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图书馆使命诠释:平等 包容 和谐的社会资本理论

公共图书馆使命诠释:平等 包容 和谐的社会资本理论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作为职业使命,公共图书馆所设计的服务和资源配置都应围绕这一使命的实现。公共图书馆在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使命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体现在以下方面。本研究中的社区是指社会发展中的居民小区和农村村镇。社区图书馆规模适度、便捷,其服务密切贴近所服务的社区居民。社区图书馆通过各种讲座、各种专题交流研讨会来促进国民的读书活动。

公共图书馆使命诠释:平等 包容 和谐的社会资本理论

将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作为职业使命,公共图书馆所设计的服务和资源配置都应围绕这一使命的实现。公共图书馆在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使命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全覆盖的社区图书馆网络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提出[4]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认为,社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5]社区的基础是人的彼此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要获得发展都需要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群建立联系,并依存于所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从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所以,无论是城市或者是乡村社区,都涉及三个因素,即地域空间、共同联系和社会互动。本研究中的社区是指社会发展中的居民小区和农村村镇。社区图书馆即作为社区公共设施组成部分建设的、面向社区所有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

建设全覆盖的社区图书馆是保证公共图书馆能够向所有人提供均等化服务的基本条件。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和2001年出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都重申,公共图书馆主要是由地方性、地区性或全国性政府提供的社区设施。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建议:在城市和近郊,利用私人交通工具到达最近的图书馆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英国文化体育与传媒部2001年公布、2004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布局标准规定:在内伦敦地区,100%的家庭距最近的固定图书馆不超过1.61公里;在外伦敦地区,99%的家庭不超过1.61公里;在城区(Metropolitan Districts)95%的家庭不超过1.61公里(或100%的家庭不超过3.22公里);在一元行政当局管辖区,88%的家庭不超过1.61公里(或100%的家庭不超过3.22公里);在郡政府辖区,85%的家庭不超过3.22公里。

社区图书馆规模适度、便捷,其服务密切贴近所服务的社区居民。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社区图书馆与当地公益组织合作,帮助解决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遇到的教育、工作、健康、福利等问题,并着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为之提供相应的工作和学习机会”。[6]欧美很多国家的社区图书馆往往被看成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同义词,在某些情况下社区图书馆只是一种比较正式的称呼,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这个术语是为了强调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书籍的地方,它更是社区活动中心——在那里有阅读小组、故事时间、公众使用的计算机、为儿童青少年准备的节目、演讲、会议室、就职帮助等。

目前,世界一些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好的国家都对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极为重视。美国自21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社区图书馆已得到了普及。平均一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例如,美国纽约皇后区拥有60多家社区图书馆,几乎完整地覆盖了所有社区,这些社区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受众,并且发展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7]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人口众多的多元化国家,美国社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很强的包容性,他们不仅为本国读者准备丰富的书籍,还充分考虑到本社区其他种族和民族的居民需求。社区图书馆的服务也很便捷,社区半径1.5公里的范围内一定可以找到一家社区图书馆。想拥有社区图书馆的借阅证,只需要证明自己是该社区的居民就可以办理。证明方式很简单,标有家庭地址的水电、电话等费用的缴费单或者其他可以证明你是本地居民的有效证件都可以。社区图书馆的借阅也方便快捷,还书的时候不需要亲自去服务台前办理,只需把图书投放到图书馆的还书箱即可。美国社区图书馆的服务不仅仅是传统的借阅服务,他们对社区文化建设和国民的精神构建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美国社区图书馆定期为社区居民放映优秀影视作品,组织文化团体促进社区居民文化交流、有的社区还邀请专业人士举办讲座或者进行文艺表演。多元的业余文化活动对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起到深远的影响。此外,美国社区图书馆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开创出卫生室以及生活助手等功能,极力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社区图书馆不仅是书籍借阅的场所,也是人们娱乐休闲、日常交往的场所,图书馆真正成了社区的实际存在。社区图书馆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务深深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2009财年,美国平均每人访问图书馆的次数达到5.35次;人均流通量8.12次;公众在每个图书馆固定服务点使用计算机及上网的平均数为13.92次。[8]美国社区图书馆一贯坚持免费和全开放的服务理念,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也是多元化的,社区图书馆通常将读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根据不同服务群体的特点开展形式各异的服务。

