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不需要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不需要诺贝尔文学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题记] 此文最初于2009年10月8日发表于新浪博客,此文的观点很清楚,中国文学的成就早已超过诺贝尔文学奖水平。最近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得者名单相继出炉,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再度“点燃”。我的山寨版观点如下:中国文学的成就不必以诺贝尔文学奖来衡量其质量!因为它早已经超过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者能够品味的上限。与一般人的观点相反,我却认为正因为这个所谓的“中国通”,导致没有中国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不需要诺贝尔文学奖

[题记] 此文最初于2009年10月8日发表于新浪博客,此文的观点很清楚,中国文学的成就早已超过诺贝尔文学奖水平。2012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首次把文学奖颁给莫言先生,这说明评委们也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经开始纠正他们一直在犯的错误——漠视中国杰出文学家们的存在。莫言先生作为国内第一位获奖者,第二位又会是谁呢?值得期待。(补记于2013年4月22日。)

何谓“山寨版言论”?本人是复旦大学物理系教师,但这里不谈诺贝尔物理学奖,却谈诺贝尔文学奖,此所谓“师出无名”,“无名”则直接导致“名不正言不顺”,故纯属山寨版言论。——读者诸君如果有事做,先做事,即便无事做,还奉劝想想看,是不是还可以做点其他什么事,如果想了三天三夜也觉得确实找不到事情做了,那么,恭喜你可以看下去了。

最近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得者名单相继出炉,中国人诺贝尔奖情结再度“点燃”。我的山寨版观点如下:

中国文学的成就不必以诺贝尔文学奖来衡量其质量!为什么?非其水平不足,而是早已超过!因为它早已经超过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者能够品味的上限。说得清高一点就是,孩子们的游戏,大人就甭参与了,否则,孩子们放不开手脚,不利成长~~总之,中国人不必因为没有我们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沮丧,相反,我们应该以高姿态来点评诺贝尔文学奖——一场“孩子们”的游戏。

为什么?我这里试图从以下3个方面给出我的理由。

1.翻译者水平

我本人基本不读外国人的文学著作,迄今认真读过的也只有莎士比亚的几本戏剧梁实秋翻译版)以及泰戈尔的几本诗集和散文集冰心翻译版)。我之所以喜欢看莎翁的戏剧集,因为它们是梁实秋先生翻译的,梁先生的文学功底本就是我辈学习的范本之一。所以,他的翻译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样,冰心先生对泰戈尔著作的翻译亦如此。所以,仅因二次创作就让原作大放异彩!此外,我认真阅读的外国名著非常寥廖,曾经多瞟几眼的也就是《简·爱》。拜伦的一些诗作也看过不少,但除了震撼于他雷人的激情外,基本没有印象,一定要“坦白”还有点印象的也就是那首什么什么“两者皆可抛”的诗了,此外,“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要知道,一部外国文学著作的文学水平,在从原始文字翻译为中文时,如果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平不能与原作者的水平可比,这样的翻译基本上就是“糟蹋”外国文学名著,不堪入目。可以类推,如果中国人有自己的、可以与诺贝尔文学奖比肩的奖,姑且叫它“小黄文学奖”,可以肯定的是,西方人得这个“小黄文学奖”将很难很难。姑且不说西方人,就是曾经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黎巴嫩的纪伯伦先生,他也得不到“小黄文学奖”,因为我们有徐志摩先生把他“PK”掉!纪伯伦先生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读过一些他的著作,只觉得他的风格与我们的徐志摩相类似,但在我看来,徐志摩的艺术水平更胜一筹,这个比较结果还是在纪伯伦的著作能够被翻译为正常的中文的前提下得到的。这里,我强调“正常的中文”,如果翻译水平不够,连“正常的中文”的水平都达不到,那就更不必说了。

我这里提翻译很重要,可能有人质疑,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中有位中国通,中国作家能否得奖就看他了,翻译倒在其次。这人我是知道的,中国人很喜欢他,为什么喜欢他呢?因为据说他经常竭力推荐中国作家(特指拥有中国国籍的作家)入选。我觉得这多少有点讹传、夸张的味道。与一般人的观点相反,我却认为正因为这个所谓的“中国通”,导致没有中国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此人一日不下,中国作家只能干等一日。为什么这里敢这么断定?很简单,此人的能力与他“中国通”的名头不相称!!当一个庸才只能靠为中国作家争取(或争取过)诺贝尔文学奖来忽悠中国老百姓的时候,我想,这也正是因为他这个中国通清楚中国人知恩图报的普遍心态才这样说的。我从来没有听说哪位评选委员对其他国家的老百姓有类似的说法,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因此,善良的中国老百姓信他了!感激他了!这也就恶性循环,直接导致这位不胜任的中国通在西方人眼里比其他中国通更中国通了。所以,此人在此位一日不下,中国作家只能再等一日。据我从网络上读到的信息,此人也曾经请人提高中国文学的翻译质量以便西方读者接受,这说明他也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大事还是不成。我只能说,这是此人再次和中国老百姓开了一个看起来像真的游戏,因为对别的N多国家,我没有见到瑞典的N多国家通这么做,人家照样得奖,例如日本人!

