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征程:有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开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征程:有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学习《逍遥游》,可设置这样的话题:大鹏鸟南飞是逍遥游吗?如果不是,那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话题的设置应该能够引发学生多角度地、创造性地解读与思考,从而获得个性化、多元化的认识。教师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宽容的态度接纳对话中的差异。

开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征程:有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情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要关注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教师与文本对话的目的是以文本为纽带,从而实现与学生的对话。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思维能力、心理需要以及个体差异。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教师应反复思考:学生对于这篇课文已经了解了什么?他们对哪些相关知识会感兴趣?他们还存在哪些疑难和困惑?会不会与作者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发现兴趣、疑惑所在。具体可以采取三种方式:首先,备课时按照学生的思路去阅读文本,从而形成发现、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其次,引导学生做好文本预习,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搜集这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准备多元化的预设;最后,组织学生在课堂讨论,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教师此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从而引起全班性的讨论。对学生的了解越透彻,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越完善,对话教学就越顺利、越有效。

(二)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正是在学生与文本、他人及自己的对话中逐步实现的,学生正是在对话中学会了倾听、表达、交流、分享。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对话。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话意识非常薄弱,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成为对话教学的关键。首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教师应以亲和友善的态度给予学生尊重和信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要找准对话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最后,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及时给予肯定,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对话,才能获得新体验,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创设对话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对话情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热情活跃的参与对话,只有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才能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才能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兴奋和愉悦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

教师可采用讲述故事经历,组织游戏活动,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画资料,播放影视音乐等等方式,通过学生的联想,详细创设出一种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把学生带进文本。学生则怀揣期待,浸入文本,展开深刻的对话。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不妨先有感情地朗诵戴望舒的《雨巷》,体会生命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然后阅读文本,体会朱自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讲授《琵琶行》时播放《高山流水》,在美妙的音乐中,为学生讲述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感受被贬的白居易也如伯牙一般寂寞,在异地偶遇琵琶女,从而产生万般感慨。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时,给学生讲相关故事:金主完颜洪亮听到佳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不禁对杭州垂涎三尺,激起了他进兵中原的野心,这句诗出自《望海潮》。学习《我的空中楼阁》,可由学生初中学过的《陋室铭》导入,刘禹锡眼里的“陋室”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那么李乐蔚笔下的“空中楼阁”又有怎样的意境呢?学习《我与地坛》时,可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罗斯福、霍金等人的图片和名言,一边展示一边讲述,再配上音乐《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生命坎坷、意志不屈的精神境界,感受平凡中的伟大。如果对话情境创设成功,就会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师生对话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自然。

(四)善于设置恰当的话题,启发学生的思考

话题是对话教学的关键所在,话题设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对话教学的效果。成功的话题设计能引导对话教学渐入佳境,设计话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涵盖性

话题应少而精,切忌琐碎散漫,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有时候一堂课只布置一两个话题供学生讨论,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发表见解,对话过程不再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例如,学习小说祝福》,可设计一个主话题:探讨祥林嫂的死因,可引导学生从分析“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入手,进而分析故事的情节,寻找原因,从分析祥林嫂的死来认识人性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这样的话题支撑起整个对话教学,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差异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是有差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话题。例如,学习李清照的词两首《声声慢》和《一剪梅》,可要求学生从语言特色、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词的异同;可要求学生讨论两首词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还可要求学生讨论两首词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层次性

设计的话题不仅要紧扣文本,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话题设计得过于浅显简单,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期如此,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低级层面。因此,教师设计话题要注意层次性,使各个话题之间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答案是要经过层层思考才能得出,并非一蹴而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学习《逍遥游》,可设置这样的话题:大鹏鸟南飞是逍遥游吗?如果不是,那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怎样才能做到逍遥游呢?话题依次深入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思考。

4.多元性

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是不同的,因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尽相同。话题的设置应该能够引发学生多角度地、创造性地解读与思考,从而获得个性化、多元化的认识。因此,要淡化答案意识,文本是多解的、开放的,而学生的体验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宽容的态度接纳对话中的差异。

例如,学习《庖丁解牛》,围绕“解读《庖丁解牛》多重寓意”的话题,学生经过合作探究,至少得出三种寓意:一是经过反复实践探索,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获得了真理,之后做事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也是最传统的认识。二是成功固然重要,可我们更应该享受探索真理的过程。三是做事不仅要善于总结客观规律,还要谨慎小心,收敛锋芒,反复实践。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观,设置话题时应注意文本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和创新空间。

5.生活性

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素材设计话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我与地坛》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文章的主题是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设置两个话题“生活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本文最感动你的情节是什么?”,使得学生有话可说。这两个话题可以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在课后布置一个随笔练习:《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个随笔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努力抒写自己的感悟,深深的情感溢于言表。这样的对话话题不仅吸引了学生,让学生说说写写,而且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对话教学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的设置应该既包含着个性化的解读,又有着异彩纷呈的答案,既具体又有弹性,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共同体验,还要反映学生的个体情况,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对话,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五)敏锐果断的教学,促进师生平等对话

