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要点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要点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胡锦涛2005年底在一次军队重要会议上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对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阐述。我军作为一支新型的无产阶级军队,从诞生之日起,一直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完成中国革命与建设赋予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要点

(一)军事战略指导方针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胡锦涛2005年底在一次军队重要会议上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对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把各个方面的建设统一起来,把各个方面的力量协调好,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从而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出发,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二是坚持以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三是注重解决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四是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科技进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五是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六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七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广大官兵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要求全军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正确认识安全形势

放眼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努力维护和平、发展、合作的局面,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暗流涌动,随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军事力量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现,军事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能力要素,日益成为各国进行战略竞争、处理利益关系的关键支撑和重大筹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军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安全保障?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适应国际形势变化,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的变化,在“捧杀”面前不上当,在重大利益上不让步,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所有国家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政略。另一方面,要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加紧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这是战略。

能战方能言和,军队只有达到足够高的实战水平具备威慑力时,才能为国家赢得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可严峻的现实是我军建设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赶超就必须谋求通过跨越式发展,来提高现代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的能力。因此,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军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前提与最紧迫的要求。

(二)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坚持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宗旨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全军要从时代高度审视思想政治建设,以创新精神推动思想政治建设,把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坚持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切实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固化官兵的思想和行为定式,保证官兵始终政治坚定、思想先进、道德纯洁,真正做到打得赢、不变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使命任务要求相适应、与官兵思想实际相融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开展人民军队宗旨、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官兵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普遍理解认同,自觉养成与努力践行。

2.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

把我军建设成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人民军队,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思想。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赋予了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三者统一于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实践之中。

革命化建设集中体现了我军的政治本色,深刻反映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根本要求,是保持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正确发展方向可靠的根本保证。我军作为一支新型的无产阶级军队,从诞生之日起,一直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完成中国革命与建设赋予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的绝对领导与全心全意为人民务的宗旨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特殊标志。现代化建设是我军建设解决主要矛盾、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谋求打赢现代战争的中心任务,是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的实践基础。正规化建设反映了我军建设走向高级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军队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完成革命化、现代化任务的重要保证。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融入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的发展进行全面加强,必须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协调推进发展。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军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完善军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3.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

人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是人而不是物。人是作为战争的主体,既是战争的策划组织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又是战争中的军事行动实践者。战斗力的形成与人的素质和精神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确立的以人为本的核心,落实到战争组织的建设中,就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建军治军的重要理念。其一,人民军队要和党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根本性质和宗旨。不管任何时候,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人民子弟兵始终是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这一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任何的改变。其二,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要求军队的建设发展必须以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官兵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主题。必须把推进军队“三化”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关心官兵的切身利益,认真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官兵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维护官兵正当权益;充分信任和依靠广大官兵,不断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增强官兵的主人翁意识、使命感、责任感;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促进和实现官兵全面发展,巩固和发展我军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激活官兵群体中蕴藏的巨大潜能并发挥到军队现代化建设上来。其三,要充分认识军队作为武装集团的特殊性,必须按作战标准严格要求,将爱护官兵生命与培育战斗精神,关心官兵个人发展与依法从严治军,尊重官兵权益与确保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统一到提高军队战斗力上来。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严格制度、严格纪律、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做到令行禁止。正确认识军人的义务和权利,认真履行职责,做“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模范。

4.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与实现我军武器装备的自主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1)全面建设现代后勤。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兴起,我国安全环境的复杂多变,后勤建设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胡锦涛做出了“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的目标任务。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任务。从此,我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后勤现代化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战略抓手和实践载体。军队后勤建设以联合作战体系建设为牵引,深化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创新保障方式,发展先进保障手段,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努力使后勤现代化水平与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相适应,努力使后勤保障能力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相适应,保障我军能够在各种复杂形势下从容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赢得战争胜利;以军民融合发展为途径,以实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为尺度,把军队后勤建设科学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与民用的日常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和依托民用资源与社会保障资源,逐步建成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凡有能够利用的民用资源,就不自己另铺摊子;凡能纳入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体系的建设项目就不另起炉灶,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就能办的事情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切实把有限的军费管好用好并发挥最大效益;以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方向,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基础平台和信息资源,推进后勤信息系统与后勤保障装备的一体融合,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用,保障活动实时可控,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坚持“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统筹国防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统筹军队后勤建设与军队整体建设的关系,统筹军事斗争后勤准备与后勤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后勤建设中现实需要与将来可能的关系。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构建科学民主的后勤决策体系、完善配套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规范的管理监督体系,实现后勤保障的理念、体制、方式、手段以及后勤管理和后勤人才队伍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力生成提供机制支撑,以满足因未来战争变化而不断增长的后勤保障需求。

在以一体化保障满足信息化战争的时代要求的大背景之下,我军进行了“建立三军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的探索:一是体制编制开始打破军种界限,打破专业界限;二是后勤力量的建设、管理和使用,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

(2)实现我军武器装备的自主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认为必须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信息化为主导,走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的能力。与武器装备现代化同步发展、相辅相成,部队高技术构成的比例也要增加,军队组织结构也需要优化。胡锦涛主政期间,军队规模更趋精干,军队联合作战指挥、联合训练、联合保障的体制体系日趋健全。从解放军战略规划部的成立,到对总参谋部通信部、军训和兵种部的改编,将一批作战部队师改旅,对院校、训练机构的优化整合以及对体制编制进行的调整改革,日益推进了军队组织形态的现代化。