日本图书馆协会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的运作》对日本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件要求改变以广域大图书馆为中心的现状,提出“正是中小型图书馆才是真正的图书馆”这一观点,同时把贴近居民的社区图书馆放在第一位;倡导“市民图书馆”与社区连成一体的服务方式,建议与小区居民的“微型图书馆”活动和移动图书馆的巡回服务共同组成社区图书馆网络。[9]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定居圈方案”规定:“在20分钟的步行范围之内就应该设置一个图书馆,并且每月的巡回送书服务至少要有两次以上”。日本社区图书馆内一般会设置儿童图书室、放映大厅、咖啡厅等设施;除了提供借阅服务外,还开展各种展览和阅读活动。由于日本社区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服务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因此有人将社区图书馆形象地称为“家庭的书柜”。[10]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对图书馆的地域规划、周围环境和技术标准等都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韩国的社区图书馆为不同类型的读者建立了不同的知识用户联盟。社区图书馆通过各种讲座、各种专题交流研讨会来促进国民的读书活动。图书馆的设施还经常用来召开或举办艺术集会、展览会、研讨会及各种娱乐活动[11]

国外的经验表明,社区图书馆的存在不仅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阅读的便利,而且成为社区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社区图书馆的存在和提供的服务,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识、交往、互助,使社区健康、和谐发展,进而可以促进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相比之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区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并不完善,社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有差距。本研究案例图书馆所在的苏州市,城乡面积共848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州图书馆就开始了面向基层的分馆和服务点的建设。2005年苏州图书馆开始了“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的建设模式,进行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是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在苏州图书馆向苏州市政府提交的《苏州市城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方案》中,综合考虑国际图联建议的图书馆分布标准,苏州市政府规划建立15分钟文化圈,提出在苏州每2万人建设一个社区分馆。按照苏州市区目前230万人口,大约需要建设115个分馆,以满足苏州市公共图书馆实现普遍均等服务的目标。[12]

研究发现,苏州市的居民社区中,社区图书馆已经成为所在社区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他们能够在图书馆阅读、观影、学习技能、聊天,等等。但相比较,图书馆的设施、设备还不充分,新建小区的场地比较宽敞,老的小区是其他房子改建的,场地相对较小,有些活动难以展开。有些居民也不太清楚图书馆的存在,因此来图书馆的总是经常来的人。有些人是偶尔听说的。这也说明,图书馆在社区的宣传还不充分。

“图书馆就在小区里。以前不知道,后来听说就经常来。这里借书、看书,每周还看一次电影。比到电影院要方便多了。现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很贵,这里是不收费的。我们不像年轻人,经常出去,也不知道哪里有电影院。现在知道图书馆有就方便了。”

“周末嘛,总要带小孩出去走走,也让他们见见世面。经常来图书馆。这里离家近啊。都是小区的人,平时只见过,在这里大家打个招呼,聊聊天。小孩子也在一起玩玩。这里谁都可以来。一般都是小区的人。不会有什么危险。”

苏州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采用总分馆制,各分馆均按照苏州市图书馆的要求提供服务。苏州里河分馆位于里河新村118幢东,馆舍是由原来其他用途的建筑改建的。2011年时馆藏图书8千余册,报刊100种,光盘1400余份,读者用电脑10台。阅览座位62个,电子阅览座位8个。该馆设有成人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和少儿阅览区。从服务效果来看,里河分馆是距离社区居民生活最近的一个馆,就建在居民楼里。与居民的生活几乎没有距离。社区居民往来很方便。“我买菜回来就坐一坐,很方便的。”“孩子放学回来,我还没下班,就让他到这里来等我。”“我暑假天天来,我妈说,我来图书馆他上班放心。”但是由于面积过小,很多活动不便于展开。电子阅览和书报阅览都在一个空间里,少年读物与成人读物也几乎排在一起。由于担心打扰他人,放假玩耍的小学生有意识放低声音。但还是在不经意间会对其他阅读的人形成干扰。也可以看到,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很亲密无间。特别是对那些来馆里过暑假的小学生,她们就像大姐姐。图书馆有针对老年人的电脑培训,“馆员辅导很耐心,我们之间自己交流。在家里学小孩子不耐烦。这里大家都差不多,学的时候比较轻松。”

