M16弹匣的话,就失去了空仓挂机的功能。89式的弹匣上还在两侧开孔,本意是为了能观察到弹匣中剩余子弹,但灰尘和小杂物很容易从这个孔中进入,从而导致供弹故障。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5.56毫米

枪全长:916毫米(折叠枪托760毫米)

枪管长:420毫米

空枪重:3.5千克

初速:920米/秒

理论射速:850发/分

有效射程:500米

瞄准基线长:440毫米

弹匣容量:20发/30发

日本自卫队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比利时FN公司的米尼米5.56毫米机枪,用来替换62式7.62毫米机枪。由住友重工根据许可证授权生产,总共采购48844挺,大部分装备陆自,少量装备空自和海自,主要是用来作为直升机的机载机枪和驱逐舰上用来执行反海盗和警戒,单价为200万日元(约合2万美元)。

米尼米机枪是比利时FN公司于1970年代初研制,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导气装置的气体调节器有三个位置,正常、紧急和枪榴弹发射。闭锁为枪机回转式自动机开闭锁动作由枪机框定型导槽通过枪机导柱带动枪机回转来完成。

米尼米的供弹方式有三种:弹链供弹、弹链箱供弹和弹匣供弹,这在当今的机枪中是独一无二的。米尼米机枪的理论射速为750-1000发/分,射速与弹药种类、受污程度以及气体调节器的位置有关,其气体调节器有两个位置:正常位置和应急位置。正常位置射速约750发/分;当污物过多或希望射速为1000发/分时,将手柄扳向右侧最大气量位置。发射机构只能连发,没有单发装置。内膛镀铬的枪管上带有提把,拆卸更换枪管非常容易。觇孔式瞄准装置的射程装定范围为300-1000米,分划间距为100米。

1982年米尼米轻机枪被美军采纳后,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大量订单,如比利时、荷兰、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和法国等都采购了这款机枪。

米尼米机枪有好几种型号,主要是标准型、伞兵型和车载型(无枪托)。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5.56毫米

枪全长:1038毫米(固定枪托)

枪管长:465毫米(标准型)

空枪重:6.85千克

初速:965米/秒(M193弹)

理论射速:750发/分(200发弹链),1000发/分(30发弹匣)

有效射程:800米

配用弹种:SS109或M193式5.56X45毫米

日本自卫队在国产9毫米冲锋枪停产后就开始转而采购德国MP7冲锋枪。

MP7冲锋枪是由德国黑克勒-科赫公司(简称HK公司)研发的,原称单兵自卫武器(PDW),1999年正式亮相,2000年被德军选为制式装备。HK公司之所以将这款新的武器命名为MP7冲锋枪而不是PDW,主要是因为20世纪末,各国军队遂行特种作战和反恐任务逐渐增多,而许多战斗环境需要士兵单手持枪射击,如果只将其定位在单兵自卫武器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对于开拓市场也很不利。

MP7的人机工效较好,在结构设计上十分注重可操作性,快慢机、弹匣扣、枪机保险等均能左右手操作,除更换弹匣外,整个操枪射击过程完全可以由单手完成。MP7冲锋枪野外分解结合方便,全枪仅由3个销钉固定,而且辅助工具就是枪弹,用弹尖顶出固定上、下机匣和枪托组件的固定销即可分解擦拭。

采用伸缩式枪托,枪托可通过2个半圆形导杆在机匣内运动,最大伸长长度可达195毫米。快慢机有三个位置:单发、连发和保险位置。前方小握把可折叠,其内侧有可移动的卡销。不需要小握把时,把它折叠到枪管下面,使用时,后拉卡销,小握把便自动弹起。枪口处有螺纹,平时安装消焰器,也可安装消声器作微声冲锋枪使用,微声效果与MP5冲锋枪相当。

MP7冲锋枪采用全新的4.6×30毫米弹药体系,已有包括钢心弹、被甲弹、空包弹、曳光弹在内的9个弹药品种。HK公司之所以采用4.6毫米口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HK公司在G11无壳弹枪的研制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二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HK公司曾和西班牙赛特迈公司为HK36突击步枪样枪设计过4.6×36毫米枪弹。这些经验都被应用到了4.6X30毫米枪弹的开发中。MP7所使用的4.6×30毫米枪弹比比利时P90使用的5.7×28毫米枪馓要小,弹头的外露部分也少。与SS190弹采用铜被甲、软钢心、后方填充铝的结构不同,4.6×30毫米枪弹的弹头表面覆铜被甲、钢心结构,经过淬火硬化处理后提高了弹头的硬度,在打中防弹纤维制品后不会变形,保证了良好的侵彻能力。除标准钢心弹外,HK公司与英国皇家军械公司下属的雷德维尔·格林公司(Radway Green)合作,研制了一系列能满足军警作战和训练使用的4.6×30毫米弹药,包括专为美国市场研制用于战斗和训练的全金属被甲弹;为德国国内使用而研制的变型弹头;在危险的小环境中能立即释放能量的警用弹;专为微声冲锋枪研制的亚音速弹;指示弹道的曳光弹;在50m距离上能击穿俄式防弹背心的训练弹;采用无铅弹头的易碎训练弹,在接触到坚硬物体表面时破裂,既可以在有防护措施的安全地带进行实战训练,也可以在特定的环境如钻井平台和原子能发电站作为实弹使用等等。

目前,MP7冲锋枪在国际市场上可谓一路高歌猛进,已被很多国家的特种部队所采用。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4.6毫米

枪全长:540毫米(枪托打开)

枪管长:180毫米

空枪重:1.2千克初速:750米/秒

理论射速:1000发/分

有效射程:200米

弹匣容量:15发/20发/30发/40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