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的重要性及对士气的影响与治理

气的重要性及对士气的影响与治理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论气则以主体道德人格的禀赋为主。在不同情境下,气则具体理解为士气、勇气、胆气,有时也可专指锐气、惰气等。善用兵者,懂得治气、养气,始终保持部队高昂的战斗意志,避免因不当的行动影响士气,所以曾国藩说,“大约用兵无他谬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288]。“大约打败仗之后,总以申明军令、严赏罚为要。非是,则人心不服,气亦不振也。”所以要尽量避免低效的行动对士气的影响。

气的重要性及对士气的影响与治理

气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内涵丰富,可指宇宙万物的构成要素,如张载所言,“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273],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归于太虚。孟子论气则以主体道德人格的禀赋为主。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274]

对于志与气的关系,孟子从哲学上给出了解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275],即志主宰气,志至气随,志作为气充溢四体,而使人能尽其心,践其志,有志则不会伤损士气。又说,“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276]。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孟子的气也就是勇气的气,士气的气。它和武士的勇气、士气性质相同。”[277]孟子对气的解释与兵学中气的概念有一定相通性,均表明一种心理状态,一种道德境界。在不同情境下,气则具体理解为士气、勇气、胆气,有时也可专指锐气、惰气等。

中国历代兵家均重视“气”。如《司马法》中有“凡战:以力久,以气胜”[278]。《尉缭子》中也有“气实则斗,气夺则走”[279],即根据士气的高下决定是继续战斗还是退走。戚继光认为士气是战斗意志的外在表现,“心者内气也,气者外心也”[280],“气发于外,根之于心”[281]。《孙子兵法》提出了“治气”的思想,“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282]。可以看出,治气的方法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在己方士气高涨而敌方士气低落时对敌发动攻击。

“兵事尚气”,是曾、胡、左看待军事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左宗棠认为,“兵事强弱,在乎气之盛衰;无以司其消长之权,则强者弱矣;有以妙其鼓舞之用,则弱者能强”[283]。他对此的解释是“兵事属阴,当以收敛闭塞为义;战阵尚气,当以磅礴郁积为义;知柔知刚,知微知彰,则皆乾之惕若之心为之”[284]。胡林翼也说过类似的话,“夫战,勇气也。当以节宣、蓄养、提振为先;又阴事也,当以固塞、坚忍、蛰伏为事,尤必以智计为先”[285]。这些说法颇有道家哲学的意味,与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相类。所谓“阴”,即带有不为先,后发的意味。老子提出“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后发制人”,实际蕴含着主客关系的转化,是在实力的收敛和积聚中实现强弱的转化,而气是达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媒介。在冷兵器时代,意志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聚气非易,一旦气衰,很难复振,所以曾、胡、左将战前谋划与治气联系起来,如预料城池不能遽下,则需提前做好准备,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城内之弊,“兵机虽因敌势而生,进止迟速各有攸宜,然先事筹维则不可不豫也”[286]

(一)养锐气

曾国藩认为,“军事纯视气之盛衰,不尽关人力也”[287],将勇气的作用置于绝对实力之前。善用兵者,懂得治气、养气,始终保持部队高昂的战斗意志,避免因不当的行动影响士气,所以曾国藩说,“大约用兵无他谬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288]

在曾、胡给僚属的信中,多次出现“全军”一词。全军并不仅指保全整个军队,而且要保全“精锐”和“士气”。曾国藩说,“名将以救败为第一难事”[289],“凡勇丁强而不固者,多一两次挫折,人心便有动摇之势,非慎固安重”,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草率出兵,以防因小败挫伤士气。一旦出现败挫,则必须中止进一步的军事行动,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士气恢复,“将士气养回,稳打几次胜仗,不可言大战也”[290]。湘军备战特别强调自固,且往往留有退路,曾国藩的解释是:“言胜负不在形而在气,在屡败而无伤,亦有一蹶而不振,气为之也。余出兵屡败,然总于未战之先,留一退步,故尚不至覆巢毁卵。”[291]又说:“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以我之疲敌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营中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292]左宗棠则将“慎”字贯穿于战前、战中和战后全过程,“虽兵事利钝非所逆料,然慎以终始,其要无咎”[293]

