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兴趣广泛的学生,需具多才多艺的老师

培育兴趣广泛的学生,需具多才多艺的老师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多年来坚持开展的人文校园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都是“打一小学教育集团”人文校园办学思想的体现,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培养学生艺术人文素养。学校每年的艺术节、相约经典戏剧节、师生才艺秀、学生草地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等已经成为打一小学人文校园的美丽风景,陶冶了师生良好的艺术和人文素养,为打一小学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增添了光辉。

培育兴趣广泛的学生,需具多才多艺的老师

提升教师文化艺术修养是打一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传统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和市教委倡导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多年来坚持开展的人文校园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都是“打一小学教育集团”人文校园办学思想的体现,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培养学生艺术人文素养。教师有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才能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教师在人文艺术活动中感悟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快乐,才会从内心激发出更多关爱学生的温暖情感,进而实现“兴趣爱好一小步,教育梦想一大步”的美好愿景。

艺术兴趣一小步,教育梦想一大步[1]

卞松泉

几年前,听一位办学有成的校长谈自己职业成长的体会,他说一个好校长应该有一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叫雅趣,这对陶冶自己性情很有好处,对办学校也有帮助。对任何人来说,兴趣的一小步,可能就是实现梦想的一大步。这位校长说得有道理,我的一点兴趣爱好正是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觉

小时候,隔壁邻居大哥会吹笛子,受他的影响,我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支笛子,在他指点下我学会了吹笛子,吹一些喜欢的歌曲,因为没有专业老师教,我不会很多吹笛子的技巧,但能够吹自己喜欢的曲子,我已经很快乐了。

后来,看到有同学会吹口琴,觉得很好听,便又跟他们学会了吹口琴。在我的童年伙伴中会吹笛子和口琴的也不少,这两样乐器便宜,都买得起,而且易学易带,每当我们在一起吹笛子和口琴玩时,心里不仅快乐,而且也很满足,甚至还有一点显摆和自豪。

儿时的这点兴趣爱好,让我有缘在小学和初中时认识了两位喜欢唱歌的小伙伴,小学时的伙伴叫蔡伟明,初中时的伙伴叫丁羔,他们现在都是颇有名气的旅美歌唱家,一位唱男高音,一位唱男中音。记得丁羔跟我说,唱歌很快乐,不高兴的时候不想唱个歌,而唱了歌又会忘记不高兴。受两位伙伴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唱歌。

笛子、口琴和唱歌,让年少的我喜欢上了音乐,打开收音机听音乐就是我的享受,直到现在还常常与电台“经典947”节目相伴。

高中毕业后去崇明农场务农,我带上了笛子和口琴,有空的时候吹着玩,两种乐器轮着吹,自得其乐。宿舍里的同伴经常会跟着我的笛声和口琴声一起唱歌。农场里都是年轻人,不少知青也喜欢音乐,平时晚饭以后或者雨天不出工的时候,笛声、口琴声、手风琴声,还有小提琴声便会此起彼伏地从各间寝室里传出来,伴着乐声,还有同室知青伴唱的歌声一起飞扬。乐声和歌声消除了大家劳动的疲乏,也给知青生活带来了欢乐。连队里那位长我几岁的“小提琴手”会拉《梁祝》和一些好听的外国乐曲,我喜欢听他拉琴,他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小提琴协奏曲”,什么叫“古典音乐”。农场生活虽然艰苦,但有竹笛和口琴相伴,有音乐相伴,我的青春岁月苦中有乐。

1977年我参加高考,师范毕业当了老师,做了高年级班主任。我的一点“艺术爱好”突然有了用武之地。在组织班级学生主题活动时,我的笛子、口琴自然给同学们带来欢乐,既然同学们也喜欢音乐,我就鼓励班里同学学习吹笛子和吹口琴,孩子们学得快,后来班级搞活动时,就有了器乐小合奏。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好与快乐,我把音乐引入朗读教学,把音乐带进了班级各种主题活动中,也把音乐带入了学生们的心中……于是,我成了同学们的音乐顾问和艺术指导,成了同学们喜欢的孩子王,成了区的优秀班主任……我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体会到音乐和艺术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我更体会到了自己一支笛子、一支口琴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帮助。老师有一点雅趣真好,会多一点就更好!

我曾经担任过一届上海政协委员,有一次政协组织委员外出活动,几位文艺界委员也参加了,大家很高兴,休息的时候就请他们表演节目。记得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吹了两首他自己创作的笛子名曲,《姑苏行》和《苗岭的早晨》。近距离欣赏笛子演奏家的精彩表演,让我如痴如醉。巧的是俞逊发先生就坐在我旁边,我欣赏着他带来的笛子,向他请教怎么吹好笛子。他很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他的笛子,他说他的笛子都是和师傅一起去竹林选料,一起精心制作的,他的笛膜也是自己去芦苇丛挑选,从新鲜的芦苇中剥取的。我明白了,艺术的高度就是专业和讲究,事业的高度就是严谨和刻苦,凡事同理。他见我讨教很认真,说以后政协活动时让我把笛子带来给他看,顺便教我吹笛子。他说要吹好笛子必须要花时间练习,他以前学吹笛子的时候,每天都要吹十来个小时。他还说,学会吹笛子,就容易学会其他吹孔乐器,比如巴乌、葫芦丝等。因为后来我们一起参加政协活动的机会毕竟少,我也不好意思真的把笛子带去请他教,但是他的这些话给我很深印象,后来我真的学会了吹巴乌和葫芦丝,前两年还在全市特级教师联谊会成立大会上为大家表演了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

因为有了一点“艺术爱好”,我常常“当仁不让”地在学校师生活动中为大家表演助兴。我的水平不高,很多时候就是渲染气氛、图个热闹,在大家高兴的同时,我也从中获得很多快乐。但是作为校长,我想让我的老师和学生跟我一样快乐或者比我更快乐,我想倡导师生学会一点乐器,让他们喜欢音乐,让他们在艺术教育中成长,让他们心灵变得更加美好。我相信艺术教育能让师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心情变得快乐,情感变得美好,品格变得高尚。

于是,我们打一小学的艺术教育就逐步开展起来了,学校先后成立了合唱、舞蹈管乐、民乐等近20个学生艺术社团,还为学生开发了体现人文和艺术特色的校本课程,并获得全国教育科研一等奖,学校也成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示范校。学校的艺术教育离不开老师对艺术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打一小学教师也先后成立了“国乐雅韵民乐队”“女教师长笛秀”“男教师合唱队”“男教师打击乐队”“教工话剧沙龙”等艺术社团。学校每年的艺术节、相约经典戏剧节、师生才艺秀、学生草地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等已经成为打一小学人文校园的美丽风景,陶冶了师生良好的艺术和人文素养,为打一小学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增添了光辉。

我的一点“艺术爱好”源于我童年喜欢的竹笛,没想到这对我的教师职业如此有用。从我的雅趣爱好到师生的艺术才艺,从学校的艺术教育到人文校园的办学目标,我和老师们很有收获。打一小学的师生们每天在美丽的校园里感受着文化与艺术的浓浓氛围,作为校长,我内心充满快乐和自豪。老师们说,校长的“艺术爱好”辐射师生社团,引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这是老师们对我的谬奖,但我的一点雅趣,也确实为我追求的教育梦想跨出了一大步。

高雅艺术进校园

陈晓霞

19世纪晚期的社会理论家、小说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是这么构成的:一个人,通过某些外在的符号,把自己体验过的那些感情送交别人,别人就被这些感情感染了,也体验这些感情。”

