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解析我国课程发展的内在紧张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解析我国课程发展的内在紧张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目前的课程建设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内在紧张是不争的事实。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不断追问的话题。现代学校制度和班级授课制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时代为适应社会大众化教育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其实质是以学科性知识教育为主,侧重的是系统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师讲授下掌握系统的人类经验,提升总结后形成知识体系。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解析我国课程发展的内在紧张

我国目前的课程建设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内在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一)传统与现代课程体系的内在紧张

我国传统世俗教育主要以儒家文化传统为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指向文化、礼制、习俗和道统。这种课程指向的是一种人文化成和经世治国的理念,以传承道统和臆想教化天下,而对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理念上的进步存在着一种意识性的漠视。不断反复延伸和强化的文化意识造成了民族文化心理“道可道,非常道”的玄之又玄,以及“君子不器”的自我萎缩式的人格伟岸追求。现代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源自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系统理念,以分科课程为基础,形成了系统性的关于自然、人、社会和关系的知识体系。这两种基于不同哲学理念发展出来的文化,必然造成文明意义上的潜在文化冲突,形成内在紧张。是全面抛弃传统迎接以西方现代进步主义为代表的科学,还是走全面的“保守路线”而坚守文化传统?抑或走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中庸之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不断追问的话题。

(二)学科性知识生活性知识的内在紧张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媒介之一,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学校制度和班级授课制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时代为适应社会大众化教育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其实质是以学科性知识教育为主,侧重的是系统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师讲授下掌握系统的人类经验,提升总结后形成知识体系。在知识呈几何倍数增长的信息时代,全面系统的知识掌握已经不可能,信息的获取需求也转化为对信息的获取途径和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能力的需求。如果我们要对这个时代做一个判定的话,可称为一个“全息学习型社会”,需要人类不断在自身的境遇中进行信息性学习,在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行动指南和方案。可以预见的是,现代社会对人类全体或大部分的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提出的期冀是生活性技能的获取,并指向一种人类自身幸福的生活。然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班级授课制在知识转型时代面前遭遇紧张,适合学科知识性需要的课程机制与生活性技能知识需要之间存在紧张关系。通常,我们会遭遇学校所学无所用的情况,一旦步入社会需要重新学习生活性知识,如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分享、应对社会复杂性的机智和智慧等。不管是自古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还是新的“读书无用论”,都反映了普遍意义上高深学科性知识的局限性,加之社会浮躁的成功取向,进一步反映了纯粹知识性学习的不足。(www.xing528.com)

(三)空间有限制性与时间无限制性的内在紧张

不断涌现的社会发展需要,对人类的存在方式提出了挑战。为应对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社会性需要,对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要求。随着知识的深化和膨胀,作为社会人类成长性需要的基础知识教育,在淘汰和更新上成为一种结构性负担。另外,解决因社会发展膨胀而衍生出来的问题,在教育中呈现为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增加。这必然造成课程的膨胀。从有限制性的课程与无限制性的知识膨胀在时空意义上造成课程的内在时空性紧张。

(四)课程有效性发展要求与低效性发展的内在紧张

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所热衷探讨的话题,是对当前教育无效或低效的反思,也是对人类发展的人文与伦理关怀。我们会经常反问:这样的课程意义何在?能带给受教育者什么样的效果?对于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效益?对于具有长期性收益的教育而言,这样的追问无疑是过于功利化的。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追问,也将可能陷入一种无效性课程发展的恶性循环中。事实上,从课程的效果追问上来看,已经形成了对课程本身的作为事实性存在的抛弃。“道路就是让我们通达的东西,而且,它让我们通向那个由于与我们相关而伸向我们的东西。”[1]我们应当重新明确当前在这种发展背景上的内在紧张,指向作为独立多维存在的自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