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档案利用效果展示:文献编纂实例

水利档案利用效果展示:文献编纂实例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用档案开展文献编纂,满足社会各方面工作的需要,已成为水利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档案在编纂工作中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深受各方利用者的好评。31995年,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编纂要求,湖北省水利厅编写了《湖北的水利工程建设》。编写人员利用3个月的时间先后在局档案室查阅有关档案近300卷,查清了“96.8”、“98.7”黄河特大洪水演变、抢险

水利档案利用效果展示:文献编纂实例

按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利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水利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利用档案开展文献编纂,满足社会各方面工作的需要,已成为水利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章列举的实例,涉及到编写水利史志、工程建设志、省(县)志、机构沿革、大事记、科研成果题录、各类成果汇编等多种形式。档案在编纂工作中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深受各方利用者的好评。

1

为全面揭示水利系统各单位50年来组织沿革情况,2000年8月,水利部办公厅着手组织编撰全国水利系统组织沿革,并要求各单位认真做好本单位组织沿革的编写工作。在编写工作中,各单位的档案材料成为书稿的主要来源,仅水利部机关就利用档案上千卷,为按时、保质完成水利(水电)部机关组织沿革书稿的编写工作,档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书稿如实记载并反映了自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这一历史过程中,部机关及水利系统各单位的名称变更、职权变化、人员编制、干部任免、办公地点迁移等历史概况。《新中国水利(水电)系统组织沿革(1949~2000年)》一书,于2003年底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共有140多万字,涉及单位113个,不仅填补了全国水利(水电)系统此项工作的空白,也为各单位日后查找组织机构演变过程及主要领导人员的任免情况,提供了一部权威性的工具书。

(水利部办公厅)

2

水利部机关档案详细记载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因此,机关多次为有关领导人的编写组提供了大量的档案材料,且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2006年,《李先念传》编辑部在编写《李先念传》和《李先念年谱》期间,就利用了水利部(含原水利电力部)机关的数百卷档案材料。他们认为我们提供利用的档案很宝贵、很丰富,不仅是他们撰写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保存和挖掘利用好,对“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他们从档案中取得的具体收获是:①绝大部分档案材料是他们原没有征集到的,具有弥补空白的作用;②部分档案材料对他们原征集的资料有修正和补充作用;③新发现了先念同志一些重要批示和讲话。这对他们完成撰写《李先念传》和《李先念年谱》的任务很有帮助。为此,他们非常感谢档案工作者,并以《李先念传》编辑部的名义,特向默默无闻、辛勤劳动的档案工作者致敬!

(水利部办公厅)

3

1995年,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编纂要求,湖北省水利厅编写了《湖北的水利工程建设》。全书共分6编,从1952年3月13日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开始,至1998年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防汛抗洪总结,包含了湖北省历年来有关水利工作的重要文件、报告、总结和有关领导关于湖北水利的重要讲话或文章。

编写人员在编写过程中,利用了湖北省水利厅档案室提供的大量的档案材料,真实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近50年中有关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其中有许多档案是首次披露,对于研究新中国湖北水利建设史发挥了重要作用。编写人员利用档案,对一些事件、人物、回忆录进行了认真的考证,确保了史书的研究和收藏价值。1999年该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110余万字,已成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和中共湖北历史丛书之一。

(湖北省水利厅)

4

1981年,湖北省水利厅开始编修第一部湖北水利专志。志书记述上溯事物发端,下至搁笔为止,详今略古,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水利发展的历程,其编写任务十分艰巨。在背景资料十分缺乏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基础资料显得尤为重要。修志伊始(1982~1983年),史志办先后派出编写骨干在湖北省水利厅档案室、湖北省档案馆等查阅了建国后全省水利建设的档案材料1500多卷。这些档案,为志书的编写工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并为全省各地、市、县组织编修的130余部水利志、工程志提供了方便。

利用这些珍贵档案,省水利厅先后编纂出版了《湖北水利志》、《湖北省志·水利》、《湖北水利大事记》等3部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湖北省水利事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客观、公正地总结了湖北人民治水的经验和教训,并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

(湖北省水利厅)

5

2003年4月,北京永定河管理处工程技术人员,以档案室保存的有关永定河档案为基础,并参考图书馆的有关古籍图书,完成了《北京永定河水旱灾害》一书的编写工作,该书共计3.6万余字,文字和图表共计123页,收集、记录了永定河流域近千年水旱灾情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是近百年来永定河历史洪水、旱灾的记述,并依据已有的档案对造成灾害的成因及水旱灾害与气候变异、地理环境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提出了防范水旱灾害的对策。档案在此书编写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水务局)

6

浙江省水利厅编志办为编纂《浙江省水利志》,1986~1989年先后到档案室查阅1949~1989年的文书科技档案2万余卷,从中获取了大量翔实的史料,为编写《浙江省水利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浙江省水利志》正式出版,并荣获浙江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第五届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

(浙江省水利厅)