在卞松泉校长的《治一校若烹小鲜》一书中,就教师艺术修养提出:我们开展各种艺术欣赏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老师们身心浸润其中,使这些东西在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对老师的业务要求就是既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又要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学校要求大家在文化自觉方面通过学习与自励、努力做到知性、悟性、理性、人文性,除了专业知识,教师还应对音乐、历史美学等等许多方面的了解,多方面受到教育和启迪,多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

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让教师成为一个具有文化自觉的老师。通过不断学习、积极参与、有效引导来提高教师的自觉性。进而成为一个知性的人、一个理性的人、一个有悟性的人。

我们经常说,想要培养一个人,不仅仅是学识的培养,品德的培养,还有艺术培养,但想要培养和提升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了良好的艺术修养,那么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会在潜意识里带着审美的角度,慢慢地,他的人生会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同时也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艺术魅力。

培养教师文化艺术修养是打一小学教师培养的传统,也是教育部和市教委倡导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曾有人说:教学艺术来自教师的艺术修养。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老师教学时无形中会运用艺术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品位。

多年来,“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打一小学教育集团”人文校园才艺秀活动、相约经典戏剧节以及新年音乐会一样,都是“打一小学教育集团”人文校园办学思想的体现,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老师们有了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才能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一小步,教育梦想一大步。

品位艺术,感受满满的幸福感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老师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震撼。不必为了票务紧张而揣着手机、盯着电脑,怕错过了买票的时机;不必为赶去音乐厅、剧院而匆匆忙忙。就在这校园里,在这美丽、恬静的校园里,老师们能够一起欣赏和拥有这样的艺术享受。多年来,学校坚持每学期为教师组织安排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2015年2月4日,四幕歌剧卡门》是上海歌剧院在“摇篮体育馆”上演的“校园版”,也是上海歌剧院献给“打一”60校庆的一份厚礼。全剧仅用一台钢琴伴奏来指挥,这种特别的歌剧演绎方式令老师们耳目一新。剧中华美的男女高音二重唱、充满张力的卷烟厂女工冲突、脍炙人口的经典合唱曲段等,无不留给老师们深刻印象。尤其是各幕间歌剧院李院长的深情解说,让老师们进一步了解到歌剧的角色、声部、剧情等,随之也更加深入地走进了《卡门》的情感世界。

2016年11月25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者、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俞丽拿教授来到“打一人文讲坛”,倾情演绎经典名曲《梁祝》。俞丽拿教授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述《梁祝》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台前幕后,用炉火纯青的技艺边演奏边解读梁祝的音乐形象和细腻情感。与经典相伴,与大师同行,老师们不仅经历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人文之旅,更铭记着俞丽拿教授充满激情、催人奋进的大师风采。

2018年1月25日,“打一小学教育集团”邀请到了上海轻音乐团的演员艺术家们来到“打一摇篮”体育馆,为教育集团全体老师带来一场喜庆欢快的迎新音乐会。音乐会精选了老师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影视剧的动听曲目:有含情脉脉的《在水一方》、气势磅礴的《青藏高原》、永垂不朽的《西游记》、跌宕起伏的《我心依旧》等中外名曲,或浪漫、或雄厚、或诙谐、或温情,演绎了一场听觉盛宴。艺术家们倾情投入,观众们反响热烈,在积极互动和热情的掌声中,演出现场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2019年1月22日,由“打一小学教育集团”主办的2019迎新音乐会在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拉开序幕。开场曲《开门红》充斥着浓浓的中国风,喜气洋洋迎新年,辞旧迎新在“打一”。上海歌舞团的艺术家为老师们带来了慷慨激昂的《国旗之恋》《再唱山歌给党听》《游击队之歌》等,现场观众听得热血沸腾,感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辉煌成果。舞蹈表演包括双人舞《鸿雁》、《九儿》、肩上芭蕾、双人芭蕾等。上海歌剧院的多位演唱者带来的《图兰朵》《茶花女》等经典歌剧片段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现场观众沉浸其中、细细品味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魔术表演《魔幻之旅》和杂技表演《超级球技》夺人眼球,为音乐会添上了一分紧张刺激的别样感受。

我们想这样说:有艺术才能的老师是内心充实快乐的,有艺术欣赏品位的老师是情感美好丰富的,喜欢文化艺术的老师是气质高雅亲切的,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更是幸福快乐的。所以,打一小学这么多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也为老师职业成长带来了满满的幸福和快乐,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

喜欢艺术,拥有满满的成就感

1.源于兴趣爱好,从此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不是每个人都有艺术细胞,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从事艺术类的工作,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人们通过参观、学习、参与等形式来增加艺术的修养。有时候只是简单的因为喜欢而已。经常看到老师们微信群里分享自己参加各项艺术活动的内容,这样的艺术修养只是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如同施老师,除了充电学习以外,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观看音乐会、音乐剧等等。她是这样说的:

我平时是个音乐会、音乐剧演出的发烧友,周末或者节假日只要有时间就会抽空去看各种艺术类演出。像最近一次我去听了同济大学主办的新年音乐会,邀请的是上海爱乐乐团和同济大学合唱团一起演出,现场气势恢宏,余音绕梁。观看这些艺术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在音乐中使自己暂时忘记烦恼,体会不一样的生命情感。

这几年我们“打一集团”举办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带领集团内老师欣赏过多次精彩演出了,比如音乐剧《卡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还有自制话剧等,这些艺术作品给我们每位老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最让我难忘还是那次上海轻音乐乐团的演出,轻音乐听起来非常欢快、愉悦。我觉得集团能每年引进一种不同形式的高雅艺术大餐,将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我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进行下去,让老师们可以更多感受人文底蕴和美学内涵。

2.高雅艺术进校园,从此拥有一份期待。每一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都会让校园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首首由美妙动听的演奏和歌曲,拉近了我们和高雅艺术的距离,也丰富了我们教师的校园生活。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艺术修养。老师们不仅仅是去欣赏音乐,也让自己能够有了参与其中的勇气,这样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可,我们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修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于是,我们对此拥有了这样一份期待。就如孙老师所说的那样:

和大多数的老师一样,一年中我最期待的就是寒、暑假了,因为可以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了。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期待放假的另一个理由就是每每假期前,学校会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老师们不出校门就能获得高品质的艺术体验,这在一般学校中可不多见吧。

活动中,我领略过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管乐表演;欣赏过激情澎湃的歌剧《卡门》;陶醉于琴声悠悠的俞丽拿老师的《梁祝》;还有一周后即将上演的昆曲艺术欣赏会……这些活动让我领略到许多艺术家们的风采,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到艺术的魅力。通过一场场的艺术盛宴,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艺术、感受艺术、学习艺术。我是一个爱唱歌的人,现在通过高雅艺术的不断熏陶,我越来越喜欢唱歌了,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在舞台上放声高歌。

高雅艺术进校园让我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和拥有艺术享受,这是我们“打一人”的幸福!