胡林翼对败挫的认识与曾国藩略有不同,他认为小挫在所难免,但只要善加利用,仍可保持士气旺盛,“行军固不能无小挫,但挫后而队伍日加整顿,志气日见壮盛,则小挫未始非大胜机也。总须哨长、十长得人,营伍乃有把握”[294]。遇有败挫时,首先要能和气平心,从容以待,同时要及时加以整顿,俟时机成熟,再图复起。特别是在作战失利的情况下,迅速扭转失败情况,“经此大挫之后,又须养之时日,加以经理,其气渐固,始可用之”[295]

为求反败而胜,而急于求成,意气用事,则极有可能遭受更大挫折。“大约打败仗之后,总以申明军令、严赏罚为要。非是,则人心不服,气亦不振也。”[296]越在受挫时,越考验将领的谋略与意志。可以看出,所谓养气的关键仍在主将,要打有把握之仗,连胜几次,士气就旺盛,否则气衰。所以要尽量避免低效的行动对士气的影响。一旦战败,主帅不能情绪波动,要及时进行整顿和疏导,使士兵积压的情绪得到释放。

胡林翼以猪脬作比,解释士气蓄养之重要。他说:“尝论孺子之戏猪脬,贯以气而缚以绳,当其盛时,千锤不破;一针之隙,全脬皆消。兵事以气为主,兵勇之气,殆如孺子猪脬之气,此中盈虚消息之故,及蓄养之法,节宣之法,提唱之法,忍耐之法,惟大将能知之。彼营哨各官,贼未来则欲攻,则勇气不可遏;贼果来则殊不能战,勇气又减去大半,此积年之通弊也。”[297]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收缩,通过收缩将郁积的力量不断增加,待时机到来时使积聚的能量喷薄而出。曾国藩也说:“凡打仗,一鼓再鼓,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凡攻垒,一扑再扑,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298]

(二)戒骄气

但也必须看到,大胜后则要戒骄气,要力戒因胜利而产生的骄气和轻敌的情绪,始终保持昂扬和谨慎小心的心理状态,这是曾、胡、左三人均反复告诫部将的,并在实践中努力加以维持的状态。曾国藩说:“军事不可无悍鸷之气,而骄气即与之相连;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即与之相连。”[299]

在攻下田家镇后,湘军兵骄将傲,曾国藩本人亦有轻敌之心,称太平军不足为患,多则三载,少则一年,即可澄清。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率湘军水陆东下,兵临江西九江城下。由于太平军守将林启容守御得法,湘军在很长时间内攻不下九江,且伤亡惨重。为摆脱困境,曾国藩采纳了彭玉麟的建议,以小股部队继续攻打九江,而以大股部队绕过九江,攻击湖口和梅家洲,以打通湘军东进的道路。湘军水师进抵湖口后,鉴于湘军水师优势,太平军难以力胜,遂用疲敌战术扰敌。为阻止湘军水师冲入湖内,太平军于当夜将大船数只装满沙石凿沉江底,堵塞湖口,湘军水师遂被肢解为外江、内湖两支。后太平军又在官牌夹大败湘军水师,俘获曾国藩座船,毙其管驾和监印官,曾国藩只身上岸,避入陆营,其余船只溯江而逃。目睹自己苦心经营的水师船毁勇溃,曾国藩愤不欲生。他又一次赴水求死,被罗泽南等苦劝,方作罢。但湘军成军以来的节节凯旋的态势被终止,以后湘军又一败再败,此后半年中江西13府中有8府渐次落入太平军手中,而曾国藩仅保有赣州、南安、饶州、广信4府及省城南昌,“疆土日狭,饷源日竭,省会成坐困之势”[300],陷入苦境。此后曾国藩长期坐困江西,度过了一生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总体而言,曾、胡、左的兵学论述是散落在大量具体战场布置当中的,尽管缺乏兵书系统化的外在形态,但从认识深度与现实指导价值而言,则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兵书,也呈现出与一般兵书不同的特点:一是不简单重复旧说。尽管这些思想仍在传统兵学框架之下,但对一些旧的错误认识却有所校正和纠偏,且有比较多的创见。二是这些思想皆来源于实践。所论不再纠缠于一些概念或范畴的抽象理解,而是着眼于如何化解现实矛盾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作空泛之论,因此指导性更强。无实战经历的文人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三是这些思想是发展的,是有生气有活力的,因为仍被添加着新的内容,而不是铁板一块,或者日渐锈蚀。实际上,也正是由如曾、胡、左一样的近代军事人物在充分肯定传统兵学精髓要义的同时,又能够放下身段,通过认识、总结和思考,发现自身兵学体系的不足,发现西方军事理论的价值,从而创造出衔接中西兵学的缓冲平台。如果没有这些新的认识和反思,不可能使传统兵学中的不足充分显露出来,西方军事理论亦不可能顺利被引入。