7

1991年,濮阳河务局组织人员开始编写《濮阳黄河志》。从1991年8月至1996年8月,历时5年,在档案室查阅了自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的组织机构设置与变化、历年洪水与抗洪抢险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黄河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各阶段档案材料884卷,顺利完成了《濮阳黄河志》的概述、治黄机构、治黄人物、防洪工程、防汛、北金堤滞洪区等篇章的编写工作。在2004年又利用以上档案完成了《濮阳市志·黄河篇》的编写工作,可以说档案室是编写黄河志书不可缺少的重要宝库。而且《濮阳黄河志》还在续写,档案仍继续在写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南濮阳河务局)

8

2000年,温县史志办决定续编《温县1986年至2000年温县志》,河务部门将配合完成有关温县黄河及沁河治理、历史洪水、水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组织沿革等内容的资料收集及编写任务。编写人员利用3个月的时间先后在局档案室查阅有关档案近300卷,查清了“96.8”、“98.7”黄河特大洪水演变、抢险、洪水受灾以及15年来温县黄河及沁河防汛组织、防洪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机构变更、组织沿革等情况。档案对完成《温县县志》续编15年的温县黄河治理、开发等历史章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河南温县河务局)

9

1985~1996年,贵州省水利厅为编写《贵州省水利志》,从水利厅60多年的馆藏档案中查阅了全宗介绍、历年水利工作大事记、全省有关水资源、旱涝灾情、地方电力、水土保持、水行政管理、水利主要指标年报及基建年报等方面的档案4820多卷、资料2680多件,各地、州、市报上来的水利工程志稿件304篇,通过查阅这些档案资料,共收集各类素材2000余万字,为水利志的编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7年3月5日,《贵州省水利志》通过了贵州省地方志编委会审查。

(贵州省水利厅)

10

2003年7月,河南省封丘县地方史志办要求封丘河务局,提供自1986年以来黄河防汛工作的有关资料。河务局有关人员在局档案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查阅了封丘县自1986~2002年形成的档案,共计50余卷。摘录了水情、工情、险情、灾情等有关数据3850条,以及大量的有关黄河防汛方面文字档案,为封丘县志的编纂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治黄档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并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

(封丘河务局)

11

浙江省水利厅人事处为编写《苕溪运河志》中的“荣誉谱”,需要核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区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名单。2003年4~6月,水利厅档案室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了144卷档案,在这些档案中翔实记载了1994~2001年有关部、省的表彰情况,使《苕溪运河志》“荣誉谱”中的先进、劳模名单得到了核实补漏。

(浙江省水利厅)

12

1984~1989年期间,吉林省水利史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以及全省各市、县水利史编志办公室的同志为编写水利史志,到该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先后查阅了“伪满时期”和解放后的档案1000余卷,图纸2000余张,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档案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吉林省民国期间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水利生产、科研及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活动内容,为编写水利史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使编写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吉林省水利厅)

13

1995年,水利水产局为编撰恩施州水利志,该局组织专人在充分查阅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圆满完成了10万多字的全州第一届水利电力志的修编任务。2004年8月,该局又抽调专人启动了全州第二届水利水产志的修编工作。目前,已搜集了大量的档案材料,计划2006年底完稿。档案为编修志书提供了重要依据。

(湖北省恩施州水利水产局)

14(www.xing528.com)

1983~1993年,广东省水利厅在编史修志等工作中,在档案室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材料,获取了第一手的翔实、可靠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档案材料的整理,顺利地完成了《水旱灾害史志》、《广东省水旱灾害专著》、《广东省志·水利志》、《水利史》、《对外援助史》、《当代广东》、《当代民兵》等大型图书的编写任务。

(广东省水利厅)

15

1985年,广东省电力局为编写《电力工业史志》、《建国35周年大事记》,需要广东省水利厅的帮助。省水利厅档案室及时为其提供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有关档案,使编写人员了解到了广东电力史上,在提高发电设备能力、技术革新成果、援外工程、重大事故、机构改革等方面的诸多情况,对完成有关书稿的编写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广东省水利厅)

16

2004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为编写《中国共产党与荆江防汛抗洪》一书,要求水利厅提供有关文献资料。省水利厅按要求从档案室的档案中,及时提供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1998年的有关文件和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2002年、2003年的讲话等11份档案材料,为《中国共产党与荆江防汛抗洪》一书编辑出版提供了准确的文献资料,丰富了该书的内容。

(湖北省水利厅)

17

1986年,为广泛宣传和交流长江科学院建院35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长科院从有关的4600份档案中,筛选出具有一定价值及交流意义的1723份科研成果汇集成册,编辑出版了《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成果题录》,其中包括有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涵盖了水工、河海泥沙、材料结构、岩土、振动爆破、仪器研制等专业内容。该书已成为长江科学院科研成果的检索工具之一。

(长江委长江科学院)