新城邻里中心分馆由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和苏州图书馆合作建设,总面积近500平方米。新城邻里中心是新建的小区,小区建设初期政府就与开发商达成协议,预留一定的建筑面积作为图书馆。图书馆位于社区服务的中心地带,与超市、营业性的体育、娱乐活动场所集中在一起。附近还有一些写字楼。图书7900余册,其中少儿书籍1400余册,报刊100种,音像资料1100余盘,读者用电脑10台。设有成人阅览区、少儿阅读区和电子阅览区。这里周末和假期总是人很多,由于新区年轻人上班族比较多,平时相对清静。

大学毕业女青年:“今年大学毕业,刚回来。男朋友在附近工作,知道这里有图书馆,我也喜欢看书,就推荐我到这来。书挺有意思的。我在这等男朋友下班一起回家。”

小学六年级的女生:“我以前暑假都回老家,今年没回去。我妈看到这里有图书馆就给我办了一张证,我今天第一天来,有意思我就天天来。回去也告诉我同学。”

附近房地产公司的员工:“我们几个刚到公司,不太懂业务。我们领导经常来这里,给我们推荐了这个图书馆,让我们到这里看看业务方面的书。”

一位老大爷:“就住旁边小区,每天去游泳,游泳前就来这里看看书。”

一位开学读初三的男生:“我妈就在附近工作。我现在放假了,每天和我妈一起来。这里的书我看过好多。有时也上网。但是电脑太少。还认识了几个一起学跆拳道的朋友。我们有时一起出去玩。(为什么不在家呢?)我一个人在家,我妈觉得不安全,我在这里她就放心。”

沧浪分馆位于宝带西路四季晶华旁“邻里情”社区生活馆三楼,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图书6万余册,报刊100种,音像光盘3000余张,期刊200种,读者用电脑20台。馆内设有五区一厅,包括成人阅览区、盲人阅览区、少儿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媒体视听区及多媒体学术报告厅。从服务效果看,这个分馆面积相对较大,各功能分区也明显,读者在从事不同活动时一般不会相互干扰。也有条件开展大型活动,如人数较多的讲座、展览等等。

如前所述,社区图书馆的存在,可以成为一个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交往的机会,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免费的文化、休息、休闲的场所,提升了社区生活的和谐度。在我国,社区建设还欠完善,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和组织也不健全。我国政府已经制定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都强调在基层社区和村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在这一形势下,社区图书馆的全覆盖,不仅促进社区文化生活,也将促进社区居民的交往、信任,提升社会资本

2.来自公共财政的资金保障

在国际图联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有关公共图书馆的文件中,始终将公共图书馆视为公共物品的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是政府用公共资金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信息公平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区别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特征之一。尽管在一些国家,包括公共图书馆事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始终存在通过其他渠道补充图书馆公共经费支持不足的问题,但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始终是图书馆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相对应的概念,其严格定义首先由萨谬尔森于1954年提出:“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消费。”这是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之一。例如,公共设施、气象预报的消费。而对私人物品来说,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消费量具有累加性。

公共物品的另一基本特征为“消费的非排他性”,或称“消费的难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没有购买者排除在消费的范围之外;或是技术上可行,但由于排除成本高于排除带来的收益而造成经济上的不可行。而对私人品来说,通常其消费是严格排他的。

所以,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社会把某种产品或服务规定为公共物品的依据有两个:其一,一种物品或服务一旦出现了,就没有办法限制或排斥任何人对它的利用,所以根本没有办法收费,例如烟火(没有办法限制);另一个依据是,一种东西被一个人使用了,它会对别人和整个社会产生好处,而如果有人不利用它,那么社会作为整体就得付出代价,例如,预防传染病药品。这类产品或服务一旦收费,就会有一部分人不肯使用,社会作为整体就将付出代价。公共图书馆就属于这类服务。将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作为公共物品有两大认识基础:第一,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阅读等服务具有共享性,很多人的共享不会影响图书馆的服务对每个人的价值;其二,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以及其他服务有其他物品难以替代的社会作用,它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传播优良的文化,限制它的传播和利用整个社会都将付出代价。