其实,把中国文学介绍给西方,一般来说应该是西方翻译家的事情,可惜的是,现在西方的翻译家中尚未出现如冰心之于泰戈尔这样的重量级翻译人物(或者已经出现而我却不知),这固然可把原因归于汉语之难学,然而,我想说值得我们期待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显然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学习汉语、学好汉语,假如10年前只有10人学习汉语,现在至少有100人学汉语,10年后会有1 000人或10 000人学汉语。随着学习汉语的西方人多了,能够学好汉语并在日后以汉语本身为职业的人数可能也就相应提高,而非像现在不少西方人,学习汉语只是想多个工具,多一个和中国人做生意的赚钱工具,一旦这类以汉语为真正职业的西方翻译家出现,可以期待中国文学在西方的出头之日也就指日可待。当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为了中国的经济腾飞而努力!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中国自己的翻译家把国人自己的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的可能,然而,中国人的思维通常不会这么干,比如若叫大翻译家王二麻翻译王朔的作品,王二麻首先会想,“凭什么我王二麻要去为王朔做嫁衣?王朔又不是我王二麻的亲戚朋友,我才懒得理他”。国人的这种小圈子意识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培育出的副产品,小圈子中讲究的是人情、互助和道德,而对小圈子之外的人,则少了“和谐之友善”,多了“尔虞我诈之竞争之倾轧”。此所谓“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是条虫”的文化渊源,显然,这“两个中国人”并非一个小圈子内的,正如这里举例的王二麻和王朔。再者,中国的王二麻通常都更倾向于把西方的作品翻译为中文,这样做的直接好处不言而喻,例如西方又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当然毫无例外的是,这位获得者的作品,中国普通大众之前很少读过,——这怨不得普通大众们,之前没人翻译,何以阅读?),王二麻这时把这些作品翻译引进的市场效用可以预见矣!当然,也不乏具有责任心的王二麻是为了给国人介绍西方文学而翻译的,有的确实是在对方得奖之前就翻译引进,这里不再展开阐述。至此说的是王二麻自身的主观因素。至于客观上,这些中国的王二麻是否有能力这么干,则另当别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想让国内的王二麻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皆乐意把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为西方文字,显然需要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一旦有了这样的民族责任感,提高中国文学的国际地位也就会化“被动”为“主动”了。然而,现在的王二麻们多半适应了“被动”的翻译模式,例如亦步亦趋地跟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们。这种“不迈一步险”的作风同样可视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方面,但我认为这方面的负面意义远大于正面意义。

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学审美上的偏差

东方作家着重自然之美,西方作家着重人性之美,亦如“中国山水画”之于“西方油画”。(当然,我这里只是浅层次概括,还望各位大虾们不必过于就细节问题与我较真,谢了!)东方人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如诗如画之意境,如冰心的作品,西方人无法体会,似乎也不想体会;与此相对,西方人作品中的境界,虚心的东方人却学着接受和模仿,如古龙的作品。当然,众所周知,这个格局是国际大形势导致的,这里就不赘述。(www.xing528.com)

例如,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当钱先生还健在时,曾经有人说钱先生凭这本书可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我本人读过至少6遍,这个数字可能有人不信以为我吹牛,但这是事实,至少完整的6遍,还不包括N次随意翻阅。我个人认为,若凭此小说而给钱先生一个诺贝尔奖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确实没有。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西方人不理解东方文化,或者(清高点说)尚无能力欣赏美妙的东方文化。书中描述的很多令我至今历历在目的场景,一个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小场景,通过基层民众的挣扎、无奈、尴尬与幽默,映射出了整个大时代的轮廓,其情其景恐怕西方人永远无法品味。

巴金先生的作品亦然。巴金的《家》、《春》、《秋》,反映出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众生相。这类著作得个诺贝尔文学奖,简直是给诺贝尔文学奖面子,然而没得到。茅盾先生的情况也类似。