3.因为耳濡目染,从此成为其中一员。艺术能够教会我们很多很多,除了提升教师的感受和表达能力,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不是刻意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艺术是人们相互交流时的内涵,也是我们在向生活学习,释放自己对生活充满的热情。因为学校人文环境的熏陶,进入“打一教学集团”的新教师就是这样从一个普通教师成了一名文艺骨干,成了学校舞台上一颗闪亮的星星。顾老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艺术之路的:

来到“打一”短短三年里,我感受到了学校对于培养老师艺术修养的注重。在“打一”,对老师的业务要求不仅仅是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也要有较好的人文素养。而“打一”的特色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就是一个为老师们开阔文化艺术视野的平台。作为青年老师,来到“打一”的这段时间内,我已经参加了3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马上就要迎来年底了,每年我都非常的期待。因为卞校长每次都会为我们请来不同的表演艺术家给我们带来一场场视觉、听觉盛宴,让我们有了更直接的艺术体验。对于身为新老师的我,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并将所学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欣赏了、学习了,总会有进步、有提高。每年学校也会组织各项文艺演出,让老师们展现自己的才艺。在前辈们的鼓舞下,我加入了学校舞蹈社团,这三年间也和学校的老师们一同在“打一”的舞台上表演了不少节目,细细数来也有6次了。通过这些文艺汇演活动,不仅仅让我看到了前辈们多才多艺的一面,也增进了我和前辈们的关系,让我快速地融入了“打一”的大家庭中。同时也让我挖掘了自己的潜能,慢慢地在老师们的合作下,我也爱上了跳舞,每当学校有文艺汇演活动时,我的内心都感到无比的高兴。

我很庆幸自己在这样一所充满着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的学校工作,我想正是因为它的艺术氛围,才让我为它如此着迷。

4.教师的艺术素养,开启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我们把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对于一个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教师,无论传授哪门课程,都可以把智育、美育结合起来,随时随地在各门具体的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激情和愉悦。陈老师是这么描述的:

曾经,我会因为某个艺术节目成为热点,赶着热闹去剧场感受一次;曾经,我会因为朋友的邀请而去欣赏一次音乐会;曾经,我也会因为自己有空,而去欣赏一次歌剧。台上的演员、演奏家、艺术家等等,他们的表演都很棒,但是他们都离自己很远很远,这种远不仅是距离意义上的远,也是心灵上的远,很难有一种直接的、语言的、心灵的、思想的碰撞。

进入“打一”的多年来,我一直感受着校园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得非常的直接,非常的近距离。为了开阔教师的文化艺术视野,给教师带来更直接的艺术体验,“打一小学教育集团”都会定期组织开展“打一人文讲坛”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这已经成了学校的传统。

作为“打一小学教育集团”的一份子,每位教师既是观众,又是参与者。每一次的活动结束,老师们并不会如在剧场中响起热烈的掌声后随着人群就此离开。在“打一”,每一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都会与表演者有心灵上的沟通,了解节目更深层次的含义,与艺术家们进行直接的交流,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引起老师们更多的共鸣和感悟。

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形象很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从穿着、习惯、语言,甚至是兴趣爱好。因为在舞台上进行了表演,事后就有很多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我在里面找到你了!”从内心,我感到的是一丝高兴,又有一些羞涩。记得有一次,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一个即将毕业的孩子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指导我表演。”因为学校的文化熏陶,我从一名教师,转变成了一名表演者,又是一名节目编排者。突然发现,自己也是可以多才多艺的!

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过:当我第一次走进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时候,看到的是设计精巧的校园布局、走过的是曲折通幽的回廊以及错落有致的校舍,学校里到处充满了人文艺术的氛围。我感到的是一份荣幸,一种幸福,一种期待。是的,因为我们的师生们在充满人文与艺术的学校氛围中教书育人,工作学习会有更多愉悦的好心情,会有更多的获得感。一个有艺术人文修养的老师一定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感悟到更多的美好与快乐,会从内心激发出更多关爱学生的温暖与亲切的情感。

我在“打一”举办个人长笛独奏音乐会

钱 璟

倘若你要问我这些年学习长笛的心得,我会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快乐和对音乐的思考。她的出现,仿佛是我生命中必然注定的精神伴侣,长笛让我意识到音乐的无限魅力。并不是所有的邂逅都是美好的,可如果没有与音乐的邂逅,美好就无从谈及。每每想起与长笛的相遇,我就会由衷感叹童年时光,感谢她给我造就了今天的快乐。

时间回到7年前,当时我刚踏入“打一”这个校园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大学时代懵懂的音乐少女,正蜕变成一名在教育第一线辛勤耕耘的音乐老师。这,让我有些惊喜,又有些遗憾。惊喜的是,我终于可以成为一名名校的教师;遗憾的是,我可能要提前结束20年的长笛演奏生涯。

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校长竟是一名资深的音乐爱好者,这让我肃然起敬。在卞校长的鼓励下,学校为我在“打一”校园中庭花园举办了人生第一场长笛独奏音乐会。记得那次音乐会从筹备到演出,卞校长都亲力亲为,认真为我筛选曲目,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主义音乐,从优雅抒情到激情澎湃,无一不透露出校长对音乐的喜爱。这次音乐会由刘群英老师主持,以及多位嘉宾老师的助演,丰富了音乐会的内容,也让我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缓和。在忙忙碌碌的一周中,不仅需要把大学时代的音乐作品回忆起来,还要克服面对音乐会的紧张与忐忑。虽然心中满是不知所措,但这却是我教学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天。

至今,清清楚楚地记得音乐会那天是2013年4月17日,天还非常冷,台下的老师陆陆续续的进场入座,我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在后台直哆嗦,不知道是因为天冷还是因为心情的紧张。当我做最后一遍准备工作时,卞校长缓缓向我走来,微笑着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钱璟,没关系的,你不用紧张,我相信你可以的。”亲切的一句安慰,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深呼吸一下,我便走上了台,开始了音乐会的第一曲。

我们都知道演奏会现场有很多突发事件,无论是技术娴熟的演奏家,还是专业不成熟的学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小小意外。当天我也不例外。就在演奏到第二首作品时,由于单薄的谱子没有被夹紧,被风吹跑了,心中满是慌张的我心里直打鼓,“我该怎么办?还有一半没有吹完呢!”就在那时,我强忍着自己的紧张,回忆大学时演奏这首作品的节奏与旋律,跟着记忆的传送勉强把这首作品吹完了。刚放下长笛准备谢幕,台下就传来雷鸣般的掌声,让我意外的感动和内疚。

其实,心中感到十分的抱歉,由于自己事前没有检查完好,才导致了这次的意外,让完美的乐曲变得不那么完美。但是台下的老师用热烈的掌声安慰了我,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感谢老师们的包容和鼓励。通过这次事情,我也吸取了教训,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必须把准备工作做到位、做完好,这才对得起你所面对的观众或孩子。

虽然,在第二首就出了些小问题,但常年累积的舞台经验和功底还在我心中,为了给观众最好的欣赏体验,我努力缓和心情,以最好的状态演奏完接下来的作品。值得惊喜的是,下半场的演出还有我的带教师傅徐佳玮老师的亲情加盟,让本次音乐会显得更加精彩!

其实,作为一名乐手或演奏者,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本素养之一,过分的紧张会影响发挥,过分的松懈则会缺乏激情,所以适当的调节情绪反而能让自己更好地诠释音乐。

往后的几年,学校保留了这个特色艺术活动,每年都举行了隆重的师生才艺春秋音乐会。我想这不仅给我们老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更是给踏上了这个舞台的我们,更多的自信与光环。我相信,每一位表演教师的背后,都付出了汗水和精力,都献出了激情与时间,但就是这每一次全神贯注的演绎,才给我们的生命中画上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印记,让我们永远铭记。

以前,作为一名乐手,我是快乐的,是自由的。

如今,作为一名教师,我是幸运的,是幸福的!

才艺春秋,给了我一次重生的机会,让我走出青涩年代,更自信更从容地站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面对同仁,面对孩子,我不再羞涩,不再退缩,因为“打一”,让我变得更加的精彩,更加的坚强!

