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征程

开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征程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自主学习阅读模式的类型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能力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提高,而提高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活动。根据学生未来发展和高中阅读教学两方面的需要,率先对阅读进行分类,可以划分成五种类型:第一,浏览性阅读,指为大致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阅读。

开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征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模式的类型

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能力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提高,而提高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活动。

刘国正认为,为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需要培养下述各项阅读能力:概知、理解、记忆、贮存、效率、运用。徐振维认为,认读、理解、鉴赏和评论是阅读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也包含着阅读过程的三个层次: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高中阅读教学突出地表现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直接或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分析为主要活动的模式的束缚。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符合教师队伍实际,符合阅读教学规律,既有相对高效率,又有普遍适应性的模式。

1.阅读教学普适性的模式

青年教师叶剑刚在阅读教学上提出了普遍适应性的模式。根据学生未来发展和高中阅读教学两方面的需要,率先对阅读进行分类,可以划分成五种类型:

第一,浏览性阅读,指为大致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阅读。通过迅速浏览,广泛涉猎,可获取各种信息,积累一般知识,也可以初步判断读物的价值,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第二,理解性阅读,指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通过深入思考,消化吸收,可学习新知,磨砺思想,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其通常要以浏览性阅读为前导。第三,鉴赏性阅读,指为获得审美愉悦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以文学作品为对象,通过涵咏、体味、想象、联想,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达到认识社会、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一般以欣赏为主,评价或隐或现,或浅或深,深刻的评价要以深刻的理解为基础。第四,借鉴性阅读,指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阅读。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揣摩、分析读物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特点,以指导写作。广义地说,一切阅读活动都有借鉴作用,借鉴性阅读则因目的明确,作用更为明显。第五,探究性阅读,指为探讨、研究特定问题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阅读。通过精思细审,参照比较,使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甚至产生创造性的见解。它可锻炼并表现阅读主体的实际才干。

统观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难发现,浏览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未受重视;鉴赏性阅读本末倒置,情感体验被淡化,理性评判被拔高;理解性阅读、借鉴性阅读是重点,但由于教学中旁逸斜出,枝节横生,效果不佳。高中阅读教学有求深求细、好高骛远的倾向,不符合实际需要,使学生望而生畏或望而生厌。以鉴赏性阅读为例,实际生活中,除了从事文学批评的人,一般重在欣赏,不会为评价而冥思苦想,不会刻意追求评价的深刻、准确、全面。语文教学则不然,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到艺术技巧、语言风格,不仅逐一分析,还要统一答案。其实,抛开参考书,有几人能对此侃侃而谈,谈得接近专家的结论?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昭昭于课内,又岂能昭昭于课外?按照常态原则,应突出欣赏而不是评价,要让学生进入意境,深入体味,然后形成见解,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见解的正误深浅不是关键,乐于欣赏、勤于思考才是关键。

阅读教学点多面广,训练体系的科学化、序列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个引人注目的反差是:初中的探索成就斐然,不少训练体系比较完善,被推荐使用的九种新教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高中的探索却举步维艰,真正有广泛影响的新体系迄今未见。究其原因,大概不是缺乏有志者,而是要使高中的体系既点线分明,包罗无遗,又保持衔接,体现提高,确乎难度太大。

由此,高中语文阅读按集约原则,每种类型设置几个综合性、可测性较强的终点行为目标,更有利于教学。可拟以下分类目标:

浏览性阅读:①能经常浏览书报杂志;②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③能准确筛选所需信息;④能有目的地积累材料。

理解性阅读:①能发现并解释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②能概括复杂语段的中心,并分析层次;③能对文章整体和局部内容进行转述和阐发;④能根据文体特点简析文章的各个要素;⑤能概括、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鉴赏性阅读:①能经常阅读各类文学作品;②能进行较生动的表情朗读;③能表达阅读时的内在体验;④能辨析作品中的美丑善恶。

借鉴性阅读:①能通过阅读积累词汇、丰富句式;②能自选角度评析语段的表达特点;③能自选角度评析范文的整体特色。

探究性阅读:①能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②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③能利用工具书、参考书解决疑难。