曾、胡、左的兵学思想,很多是对传统兵学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解读,是将已经严重脱离战争实际的抽象观念放回到战场这个一切战争理论的最真实的检验场,并在军事实践中发现传统兵学缺失的成分。尽管这种探索仍然有限,但其已经让传统军事思维从虚空中重新落地,重新回归兵学思想应有的本来面目。

【注释】

[1]何良辰:《阵纪》,中华书局,1985年,第7页。

[2]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第七十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277—278页。

[3]《左宗棠全集》第三册,第110页。

[4]《曾国藩全集·日记三》,岳麓书社,1989年,第1616页。

[5]《阵纪》,第41页。

[6]许洞:《虎钤经》,中华书局,1985年,第81页。

[7]《阵纪》,第41页。

[8]《武经总要·前集》卷九,《中国兵书集成》第三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第370页。

[9]《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38页。

[10]《曾国藩全集·家书二》,第892页。

[11]《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429页。

[12]《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324页。

[13]《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137—138页。

[14]《曾国藩全集·书信十》,第6953页。

[15]见《霆军纪略》卷十四,页四、页五。

[16]《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312页。

[17]《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312页。

[18]《曾国藩全集·书信十》,第6953页。

[19]《霆军纪略》卷十四,页五。

[20]《霆军纪略》卷十四,页五、页六。

[21]《霆军纪略》卷十四,页六。

[22]《能静居日记》第一册,第476页。

[23]《曾国藩全集·书信八》,第5665—5666页。

[24]《霆军纪略》卷十四,页六。

[25]《曾国藩全集·书信四》,第2471页。

[26]《能静居日记》第一册,第476页。

[27]《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312页。

[28]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312页。

[29]《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298页。

[30]《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312页。

[31]关于“打圈”之法,见第四章。

[32]《左宗棠全集》第十一册,第15页。

[33]《曾国藩全集·书信九》,第6267页。

[34]《曾国藩全集·书信八》,第6148页。

[35]《曾国荃全集》第三册,第425页。

[36]《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23页。

[37]《阵纪》,第7页。

[38]《曾国藩全集·批牍》,第387页。

[39]《曾国藩全集·奏稿三》,岳麓书社,1987年,第2044页。

[40]《纪效新书》,第78—79页。

[41]《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341页。

[42]《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297页。

[43]《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297页。

[44]《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297页。

[45]《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二册,第297页。

[46]《曾国藩全集·奏稿一》,第154页。

[47]《曾国藩全集·奏稿二》,第735—736页。

[48]《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66页。

[49]《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第12页。

[50]《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601页。

[51]《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601—1602页。

[52]《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1602页。

[53]《曾国藩全集·书信三》,第1913—1914页。

[54]《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66页。

[55]《曾国藩全集》第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210页。

[56]《曾国藩全集·批牍》,第401页。

[57]《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1035页。

[58]《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1035页。

[59]《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1035页。

[60]《曾国藩全集·奏稿五》,岳麓书社,1988年,第2781—2782页。

[61]《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第23页。

[62]《左宗棠全集》第四册,第396页。

[63]《左宗棠全集》第五册,第431页。

[64]《左宗棠全集》第十二册,第118页。

[65]《左宗棠全集》第五册,第431页。

[66]《李鸿章全集》第一册,第508页。

[67]《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第八册,第745页。

[68]《薛福成选集》,第277页。

[6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1999年,第56页。

[70]《曾国藩全集·奏稿二》,第627页。

[71]《胡林翼集》第二册,第500页。