我们喜爱这样的文化活动

叶 楠

说到“才艺春秋”,它和相约经典戏剧节以及新年音乐会一样,在打一小学已经举办了很多年,我从1999年参加工作起,就乐此不疲地在这些舞台上唱歌跳舞、朗诵演戏,是名副其实的文艺积极分子。

特别享受这些活动,也是因为它弥补了我儿时的遗憾。1983年时,我是本溪路幼儿园一个大班的孩子,一次在上海电视台表演舞蹈的机会,让当时小荧星艺术团的指导老师一下子就相中了舞台上活泼可爱、表现力强的我,并请老师转告家长让我参加艺术团,可是最终我并没有成为艺术团的一员。我是知青子女,当时奶奶带着我们三个父母在外地的孙女,再加上我常生病,要每周接送我去当时设在上海电视台的小荧星上课确实很难做到,于是就婉言谢绝了。这是遗憾,但这也很好地保护了我的兴趣和对艺术的向往,所以踏上工作岗位后有这样的舞台,我当然不会错过,每一张演出剧照都是我的珍藏,每一次专业老师的指导我都非常珍惜。

回想当我只是演出中的一员时,做好团队中的一员、把自己最美的姿态和表演呈现给伙伴们是我的心愿。而当我十年前支教到曹路打一小学,要组织并带领“曹路打一”的青年教师参加活动时,我的感觉又不同了,满满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011年教师节时,集团新上岗的教师朗诵《这里的天空格外蓝》由我负责。这是一首由张芳校长创作的诗歌,描写的就是“打一”的教师在校园和学生结伴成长的故事。诗歌里的情景都是我所熟悉的画面、是我感受到的感动,所以特别的投入。这次的表演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老师们朗诵时语言语调的表现、肢体语言的展现、设计和编排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更重要的是,仅仅通过两次排练的交流,我和集团内五所学校的这20多位初次谋面的老师们有了初步的了解,要知道那时可还没有微信。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见我排练,比我年长的王老师、戴老师笑着说:小叶现在厉害了,对青年教师训练有素、雷厉风行,训练效果好得不得了!

确实,那次活动我也从中获取了不少工作上的小窍门、小要领。比如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对于自己负责的活动或工作,在执行时要果敢、在训练时要求要明确,还要伴随着鼓励和表扬。好几位青年教师当时和我说: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朗诵,就连她自己都被自己的朗诵感动到了!那天节目表演后,几位青年教师给了我拥抱和谢意,给了我无比巨大的动力。我想说:没有天生不会表演的人,只有等待获得优质评价和鼓励推动的人。也就在那时,我的教师铭言定为:在鼓励和赞赏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多地表现出自己良好的品行,作为老师我愿意这样做。这句铭言作为教师心语留在了学校的摇篮艺术厅,也有许多青年教师和我一样这样鼓励学生和同伴,结伴成长。可以说,这一次的朗诵表演成功地为我打开了“带队表演”的这扇大门,在之后的活动中我更是主动请缨、主动挑战。之后,我们成立了“曹路打一”班主任舞蹈社团。

这又是怎么想的呢?来到“曹路打一小学”支教,我所接触到的学生和以往的十年不同,学校里有六成的学生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还有四成为曹路本地的城乡接合部的孩子。孩子们在学习能力方面不比别人差,但在主动表达、情感交流、阳光自信方面和我以往接触的孩子有着不小的差别,就连青年老师也是腼腆的多、外向的少。难道是这些孩子不爱唱、不爱跳吗?难道这里的青年人就是默不作声、低调独行的吗……我想,试一试,为他们多提供些展示舞台!于是每周一次的20分钟队会、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每学期的主题活动周、草地音乐会、社团汇报演出……在各种表演活动中,孩子们在努力、在进步。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很欣慰,但另一方面,我常常觉得学生们的表演形式有了、服装道具有了、灯光舞美有了,却怎么总是差那么一点儿呢?青年教师也会说,叶老师你带的舞蹈队小朋友跳起舞来眼睛是放光的、有戏的、特别地开心。我突然意识到:是啊,依样画葫芦地排节目老师们可以,可是没有自己站上舞台、站在镁光灯下的感受,怎么去影响学生呢?于是,在学校组建教工社团的契机下,我们组建了“曹路打一小学”班主任舞蹈社团。

我们的“花儿”教工舞蹈社团,从12人组建起,在起初的两三年里,我们排演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茉莉花》、印度舞《旁遮普邦之夜》,还有展现青年教师活力满满的《青春舞台》《美丽心情》……我们在教工活动时表演、在社区展示时表演、为学生的仪式活动助兴……我们越跳越开心、越跳越心齐、越跳越对自己高要求……就这样我们“自培”了三位学生舞蹈社团的指导老师,学生们的舞蹈社团也从一个到两个,再到现在有三个。林妍老师带一支以民族舞见长的学生舞蹈社团、刘梦瑜老师带现代舞、周智敏老师带健美操舞蹈社团,老师们渐渐爱上了舞蹈,并且还带动起了学生。老师个人有了对艺术的兴趣爱好,输入了美的信息,于是就向学生输出,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真的是“兴趣爱好一小步,教育梦想一大步”。

我们在一起排练时,可以说毫不留情,谁的动作还不到位、谁的表情僵硬、谁的站位调整不够迅速,我们都开诚布公地交流。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看起来非常地快乐,动作做错了谦虚地请教;训练得累了一边哇哇叫、一边哈哈笑;一边互相调侃“半身不遂”、一边不忘拍照留下这些美好的时光;一边说“今儿能减肥了”、一边互相提供食物把彼此喂饱……我们彼此间的情感更深厚了,还有一点就是“集体荣誉感”!

“曹路打一小学”是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青年教师组建的,90后的青年教师或爱憎分明、或热情洋溢,大都个性十足。他们有时会高兴得像个孩子,或者会为某个人的“柠檬精”表现而闷闷不乐、感觉随时随地会炸锅的样子,小孩子气在他们的身上显而易见。就事论事地和他们说教,那是绝对行不通的,那样我就会被定位成“说教的老阿姨”,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理解“在群体中的影响与地位、在人际交往中的坦诚与合作”这两句话的含义呢?犹记得,最初我们在演出前的化妆阶段,青年教师会按照自己对美的认识各画各的妆,特别是万万不能动她们脸上的“门帘”——刘海。可是两次演出下来,他们就自我反省了:“我发现一个问题——表演时,我们的妆面要一致!因为我刚刚发现我们用的色系不同,录像里我们的脸色都不同,不好看、不整齐!”“头发也是,好像他们几个大光明、高马尾的看起来确实精神许多”……她们也越来越理解学校对师生着装、校服的要求;重视行规管理、文明午餐等等养成教育方面的规范,还有团队合作的成效。现在,只要一确定表演内容,老师们就会积极响应、主动工作!有的上淘宝选择演出服并想办法租赁,有的动手截取音频,有的制作演出时的PPT……一切的表现就是告诉我:We are family!

“我们的梦想就是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梦想。”和学生们一起舞蹈,一起用灿烂的微笑、闪亮的目光、优美的舞姿展现自己,一起在“打一”的舞台上成长,是我们共同品尝到的幸福!我是学校德育主任,也是“花儿”教工舞蹈社团的团长,我热衷于教工文化活动是因为我享受在其中、收获在其中,我也因为这样的活动让自己更美丽、让我的团队和我的心走得更近!