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广度、深度上都要优于学生,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思想深度不够、生活经验不足,再加上学生学习的课文,是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成人所写,解读文本难免产生偏差。基于此,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并且要对其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学生在感悟时会有疑难产生,对某些东西会有一些错误的理解,这时教师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含糊其词,更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而盲目赏识,对学生听之任之。应当拒绝那种“人人都说,大家都好”的表面热闹和形式繁荣,只有平等的对话才有意义,否则就会让平等对话虚有其表,让语文课偏离轨道。所以,教师要运用有效策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回归到正确的方向。例如,教授《陈情表》在分析李密的“孝心”时,有学生提出“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对新主卑躬屈膝,感恩戴德,令人发指”的问题,这是学生经过个性化思考生成的一个话题,但是观点有些偏颇。这涉及李密的“忠心”,关涉到他的为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时代背景,当时晋武帝动辄杀戮,而李密真的想要尽孝,而作为蜀汉旧臣的他怎能不被怀疑呢?在老师的启发下,该学生理解了李密“卑躬屈膝、委曲求全”的无奈正是为了祖母,他的陈说情真意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打动了晋武帝。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机智地应对,耐心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正确的认识。面对文本,师生是平等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理解能力是相等的,并不意味着他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同等品质的。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认同。在对话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表达,允许学生出错,但是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由错误回到真理,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所以,在对话教学中,只有教师及时恰当地进行点拨,才能避免学生走弯路,才能让师生之间的对话得以延续,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六)给学生提供脚手架,为对话教学做好铺垫(www.xing528.com)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对几乎全部学生,尤其是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教师仍是无法取代的。”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因为欠缺知识和经验,需要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搭建文本解读的平台。王尚文教授说:“教师要通过学来教,即通过自身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广泛猎取并形成自己对生活、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1.概念支架

概念,是学生通过文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规则。例如,有教师在讲授宋词单元时,先引导学生阅读宛明颧的《唐宋词》和周汝昌的《词的欣赏》,然后精选有代表性的名家词选供学生鉴赏。这两篇专家论著介绍了词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常识,为学生学习宋词提供了概念支架。

2.主问题支架

主问题,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和问题。主问题是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那些零星的、肤浅的,时间短暂的应答性提问而言的。与那些碎问题相比,主问题具有深刻性、顺序性和指引性等特点。

在学习《读〈伊索寓言〉》时,文章语言含蓄晦涩,寓意深奥,对高中学生来说颇有难度。如何把这篇文章化繁为简,使学生既能理解其中的寓意又能感受到语言艺术魅力。为此,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1)作者引用的九则《伊索寓言》,你读过几则吗?原来的寓意是什么?

(2)作者读《伊索寓言》得出的感悟与寓言本来的寓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何重新解读《伊索寓言》?

(3)作者认为到底该不该读《伊索寓言》呢?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这三个问题是牵动课堂对话教学的主支架。问题难度适宜,与学生平日的积累相关,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在问题中贯穿两层对比,能起到启发学生理解寓意的作用。由此可知,主问题设计的使对话教学具有统领性,改变了“琐问碎答”的弊端。

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提出有意义的话题让学生讨论探究,这是对文本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主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不朽价值的同时,把视角转向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学完余秋雨的《道士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拓展延伸,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莫忘历史,观照现实。

3.活动支架

活动,是指教师设计的某种可以统领起解读某一个文本全过程的活动。学习鲁迅《祝福》这篇小说时,采用“法庭审判”的方式来探究祥林嫂的死因。活动中,先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的角色,要想演好这个角色,就要认真地阅读文本,揣摩人物心理与行为,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这使得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更深刻,同时还能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分享。另外,扮演的角色可以互换。要想演好这个角色,学生要认真地消化文章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与思想,要揣摩人物心理与行为的合理性,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把它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深化自己思想的同时,还能鉴赏别人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设计专题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活动,比如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专题阅读,为汇聚和比较某些文本的阅读,为反拨某种误读的阅读,为解决某个写作任务的阅读等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做以下活动研究:

1.以手法为专题

选取白居易的《琵琶行》做范例,鉴赏文中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运用比喻、拟声词、侧面烘托、以无声衬有声的手法,使得音乐描写生动形象,引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可比较阅读同类题材进行拓展延伸,建议学生选读刘鹦的《明湖居听书》、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些都是描写音乐的经典作品,手法不尽相同,各有各的魅力。

2.以作者为专题

比如,鲁迅专题,搜集有关资料:鲁迅名言集锦、生平轶事、文坛贡献、人格精神、诗歌鉴赏、小说简介、杂文荐读、婚姻爱情读后感荟萃,组织学生交流分享,从而对鲁迅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又如,庄子专题,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庄子思想的资料:庄子的寓言、生死观自然观;阅读有关名家解读庄子的书籍:于丹《庄子心得》、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从而深层次理解庄子的思想。

3.以经典名著为专题

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组织学生搜集名家评点、黛玉诗、相关人物判词、优美曲词,还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看人物性格。在学习《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题研究的口诀:提前布置、合理分组、切分任务、各司其职、整理成稿、代表发言、资源共享、结集成册。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真正融入学生的活动中,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触发学生产生联想与感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语言。引萨特之言:“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的引导促进,使得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其实就是一种对阅读的再创造。语文对话教学方法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对对话理论、新课程标准等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了教师的素质;通过教学反思,意识到教学成败得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积极探讨对话教学的方法,使得教学形式多样,改变了灌输知识,教师主讲的倾向,从过去封闭式教学走向开放式教学。

同时,语文对话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是对话教学的主阵地,要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人翁精神,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对话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合作分享。课堂教学由讲授式转变为对话式,教师从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教师不再是权威而变得更亲和友善,成为对话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对话教学把学生摆在首要位置,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对话中,学生学会了积极主动地表达;学会了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学会了合作分享,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势必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