[72]《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526页。

[73]《胡林翼集》第二册,第375页。

[74]《胡林翼集》第二册,第571页。

[75]《胡林翼集》第二册,第160页。

[76]《胡林翼集》第二册,第160页。

[77]《左宗棠全集》第九册,第242页。

[78]《左宗棠全集》第九册,第608页。

[79]《胡林翼集》第二册,第149页。

[80]《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07页。

[81]《胡林翼集》第二册,第694页。

[82]《江忠源集·王錱集》,第54页。

[83]《江忠源集·王錱集》,第53页。

[84]《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224页。

[85]《胡林翼集》第二册,第308页。

[86]《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225页。

[87]《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328页。

[88]《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581页。

[89]《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92页。

[90]《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506页。

[91]《蔡松坡集》,第1244页。

[92]《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03页。

[93]《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224页。

[94]《曾国藩全集·书信四》,第2683页。

[95]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岳麓书社,2008年,第16页。

[96]《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474页。

[97]《曾国藩全集·书信四》,第2531。

[98]《胡林翼集》第二册,第472页。

[99]《胡林翼集》第二册,第210页。

[100]《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36页。

[101]《左宗棠全集》第一册,第250页。

[102]《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31页。

[103]《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00页。

[104]《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90页。

[105]《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92页。

[106]《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506—1507页。

[107]《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984页。

[108]《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471页。

[109]《左宗棠全集》第一册,第143页。

[110]《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第428页。

[111]《左宗棠全集》第一册,第503页。

[112]《胡林翼集》第一册,第140页。

[113]《曾国藩全集·批牍》,第141页。

[114]《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38页。

[115]《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38页。

[116]《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38页。

[117]《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34页。

[118]《曾国藩全集·批牍》,第140页。

[119]《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248页。

[120]《左宗棠全集》第一册,第615页。

[121]《左宗棠全集》第一册,第100—101页。

[122]《胡林翼集》第二册,第291页。

[123]《胡林翼集》第二册,第290页。

[124]《胡林翼集》第二册,第282页。

[125]《胡林翼集》第二册,第468页。

[126]《胡林翼集》第二册,第468页。

[127]《胡林翼集》第二册,第754页。

[128]《胡林翼集》第二册,第283页。

[129]《胡林翼集》第二册,第742页。

[130]《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463页。

[131]《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26—127页。

[132]《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27页。

[133]《左宗棠全集》第十一册,第517页。

[134]《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27页。

[135]《曾国藩全集·书信八》,第5908页。

[136]《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127页。

[137]《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93页。

[138]《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36页。

[139]《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98页。

[140]《左宗棠全集》第一册,第503页。

[141]《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36页。

[142]《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97页。

[143]《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98页。(www.xing528.com)

