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藏书保护与天一阁建筑保护技术

古代藏书保护与天一阁建筑保护技术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历代藏书慎而又慎,但水祸、火灾、虫蛀依然吞噬了大量的古籍。古代藏书家在自然损害之后,吸取教训,总结出一些防水、防火、防虫的收藏经验和方法,而天一阁更形成了独特的藏书措理之术。与此相对应,则形成了建筑保护、曝书和药物防害三大藏书保护技术。建筑保护技术藏书建筑是指历代典籍图书收藏者为藏书而专门建造的处所。“石室金匮”成为历代皇家藏书建筑的典范。

古代藏书保护与天一阁建筑保护技术

古代藏书,由于政治的原因而遭禁毁,由于兵燹的原因而致散佚,所以有隋代牛弘的“五厄”说,有明代胡应麟的“十厄”说,但除了人为的破坏之外,书籍毁于自然因素的情况也不少,要言之,自然因素的破坏有水、火、虫三害。尽管历代藏书慎而又慎,但水祸、火灾、虫蛀依然吞噬了大量的古籍。古代藏书家在自然损害之后,吸取教训,总结出一些防水、防火、防虫的收藏经验和方法,而天一阁更形成了独特的藏书措理之术。

自然灾害方面讲,对中国典籍图书危害最大的是水、火、虫。与此相对应,则形成了建筑保护、曝书和药物防害三大藏书保护技术。

(1)建筑保护技术

藏书建筑是指历代典籍图书收藏者为藏书而专门建造的处所。通过专门建造的藏书处所而使书籍不受自然和人为损坏,很早以前就受到藏书家的重视。科学的藏书建筑往往能达到两种效果:防火和防虫蠹霉变。防火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设计选址和材料的选择上。早在汉代,皇家藏书处石梁阁,即以水环绕之,使之远离火源,私人藏书家曹曾积石为仓以藏书,“可显无火患,而且坚久”。“石室金匮”成为历代皇家藏书建筑的典范。明人邱浚(1418—1495)曾于弘治五年(1492)上疏朝廷:“自古帝王藏国史于金匾石室之中,使之不患。……于文渊阁近便去处,别建重楼一所,不用木植,专用砖石垒砌为之……收贮繁要文书,以防意外之虞。“清人周永年在《儒藏》中曾总结说:“藏书宜择山林闲旷之地,或附近寺观有佛藏、道藏、亦可互相卫护。吾乡神通寺有藏经石室,乃明万历中释某所为,其室去寺半里许,以远火厄,且累石砌成,上为砖券,今将二百年犹尚牢固,是可以为法也。”另一种受到推祟的藏书建筑为徽州库楼式,因其建筑“四周石砌风墙”,可以在人烟密集地带起到隔离火种的作用。

防虫蠹霉变,则主要反映在藏书楼的高敞通风上。“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净室。”我国私家藏书楼的具体式样,同他们的名称一样,常以楼、阁、斋、堂、房、居、室、轩、庐等作为后缀词,一般说来,都在两层以上,书籍都放置楼上,具有较好的防潮功能。南宋叶梦得建康,“厅事西北隅有隙地,三丈有奇,作别室,上为重屋,以远卑湿”。皇家藏书楼更是体量高大,保护效果好,“历年虽久、而毫无潮湿虫蛀之患。”因此,“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净室,宜高墙别院、与居宅相远。室则宜近池水,引湿就下,溯不入书楼,宜四方开窗通风,兼司朝阳入室”。一处设计科学、合理的藏书建筑,已包括有防火、防潮、防霉等保护藏书的功能。