深刻认识自主创新是攸关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战略基点,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大投入,加强扶持,在技术创新中强基固本。加快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系,团结协作,集智攻关,在创新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政治优势。军地携手共同努力,拓宽科技创新源头,浓厚科技创新氛围,丰富科技创新内容,锻造科学文化创新团队。传承弘扬科学文化,守望好科技创新的精神家园,以文化的高度自觉为创新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为国家战略能力的提升提供国防科技支撑与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保障。

5.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明确军队历史使命,是党对军队实行正确领导的一贯做法。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工农红军要执行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要执行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的任务;在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前夕,人民军队的任务概括为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要“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20世纪80年代,我军肩负起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20世纪90年代,党要求军队完成为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任务。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明确将军队的使命精辟概括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发展需要的重要指针。既同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赋予我军历史使命新的时代内涵。

(1)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这是军队作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必须担当的使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相互勾结、相互呼应,不忘企图颠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此,军队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把自身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抓实抓好,确保在各种斗争任务和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坚强柱石。(www.xing528.com)

(2)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在新阶段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赢得和平的国际环境,就是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军队始终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履行维护国家主权的神圣职责,为国家创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治久安环境提供坚强保障。

(3)为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军队必须拓展原有的安全和军事战略视野,在关注和维护国家的生存权益同时,还要关注和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不仅要关注和维护领土安全、领海安全、领空安全,还要关注和维护海洋安全、网络安全太空安全、电磁空间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其他领域的安全,全方位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未来战争的各种变化,克敌制胜。

(4)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经济联系空前紧密,任何国家都难以独立于全球经济联系而谋求自身发展。现实的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总体上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与强大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但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根据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争取和平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但也要看到,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才能更好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职责,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胡锦涛关于军队历史使命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科学发展,未来战争需要什么样的军事力量,如何科学运用军事力量的时代课题,进一步拓展了我军的职能任务,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提高了军事斗争准备的标准,充实了军事力量运用的指导原则。

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生动运用和展开,体现了党的历史任务对我军的新要求,创新发展了我们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6.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解决我军建设中存在“两个不相适应”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战斗力取决于人、武器以及人和武器的结合三个基本要素,是敌对双方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主要取决于战争主导因素、指挥关系、作战方式、构建方法四个方面,是敌对双方在作战中依赖的作战体系。

胡锦涛提出的所要转变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就是要从机械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向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其一,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意味着现行的模式与未来发展趋势已发生背离的现象并出现制约发展的情况。这是对原有结构简单复制低效的传统生成模式的扬弃,其本质就是实现自身超越,是深化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内在要求。其二,加快转变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系统工程的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意味着要进入新的领域甚至未知的世界,必然要面对许多我们不曾熟悉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肯定会有很多现在一时还弄不明白但最终会被我们驯服的东西。其三,决定武器装备发展的是人,决定武器装备效能发挥的还是人,越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对人的素质要求就越高。同样,无论未来武器装备的性能如何先进,它都只是结构和功能的工具要素变化,而人却是整合工具的要素之主。就人的潜能而言,至今尚有未被科学发现和利用的情况。因此,面对信息化社会的现实情况,提高军队的科学技术含量,加强以信息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成为世界军队发展的趋势。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以信息主导作为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要坚持把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作为龙头,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把全面提高军队信息化水平作为发展方向,把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新型作战力量作为战略重点,加大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力度,造就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条件下遂行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把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重要途径,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7.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富国和强军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深刻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探索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内在规律,正确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发挥其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地位的作用,还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按照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要求,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和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繁荣相适应、与国家国际地位相匹配、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做到对外不畏强权,对内长治久安。

8.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胡锦涛强调,要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军民结合,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丰厚资源和强大支撑。

要实现两个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关键要从完善运行机制和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寓军于民、军民兼容”的发展机制,促使两个建设在结构、布局、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在结合,从而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更有效地依托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更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和基本要求。

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做出专项规划;加快制定两用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两用技术的投入政策,加大两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健全两用技术的管理体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运营,从而使两用技术成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技术支撑点和强大推动力。

军队人才培养要依托国民教育,努力实现“寓才于民”。拓宽军地之间人才兼容、储备、交流的渠道。

军队后勤保障要依托国民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后勤的社会化保障水平。减轻军队办社会的负担,使军费投入更好地集中于军队承担的主要职能上,提高军费使用的功能性效益。

经济布局要兼顾国防原则和经济原则,努力构建有利于军民产业之间互动的空间结构。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布局,既要注意形成纵深梯次配置,提高其战时的安全性,又要与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布局向中西部纵深地区推进的幅度相衔接,注意与相应的民用产业群的布局联系,提高军民产业互动的布局效益。

胡锦涛指出: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国防经济领域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既有利于加速军品市场主体培育的进程,使之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民用企业进入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长效机制,使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具有体制性保障。

9.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

胡锦涛认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人民战争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我军团结战斗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无论武器装备怎样发展、战争形态怎样变化,人民战争都不会过时,兵民是胜利之本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坚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不断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要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来,凝聚到胸怀全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上来,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胡锦涛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我国社会主义国防观念的重要思想基础。军队要配合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深入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努力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还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离退休军队干部,妥善解决随军家属就业、伤病残人员移交等问题,积极配合军队搞好教育训练、战备执勤、科研试验等任务,支持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强大后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