根据五类目标,可设置五种课型,展开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一是泛读课,进行浏览性阅读。可组织学生预习课文,浏览书报;也可介绍泛读技巧,进行速读训练。二是精读课,进行理解性阅读。可组织学生就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质疑问难,达到深入把握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目的;也可介绍理解词句、段落、篇章等的规律和方法。三是欣赏课,进行鉴赏性阅读。可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或课外的经典名著、精美时文;也可介绍文学知识、鉴赏文章的方法等。四是读写课,进行借鉴性阅读。可组织学生揣摩、分析范文,选定一个角度进行仿写;也可介绍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五是专题课,进行探究性阅读。可组织学生按要求探讨课文难点,整理语文知识,或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某个热点问题搜集材料,进行探讨;也可介绍一些易于学习的治学方式。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各课型的步骤安排,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明确任务;②进行阅读;③显示结果。第二,教师的任务是定向、示范、答疑、检查、评价。根据情况,也可逐步让学生承担各项任务。第三,要根据文章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课型;课外读物要注意难度适当。第四,各种课型不能平分秋色,要侧重精读课、读写课。第五,定向,要参照分类目标确定具体任务;检查,可采用说、写、测等多种方式。第六,对课文可采用一次多篇或一篇多次的方法灵活处理。一次多篇,即在某课型的一节课里,组织阅读多篇课文;一篇多次,即同一篇课文,先后用不同课型处理。第七,根据个别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第八,把课外活动归入教学计划

阅读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智活动,熟练的阅读,其心理过程呈现自动化、简缩化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所运用的各种技能并无明确关注,而这些相互连贯的技能,通过反复运用,可得到更进一步的协调发展。从训练的角度看,分解性训练和综合性训练都必不可少,但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初中宜侧重分解性训练,兼顾综合性训练,高中宜侧重综合性训练,兼顾分解性训练。整个中学阶段,形成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符合能力发展的规律。阅读学研究显示,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因素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背景知识以及各种心理、思想等因素。

2.小说阅读教学的模式

小说以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环境描写多姿多彩吸引着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小说的优势。然而,呆板的教学方法必会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束缚其思维,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让学生发挥主体精神、完善主体人格、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把小说教学当作改革常规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小说、理解小说、分析小说。在实际教学当中,根据教材不同特点和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座谈探讨

座谈探讨即茶馆型、讨论型。学生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学习尚不理解的问题,相互探讨,既可以采取由下而上,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也可直接以班级为单位。例如,笔者在教《故乡》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段质疑:闰土心里有哪些稀奇事?这些事反映了什么?“我”为什么对这些事感到稀奇新鲜?“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为什么不知道这些事?“他们都和我一样……”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在学生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分自学小组讨论,首先个人发言,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争论,接着总结,最后是向大家汇报。讨论时,教师巡视,掌握讨论情况。座谈时要有重点,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统得过死,束缚学生的思路,要充分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

(2)读写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篇幅较长的小说,可编故事梗概、故事提纲。学生喜爱雨来、闰土、孙悟空等人物,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试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

(3)辨析辩论

教师事先将教材中某一关键问题的几个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认真钻研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辨析,选择一种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辩论。例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有位教师首先提出:“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有的说战成了平局,有的说秦王战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战胜了秦王。你认为呢?”学生听后认真钻研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观点,然后各方展开唇舌之战,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论的根据,有时他们还反问对方。最后,教师根据各方辩论的情况予以公正的评判,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地钻研课文,也有利于学生辨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4)创造想象

这种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改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或续写小说,进行一种再创作的思维训练。例如,《孔乙己》一文,假设孔乙己没有死,给他写个续编等等。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训练。

(5)引入表演

对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的课文,如《将相和》《变色龙》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并组织学生排练表演。这不仅能巩固之前的教学成果,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的读、写、听、说、做等多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3.适合鉴赏性阅读的诗歌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历来就是文学的骄子,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诗教”历来也一直倍受推崇。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座人类情感的宝库,是最能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的语言形式。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诗,越来越远离这座芬芳的精神花园。诗歌的衰落反映了人类精神生活越来越走向粗糙、庸俗,诗歌的衰落,固然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但我们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把诗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认识到“诗教”的重要性;或是出于功利思想,只重点讲古诗词,现代诗歌一掠而过;平时上课把诗歌课上成背诵课或上成散文课条分缕析;对诗的理解也是照本宣科,然后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怎能让学生有美的感受?怎能让学生喜欢诗歌,进而创造诗歌?而诗教的回归,语文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正大力推行的新课标加大了诗歌的教学,在这种形势之下,教师有必要对过去的诗歌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改变诗歌教学的方式。