(2)曝书技术

曝书技术是我国古代保护藏书的手段之一,即在每年适当的时节,通常是在伏天或秋高气爽之时,将藏书从室内取出曝晒,以驱杀书蠹。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嬴书于羽陵。”汉唐时已形成制度。北宋丞相文彦博(1006—1097)曾参加过秘书省的“曝书宴”。司马光(1019—1086)读书堂藏书,每年都在“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朗,设几案于当日,所列群书其上,以暴其脑。”这种曝书方法简便易行,孙从添(1692—1767)于《上善堂藏书记要》日:“曝书须在伏天,照柜数目挨次晒,一柜一日,曝书用板四块,放日中,将书脑放上面,两面翻晒。不用收起,连板抬风口凉透,方可上楼。遇雨,抬板连书入屋内,搁起最便。摊书板上,须要早晾,恐汗手拿书,沾有痕迹。收放入柜亦然。入柜亦须早,照柜门书单点进,不致错混。倘有该装订之书即记出书名,以便检点收拾。曝书秋初亦可。”而清代叶德辉则认为:“古人以七夕曝书,其法亦末尽善。南方……不如八九月秋高气清时,正收敛,且有西风应节,籍可杀虫。”不管伏天或秋初,曝书的做法,为各公私藏书家所广泛接受,成为保护古籍的重要举措,至今仍在沿用。(www.xing528.com)

(3)药物防害技术

药物防害技术主要指染纸避蠹技术,即将有杀灭驱除功能的天然植物制剂或药物制剂浸染写书印书之纸,以起到防蠹的作用。这一直是中国古代保护典籍图书的良法。我国最早的避蠹染纸是“潢纸”,即用黄檗(柏)汁渗入纸中,可使经年防蛀,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已提到此法。此后日益推广普及,至唐代“人潢”已成为造纸的工序之一。但“染以黄柏,取其避蠹”,一般的还是采用“先写后潢”的办法。潢纸以后是“碧纸”,碧纸染汁内的主要药用成分是蓝紫色的结晶物“靛蓝”,又名青黛、靛旋花,其加工程序经过了刷纸法和浆内染色法两个阶段。宋代运用较多的染纸还有“椒纸”,是一种将椒水(胡椒花椒辣椒的浸渍汁)渗透纸中的防蠹纸,椒实中含有香茅醛、水芹萜等,有驱虫避蠹功能。据《书林消话》记载,椒纸同蝴蝶式的装订方法相结合,可“永无蠹蚀之患”。明清时期,广东佛山地区之人发明了“万年红纸”,它一般装订在线装书的扉页和底页位置上,使古籍难辿虫蠹。

除了染纸技术外,还有一些也可列入药物除害技术类,如“柜顶用皂角炒为末,研细,铺一层,永无鼠耗。恐有白蚁,用炭屑、石灰、锅锈铺地,则无蚁。柜内置春画辟蠹石,可辟蠹鱼”(孙从添《上善堂藏书记要》),“橱下多置雄黄石灰,可辟虫蚁,橱内多放香烈杀虫之药”(叶德辉《观古堂藏书十约》),可见我国古代除藏书虫害的方法颇为多样。

天一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在管理方面十分有特色,藏书的保护措施是管理方面十分重要的内容。天一阁与其他古代藏书楼一样,对书楼的保护办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关于防火,范钦依据古书上“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以“天一”命阁,把书楼分建六间,东西两房筑起封火墙,在楼下中厅上面的阁栅里,绘了许多水波纹作装饰,充分说明范钦已具备很强烈的防火意识,并使之付诸实践。其阁前凿有一池,蓄水备用,四周都有空地,筑有围墙,隔绝火种。关于防潮防霉,书楼系二层硬山式结构,楼上贮书,比较干燥,前后有窗,有利通风。就是书橱,也是“前后有门,两面书橱,取其透风”。另夕卜,从其晒书制度中也可得到印证。郑振铎先生曾说:“盖范氏尝相约,非曝书日即子孙也不得登阁也。”可见天一阁也有一年一度的晒书制度等。另外,保护古籍颇为令人瞩目之处,当推芸香辟蠹、英石吸潮了。

关于芸香草的诗

清代学者随园老人袁枚有诗云:“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草辟蠹鱼”,并注:“书中夹芸草,橱下放英石,云收阴湿物也”(《小仓山房诗集》)。芸草,即芸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物。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间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也许范钦受此影响,在藏书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术。芸草辟蠹后来被赋于神话色彩,使其盛名远播。而“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也是范钦独创,充分反映了天一阁在藏书保护上对防潮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