老舍先生也是。提起老舍先生,多说几句。关于老舍先生的著作,我们这辈人知道得比较多的是《骆驼祥子》、《龙须沟》这类。其实,这类著作的时代特征过于明显。老舍先生二三十年代起写了不少美文,读的人相对较少,——提起美文我们都知道周作人先生,其实老舍先生在美文方面的成就,我认为不比周作人先生差。例如他写的《济南的冬天》(1931年)、《养花》(1956年)等。

中国人一直很惋惜于沈从文先生没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据说沈先生差点得奖,若不是他过世较早,——中国人很喜欢这个说法。我感觉此事同样是上面提及的那位“中国通”幽了中国人一默,这个说法对中国人安慰的“虚意”远远地超过了它的实际价值。要知道,沈先生的文学巨著基本都在1949年前写成,而他1988年过世前可有着几十年的时间供评选委员大人们考虑!我认为,沈先生的著作给他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的著作很好地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特定的角落——湘西。至今读到沈先生著作时,感觉超越时空又去20世纪初的湘西旅游了一趟!何其美妙!——当然,我这里仅仅给了肤浅的点评,我之褒评实在不及沈先生作品真正价值之万一。

上面述及的这些中国大牛的文学功底,若到那些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人著作中寻找,是找不到的!——特指“西方人”,不包括日本人!我的这个感觉是不是也正反映了作为东方人的我与西方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呢?!唯其如此,此奖不要也罢!

3.政治

拥有法国国籍的高行健先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主要靠《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这些作品主要讲的是几十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那个特定时代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认为,与其叫“文学奖”,还不如叫“政治奖”,高先生著作中文学的味道远远弱于政治的味道。我读过其中一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其实很多当代小说中都有类似的场景,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把高先生的这些作品与《平凡的世界》相比,我更喜欢后者。然而,正归功于“政治立场的不同”,高先生得奖了。如果这样,我想中国人(特指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此奖不要也罢,因为以这个标准来评奖,中国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可以得个“文学奖”玩玩,只要他们愿意。当然,我这里绝非贬低高先生,(据说)高先生出生于泰州,可以算是我的老乡,我没有必要贬低老乡,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想来高先生也不会与小人物我计较。

再,日本文学能够产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呢?要知道,日本文学的远祖在中国!中国当代文学是嫡系,日本属旁系,嫡系无缘诺贝尔文学奖,旁系却后来者居上,什么原因呢?是不是也有政治因素在内呢?可能有自卑感的中国人会认为,“我们当代中国文学确实不行。”是吗?你怎么知道不行?你读过吗?你如果没有读过,如何知道不行?想想看,每次诺贝尔文学奖名单颁布后,都会让中国人哗然,“哗然”什么?“这位获得者的著作居然没有读过!”看,那些你没有读过著作的西方人得奖了,为什么中国作家就不能得奖呢?例如王朔得个诺贝尔文学奖有何不可?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著作横空出世,“引领”(至少可视为“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转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受其影响,如是具有震撼力的著作给个诺贝尔文学奖有何不可?还有,王蒙也是!

写到这里可以收尾,也学学太史公的《史记》吧,来点带感叹的:

呜呼,我们已经习惯了由别人制定政策,画好圈子,然后以别人的好恶为自己的好恶。规则的制定者,是别人;规则的遵守者,是我们,——可能是主动遵守,更多的却是被动遵守。不仅诺贝尔文学奖如是,世贸组织也是,中国的体育更是……就拿中国的体育界来说吧,当日本人在为柔道的各项规则与奥委会争辩、为日本争取有利条件时,中国人在做啥?在老老实实地学习奥委会的各种规则。就像中华武术这样的体育运动,也居然无缘奥运,这绝不应该怨老外不了解我们的中华武术,只能怨我们自己没有广而告之、没有争取,你自己不争取,老外何罪之有?酒好也怕巷子深呀!我想,委实是因为我们习惯于遵守别人,尤其是强势对象制定的规则,而不积极参加规则的制定,或这些强势对象根本不给我们参与制定规则的机会。欲做一位成功人士,此点不能不察,许多时候,非你不能,而是别人制定的规则把你排除在圈子之外。中国人是没有机会制定诺贝尔文学奖的入选规则了,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计较,大可如大人看小孩游戏一样,做个潇洒的“阿Q”,一笑可也。

[1]此文最初于2009年10月8日发表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f0c0f0100f3pl.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