诗歌地回归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诗歌教学中实施阅读教学。可以说,读诗是一种与写诗近似的智慧活动,在本质上,读诗是一种创造。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他们怎样读,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读诗需要以下几种要素,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这些审美能力,而不止于过去“分解式”“模式化”的讲解。第一,直觉要素。在对诗的构成材料文字,进行立体扫描的基础上,阅读者与诗歌表面的意象、节奏、语感及建筑等进行理性的直觉对话。第二,想象要素。在与诗的孕育者,即不在场的诗人的思维进行追踪、捕捉、辨析的同时,阅读者还原并扩展诗中的隐喻、想象。第三,体验要素。阅读,是阅读者对自我生命的一次体验。阅读者通过对另一生命精神留痕的进入,充分感受自身内在直觉的运行速度、体验面积及再生质量,进而激活生命原本的沉寂状态,并在阅读品的智慧空间之外享受自我生命的抚摸与扩展。

另外,要重视学生诗歌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中的审美直觉,看似神秘,其实是“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日”。既是潜隐着的心理默契或经验约定与阅读心理刹那间契合的表现,也是艺术惯例与接受主体的惯例经验交融积淀的结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理图式中储存的艺术惯例和审美经验越多,那么他阅读和直悟作品的心理能量就越大,审美直觉能力就越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介绍一些文学艺术的生成规律,介绍一些常见问题的审美特征,还要对接受主体的阅读规律和常识做一些必要的介绍,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论素养。此外,教师可选择一些名篇佳作让学生进行审美和整体把握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下面结合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中《错误》一诗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笔者在诗歌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案例:《错误》

1.尝试融诗乐画于一体,优化教学设计——培养直觉要素

只有领会意境,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当然,引导学生领会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难点。在笔者初次接触新教材且面对大量的诗歌教学时,大胆地尝试把诗乐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相应的音乐和简笔画中深化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达到感知诗意体会意境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基于以上,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这样安排:

第一步,听配乐朗诵。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诗意。聆听朗诵时闭上眼睛,联想想象,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地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和朗读都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联想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审美感受。用这些手段把学生引入诗境,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何况诗歌本来就是和音乐相依相存的,借助音乐教学诗歌,符合诗歌的实情。

第二步,以音乐为背景,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散读、齐声读等。

目的是使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更清晰,同时学生能反复体味诗中形象,真切感知在诗中出现的种种意象,反复诵读也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鉴赏诗作了铺垫。诗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强调吟诵品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

2.联系扩展——积累阅读经验

自由发言,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景、情、志入境探求意境的方法。请学生分析其中形象,在脑海中搜索表现相似情感的诗词。

学生举例:李清照《醉花阴》,白居易《春词》,王昌龄《西宫春怨》等等。

教师引导总结:关于“闺怨”这一主题及闺怨诗特点及常选取的意象。(www.xing528.com)

3.读懂诗中形象,启发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情感

诗歌情感的传达是与意象、意境分不开的,而意境的创设是需要大脑对文字进行再加工的。况且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言外之意更丰富。如果不充分展开想象,很难真心领会和理解。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想象的形式则不要求千篇一律,可以结合诗歌写一大段散文式描写,可以表演,甚至可以绘画。但是这样的激发并不是把课上得热热闹闹,花样繁多就可以了,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应突出,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意象,合理想象。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懂“你”。引导学生寻找哪些意象刻画“你”的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笔者让学生抓住典型意象,加以琢磨,借助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班里有一位同学学过素描,他为这首诗配了插图。全班同学都认为画得很好,表现出了主人公那种浓浓的愁思与苦闷。该生特别抓住眼睛和紧握窗帷,却迟迟未揭的手将诗中女子的神韵画了出来,另一位学生则把它改写成了一篇小散文,同样相当成功。