小学校园上演“经典剧”[2]

仲富兰

今年儿童节前,上海市杨浦区“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六所小学的教工合作排演了巴金先生的《家》,我应集团理事长卞松泉校长的邀请,前去观看了这个校园“相约经典”的精彩演出,受到很深的感染。

在一次关于江南文化的讲座中,我特别以此举例,说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教育,没有不重视小学教育的。打一小学,全称是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多年来,这个小学校在校长卞松泉先生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并且成为上海市小学教育的一个品牌,好学校品牌扩张,组建了六所小学组成的小学教育集团。

这一次,他们集中了六所小学的师资力量,成功地打造了一部校园剧,排演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我坐在打一小学体育馆内观看这部多幕话剧,真是感慨万千。一部校园剧,其实是集中了演艺人才、舞台美术、音舞资源,其积极意义在于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促进了集团各个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成为“打一小学集团”内各校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更加强了集团校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在多媒体和民乐伴奏的配合下,老师们认真的演出,让我们重温了巴金名著的基本思想,同时也给小学生的校园生活注入了乐趣,使小学生从小就酷爱艺术,憧憬幸福的梦想。

教育是文化的基石。特别是中小学,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开蒙入学,古代学童教育的基本思想还是在于“童蒙养正”,《易经·序卦传》说,“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蒙”乃事物处幼稚阶段之状态。万物伊始,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儿阶段之特性,故古称幼儿教育作“蒙学”,初始教育曰“启蒙教育”,至要以“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全品质、养道德”,“修之则吉,悖之则凶”。就是让孩子从小接受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所谓“养正”,“正”是人间浩气,也是荒漠甘泉,它清澈透明,干净纯粹。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学童时代,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所以“养正”,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香的,要加以模仿,什么是臭的,避之唯恐不及,不论怎么说,这个思想是教育的精华,人的生命极为珍贵,人的一生又是那么短暂,人生不能重新来过,从学童时代,塑造好品行和养成好的习惯是极为重要的,恰如俗话说的:“养树重在养根,育人重在育心。”童蒙养正能够保持孩子的清明天性,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道德观。

“打一集团”的教师们在工作之余,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放飞自我,相约经典,不久之前还专门举办了校园“草地音乐会”,取得很好成效,这一次排演了校园剧,更是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对中国历代先贤教育思想的清晰表述。这个教育集团的办学理念和创新精神,值得学习与赞赏。

从戏剧舞台到三尺讲台

谢骁俊

“在‘打一’,做个智慧能干的好老师并不难。”记得这是学校某学期工作要求的标题,这不仅是学校对于每一位老师的要求,更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对于自己的鞭策和鼓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初来“打一”,门厅里那句“我们的梦想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令我印象深刻。这里是学生实现梦想的“摇篮”,更是教师茁壮成长的“摇篮”。说到成长,我觉得除了要上好课,在“打一”浓浓的人文校园氛围中,还有一方天地——戏剧舞台,也是青年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的沃土。

起初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有朝一日作为一名演员站上舞台,总觉得登台演出这件事离自己很遥远,只能当一回观众,甚至说只能是作为一个小角色参与其中。但是小角色也有大舞台。

在学校戏剧节《四世同堂》这部经典话剧中,我出演的是钱默吟老先生的角色。说来有些羞愧,自己对于名著的理解并不透彻、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也不太恰当,所以在排练之初,我的戏份总会被导演“N机”多次。这时,“剧组”里的其他小伙伴会为我出谋划策,导演也会亲自示范,为我指导动作、表情、语言,甚至是一伸手、一抬脚……慢慢地,我对于角色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感受到了每一位演员对于舞台效果的高要求和精益求精。

在戏剧舞台上,一遍遍地磨戏,我感受到的是“打一人”对于艺术的执着;一幕幕的演出,我感受到的是自我对于艺术的热爱;然而,在我的“三尺讲台”上,也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www.xing528.com)

学校一直秉持“学生最大”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演出《四世同堂》之时,戏剧节特别开设了“学生专场”,请“教工演剧社”的老师们为集团内高年级学生献演。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在学生走进“摇篮剧场”之前,我分别利用了《三味书屋》摇篮综合课或“读书小站”时间开设了“先导课”,引导我的学生们回忆课本中的老舍、了解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孩子们对“教工演剧社”老师们的表演充满了期待,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立体阅读”的新体验。

演出当天,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只记得随着剧情的发展,孩子们时而捧腹,时而揪心,时而精神振奋,时而屏息凝视,每每换幕,拼命鼓掌。熟悉的老师,意外的扮相,孩子们真心为老师的投入演绎点赞。

虽然话剧落下了帷幕,但老师们的多才多艺点燃了学生的舞台梦想。演出完的当天,我在班级里问“下次谁愿意上台”时,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老师们特别献演的《四世同堂》成为班级学生的共同话题,有的兴奋地向我求证,有的关切地询问角色的命运……

从戏剧舞台到三尺讲台,我在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在“打一”的大舞台上,让戏剧、让艺术、让人文成为我不断成长的“摇篮”!

和学生一起点亮艺术梦想

周一凡

能进入“打一”这个大家庭,至今觉得幸运之神实在是太眷顾我了。

话剧表演曾经是我大学时的专业,也是做老师之前做过的唯一工作。回想起之前“北漂”经历,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在戏剧学院,我的形象相比其他人并不出众,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努力钻研各种角色的内在,拼演技不拼颜值。大学毕业的那个月,我就被人民艺术剧院挑中,直接上剧目,还担任了“女一号”,更幸运的是这部剧目还荣获了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曹禺戏剧奖”!

可是,这样的辉煌却如昙花一现。载誉归来的我,回到家乡上海,却一切回归常态。看到周围自己原先高中的朋友,都在大学毕业后开始了“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而我却仍长期空窗。强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让那时的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和无助。这样的境况,让那时的我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局面,我感觉我的戏剧梦在一天天消散。与此同时,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调整一下,把自己的戏剧专业能力运用到教学上,投身教育事业。

机缘巧合下,我满怀着忐忑来到了对艺术教育培养非常重视的打一小学,成了一名语文教师。在打一小学的话剧舞台,还在见习教师培训期的我,被选中参加学校戏剧节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演出。再次登上舞台,我在心理上和原先有了很大的不同。学校领导对我很认可,让我在剧中扮演了春妮这一重要角色。更让我感动的是,删节版的剧本中保留了我所演角色在原著中的所有台词,一句未删。更令我感动的是校领导、同事们一直在关心、支持和鼓励着我,对我的演出寄予厚望!

刚进“打一演剧社”,我充满着忐忑,一是因为我有过专业的表演学习和正式的话剧演出经历,但在各位老教师面前,我只是个见习老师,是否应该展露自己的话剧表演能力呢?另一方面,自己当时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不多,心中有些纠结,怕做不好都耽误了。去“演剧社”报到前,关心我的同事们纷纷提醒我:万不可为了排戏而耽误工作、耽误班级管理。我不停地告诫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是保证一切的前提,唯有这样,排戏时才能更好地全力以赴。于是我每天抓紧排练的空隙,带上学生的作业本、试卷,见缝插针地把作业和练习批好,把教案设计和备课也都提前准备好。现在想来,的确是只要事事想在前面,合理安排时间,工作和演戏都不会耽误。

学校艺术人文活动,激励并影响着学校所有的老师和同学。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非常有才情的女孩,从我一年级教她语文时,她就立志跟我学戏剧影视表演。至今我还记得她跟我说,她每次看了我的演出,就特别想考表演系。可惜她没有出众的外貌和形体,我跟她直言这条路会很艰难。不过,我看到了她笔下的文字,感动于她富有想象力的演讲。于是,我便一直鼓励她勤于笔耕,积极参与我带领的演剧社团,学习专业的影视戏剧元素知识和技能。五年的陪伴指导,我和她不仅是师生,也是亲密的朋友。在校期间,我和她多次合作,捧回了不少影视类的编剧、微电影作品奖项。她从学校毕业后,至今仍继续着影视戏剧的学习,也一直跟我保持联系,常常探究一些影视戏剧的话题。在市、区,乃至全国大赛的舞台上,她的编剧才华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我真的很庆幸自己进入了“打一”这样的名校。因为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上的,更是能够延续我的艺术梦想。最重要的是,“打一”的艺术人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艺术是相通的,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意,也让我感受到戏剧梦是可以在学校教育的舞台上延续和传承的。