[144]《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36页。

[145]《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275页。

[146]《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03页。

[147]《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49页。

[148]《江忠源集·王錱集》,第521页。

[149]《左宗棠全集》第十册,103页。

[150]《江忠源集·王錱集》,第521页。

[151]《胡林翼集》第二册,第481页。

[152]《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611页。

[153]《左宗棠全集》第一册,第49页。

[154]《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76页。

[155]《曾国藩全集·书信四》,第2568页。

[156]《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94页。

[157]《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95页。

[158]《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95页。

[159]《曾国藩全集·日记一》,第422页。

[160]《左宗棠全集》第八册,第23页。

[161]《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58页。

[162]《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358页。

[163]《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30页。

[164]《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1255页。

[165]《曾国藩全集·书信四》,第2523页。

[166]《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354页。

[167]《左宗棠全集》第七册,第392页。

[168]《曾国藩全集·日记一》,第417页。

[169]《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39页。

[170]《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202页。

[171]《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644页。

[172]《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第429页。

[17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105页。

[17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109页。

[175]《李卫公问对校注》,中华书局,2016年,第69页。

[176]《李卫公问对校注》,第69页。

[177]《李卫公问对校注》,第69页。

[178]《虎钤经》,第37页。

[179]《曾国藩全集·书信三》,第2108页。

[180]《曾国藩全集·书信三》,第2108页。

[181]《胡林翼集》第二册,第754页。

[182]《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85页。

[183]《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590页。

[184]《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384—385页。

[185]《胡林翼集》第二册,第222页。

[186]《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582页。

[187]《曾国藩全集·书信三》,第1697,

[188]《左宗棠全集》第一册,第37页。

[189]《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576页。

[190]《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122页。

[191]《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31页。

[192]《曾国藩全集·书信三》,第1764。

[19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第323页。

[194]《曾国藩全集·日记一》,第362页。

[195]《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226页。

[196]《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226—1227页。

[197]《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570页。

[198]《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238—1239页。

[199]《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28页。

[200]《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28页。

[201]《曾国藩全集·书信三》,第1775。

[20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87页。

[20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89页。

[204]王云五:《草庐经略》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1—52页。

[205]《阵纪》,第41页。

[206]《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342页。

[20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53页。

[20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86页。

[209]《武经七书注译》,第212页。

[210]《陈亮集》(上),中华书局,1987年,第84页。

[21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86页。

[212]《虎钤经》,第32页。

[21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54页。

[214]华岳:《翠微北征录》卷六,页一,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

[21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54页。

[216]《武经总要·前集》卷六,《中国兵书集成》第四册,第220页。

[217]《曾国藩全集》第四册,第158页。

[218]《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74页。

[219]《胡林翼集》第二册,第947页。

[220]《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641页。

[221]《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500页。

[222]《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632页。

[223]《胡林翼集》第二册,第125页。

[224]《左宗棠全集》第十一册,第211页。

[225]《胡林翼集》第二册,第178页。

[226]《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509页。

[227]《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641页。

[228]《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102页。

[229]《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509页。

[230]《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36页。

[231]《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17页。

[232]《胡林翼集》第二册,第314页。

[233]《胡林翼集》第二册,第512页。

[234]《胡林翼集》第二册,第510页。

[235]《胡林翼集》第二册,第443页。

[236]《曾国藩全集·书信三》,第1730页。

[237]《左宗棠全集》第九册,第502页。

[238]《左宗棠全集》第五册,第434页。

[239]《左宗棠全集》第十一册,第229页。

[240]郭崑焘:《云卧山庄尺牍》卷二,页二十,文海出版社,1966年。

[241]《胡林翼集》第二册,第198页。

[242]《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第163页。

[243]《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583页。

[244]《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85—386页。

[245]《李卫公问对校注》,第51页。

[246]《阵纪》,第19页。

[24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124页。

[24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112页。

[249]《李卫公问对校注》,第42—43页。

[250]《李卫公问对校注》,第42页。

[251]《古今图书集成》第七百四十八册,中华书局,1934年,第48页。

[25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87页。

[253]《史记》第七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2163页。

[254]姜尚:《六韬》,中华书局,2016年,第166页。

[255]《李卫公问对校注》,第42页。

[25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115页。

[257]《曾国藩全集·批牍》,第135页。

[258]《曾国藩全集·批牍》,第135页。

[259]《胡林翼集》第二册,第988页。

[260]《胡林翼集》第二册,第701页。

[261]《胡林翼集》第二册,第199页。

[262]《曾国藩全集·批牍》,第357页。

[263]《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1579页。

[264]《曾国藩全集·批牍》,第143页。

[265]《胡林翼集》第二册,第459—460页。

[266]《曾国藩全集·书信三》,第1896页。

[267]《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352页。

[268]《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27页。

[269]《胡林翼集》第二册,第523页。

[270]《胡林翼集》第二册,第457页。

[271]《胡林翼集》第二册,第957页。

[272]《曾国藩全集·家书二》,第883页。

[273]《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7页。

[27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57页。

[275]《孟子译注》,第56页。

[276]《孟子译注》,第56页。

[27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94—95页。

[278]《司马法》,中华书局,2018年,第382页。

[279]《尉缭子·吴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280]《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中华书局,2001年,第211页。

[281]《纪效新书(十四卷本)》,第211页。

[28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149—150页。

[283]《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493页。

[284]《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103页。

[285]《胡林翼集》第二册,第201页。

[286]《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第461页。

[287]《曾国藩全集·家书二》,第278页。

[288]《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543页。

[289]《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770页。

[290]《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280页。

[291]《能静居日记》第二册,第1064页。

[292]《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348—349页。

[293]《左宗棠全集》第七册,第445页。

[294]《胡林翼集》第二册,第893页。

[295]《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95页。

[296]《左宗棠全集》第十册,第343页。

[297]《胡林翼集》第二册,第694—695页。

[298]《曾国藩全集·书信三》,第1763页。

[299]《曾国藩全集·书信二》,第937页。

[300]《曾国藩全集·奏稿一》,第6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