这就是再造想象。这种再造想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把握诗的意境。这远比教师干巴巴地解剖要吸引人得多,要省力得多,更重要的是效果要好得多。

4.用心体味——加深阅读感受

笔者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如果“我”打开窗子向内看——引出刘方平的《春怨》;如果“你”打开窗子向外看——引出温庭绮的《望江南》或柳永《八声甘州》。

诗歌的比较阅读,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正贴合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走向。我们提倡诗歌阅读教学,但并不是背离高考,而是科学的教授,这不仅仅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精神。

5.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

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歌主题的多义性,笔者特地在这节课的最后组织了学生进行讨论:如果诗中的“我”和“你”根本不认识,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是什么?如果诗中的“我”和“你”原来是认识的,并且可能是一对恋人,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是什么?联系作者的生平,这首诗的主题还可能是什么?撇开诗的作者,从象征角度分析,这首诗的主题还可以有什么别的理解?

这类讨论不需要统一答案,学生的答案越丰富多彩,越能说明这一堂课的成功。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摒弃“严刑逼供”“请君入瓮”式的设疑思路,因为这只会剿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实际上取消了鉴赏。

对这一节课,学生普遍反映很好。很多学生对诗不再头痛,喜欢上了诗歌,甚至开始尝试写诗。笔者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足以说明运用诗歌阅读教学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其蕴涵的理义不仅是多项的,而且是深厚的,我们不可能一一在课堂上阐析。而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内心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灵光,教学课堂外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这都需要教育者去挖掘、去发现。教师要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流动美,就势必要注重优化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课堂氛围的创设、美化教师语言、开拓课内外知识延引,渗透美学教育,从而优化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的有始有终的生命流程。同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和自主权,创设课内外或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外延,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拓宽学习渠道,让学生更自主、更轻松、更真实地学习语文,并在学习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既学语文,又学做人,真正做到诗意地活着。

(二)自主学习写作教学模式的类型

中学写作教学为什么无教材?原因可能有三:第一,对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二,没有跳出“多读就能写”这个认识的怪圈。几千年来,人们表面地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片面化。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领悟、熟记课文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准十分有效的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把阅读的作用扩大化、绝对化,以读代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只有“文选”,而没有写作教材的根本原因。第三,无论哪门学科,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许多知识点和特殊的规律。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写作的研究很不深入,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尚处在朦胧状态,中学写作教学一共有多少个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怎样排列构成写作的哪种能力?按照写作规律,这些能力应该怎样排列……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说:“在中学里,对为什么要进行写作教学还没有认识清楚,有的老师只着眼于应付高考,有的又苦于缺乏现成的教材,教学方法还在摸索中,要把语文能力训练的序列找出来,排个合理的顺序,使语文教学科学化。”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庄文中先生也认为:“语文学科没有建立一个得到基本共识的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这是语文学科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中学写作课的当务之急是抛开邪说杂念,迅速组织一批专家,会同部分既有研究能力又有中学写作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研究写作规律,编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学写作教材。有了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材,中学写作教学就可以彻底摆脱盲目性、随意性,甚至可以设想用配套的考级方法来抓写作的过关、提高,使得写作教学能跳出沼泽泥潭,踏上迅速辉煌的金光大道。

1.教方法

卢梭把“教方法”提到教学的核心高度,他认为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方法。文章写作有没有“法”?议论文结构的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法”;散文的彩线串珠就是“法”;小说的抑扬、跌宕、杂取就是“法”……可以说,整个写作过程从蓄势、激发到运思、行文以至成篇,“法”贯穿始终。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对语文实践活动的模式进行熟练的操作,即对语文实践活动模式的操作达到一种无意识控制状态。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法”,融会贯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迅速大面积地提高。

2.模仿训练法

教给写作方法,是中学写作教学能否跳出沼泽泥潭的关键。而模仿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和十分有用的方法。写作能力不是一种知性活动,它既不是人类生理上固有的,也不构建在简单认知的层面,而要经过细致有序的训练。