1850年在英国通过的世界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中就指出:应该建立一种由地方当局授权管理,由地方税收支出和支持、对所有的纳税人,所有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图书馆。1994年版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无偿提供服务。建立公共图书馆是地方政府和国家的责任,公共图书馆必须专门立法。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资助”。可见,公共图书馆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代表着一种制度,一种保证社会具有的、最起码的信息公平的制度。支撑公共图书馆运行的资源,来自于社会的二次分配,是调节社会公正、纠正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手段。萨托利把机会平等分为平等利用的机会平等和平等起点的机会平等。他认为,实现起点平等需要借助于再分配。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关于社会公正的诉求之一就是对起点平等的呼唤。因为起点平等如果得不到捍卫的话,失去起点平等权的人们除了不能获得这一权利本身带来的收益外,更重要的是要失去或者因此而被剥夺由起点平等而带来的附加价值。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被视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在对公共服务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也从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比较来定义,徐小青指出公共服务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服务,不具备产品的物质形态,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或劳务等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共产品。张安从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公共服务的内涵,提出公共服务来源于经济学对公共物品特征的分析,即公共服务是公共物品的一部分,是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公共物品。此外也有学者是从其他角度来定义公共服务。如陈庆云认为公共服务是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公平,推进合理分配,协调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李朝样从服务对象来界定公共服务,认为公共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基本的、非营利性的服务。而最新的经济学研究从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的角度来定义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按照本国自身的政治决策程序,基于各种原因(效率、公平、历史传统、公众意愿、国家长远利益等)而决定由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为整个社会和特定社会群体提供的所有服务。[13]

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现状也表明,来自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将有效地支持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

苏州市图书馆自2001年新馆建成开馆后,年购书经费从1999年的50万增加到2002年的300万,2006年为320万,2007年为500万。[14]新馆建成后,平均每年举办公益活动200多场,平均日接待读者4300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也让政府看到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至2008年底苏州图书馆共开放分馆14所,建设总成本为475460元,年运行成本1903840元。[15]这些投入主要来自于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投入。

2006年建成苏州市下属的吴江市图书馆。当年政府财政拨款948万元,其中购书经费为150万元;2007年拨款396万元,其中购书经费89万元。截止到2007年底,累计办证2.3万张。2007年阅览人次31万,外借图书37万册次,年流通人次56万,年开展读者活动75次,其中讲座、报告44次,共有18万人次参加活动。[16]

我国目前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均衡,将公共图书馆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使所有的人能够利用图书馆,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来自公共财政的经费支持是重要保障。不断增长的经费支持对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巨大的支持。来自政府财政的资金保障,使图书馆服务的“无门槛准入”得以实现,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也是国家通过资源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的途径之一。使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沐浴在人类精神文明的阳光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了现实社会分配存在的不公平倾向。(www.xing528.com)

3.为特殊群体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和人员

对于一个具体图书馆来讲,为满足所在地区居民的服务需要,应具备相对充足的常规资源,例如,书刊、电脑、充足的场地和阅览室等,还需要考虑满足有一些特殊人群特别是弱势人群的服务需要。弱势群体是源自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在图书馆服务领域,作为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利用或在利用传统和现代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上存在困难的一切群体。”国际图联(IFLA)弱势群体图书馆服务部将其服务对象确定为,在使用传统图书馆服务或资料上处于劣势或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利用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人群,包括聋哑人、肢体或发展性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中的老年人;居家不能外出者(Houes-bound);囿于医院或监狱中的人、流浪者等。最近还将患诵读困难者(Dylxeai)这一隐性残疾包含了进来。国际图联下设的盲人图书馆部(FIAL,Seciton of Libaries of the Blind),其服务主体是视障群体。[17]

1994年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公共图书馆关注弱势人群,为他们提供信息获取和利用的均等机会,保障残疾人与其他人同样具有平等享有、参与和利用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权利是公共图书馆平等、包容,惠及所有人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同时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讲,弱势人群的生存状态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谐程度。图书馆通过所提供的服务使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分享文明社会的进步成果,在信息获取和利用、阅读以及利用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无障碍、便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图书馆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贡献。