走上舞台,走近讲台

蔡济君

我进入打一小学五年,在“打一”的“演剧”生涯也有五年了。回想起当初的种种,真的感想颇多,每次排练虽然累,但还是有很多的快乐和收获,也算是累并快乐着吧。

还记得我第一次参与的表演是情境喜剧《七十二家房客》,当时刚在学校见习的我,扮演的是“四眼医生”金先生这一重要的喜剧人物。这是一段非常快乐的经历,两个星期的排练,从语言动作,到道具的准备和使用,我反复琢磨,五年前演绎的每一幕,至今犹在眼前!现场表演后,我还喜获“打一奥斯卡”嘉奖,更是被教工戏剧社的“吴导”相中,成了“打一小学教育集团”教工话剧社团的一员,这份突如其来的邀请让我受宠若惊,同时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打一”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打一”老师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欣赏。

其实,我本身也喜欢话剧,而且我也认为,一个语文老师也要会表演。一节语文课要让学生投入,不得营造情景吗?课文诵读,不得有语言表达的功底吗?一直要求学生朗读要有情感,老师不也得表演出情感来呀。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一直在磨练“演技”,或许这也是我能投入话剧表演中去的原因之一吧。之后,我还有不少舞台表演机会,演过国民党军官,演过孔子,演过败家大少,流氓恶棍也都演过。其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四世同堂》的演出了。

记得一开始选角的时候,“吴导”问我“你看这说书人和这李空山,你演哪个合适?”我第一时间就对这出戏中最大的反派人物产生了兴趣。本身作为话剧爱好者,我看过很多表演,最喜欢的就是有张力的表演,而这个反派人物的多变,情感丰富,实在是让我不忍放手。最后,我顺利拿下了这个角色,也下决心要把他演好。结果才开始排练,我发现我竟然演得顺风顺水,似乎我本来就合适演反面角色,这也令我挺尴尬,不过我转念一想,为了艺术也豁出去了。在这出话剧里,我第一次和多位女主角有对手戏、第一次演了动作戏(也是很有挑战性)、第一次唱了京剧(虽然只有一句唱词,但比其他所有台词加一起的难度都还高点)、第一次演了“杀人”的戏……在不断的排练中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剧本中不合情理的地方,不断改进以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虽然过程是辛苦的,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磨砺自己,不断吸收、学习、进步着。当然一路走来,更多的是欢乐,大家戏外的说笑和点滴的趣事,让我们更团结与坚强,大家一起流汗、一起努力,让我们彼此更加相互信赖,这或许就是话剧的魅力。

《四世同堂》是我在“打一”参演的第一场大戏,全场一个多小时的话剧,算是很正式的演出了。从剧本到选角,从排练到登台,全程近一个月,我没有耽误一节课,也没有影响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从台下到台上,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在那下班后的一个个夜晚,大家全情投入一遍又一遍的排练着,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大家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力求做到最好,学校还特地请来了上戏导师来进行表演指导!正是学校全力支持以及全体话剧社社员对艺术共同的热爱,支撑着我们一路坚持了下来!

当《四世同堂》排演完毕,我们先后多次参与区教育工会、教育集团的演出,以至于后来一些其他学校的老师看到我有时候会戏称,“就是那个演坏蛋的”,但演反派就得有这种觉悟,一个能被记住角色,这就是对演员最大的褒奖!

现在想来,其实排演话剧的过程也让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感悟,我的每次演绎必须是全新的角色塑造、全新的体验、全新的表现,偶发性才是最好的刺激物。课堂亦是如此,表演仅仅是演绎角色本身,是以角色为核心、以观众理解为出发点去表演,放到教学中,这不正是教师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酌情把控是否需要表演以及需要何种形式的表演。教师也是“演员”,只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表演,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时至今日,“打一”的话剧表演依旧在继续,今年上半年的《家》,开学刚演完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出出话剧,是我们“打一”老师精气神的体现,是我们“打一”老师们共同的回忆。

阳光灿烂,岁月静好,“演戏”如今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或许当我把自己的课演绎到如戏剧一样精彩,当课堂教学中不经意的一句话、一次简单的转身、一个简单的微笑都在演绎我自己的教学人生,那么我的教学也会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吧。

我是学校话剧社的灯光师

赵智华

“所有演员就位,各部门准备……。”随着“吴导”的一声令下,又一次的戏剧节排练拉开了帷幕。我深知作为一个后台工作者(幕后负责灯光、音效)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但却很从容、淡定,因为对于我来说戏剧节的排练只是大大小小工作中的其中一项。

我觉得后台工作并不比演员轻松,演员主要呈现他们精彩的表演,后台工作者要做到的则是整场演出活动的衔接和设备的操作,配合演员把最好的展现出来,要考虑的更多!

每次只要体育馆有活动,我都会在演员到场之前先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好,然后调试设备。不要小看这些工作,一个好的音响控制师需要知道每一个节目的PPT背景图,背景音乐的组成,节目表演过程的起承转合,以在适当的时候调整音量高低,并配以合适的灯光增强舞台效果。除此之外,要事先对所有的背景音乐按照节目单或剧本在播放器中进行排序,并进行试播放,防止出现声音突然停止等问题,最后,静候演员的到来。等活动结束后,所有演员、观众离场了,我一个人收拾好设备,切断电源,最后一个离开现场。有人问我为什么没有上过学校戏剧的舞台,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一直都在,只是你们没有看到而已。

记得那次戏剧节排练前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样下班开车带孩子回家。突然后排的孩子对我说:“爸爸,不好了,我把一元硬币吞到肚子里去了”,我连忙靠边停车把孩子从车上抱下来,靠着小花坛,想在第一时间帮助儿子催吐把硬币吐出来,但是失败了。我连忙掉头直奔医院,挂号、检查、询问、拍片……一阵的忙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医生说只能明天做胃镜把它取出来。当时天已经晚了,回到家已是深夜十一点。第二天一早我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办理好一切手续等待着医生……滴答滴答时间飞快的走着,手机也不停的打进打出,由于种种原因孩子的手术被安排在了下午。怎么办?会不会影响排练?这是我脑子里第一想到的。我一边为孩子的病情担忧,一边又惦记着学校的工作,坐立不安。所幸手术顺利完成,我匆匆把孩子安顿好后就马不停蹄赶去学校。还好没有影响彩排!坐在操控台上的我如释重负,因为我深知这是一份责任,天大的事,学校事最大!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人说:“江海之所以深远,是因为小溪的汇集,太阳之所以灿烂,是因为蓝天的广阔;演员之所以能在舞台上炫目夺人,是因为有甘居幕后工作着的人。”然而,对于我来说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没办法像普通观众那样,舒舒服服地坐在观众席里吹着空调看表演了,不过也不要担心,我可是能提前看好多遍噢。正是有了我和幕后团队的默默奉献、付出,才有了每次演出活动的完美呈现!那些没日没夜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排练、磨合才能使演出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在幕后,劳动着,不求任何的回报,只为了得到台下观众对一场演出的认同!

台前,鲜花、掌声纷纷向演员们飞去,虽然作为幕后的我们不能正面得到观众的赞言,却能从来自台下的掌声中得到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无论是否得到夸赞,我们仍然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把最炫的PPT,最美的灯光,最好听的音效展现在观众面前!因为我热爱幕后的工作,更因为在“打一”,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学艺路漫漫,雅韵伴我行

傅文静

转眼间,“打一小学教育集团”“教师才艺秀”又如约而至,“检阅”老师们学习乐器成效的时候也到了。教师民乐队以一曲《红尘客栈》赢得场下一片掌声,紧接着又演奏了笛子齐奏、古筝独奏等经典曲目,伴随着悠扬的琴声,老师们沉浸在宁静、优美的音乐世界中,再一次感受到中国民族乐器的艺术魅力。

长期以来,打一小学秉承“人文校园、和谐共生”的办学思想,追求“生态校园、艺术校园”的办学文化,老师们有着广泛的艺术兴趣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学校也为老师们的文化和艺术需求搭建舞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学校的教工民乐社团已经成立多年,老师们利用下班的时间一起排练、一起切磋、一起参加学校的演出,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艺术气息,而我也很荣幸成为这个社团的社长!