18

2002年,为编制“九五”期间《淮河流域获奖科技成果汇编》,淮委科技管理部门在淮委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档案,特别是“九五”期间淮委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及有关成果鉴定档案,这些档案材料,为《淮河流域获奖科技成果汇编》提供了翔实的依据性材料,使汇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淮委)

19

2004年6月,永定河管理处办公室在组织编写《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工作手册》过程中,编写的工作人员到档案室调阅了该处自1975年成立以来形成的有关档案,特别是有关工程管理、防汛工作、水情信息建设系统、机构设置、职能范围、固定资产等情况的档案,为该书的编写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书共6万余字,已成为永定河管理处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北京市水务局)

20

2004年5月,河南河务局为了研究黄河河道演变规律,分析河势变化与发生险情的关系,计划编印“河南黄河河势查勘手册”,要求各基层单位将1982年以来有关河势的资料整理上报。开封县河务局(现开封第二河务局)接到任务后,有关人员及时与档案工作人员联系,查阅了1982年以来的河势图、河势查勘报告、防汛总结等相关的文件材料。这些档案,准确地反映了开封县黄河河势等相关情况,为圆满完成任务发挥了巨大作用。

(开封第二河务局)

21

2003年,根据山东河务局《关于整编1986~2000年黄河历史统计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济南河务局河务处编纂了1986~2000年济南黄河防洪工程统计资料汇编。在编纂过程中,河务处组织了数名科技人员,建立专题档案查阅小组,查阅了历年险工、控导、堤防、涵闸等工程建设档案材料1800余册,并依据档案对有关数据进行认真核实,使汇编工作顺利完成。

(济南河务局)

22

1990年,广东省水科所利用档案室保存的1953~1980年近30年的降雨逐旬值、逐月值等档案材料,成功地完成了《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分析》和《广东省历年灌溉试验资料整编》等编研成果的编写工作。这些历史档案材料的利用,不仅加速了这些书稿的完成,仅资料费就使该所节省大约4万元

(广东省水科院)

23

1995年,广东省水利电力学校在编写校史过程中,利用了大量档案材料,其中不仅有20世纪50年代建校时期珍贵的历史档案,同时还有1973年学校复办后的行政、科研、生产、教学、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的历史纪录。这些档案材料,为编写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可能,正如编写人员所说“如果没有这些档案资料,就不可能完成校史编撰工作”。

(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4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工作特点,组织技术人员和档案人员依据档案资料编写了《甘肃中小型水电站设计调查报告附图集》。在编写的过程中,编辑人员搜集、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并依据有关档案材料对搜集到的有关图纸进行了认真加工,顺利完成了编纂工作。图集以其资料准确、内容翔实,深受广大技术人员的好评。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5

近年来,防汛、防洪工程建设逐步规范化。为此,各单位都抽调了大量工作人员进行各种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工作。1992年开封河务局工务科开展“清理在建工程”工作,1993年防汛办开展“防汛资料汇编”工作,1994年工务科开展《防洪工程数据库基础资料集》汇编工作,同年,防汛办开展“防汛大屏幕”的脚本撰写、图象拍摄工作。在上述汇编成果的编写过程中,机关档案室为他们提供了数百卷(册)档案,其中包括文件材料和声像材料。由于汇编中采用的数字、文字和声像材料,有80%来自机关档案室,所以说如果没有档案材料,就没有这些科研汇编成果。

(开封河务局)

26

为了真实、完整地记载本单位的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1998年3月,原东北勘测设计院拟撰写《东勘院志》。编写人员到档案处查找、收集了各类档案材料,从文书档案中找到了1948年5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业管理局丰满水电站筹备委员会成立的文件(标志着东北勘测设计院的诞生);在科技档案中找到了丰满、白山水电站等有关工程介绍、地质报告、图纸、工程特性表、完成工作量情况等内容,客观地记载了该院承担的主要设计项目和获得的科技成果等内容。截至1999年底,依据档案材料的记载,他们共完成70万字的巨著。2003年该院转为企业,成立了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为翔实地记录46年来东勘院的风风雨雨,2005年,档案人员又根据档案材料,编写了23万字的《中水东北公司大事记》。这两项编研成果的完成填补了该院历史的空白,也充分展现了该院50多年来对祖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所做的贡献。

(中水东北公司)

27

1989年4月,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成立了《交口抽渭志》编辑委员会和编志办公室,负责《交口抽渭志》书的编纂工作。9年间,编志人员查阅各类档案材料2900余卷(册)、图纸280多张,复制档案1900多张。调阅的内容有建局时的组织机构批复、工程设计批复;1960~1992年各灌季平均气温、地温、降水等水文资料;历年灌季灌溉用水、灌溉面积、亩均水价等资料;以及干、支、沟渠,泵站,电网分布、设计、技术参数等档案。这些档案为志书的编写工作,提供了丰富、翔实、全面的基础资料,不仅缩短了编写时间,节省了资金和人力,还提高了该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2004年该书被陕西省水利厅评为水利系统优秀志书。

(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