将弱势群体纳入到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公共服务对弱势人群的包容,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其次,公共图书馆以其特有的服务方式满足弱势人群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缩小他们与强势群体的差距。因此,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提供的服务将有效地消除社会歧视,促进社会公平。

苏州图书馆的调研显示,为弱势人群的服务必须有相对充足的资源支持。苏州图书馆多年来始终秉承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关注弱势人群的图书馆利用。特别在为视力有障碍的读者服务方面有显著的成绩。苏州图书馆有专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员,有专门的阅览室,也有一些社会志愿者参与服务中。近几年他们会组织视障人士春游。由于盲文读物较少,图书馆为他们免费提供有声读物音响设备,读者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由馆员和志愿者录音。在世界阅读日图书馆组织视障人士诵读队伍。在研究小组召开的座谈会上,我们观察到,视障人士和馆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会提出需要阅读的书目,希望听到的电影。听电影活动是由志愿者事先根据电影的情节,在没有对话的时候讲述电影的内容,参加活动的视障人士非常专注。通常在各种活动结束后,由馆员或志愿者护送他们到公交车站,有时是馆员或志愿者用自己的车护送到家。“我不参加其他地方的游览,但图书馆组织的我都参加,因为大家都是同样的,比较说得来。馆员也很亲切。”

国内外的一些图书馆服务实践也显示,针对不同的弱势人群,需要有相应的资源支持。例如,适用于肢体残疾人群的座椅,阅览室;图书馆建筑应有盲道,适用于残障人群的卫生间,等等。当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年群体将成为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对象。图书馆的阅览室、计算机设备、通向各活动空间的标识、道路,均应考虑老年人的使用方便。甚至公交车的站点设立也应注意和图书馆的距离。

为弱势群体服务除应具有相对充足设备,方便使用的设施外,还应有具有专业水准的图书馆员。所谓专业水准即这些馆员不仅应具有提供一般图书馆服务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和残障人群和老年读者交往的技能,例如,盲文、哑语,一些必需的心理学和医学知识,以保证服务质量。

4.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志愿服务不仅成为公民社会道德教育的有益形式,而且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中产生良好的作用,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志愿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正日益受到很多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志愿者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而是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公益事业,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或人群。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18]

志愿服务领域因国家、地区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国家的志愿者有不同的活动内容,但他几乎可以涉及人类发展的所有领域,包括教育、卫生、政治、文化、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和平、宗教、邻里互助、环境保护等,甚至包括经济领域。

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存在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由于志愿服务是非营利性的、志愿的,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使人们在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中,提供对他们的帮助和关怀,也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关怀,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消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感。

其次,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组织为所有人提供了参与社会生活,无偿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这可以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乐于帮助他人精神的发扬。

再次,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体验到为社会、为他人的快乐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满足与自豪。还能够从中学习一些技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最后,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存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使每个人、每一个机构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相对充足的资源流向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

可见,志愿服务和志愿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个人和机构的潜能,促进社会和谐、融合,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有可能导致的社会成员之间关系冷漠,利人主义的缺失,社会资源的不均衡这类现象,志愿者精神的发扬光大将促使这类社会现象的改变。

世界公共图书馆较发达的地区都有志愿者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中。志愿者加入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中,可以优化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补充图书馆服务中人力资源的缺乏,特别是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将自己的知识、能力用于图书馆服务中,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准。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到图书馆服务中,还有助于提高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度。

研究显示,案例馆在视障人士服务和儿童服务等活动中都有志愿者的参与,并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在视障人士的听电影活动中,志愿者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选择电影,根据电影的情节和进度准备解说词,在活动中讲解。有时电影放映结束后还要解答一些问题。研究小组在参加的听电影活动中注意到,影片中凡是没有对白的地方都需要讲解。志愿者因此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研究中还观察到,视障人士在听电影中非常专注,听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简单的交流。活动结束后,他们之间在热烈讨论的同时也和志愿者就影片中的情节、听后的感想等有讨论和交流。