其实,教工民乐社团的成员都是非音乐专业的教师,大家凭借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对艺术的追求走到了一起。作为乐队的艺术指导,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让这些零基础的老师们尽快进入状态?怎样让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专业技能呢?于是,在课余的时间我首先分别询问了老师们的想法和意见,依次选出了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乐器,笛子、古筝、中阮,由此组成了一支小型弹拨乐队。由于老师们都没有什么基础,因此根据乐队的乐器配置,每一学期选定了不同的曲目供学员们练习,从简单的《小星星》《喜洋洋》到如今有一定难度的《渔舟唱晚》,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不断的排练、进步着!

除此之外,平时的训练中结合我校摇篮民乐队的师资力量,每周三老师们都会和摇篮民乐队的孩子们一起踏进专业教室进行上课,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前面学、老师们在后面跟着练。就这样老师引导着学生、学生督促着老师,师生在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和勉励下感受着音乐的魅力、共同提高艺术的品位。

当然乐队的组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忙大家都没时间凑在一起练琴,基本功都退步了,这让我有些着急,好不容易有些像模像样了,难道要“打回原形”了吗?正当我着急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工作忙没有时间凑在一起,可以“云排练”啊。练琴不一定要框死在一个时间段,可以把时间放宽为一周,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家练琴,于是我在安排上做了一些调整,乐队还专门组建了民乐微信群,每周在群里上传一次自己的练习小视频进行跟踪式训练并安排好任务,在群里老师们可以互相探讨练习中的问题、相互监督、互相帮助,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果然效果明显,大家都有了进步。就这样我们的民乐队老师坚持练习、不断进步,现在老师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为了满足老师们的专业需求,上学期,开始每一月还专门邀请了专业老师对我们社团的老师进行了一对一的指导,老师们在课上有了更多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后也有了更针对性的练习,大家的劲头更足了。

我学习我快乐,音乐艺术是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只有参与其中才能获得体会与感动。在社团中老师们不仅收获了新的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学艺之路上的点点滴滴与感动,必将为我们开展教学工作带来更多的收获与帮助。

“三自”旅行我吹“集结号”

孙刘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真理。

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和谁一起看,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教师的工作压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装点轻松惬意的时光,来享受生命中原本的精彩与快乐。我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到山里、到乡村,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肆意地消耗着我们的体力,让身体产生腓肽。在那里,我们享受着生命的精彩。

“打一人文社团”之“三自”驴友社奉行“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我们在有空的时候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到一个能让内心变得安静的地方,拍一些美得想哭的照片,留给老年的自己;和自己并肩战斗的同事在一起,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接近山山水水、接近花花草草,敞开心扉,拥抱自然。

“自驾游”是学校文化活动的又一特色。每逢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之际,学校“三自”教工社团便会组织浩浩荡荡的车队,带领教师外出采风,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所以放弃乘坐大巴士,选择“自驾游”,是因为在私密的空间,给人亲近感,交流更方便,行动更一致。

我们有属于自己的“三自”活动约定:

自愿——以“驴友”的业余时间和自由组合为原则;

自费——费用实行AA制,活动费用按“驴友”总人数均摊;

自组——参加活动的“驴友”须自备车辆,无自备车的“驴友”可与有车的“驴友”自由组合搭车;自由选择同住的“驴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住宿环境。

几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上海周边城市与村庄,从都市到乡村,驴友们一路饱览山川秀色,一路畅谈生活趣闻。有时,说着说着就会不自觉地切入教育教学的主题,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快乐的旅途因为有了“学生”和“基准”的加入,变得别有一番味道。

作为“三自”驴友社团的召集人,我在每次活动之前,都要对活动的方案及设计进行全盘考虑。在活动前三周,我们社团都会出好一份醒目的宣传海报,我会把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要求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以及照片进行推广,同时请各年级的工会小组长配合做好活动的组织宣传工作。为了真正体现“三自”的“自”,海报中还有非常温馨的提示:如,报名时,由自备车车主(即车长)负责将本车“驴友”组合的名单上报给社团的负责老师;活动以车辆为单位;随车人员不超载乘坐,原则上同去同回;为确保活动的安全,不主张借车出行或“病车”上路。

正是由于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全的安排,每次的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条不紊。每当打着双跳灯、贴着统一车标序号的车队行驶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乃至乡间小道上时,都会吸引周围车辆驾驶员们的眼球,不难看出,他们有加入我们车队的愿望。与此同时,每辆车上的通讯员正专心地接收前方车辆的指令,随时将自己车辆的行驶情况和沿途经过之处的情况通过对讲机及时告诉整个车队,以便大家的顺利通行。

从自由选择同伴到随机选择同伴,让矜持的教师有机会交更多的朋友,积累更多的友谊,也学习在相处中求同存异。从赶景点游到松散型休闲游,让在同一个年级组也常常没机会交流的老师,有更多的交流时间。这使得学校的旅游不仅能放松教师身心,而且能锻炼教师的坚强意志和团队精神,凝聚教师人心。

“三自驴友天下行,登山临水赏风景。结伴同游漫幽径,轻松愉悦好心情。”美丽的自然景色,丰厚的人文景观,快乐的心情始终伴随着“驴友”们。有时,在活动过程中会遇到雨、雪天气,但是“山水悦性任我行,雨雪怡情更尽兴,天下泉源仙瀑飞,云雾迷蒙伴景明”。这无疑是为活动增添的一份特别的滋味。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随着一辆辆车顺利回到学校,微信群里便会此起彼伏地响起报平安抵达的消息,一份暖暖的情感跃然于手机屏幕。一朵朵鲜花,一个个点赞的手势,一张张笑脸几乎挤爆了微信群。这是大家对活动的支持,是对车长的感谢,是对通讯员的奖励。每次旅游回来,我们还要求老师递交自己最满意的照片,或上交旅游随笔,学校工会或者出版面交流,或者上网交流。旅游结束了,但回味却更长久。老师们的身心因旅游而得到了不断的“补养”。

“旅游自驾行千里,煦色韶光览无遗。一路欢声一路歌,世界很美等着你。”每次活动之后,我们会约定——等到春暖花开之时,或是枫叶染霜之际,我们相约再出发……

美景不仅仅只存在于目的地,还应该在路上。旅行也不仅仅是为了到达,还在于感受沿途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给自己一段柔软的时光,不用太远,不用太贵,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和自己心爱的同事们一起释放、抚慰。

我们一起,去旅行!