这种训练分三个阶段:模仿——反复迁延——内化完成。学生读了某段文章,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某种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和运用程序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一定映像(以上属于认知范畴),再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映像进行模仿训练,使映像由感性逐步向理性过渡,并把这种映像的理性思考内贮在头脑中,外化为一种技能。在以后的训练中,教师指导学生把这种技能反复迁延,加深拓宽,使这种技能深深铭刻在头脑中,达到操作程序自动化,写作的这种能力就得以形成。值得进一步强调的是,文章是写作的结果,“法”隐藏在文字中,又和一些非“法”的东西相错杂,如果学生的悟性相对低一点,学习方法又不尽合理,要从文中剔出“法”,加以有意识地认知、模仿、迁延以至熟练运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专题集中式训练法

(1)划分专题

在有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

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①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和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做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②分层训练。与一般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自主选择不同的主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能力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③自评互评。传统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应付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④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⑤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已无须赘述,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的简单重复。

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当课(即再写再练)。同时,可以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第一,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第二,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纸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第三,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 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第四,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4.自我卷入作文法

通过创设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自我卷入作文法包括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三个教学环节。

(1)写前指导

培养学生对客观现实的体验积累,进行思维整理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重在激发兴趣,引起写作欲望。做法是:课前说话活动,话题联系教材命题,联系生活和学习实践命题,学生说话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由以前的“要我说”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我要说”的主动地位。定期举行朗诵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观看电影、电视,阅读好的作品,举办有关方面的知识讲座,从理论技巧等方面给学生指导。

(2)写中指导

给学生创设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激发兴趣,使学生自觉投入写作中。做法是:让学生创办一种全新的《文集》,具体操作如下: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精致的笔记本,根据自己的志趣为文集起名,每周一期,自设栏目、版面、自设插图。文集内容:日记篇,每周一篇,内容由学生自定;读(观)后感,每周一篇,阅读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小作文篇,每周一篇,由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名言警句篇,每日抄写一个并要求记忆。

(3)写后指导

教给学生自评、自改作文的能力,全班每4人一组,给学生讲清修改符打下基础。规定好评改细则,让学生写好旁批、总评语互批互改,为自改作文打下基础。

总之,写作教学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经验平台,才有可能让学生写出生动、真实的文章,避免为文造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三)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口语、听说教学模式的类型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同时,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从中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板块。

随着人类交际活动的频繁,传声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现代人的听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听话训练中对听读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章分别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对听读文学作品也提出相应要求;速读靠视觉,听读靠听觉,听读因受时间限制,要求更高。

然而,口语和听说能力的训练似乎一直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真空地带,几乎是可有可无的,现在从新课改对课标的制定、教材的编排上来看,都给予了它前所未有的重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既然新课标对口语和听说表达能力已有明确的规定,那么我们就应该以此为目标,去探寻训练和提高口语、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1.听说主体活动实践法

所谓听说主体活动实践法,是以听说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读写为内在基础,通过开设每周一节的口语交际课和语文活动课,创设各种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实践体验,形成多方面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语文教学新模式。

第一学期: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用口头语言叙述生活经历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如绕口令、成语故事、背诵、朗诵等。第二学期: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如朗诵、讲演、复述等。第三学期: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口头语言说明事物及事理的能力,如主持、解说、评价等。第四学期: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口头语言议论事件的能力,如讲演、论辩等。第五、六学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口语表达方式,如戏剧人物道白、幽默、评点等。

2.口语交际三法

卢秀敏在《让口语交际在情境中焕发活力》一文中,探索了口语交际的三种方法:(1)展现生活情境,激发健康情趣;(2)师生共演情境,体验交际乐趣;(3)设置虚拟情境,拓展交际思路。

另外,除了可以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进行成语竞猜、辩论赛等,或模仿《开心词典》《幸运52》综艺活动,把各科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擂台赛,把演讲、辩论、诗歌朗诵、课本剧演出等方式利用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健康的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提供很好的平台。

现在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讨论、发表见解,如果学生缺乏训练注意倾听、迅速把握说话者的发言要点能力的意识,课堂的改革也就可能流于形式。叶圣陶说过:“听、说、读、写四字当中,说最为重要,说的功夫差不多,听、写、读三项就容易办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保证口语、听说时间的前提下,保证口语、听说的质量还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