案例馆每周有针对儿童的故事会,也以志愿者讲故事为主。这些志愿者大都是师范学院的学生,因此他们既有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有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通过与志愿者的交谈得知,他们每周都会根据儿童的特点、要求以及当时的时令、时间等条件选择故事。准备故事过程中要考虑小朋友的心理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等因素,甚至志愿者选择的服装也要想到小朋友的喜欢。“这些学生很认真,他们讲的小孩子都爱听。比我在家讲得好。我们每周都来,不来小孩不高兴的。”“这些学生是专业的,讲得很好。”

案例馆的研究显示,志愿者参加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馆员知识结构欠缺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志愿者也让社会广泛了解图书馆的服务,志愿者也成为图书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我们回去会和同学说呢,到图书馆工作,很多同学都希望来呢”。

“家里人知道我做志愿者,都知道了图书馆的情况,例如,怎么借书,可以免费上网,看电影,听讲座,等等。他们也常来呢”。

“每次来图书馆做志愿者,都会有收获,知道了还有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越多越好。”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志愿者力量不足时,有些活动也会受到影响。例如,针对老年人、身患疾病的人群,以及监狱中的服刑人员。针对这些人的服务要求志愿者不仅有时间,能够坚持工作,还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

图书馆承担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应该成为图书馆必需的资源。但目前由于宣传等方面的原因,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队伍并不充实。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招募志愿者,并将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招募形成制度,将有利于促进图书馆使命的实现。

5.满足不同类型活动的建筑空间

公共图书馆需要有充足的空间,其理论基础源于奥登伯格的“第三场所”理论。奥登伯格认为,第三场所为人们提供了暂时逃避家庭生活和工作压力的空间。在这里,人们相对平等,来去自由,不带伪装,彼此相伴,释放压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共享经历和归属感。因此,第三场所无论对个人身心健康还是社区的健康发展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自第三场所的理论提出以来,图书馆学研究中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讨论日益增多。社会资本产生于任何人的交往互动中,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将公共图书馆作为提升社会资本潜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有足够的供读者使用的活动空间和交往场所。

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的建筑空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原有小区改造的同时,要求提供一定的空间作为社区图书馆;其二,新建设的小区中有为社区图书馆专门建设的空间。

在案例馆的观察显示,一些社区图书馆由于空间不足严重妨碍了各项活动的开展。在里河分馆的调研正值暑假期间,图书馆几乎每天座无虚席。非周末的时间大部分是老人和放假的孩子。图书馆没有室外空间。室内的座位很紧凑。一些放假的孩子在阅览室里,稍有打斗就会影响到其他人的阅读。馆员介绍说,因为地方太小了,电脑只有两台,根本不够使用。假期考虑为放假小学生开展的活动也因地方太小难以实现。还要不断提醒小朋友不要影响他人,“小孩子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很难长时间待在阅览室里,总会有一些打斗,说话对别人形成干扰。”“老年人要学习电脑,也仅有两台,实在放不下。室外没有地方,想在社区开展些室外的活动也不行”。

在另外一所新建小区的图书馆,阅览室很宽敞,由于是假期,孩子较多。阅览室还安装了一些孩子在室内玩耍的器械。阅读和玩耍一般不会形成干扰。还有专门的家长活动区。家长既可以关照孩子的活动,也可以自己阅读,或者做其他事情。

在苏州图书馆的总馆,有礼堂提供使用,可以满足讲座、讲电影以及其他活动的需要。与此同时,也观察到,阅览室、礼堂座位的不足:有些读者在走廊看书;有些大型活动,晚来的读者也没有位子;图书馆也缺少个别交流的场所;有些小规模的活动的空间也不充足。

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资本的产生平台,以促进社会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公共图书馆在建设中应设计充足的场地。除了图书馆阅读、借阅所需要的场所外,还应包括,为社区居民活动提供的场地,满足一般人群交往所需的场所,图书馆进行各类讲座、培训所需要的场所,等等。

在任何国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图书馆自身有关,也需要相对充足的资源支持。将图书馆作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力量,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认真考虑图书馆对资源的诉求,与此同时,图书馆也应通过自身服务质量的提高,彰显其价值,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