通过“镜头”让我更加走近孩子

姚佳玮

“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一直是打一小学开展各类摇篮社团所秉承的教学要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兴趣出发,学有所乐、学有所成。而老师们是孩子们的榜样,想要培养有兴趣特长的学生,老师自身也要有过硬的本领。于是,学校从办学的人文底蕴出发,以促进教师专业自觉为目标,为教师们也开办了各类的“教工社团”活动。

去年,是我来到“打一”的第四年,也是我正式进入“教工摄影社团”的一年。摄影社团,顾名思义除了参与学校组织的固定教工社团活动之外,还需要在校级各项活动中,拿着相机去不断积极记录校园里各个精彩的瞬间。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觉得,其实教师的社团活动,不仅是在培养老师们的兴趣,在社团的活动过程中,我们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社团活动之中寻找其与教育教学的共通之处。

就好比摄影里的“取景、定焦、修片”如果用教育教学的角度去理解,个人感觉应该可以约等于“观察、关注、观心”。

取景即观察

学校主题班会、主题周、爸爸课堂以及春秋游活动,每当有这些或班级、或年级、或校级的活动要举办,拍摄的任务就会出现一个需要“取景”的工作,这个时候如何找到那些需要拍摄的点就是一个“观察”的过程了。以上学期的一个“爸爸课堂”活动为例,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沙画师爸爸在为孩子们展现沙画艺术的过程中,他自己的孩子站在幕后默默观看自己爸爸的课堂的一个瞬间。作为一个记录者,由于拍摄角度问题,要拍摄这张照片是需要跑到舞台后台的,以孩子作为前景,爸爸和全体孩子作为远景,定格这样的瞬间的同时,其实,自己的内心也觉得挺有意义。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因为喜欢看到孩子们欢乐的笑脸,虽然,专业并不对口,还是选择了教师一职。然而培训机构、私立小学的教育教学经历并未让自己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很多时候,观察到的只是孩子们表面的笑容,然而其内在的成长,包括自己的成长并未关注。英语学科的教学有个叫“情境创设”的备课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去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在这方面,刚来“打一”的时候完全是抓不住重点,也是通过摄影,让我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去想、去观察这些孩子,慢慢得我发现,其实生活中的“取景”也可以用来创设情境,通过观察找到的情境才是最合孩子心意的。

定焦即关注

为孩子们拍照,最早,其实是藏着一份“私心”。因为知道自己教学上的确有所不足,就想着能够多一种方式去尽量记录每个孩子的天真笑容,观察到这些不可逆的珍贵瞬间,关注定格瞬间的同时,对于我自身而言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然而如何捕捉到重点的,如何拍摄出一张“能用”的照片,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要有背景,还要有主题,最后还不能少了气氛。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每天每课面对的都是36位学生,要让每个孩子的思维跟着老师走,真的是一件“高难度”工作,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学生以wifi的速度接收着信息,更免不了一些学生开启着飞行模式需要你不断地去开启他的信号开关,那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以平常4G的速度接收着信号的孩子往往得到的关注必定就会减少,这样就造成了“平常听话的孩子受关注度不高”的现象。所以,我拍照也是想更好更多地和这些孩子进行交流。说实话,刚进“打一”的自己在这个高频运转的学校是有些跟不上节奏的,别说师傅说的“弹钢琴”(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连钢琴有几个键都还没认识清楚,我就开始执教四年级的英语学科,很多时候的教学都完全没有章法,基准教学也是一头雾水。一年之后,经过各位老师的帮助、教导以及点滴输入,如何运用所学将教学“定”在每个孩子思维的开发,如何有效得将关注点集中在有效教学成了我每日走进课堂时常常在想的事情。

修图即观心

这里我所提到的“修图”也就是专业术语上的“后期”了。每次拍完照,就和上完一堂课一样只是完成了最基础的工作。就像老师教完课就离开教室,既没有布置作业也没有作业反馈。很多时候修片的过程就和我们的查漏补缺一样,要是拍的好加上运气好,那照片就能直接拿来就用,然而当拍摄时的客观因素(比如要站在很亮的背景墙前面,既要拍出前景又要拍出后景,最好还带点清晰的观众表情)并非那么理想的时候,就需要及时的技术支持或者大量的后期调整了。不过当照片量很大的情况下,建议最好的修图方式还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剪切为主。毕竟“大道至简”,留下最好的就是最迅速有效的工作方式,不过这一点在教学上这么处理肯定是要良心不安的。比如说,我去年的My face一课,乍看之下运用了白板技术,学生们上课的纪律和氛围反馈也不错,但是再扪心自问一下,很多细致的东西还是需要抓住重点,由点及面的去展开才能真正做到把课上“完整”。

说到这里,为什么是“观心”而非“关心”?观心是个向内的词,而关心只是一个发自内心的活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老师都能做到关心每位学生,然而在课连着课,报告连着报告,培训连着培训,活动连着活动的情况下,本人自问是没有办法及时去做到“观心”的。在每年基准开课的视频中,我自己也能看到,不足的、要学习的东西确实是有很多。这份反观自己教学和平日工作的用心之举,真的需要确确实实得沉下心来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方能做到及时的反思和改进,只有止、定、静,才能升华出安、虑、得。

最后,分享一句很喜欢的摄影家布列松的话“摄影就是你看世界的眼光”,学校的教工社团活动,让我能够活学活用,从更多的角度了解了学生、了解了自己、了解了教学、也更加了解了这所方方面面都在积极做到最好的学校。

“玩出精彩的人生”

方 放

微信群中,越来越多的朋友爱上了“玩”,旅游、摄影、DIY、舞蹈、瑜伽……各种修身养性,各种精彩人生。我也一样,在学校教工社团活动中“玩”得不亦乐乎。

说起学校的教工社团,那可是历史悠久的老品牌了。作为美术老师,我也发挥自己的特长,担任过陶艺社团的指导老师,当过话剧社的舞美设计,甚至还跨界参加教工合唱社团和民乐社团。其中,令我收获最大的是民乐社团。

我从小喜爱音乐,小学时同班有位女同学跟妈妈学手风琴曲《小草》,怎么也学不会,我在旁边看了几遍之后就把指法都弄明白了。初中时,妈妈用买项链的钱为我添置了一架手风琴,我就一直跟着音乐老师为班级歌咏比赛伴奏。后来因学习和工作原因再也没有玩过乐器,再学习一门乐器一直是我的梦想。

女儿长大之后,对古筝产生了好奇,我也同样有许多疑问:这么多弦,如何辨音?左右手如何分配?演奏时怎么会产生像流水一样的声音?于是,在女儿报名学习古筝的时候,我也开始了我的古筝学习生涯。每一次孩子完成练习曲之后,我也会坐在古筝前自娱自乐玩上一会儿,为了能弹上更多的流行曲,我还买了图书自学指法。每一次练习曲之后,烦心的事、疲惫的感觉都被抛在了脑后。古筝成了我的好伙伴。

学校民乐社团成立之后,我也成为其中一名主力队员,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虚”。毕竟是自己随便玩玩的,也没正式考过级,更别谈专业了,特别是根本没有玩过乐团。记得第一次社团活动大家合作时,所有的乐器都不在一个调上,你弹你的,我吹我的,乱七八糟,把大家都逗乐了。还好指挥祝老师出手相救,把大家的音调到一个调上,终于合奏出第一首像样的曲子《茉莉花》。在祝老师的鼓励下,我单独弹了几个章节,并初次在集团教师才艺展示活动中表演。这次表演之后,我知道了民乐合奏的基本曲调、轻重配合、和旋乐理。在接下来的社团活动中,曲调越来越复杂,单独演奏的部分也越来越多。

慢慢的,集团老师也开始知道我这个美术老师竟然还会弹古筝。他们问:“你古筝是什么时候学的?我们怎么不知道?难不难学?能不能教教我们?……”就这样,我竟然还意外收了两个小徒弟一起学古筝。

为了让民乐社团演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专业古筝老师,每月一次进行指导。作为小师傅,我会事先研究谱子,把曲目中比较难的指法划出来问老师。等指导小徒弟练习时,我再反复示范,教学相长让我自己也提高得很快。每周一次自发的社团活动再一次把我们这些民乐爱好者凝聚在一起,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同事关系也更为亲近。

学校的社团活动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我深深陶醉在每一次活动中。这些活动使得我心胸开阔,乐在其中,我的人生在社团活动的衬托下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注释】

[1]本文发布于“教师博雅”微信公众号。

[2]本文发布于“国风文化记忆”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