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毒战》影评活动实录

《毒战》影评活动实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4月7日,《毒战》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知名影评人赛人参加了活动。《毒战》是杜琪峰导演执导的第一部内地公安警匪题材的缉毒影片。《毒战》比杜琪峰以前的电影更有韵味,这是他的一个进步。

《毒战》影评活动实录

2013年4月7日,《毒战》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知名影评人赛人参加了活动。

《毒战》是杜琪峰导演执导的第一部内地公安警匪题材的缉毒影片。该片汇集了香港与内地的一线演员,由海润影业与银河映像共同打造。这部电影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剪辑三项提名。

1.一句话感受和评分

何宇:10分。电影有鲜明的杜琪峰烙印,也是银河映像的代表作品。

王杨:7分。这部电影像“阉割版”的杜琪峰作品。

薛竣:8分。和杜琪峰以前的风格差不多,缺乏新意。

张静:7.5分。比一般警匪片创意

赵九成:7分。感觉没有太多新鲜感。

高畅:7分。我觉得拍得不错,结尾如果能再修改会更好。

李秋菊:6.5分。没有太多悬念和惊喜。

韩雪:9.5分。杜琪峰用这部影片证明了合拍片和作者电影是可以兼容的。

贺永标:8分。感觉没有杜琪峰从前作品的刺激感。

张艺典:7.5分。这部电影呈现了暧昧之中的悲惨境地,警匪之间的内心嘶鸣。

王莹:7分。影片有些地方在剧情上稍显生硬。

黄泓人:6.5分。感觉影片节奏和张力打了折扣。

张雨蒙:7分。这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情节紧凑,视觉冲击强烈。

赛人:8.5分。这是杜琪峰戴着镣铐跳舞的一部电影,他的变与不变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都很明显,宿命式的主题也很突出,与他以前的电影是一脉相承的。

胡志霞:6分。感觉有的地方比较乱,不够清晰。

李秀峰:7分。香港和大陆的碰撞稍显生硬,但细节上可圈可点。

程雁侠:8分。这部影片比较真实和平实,但少了一些感动。

徐阗:8.5分。我觉得没有超越杜琪峰过去的片子,不过这部片子仍能体现杜琪峰的风格。

2.印象深刻的电影元素

王杨:小贝被车轧的镜头印象特别深,还有杜琪峰擅长的枪战场面。

薛竣:剧作印象深,结局出乎意料。(www.xing528.com)

张静:喜欢孙红雷黄奕的表演,孙红雷表现毒瘾发作时感觉很逼真。

高畅:音乐不错,枪战场面刻画反派的细节也很有趣。

李秋菊:孙红雷的表演印象深,吸毒后的抽搐、无法自控的状态都表现出来,震撼人心。

韩雪: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剧作,再就是杜琪峰电影中一如既往的黑色,展现了人性中的黑暗,给蔡添明的打光总是忽明忽暗,影像刻画非常细致。

贺永标:影片的开头能瞬间将观众带入剧情,还有导演对观众情绪的把握也比较到位,比如孙红雷抢雪茄盒那场戏。

王莹:枪战场面做到了极致,对观众的冲击很大。

张雨蒙:剧作好,影片节奏紧凑,但是两个警察卡车那条线太弱了。

赛人:这个片子最重要的元素还是导演,电影营造的情境是“没有情感的情感,没有地域的地域”。刚才有人提到蔡添明在鄂州时,光线的变化表现他内心的黑暗,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之前在张队吸毒的时候,蔡添明的表情非常奇特,那是他第一次出现内心挣扎。有人说这部片子里部分情节不符合法律程序,我想说,这是电影,不是缉毒宣传片,其实任何犯罪电影让警察看都会漏洞百出,我们看电影最外行是看热闹,多一点是看情绪,再多一点是看情感,再多一点是看命运。

徐阗:印象最深的元素是导演和编剧,监制是杜琪峰和韦家辉,他们合作多年,总呈现出“再完美的计划也会有意外情况”这样的宿命式主题;比较不满意的地方是枪战场面,大聋小聋的枪战戏快变成吴宇森的戏了,感觉杜琪峰应更关注开枪前后的感觉,但在片中只看到子弹横飞。

3.杜琪峰在《毒战》中的“变与不变”

徐阗:人物有些不够丰满,正面人物性格上的缺陷被大量地缩减了。

贺永标:我喜欢杜琪峰以前电影里的人物,尤其是群像,每个人物都有出彩之处,《毒战》的人物有些扁平。

赛人:这个电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即正反双方的博弈,但是观众对以孙红雷为代表的缉毒英雄不会有崇敬感,对反角蔡添明也不会有厌恶感,虽然这个人出卖兄弟、朋友、干爹,杀人不见血,置所有生命于不顾……但这就是微妙的地方,这种效果突破了一般警匪片的套路。

电影中的三个地点:津海、粤西、鄂州像三座空城,只有警察和毒贩,空空荡荡。电影中正反两方从信任到不信任,再到不得不信任,翻来覆去。其中有一个细节,张队对蔡添明说“你活我陪你活,你死我陪你死”。那这个电影讲的是呢?什么都是虚的,在死亡面前才能做到人人平等。

杜琪峰曾说他看到香港和内地对贩毒的量刑是很不一样的,电影中之所以死了那么多人,就是因为蔡添明犯的案子已经是死刑,为逃避死刑,才造成了一连串的命案。

话说回来,最后蔡添明吐出那么多信息,是假的吗?这时候真假还重要吗?重要的是蔡添明要死。导演想表达什么其实很明显,这就是杜琪峰的勇气和才情,死的不只是蔡添明,而是毒贩和警察之间的“信任”。

韩雪:我依然把这个片子定义为一部“杜琪峰电影”,因为他想说的话其实与《夺命金》是一脉相承的。这个片子不能单纯定义为警匪片或者枪战片,因为杜琪峰电影消解了“二元对立”的成分,在最后的枪战中,我甚至已经忘掉了缉毒这件事,剩下的只有力量的抗衡和人性的黑暗。所以不能简单地看待这部电影。

赛人:相比杜琪峰以前的电影而言,《毒战》最大的变化是地理位置上的变化。离开了导演生长的土地,影像风格变化也就比较大。这部电影是他所有电影中留白最少的,导演营造了一种孤冷的陌生感,仿佛这是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跟这片土地并不亲近。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很有趣,蔡添明就像只老鼠,惶惶不可终日,活一天赚一天,从拼命到赌命。《毒战》比杜琪峰以前的电影更有韵味,这是他的一个进步。

唐鸿:那如何解读导演营造这种陌生感背后的心态?

赛人:其实港台电影慢慢都会融入“大中华电影”的范畴。当下掌握影评话语权的相当一部分人都受到早期香港电影文化的很大影响,因此,他们总是将自己对那时香港电影的怀念加入影评中。但我想借用歌德的一句话: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会消亡。我们可以想想,其实比香港电影更有地域性的是早期的上海电影,那是中国电影的摇篮,甚至是东方电影的圣地。但时至今日,早已没有上海电影了,上海电影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电影里。

因此,不用过分哀叹与怀旧。现在,我们的市场中有《一九四二》,有《神探亨特张》《人山人海》,电影创作环境其实是比较宽松的。香港导演应把焦点更多放在与内地观众和内地文化的契合上,而从这点来讲,杜琪峰的《毒战》并没有完全做到,影片没有做到与内地文化的交接。

整理:郭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